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课题三十六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0857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二课题三十六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题十二课题三十六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题十二课题三十六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题十二课题三十六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题十二课题三十六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课题三十六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专题十二课题三十六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二课题三十六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二课题三十六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专题十二课题三十六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课题三十六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

1.四大发明

名称

成就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促进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数学

(1)计算方法:

①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②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③元朝出现珠算法。

      

(2)数学专著:

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进位值制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3.天文学

(1)天象观测:

            

①世界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太阳黑子的记录。

②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体测量:

①东汉:

张衡发明浑象仪,证明浑天说,其地圆见解比欧洲早1000多年,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

②唐朝:

僧一行与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实测子午线。

③元朝:

郭守敬制简仪;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推崇。

(3)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领先的原因:

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

的需要。

②为封建王朝统治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

③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实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4.农学——四大农书

《氾胜之书》

西汉氾胜之探索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总结出区种法

《齐民要术》

南北朝贾思勰,介绍北方生产经验,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农书》

元朝王祯,综合南北经验,涉及农林牧副渔,附有《农器图谱》(有水排、木活字等记载)

《农政全书》

明代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科技,达到传统农业科学顶峰

5.医学(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

《黄帝内经》

编于战国,提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论,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撰写,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神农本草经》

东汉出现,较早的药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

明朝李时珍著,创立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

,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注] 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李约瑟 

[辩] 四大发明对中国文化、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能因肯定四大发明对西方的贡献,而否定对中国的巨大作用。

[注] 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注] 火药在欧洲所起到的作用说明科技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社会环境。

[注] 天文学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变化,中国古代统治者往往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拓] “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余秋雨 

[注] 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耐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注] 《诗经》经孔子编删后为305篇,俗称“诗三百”。

是“五经”中的第一部。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现实主义的诗歌提供了范例。

《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注] 魏晋时期,赋仍然流行,如导致洛阳纸贵的《三都赋》。

[注] “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是终结,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

”如“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是诗的最高境界!

[注] 明清小说在当时是世俗文化的表现,难登大雅之堂,故许多小说的作者不是很清楚。

[联]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是一本“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

——鲁迅

[注] 甲骨文使我国开始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商朝的历史被认为是“信史”。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诗经》

地位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三百多首诗歌

特点

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影响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

特点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代表作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

3.汉赋

含义

以楚辞为基础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特点

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成就:

唐代诗歌成就非凡,分边塞诗、山水诗、讽喻诗等形式。

(3)代表人物:

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5.宋词和元曲

宋词

繁荣原因: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

派别:

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元曲

形成:

元代的散曲和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

特点:

题材广泛,可雅可俗

6.明清小说

(1)背景:

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③思想上,质疑和批判传统儒学的反封建思想的出现。

(2)特点: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3)作品:

四大名著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三、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

1.汉字

的演变

时代

字体

趋势

新石器时代

刻画符号

①具体(图画象形)→抽象(符号表意)

②复杂→简单

③不规则→规则、稳定

④实用→实用兼审美

商代

甲骨文

商周时期

金文

春秋战国

字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大篆)

小篆

汉代以后

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拓] 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由简练到丰富的演变过程,服务对象由社会上层逐步下移到市民阶层,即渐趋平民化、世俗化,表现形式逐渐灵活。

到明清时期这些趋势更加明显。

[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学亦是如此!

[辩] 诗、词、曲的区别

诗:

讲究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词: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曲:

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拓] 格律自由;语言俚俗、灵巧自由;抒情真切、酣畅淋漓;内在冲突、对抗而非和谐。

 

[注]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看于竹帛谓之书。

[辩] 文字不等同于书法。

书法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是汉字的艺术形式。

[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唐朝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联] 魏晋时期书法绘画强调神韵,与时代思想有关。

[注] 强调个性,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

[拓] 一只船浆能翻出万顷波涛,一支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一个圆场,一场趟马,就是“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

2.书法艺术

(1)发展脉络:

魏晋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2)概况

类别

特征

代表人物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魏晋钟繇、王羲之;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

、元朝赵孟

、明朝文征明等

3.绘画

(1)起源:

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成熟: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3)特点:

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4)发展:

时期

特点

代表人物及成就

魏晋

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注重“以形写神”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吸取外来美术风格

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两宋

风俗画成就突出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

文人画

成就突出

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4.戏曲

(1)发展演变:

由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昆曲

流传甚广。

(2)京剧艺术:

①形成: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②发展:

“同光十三绝”。

③传播:

京剧

由北京走向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

④地位:

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国粹

”,在人类文艺殿堂上大放异彩。

[注] 天下三大行书

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二行书——颜真卿《祭姪文稿》;

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联] “宋元以来,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

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来的高雅文化倾向”。

如在绘画领域的风俗画和文人画。

[注] 昆曲乃百戏之祖,《牡丹亭》《十五贯》都是昆曲名作。

[注]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

重难点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史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①

22

25

25

9

25

7

7

8

8

史料二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②……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③。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

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④。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集中在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方面,体现了重实用、服务于农业的特点

说明天文历法受到封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说明天象观测有助于历法的制定

体现出中国古代将天象变化与政治活动相联系,贯穿“天人感应”的思想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中国古代,在发达的农耕经济和统一的中央集权中孕育出先进的科技成就,但最终走向衰落,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结合①④所获信息综合分析其特点。

[提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缺少实验,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集中分布于与农业相关的领域。

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系统认知]

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1.促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政治:

国家统一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

封建经济水平较高且持续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政策:

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4)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5)对外交往:

频繁的中外交流,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智慧。

(6)科学家本身: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2.阻碍古代科技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因素

(1)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

重难点二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一)史料探史——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演进

史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①……“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②。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③(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史料二 明代小说繁荣……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④。

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⑤。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探究]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2)根据史料二,概括明代小说创作的风格特色。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体现了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体现了民间娱乐对艺术发展的要求

教坊乐工请名人为乐曲填词,以求流传

明代小说繁荣

反映出明代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据史料一①②所获信息从经济和阶层等方面分析原因;据史料二中⑤所获信息分析明代小说的创作风格。

[提示] 

(1)推动因素:

古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

(2)特色:

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

[系统认知]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编订和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恢弘气势。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山水画开始形成;书法逐渐进入自觉阶段。

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繁荣;绘画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风格多样;楷书、草书等书法艺术成就辉煌。

5.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元代统治的黑暗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成为主要艺术形式,戏曲走向成熟。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曲走向繁盛;抒发个人心意的文人画盛行。

[探究] 根据图片分析,图1和图2各属于哪种绘画艺术形式。

图2绘画艺术形式的出现说明了古代绘画艺术怎样的发展趋势?

[提示] 图1属于文人画,图2属于年画。

趋势:

绘画艺术逐渐由贵族文人独有的享受转向大众化、通俗化和实用性。

[系统认知]

社会环境对古代绘画风格的影响

魏晋时期

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上碰壁后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

隋唐时期

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两宋时期

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使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

明清时期

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随堂巩固训练]

1.(2018·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读懂] 昆曲的兴盛与明朝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味。

士大夫所欣赏的是闲适与空灵,前者导致昆曲节奏的舒缓,后者形成昆曲轻灵曼妙的艺术境界。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不免含有对社会、人生的哀怨和悲凉,在音乐、唱腔上也常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致。

[做对] 选

2.(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读懂] 唐代“国家制定”、宋代“官修”、明代“朝廷颁行”说明当时国家重视(重视/轻视)中医药典,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国家/民间)力量的支持。

[做对] 选

3.(2017·全国卷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读懂] 图中“车”“马”二字由繁到简,表面上反映的是字形的变化,实质上是由于文字使用频繁,人们只好将字体简化,以利于平时的书写与交流。

[做对] 选

4.(2016·全国卷Ⅱ)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读懂] 《三体石经》中的字体有先秦古文、小篆,从图中可辨认出第三种字体——隶书。

字体由先秦古文到秦朝的统一字体小篆,再到简化了的隶书,反映了我国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做对] 选

5.(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读懂]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唐代社会环境、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分不开,这说明艺术的价值需要自身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

[做对] 选

6.(2013·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读懂] 材料说明小说已突破以往的文化界限,渗入社会各阶层中,成为一种与儒、释、道相并存的文化力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扩大,从而推动小说这类世俗文学的发展。

[做对] 选

1.据《爱日斋丛抄》载:

“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

”这说明(  )

点拨:

印刷术对文化的作用。

解析:

选D 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无法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始于宋代,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故C项错误;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

2.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解析:

选A 由材料“惠民有为”可知关注民生,由材料“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可知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故A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农书著作而非古代科技成就,故D项错误。

3.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

“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

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

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

”这就肯定了《红楼梦》(  )

解析:

选A “夫福善祸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表明《红楼梦》起到了与神、圣人同等的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红楼梦》是反封建礼教的,故C项错误;B、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4.文同是北宋著名画家,其诗、文、字、画俱佳,尤其墨竹画成就空前,开创了新的画派。

这种画派被后世称为(  )

解析:

选C 人物画着重突出对人物的描绘,故A项错误;风俗画着重描绘社会风俗,故B项错误;文人画将诗、书、画、印集于一体,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综合文化素质,故C项正确;宫廷画具备高雅庄重的特点,故D项错误。

5.梁武帝萧衍曾对某一书法艺术作了如下描述: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

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

乍驻乍引,任意所为。

或粗或细,随态运奇。

”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

A.小篆    B.楷书

C.草书D.行书

解析:

选C 材料体现的是草书的写意性,故C项正确。

[课时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潍坊模拟)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252年、265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

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

由此推知(  )

A.西汉时纸已传到西域  B.造纸技术最早发明于新疆

C.汉代造纸业十分发达D.魏晋时新疆普遍使用麻纸

解析:

选A 根据“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和“公元前49年”可判断西汉时期纸已传到西域,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仅仅反映了纸的传播情况而不是造纸技术的发明地,故B项错误;据材料“同时出土者有公元前49年的木简”说明西汉是纸和竹简并用的年代,造纸并不是十分发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