11渊骞.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1657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9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渊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11渊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11渊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11渊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11渊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渊骞.docx

《11渊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渊骞.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渊骞.docx

11渊骞

法言義疏十六

 

  淵騫卷第十一〔疏〕吳曹侍讀元忠云:

「漢書藝文志:

『揚雄所序三十八篇。

』本注云:

『法言十三。

』此十三篇,即本傳之十三卷。

文選班孟堅答賓戲注引作『十二卷』者,宋祁校本云:

『李軌注法言本,淵騫與重黎共序。

』知軌據漢世傳本,重黎、淵騫并為一篇,故合法言序為十三篇,可由祁校語得之。

」榮按:

李本自學行卷第一,至孝至卷第十三,每卷標題下皆有注語,惟淵騫卷第十一下無文,蓋重黎、淵騫本為一篇,多論春秋以後國君、將相、卿士、名臣之事,以其文獨繁,倍於他篇,故自篇中「或問淵、騫之徒惡乎在」以下,析為卷第十一。

雖自為一篇,然實即重黎之下半,既非別有作意,遂不為之序。

弘範知其然,故於此卷標題下亦不為之注。

藝文志「法言十三」,此據卷數言之則然,若論其作意,不數淵騫,則止十二。

答賓戲注引揚雄傳:

「譔十二卷,象論語,號曰法言。

」此可證舊本漢書此傳承用子雲自序,其文如此。

卷末所載法言序中之不得別有淵騫序,更不辯自明。

淺人習見通行法言卷數皆為十三,疑雄傳「十二卷」字為「十三」之誤,又疑淵騫獨無序為傳寫闕失,遂改「二」為「三」。

且妄造「仲尼之後,迄於漢道」云云二十八字,為淵騫序,竄入傳中。

於是雄傳此文不獨非子雲之真,亦並非孟堅之舊矣。

君直據選注此條,證明重黎、淵騫共序之義,至為精覈。

然謂軌據漢世傳本合法言序為十三篇,似亦未協。

李本法言序附孝至之後,明不以為一篇。

蓋重黎、淵騫之析為二篇,漢世已然。

謂法言序無淵騫序,則是;謂十三卷為數序,不數淵騫,則非也。

  或問:

「淵、騫之徒惡乎在?

」曰:

「寢。

」或曰:

「淵、騫曷不寢?

」曰:

「攀龍鱗,附鳳翼,巽以揚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

如其寢!

如其寢!

」〔疏〕「淵、騫之徒惡乎在」者,學行注云:

「徒猶弟子也。

」淵、騫之徒,猶云七十子之弟子。

仲尼弟子列傳以顏淵、閔子騫居首,故舉淵、騫以統其餘也。

音義:

「惡乎,音烏。

」按:

七十子皆身通六藝,而其弟子多不傳,故以為問。

「寢」者,廣雅釋詁:

「寢,藏也。

」按:

謂湮沒不彰也。

音義:

「曰寢,俗本作『曰在寢』,『在』,衍字。

」司馬云:

「宋、吳本作『在寢』。

」按:

此因未解寢字之義而妄增者。

「攀龍鱗,附鳳翼」者,伯夷列傳云:

「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索隱云:

「喻因孔子而名彰。

」即此文所本。

巽以揚之,集注本無「巽」字,云:

「宋、吳本作『巽以揚之』,今從李本。

」是溫公所見監本無此字。

今治平本有之,而「巽以揚之」四字占三格,明是修板擠入。

秦校云:

「當衍『巽』字,溫公集注可證。

」是也。

俞云:

「盧氏文弨云:

『李本巽作翼。

』不知翼者即涉上句『附鳳翼』而誤衍。

溫公但云『揚,發揚也』,不及翼字之義。

是其所據本無『巽』字,亦非別有他字也。

今各本皆作『巽以揚之』,蓋據宋、吳本加,非李本之舊。

」榮按:

舊監本固無「巽」字,然此或傳寫偶脫,非必李本如此。

後漢書光武帝紀章懷太子注引此文正作「巽以揚之」,(各本皆同。

)則其所據本有「巽」字,為宋、吳本所自出,錢本亦有之,於義為足。

蓋下文勃勃乎其不可及也,即承巽字而言。

巽為風,故云勃勃。

龍麟、鳳翼喻孔子之道,巽風喻天。

言七十子得孔子而師事之,天實助之,以成其名也。

勃勃乎其不可及也,世德堂本作「不可及乎」。

「如其寢!

如其寢」者,七十子之成名皆以孔子,七十子之弟子源遠而流益分,不復能有所附麗以成其名,然則七十子之遭際,豈得與其弟子之遭際相提並論也!

  七十子之於仲尼也,日聞所不聞,見所不見,文章亦不足為矣。

〔疏〕「七十子之於仲尼也」,司馬云:

「宋、吳本作『七十二子』。

」按:

孟子云: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本書學行云:

「速哉!

七十子之肖仲尼也。

」皆舉成數言之,此亦同。

宋、吳本非。

「日聞所不聞,見所不見」者,聖人之言行,如天道之日新,學者得聖人而師之,其進益無有已時也。

「文章亦不足為矣」者,司馬云:

「言游孔門者,務學道德,不事文章。

」按:

謂七十子不必皆有著述傳於後世,非其才有所不逮,乃日有所不給,亦意有所不屑也。

  君子絕德,小人絕力。

或問「絕德」。

曰:

「舜以孝,禹以功,皋陶以謨,非絕德邪?

」〔注〕是皆德之殊絕。

「力」。

〔注〕絕力者何?

「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非絕力邪?

」〔注〕此等皆以多力舉重,崩中而死,所謂不得其死然。

〔疏〕「君子絕德,小人絕力」者,絕謂不可幾及。

言君子小人各有其不可幾及者,君子之於德,小人之於力是也。

「舜以孝」者,堯典云:

「有鰥在下,曰虞舜,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

」中庸云:

「舜其大孝也與?

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禹以功」者,禹貢云:

「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左傳昭公篇云:

「美哉禹功!

明德遠矣。

微禹,吾其魚乎?

」「皋陶以謨」者,皋陶謨云:

「曰若稽古皋陶曰:

『允迪厥德,謨明弼諧。

』」書序云:

「皋陶矢厥謨。

」「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者,秦本紀云:

「惠王卒,子武王立。

」索隱云:

「名蕩。

」按:

本紀稱武王者,省言之。

下云「悼武王后出歸魏」,又始皇本紀云「悼武王享國四年,葬永陵」,是以二字為謚也。

本紀又云:

「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

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按:

悼武四年。

)武王死,族孟說。

」是烏獲、任鄙皆秦悼武王同時人。

孟子云:

「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

」趙注云:

「烏獲,古之有力人也。

」則烏獲乃古有力者之稱。

秦悼武王時之烏獲,以有力著,因取此名名之耳。

梁氏玉繩漢書人表考云:

「案文子自然篇,老子曰:

『用眾人之力者,烏獲不足恃。

』是古有烏獲,後人慕之,以為號也。

」樗里子甘茂列傳云:

「秦人諺曰:

『力則任鄙,智則樗里。

』」音義:

「扛鼎,音江。

」司馬云:

「抃牛,謂以兩牛相擊,如抃手狀。

」按:

張平子思玄賦舊注云:

「抃,手搏也。

」又通作「卞」,漢書哀帝紀贊蘇林注云「手搏為卞」,是也。

然則抃牛即手搏牛之謂。

殷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云:

「紂倒曳九牛。

」 注「是皆德之殊絕」。

按:

司馬長卿封禪文:

「未有殊尤絕跡可考於今者也。

」是殊、絕義同。

 注「此等皆以多力舉重,崩中而死」。

按:

世德堂本無「此等」二字。

秦本紀:

「舉鼎絕臏。

」集解引徐廣云:

「一作『脈』。

」弘範所據史記,字蓋作「脈」,故云崩中。

內經陰陽別論云:

「陰虛陽搏謂之崩。

」王注云:

「陰脈不足,陽脈盛搏,則內崩而血流下。

」即其義。

史記惟言秦武王舉鼎而死,今按告子孫疏引皇甫士安帝王世說(當作「世紀」。

)云:

「秦武王好多力之士,烏獲之徒並皆歸焉。

秦王於洛陽舉周鼎,烏獲兩目血出。

」則烏獲蓋亦不得其死。

任鄙死狀未聞。

白起列傳云:

「昭王十三年,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

」則鄙至昭襄王時猶存。

弘範云此等皆以舉重死,或別有所本。

  或問「勇」。

曰:

「軻也。

」曰:

「何軻也?

」曰:

「軻也者,謂孟軻也。

若荊軻,君子盜諸。

」請問「孟軻之勇」。

曰:

「勇於義而果於德,不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於勇也,其庶乎!

」〔注〕或人之問勇,猶衛靈公之問陳也。

仲尼答以俎豆,子雲應之以德義。

〔疏〕「若荊軻,君子盜諸」者,刺客列傳云:

「荊軻者,衛人也。

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

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索隱云:

「軻先齊人,齊有慶氏,則或本姓慶。

春秋慶封,其後改姓賀,此亦至衛而改姓慶爾。

荊、慶聲相近,故隨在國而異其號也。

」又同傳正義引燕太子篇云:

「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吳云:

「為燕太子刺秦王,以君子之道類之,則大盜耳。

」司馬云:

「比諸盜賊。

」按:

義詳後文。

「請問孟軻之勇」,治平本無「問」字,錢本同,今依世德堂本。

「勇於義而果於德,不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者,吳云:

「養浩然之氣,勇之大者。

」按:

「孟子云:

『我四十不動心。

』曰:

『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趙注云:

「孟子勇於德。

」又:

「孟子云: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又云: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其於勇也,其庶乎」者,荀子性惡云:

「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義。

上不循於亂世之君,下不俗於亂世之民。

仁之所在亡貧窮

(一),仁之所亡無富貴。

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共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

是上勇也。

」 注「或人」至「德義」。

按:

世德堂本「猶」作「若」;「應之以德義」,無「之」字。

  

(一)「亡」字原本訛作「雖」,據荀子性惡篇改。

  魯仲連●而不制,〔注〕高談以救時難,功成而不受祿賞。

藺相如制而不●。

〔注〕好義崇理,屈身伸節,輔佐本國,繫時之務也。

〔疏〕「魯仲連●而不制」者,魯仲連鄒陽列傳云:

「魯仲連者,齊人也,好奇偉俶儻之畫策,而不肯仕官任職,好持高節。

游於趙,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

『事將柰何?

』平原君曰:

『勝也何敢言事?

前亡四十萬之眾於外,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

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

』魯仲連曰:

『吾始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梁客新垣衍安在?

吾請為君責而歸之。

』魯仲連見新垣衍曰:

『昔者齊湣王欲行天子之禮於鄒、魯,鄒、魯之臣不果納。

今秦萬乘之國也,梁亦萬乘之國也,俱據萬乘之國,各有稱王之名,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僕妾也。

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

彼將奪其所不肖,而與其所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

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

』於是新垣衍起,再拜謝,不敢復言帝秦。

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軍,秦軍遂引而去。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連,魯連辭讓。

使者三,終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

魯連笑曰:

『所為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

』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其後二十餘年,燕將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

齊田單攻聊城,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

燕將見魯連書,猶預不能自決。

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於齊甚眾,恐已降而後見辱,乃自殺。

聊城亂,田單遂屠聊城,歸而言魯連,欲爵之。

魯連逃隱於海上,曰:

『吾與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音義:

「●與蕩同。

」司馬云:

「宋、吳本『●』作『●』,『制』作『剬』。

介甫曰:

『●古蕩字,剬古制字。

』」按:

說文:

「愓,放也。

」古書多假「蕩」為之。

●、●皆「愓」之俗。

玉篇:

「●,他莽切,直也。

」非此文之義。

五帝本紀:

「依鬼神以剬義。

」正義云:

「剬古制字。

」梁氏志疑云:

「古制字作『制』,若『剬』,音端,與『剸』同。

則『剬』乃『制』之訛矣。

」按:

篆文制作「●」,隸變作「●,傳寫遂誤為「剬」耳。

●謂自適,制謂自持。

魯仲連●而不制,謂其能輕世肆志,而不能仕官任職。

藺相如,見重黎疏。

制而不●,謂其能懲忿以先國家之急,而嘗為宦者令繆賢舍人,亦降志辱身矣。

司馬云:

「仲連不以富貴動其心,而未能忘死生;相如不以死生動其心,而未能忘富貴,故云然。

」溫公意以此為承上章而言,故釋之如此,然義似未確。

 注「功成而不受祿賞」。

按:

世德堂本作「爵賞」。

 注「好義崇理」。

按:

世德堂本作「崇禮」。

  或問「鄒陽」。

曰:

「未信而分疑,慷辭免罿,幾矣哉!

」〔注〕鳥罟謂之罿,猶人之縲紲。

幾,危也。

獄中出慷慨之詞,得以自免,亦已危矣。

〔疏〕史記鄒陽與魯仲連同傳,既論魯仲連,故遂及鄒陽也。

彼傳云:

「鄒陽者,齊人也,游於梁,與故吳人莊忌夫子、淮陰枚生之徒交,上書,而介於羊勝、公孫詭之間。

勝等忌鄒陽,惡之梁孝王。

孝王怒,下之吏,將欲殺之。

鄒陽客游,以讒見禽,恐死而負累,乃從獄中上書。

書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為上客。

」太史公曰:

「鄒陽辭雖不遜,然其比物連類,有足悲者,亦可謂抗直不撓矣。

」「未信而分疑」者,宋云:

「言未為梁王所信,方為其所疑,雖能分解以免,固亦危矣。

」司馬云:

「孔子稱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陽初仕梁,未為孝王所信,而深言以觸機事,分取孝王之疑,故曰未信而分疑。

」吳胡部郎玉縉云:

「疑,謗也。

未信而分疑,未信而致與人分謗也。

鄒陽云:

『為世所疑。

』謂為世所謗,楊子蓋本此。

」榮按:

鄒陽書云: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

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蝕昴,而昭王疑之。

夫精變天地,而信不喻兩主,豈不哀哉!

今臣盡忠竭誠,畢議願知。

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

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而燕、秦不悟也。

願大王孰察之!

』」是書意以疑、信對舉,疑即不信之謂。

曲禮:

「分爭辯訟。

」鄭注云:

「分、辯皆別也。

」然則分疑即辯疑,似以宋義為長。

「慷辭免罿」者,音義:

「慷辭,苦兩切。

免罿,音衝。

」按:

說文:

「抗,扞也。

」引伸為不詘之義。

慷辭即抗辭,史云鄒陽辭不遜,及云抗直不撓,是也。

「幾矣哉」者,音義:

「幾矣,音機。

」按:

重黎云:

「如辯人,幾矣!

」與此同義。

 注「鳥罟謂之罿」。

按:

說文:

「罿,罬也」;「罬,捕鳥覆車也」。

爾雅釋器:

「罬謂之罦。

罦,覆車也。

」郭云:

「今之翻車也,有兩轅,中施罥以捕鳥。

」王氏筠說文釋例云:

「覆車,吾鄉謂之翻車,不用罔目,以雙繩貫柔條,張之如弓,繩之中央縛兩竹,竹之末箕張亦以繩貫之,而張之以機。

機上繫蛾,鳥食蛾則機發,竹覆於弓,而●其項矣。

以其弓似半輪,故得車名。

」 注「獄中出慷慨之辭」。

按:

弘範讀慷如字,故以為慷慨之辭。

慷即「忼」之俗,說文:

「慷,慨也。

」又「慨」篆下云:

「慷慨,壯士不得志也。

」然「慷辭」字明用史公鄒陽傳贊語,意非慷慨之謂,此注似失其義。

  或問:

「信陵、平原、孟嘗、春申益乎?

」曰:

「上失其政,姦臣竊國命,何其益乎!

」〔注〕當此四君之時,實皆有益於其國,而楊子譏之者,蓋論上失其政,故辯明之。

〔疏〕「信陵、平原、孟嘗、春申益乎」者,信陵君列傳云: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

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

公子聞之,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遂為上客。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

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

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

『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

公子患之,因問侯生。

乃屏人間語曰:

『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力能竊之。

公子誠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

』公子從其計,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

『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

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

』公子遂行。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

晉鄙合符,疑之,欲無聽。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

公子亦自知也,使將將其軍歸魏,而獨與客留趙,十年不歸。

秦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人往請公子,公子歸救魏。

魏王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

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

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

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索隱云:

「地理志無信陵,或曰是鄉邑名。

」又平原君虞卿列傳云:

「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

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復位,封於東武城。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皆未至。

秦急圍邯鄲,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

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

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

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邯鄲復存,李同戰死。

平原君以趙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孫代後,竟與趙俱亡。

」又孟嘗君列傳云:

「孟嘗君名文,姓田氏。

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嬰。

田嬰者,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也。

田嬰相齊十一年,宣王卒,泯王即位,封田嬰於薛。

文承間問其父嬰曰:

『君用事相齊,至今三王矣。

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門下不見一賢者,文竊怪之。

」於是嬰乃禮文,使主家,待賓客,賓客日進,名聲聞於諸侯,諸侯皆使人請薛公田嬰以文為太子,嬰許之。

嬰卒,而文果代立於薛,是為孟嘗君。

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

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陽君為質於齊,以求見孟嘗君。

齊泯王二十五年,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秦相。

人或說秦昭王曰:

『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

』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

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姬曰:

『妾願得君狐白裘。

』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

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

客有能為狗盜者,夜為狗以入秦宮藏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

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

孟嘗君得出,即馳去。

夜半至函谷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有能為雞鳴,而雞盡鳴,遂發傳出。

出如食頃,秦追果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

齊泯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嘗君。

孟嘗君至,則以為齊相任政。

居數年,人或毀孟嘗君於齊泯王,孟嘗君因謝病歸老於薛。

後齊泯王滅宋,益驕,欲去孟嘗君。

孟嘗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共伐破齊。

齊泯王亡在莒,遂死焉。

齊襄王立,而孟嘗君中立於諸侯,無所屬。

齊襄王新立,畏孟嘗君,與連和復親

(一)。

薛公卒,謚為孟嘗君。

諸子爭立,而齊、魏共滅薛,孟嘗絕嗣,無後也。

」索隱云:

「孟嘗襲父封薛,而號曰孟嘗君。

此云謚,非也。

孟,字;嘗,邑名。

嘗邑在薛之旁。

」按:

文襲父封,本為薛公,別號孟嘗君,死而遂以為謚,猶父謚靖郭君之比,謚亦號也。

又春申君列傳云: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

游學博聞,事楚頃襄王,使於秦。

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聞秦之計。

當是之時,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東至竟陵。

楚頃襄王東徙,治於陳縣。

黃歇恐一舉而滅楚,乃上書說秦昭王,昭王乃止白起而謝韓、魏,發使賂楚,約為與國。

黃歇受約歸楚,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於秦,秦留之數年。

楚頃襄王病,於是黃歇乃說應侯曰:

『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歸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

』應侯以聞秦王,秦王曰:

『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返而後圖之。

』黃歇為太子計,變衣服為楚使者,御以出關,而黃歇守舍,常為謝病。

度太子已遠,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願賜死。

秦因遣黃歇。

歇至楚三月,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

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

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

春申君為楚相四年,秦破趙之長平軍四十餘萬;五年,圍邯鄲,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

春申君相楚八年,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

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楚於是去陳,徙壽春。

楚考烈王無子,趙人李園持其女弟欲進之楚王

(二),聞其不宜子,恐久無寵,求事春申君為舍人,乃進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

知其有身,乃與其女弟謀,承間以說春申君曰:

『君貴,用事久,多失禮於王兄弟,禍且及身。

今妾自知有身矣,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妾賴天有子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

』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園女弟謹舍,而言之楚王。

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

李園恐春申君語泄,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卒,李園伏死士於棘門之內,春申君入棘門園,死士俠刺春申君,斬其頭,投之棘門外,於是遂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

」正義云:

「四君封邑檢皆不獲,唯平原有地,又非趙境,並蓋號謚,而孟嘗是謚。

」「上失其政,姦臣竊國命,何其益乎」者,漢書游俠傳云:

「古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於庶人,各有等差。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

孔子曰:

『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

』百官有司,奉法承令,以脩所職。

失職有誅,侵官有罰。

夫然故上下相順,而庶事理焉。

周室既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桓、文之後,大夫世權,陪臣執命。

陵夷至於戰國,合從連衡,力政爭彊。

繇是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埶,競為游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

皆以取重諸侯,顯名天下,搤掔而游談者,以四豪為稱首。

於是背公死黨之議成,守職奉上之義廢矣。

」按:

孟堅此論,原本儒術,可為此文之義疏。

  

(一)「親」下原本有偏書小字「句」,蓋作者以示句讀,今刪。

  

(二)「王」下原本有偏書小字「句」,蓋作者以示句讀,今刪。

  樗里子之知也,使知國如葬,則吾以疾為蓍龜。

〔注〕疾者,樗里子之名。

死葬,豫言後當有兩天子宮夾我,果如其言。

使其策算國事如之,則吾以疾為蓍龜者,有為有行動而問焉。

〔疏〕「樗里子之知也」,世德堂本「知」作「智」。

按:

音義出「之知」,云:

「音智,下『知國』如字。

」明不作「智」。

樗里子甘茂列傳云:

「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

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

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為左、右丞相。

秦武王卒,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

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於渭南章臺之東,曰:

『後百歲,是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

』樗里子疾室在於昭王廟西,渭南陰鄉樗里,故俗謂之樗里子。

至漢興,長樂宮在其東,未央宮在其西,武庫正直其墓。

秦人諺曰:

『力則任鄙,智則樗里。

』」索隱云:

「樗,木名也,音攄。

高誘曰:

『其里有樗樹,故曰樗里。

』然疾居渭南陰鄉之樗里,故號曰樗里子。

又紀年則謂之褚里疾。

」「使知國如葬,則吾以疾為蓍龜」者,世德堂本作「使知國如知葬」。

樗里子為秦相,未聞有所益於國,而獨以知葬聞,是其智不足稱也。

蓋謂樗里子知葬云云者,本秦人傳言之妄,此不斥其妄,而惜樗里子之不能用其智於國,明傳言即非妄,亦不可以為智也。

袁彥伯三國名臣序贊

(一):

「思同蓍蔡。

」李注引此文作「樗里之智也,使知國若葬,吾以疾為蓍蔡也」。

似舊本「龜」作「蔡」。

論語:

「臧文仲居蔡。

」苞云:

「蔡,國君之守龜也。

出蔡地,因以為名焉。

」 注「疾者」至「問焉」。

按:

世德堂本此注全刪。

「策算」錢本作「算策」。

  

(一)「彥伯」二字原本互倒,據文選改。

  「周之順、赧,以成周而西傾;秦之惠文、昭襄,以西山而東并,孰愈?

」曰:

「周也羊,秦也狼。

」「然則狼愈與?

」曰:

「羊、狼一也。

」〔注〕過猶不及,兩不與也。

〔疏〕「周之順、赧,以成周而西傾」者,音義:

「周之順、赧,諸本皆作『順、赧』,順靚王及赧王也。

俗本作『周之傾』,字之誤也。

史記作『慎靚王』,索隱作『順靚王』,或是『慎』轉為『順』。

赧,奴板切。

」司馬云:

「宋、吳本作『周之傾赧』。

」按:

周本紀:

「顯王崩,子慎靚王定立。

」梁氏志疑云:

「晉常璩華陽國志作『慎王』,而路史前紀注引志作『靜王』,又作『順王』,蓋單稱之耳。

靚即靜字,順與慎通。

」按:

逸周書謚法:

「慈和遍服曰順。

」別無「慎」字,明慎即順也。

作「傾」者,順、傾形近,兼涉下文「西傾」字而誤。

本紀又云:

「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

」按:

詳重黎疏。

成周,周敬王至順靚王所都之東周也。

自春秋至戰國,東周凡三:

其一,平王以後所都之王城也。

詩黍離序鄭箋云:

「宗周,鎬京也,謂之西周。

周,王城也,謂之東周。

」是也。

其二,敬王以後所都之成周也。

公羊傳昭公篇云:

「王城者何?

西周也。

成周者何?

東周也。

」是也。

其三,考王之弟之孫所封之鞏也。

周本紀索隱云:

「西周,河南也。

東周,鞏也。

」是也。

漢時,王城為河南縣,成周為雒陽縣,鞏為鞏縣,並屬河南郡。

宋云:

「平王東遷於洛,即周公所營之王城,是謂成周。

」此誤以河南縣與雒陽縣牽合為一也。

周本紀:

「王赧徙都西周。

」正義云:

「敬王從王城東徙成周,十世至王赧,從成周西徙王城。

」然則王赧之時已去成周而復都王城,此云以成周西傾者,因兼舉順靚王,從其前者言之耳。

西傾謂王赧奔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