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课件txt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0810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理学课件txt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药药理学课件txt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药药理学课件txt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药药理学课件txt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药药理学课件txt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药理学课件txt版.docx

《中药药理学课件txt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理学课件txt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药理学课件txt版.docx

中药药理学课件txt版

中药药理学

任务

●将传统意义的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研制成现代意义的“新中药”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首要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概念: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和病原体。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采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及其特点。

中药药效学

●麻黄平喘:

●现代研究麻黄平喘的作用机理为:

●①促进NA、Adr等递质的释放;

●②升高细胞内cAMP,松弛平滑肌;

●③兴奋α受体,减轻黏膜水肿;

●④抑制过敏介质释放(5-HT,组胺、白三烯)

●运用现代医学知识

●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治疗:

●西药:

肾上腺素

●中药:

麻黄(碱)

●感冒发热的治疗:

●西药:

阿司匹林

●中药:

麻黄(碱)

中药药动学

●葛根的代谢特点:

●①葛根素口服:

72小时后自粪便排出73.3%。

●②葛根素静脉注射:

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1/2α、T1/2β分别为6.0分钟和57.4分钟,表明其在体内分布迅速,消除快。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与临床研究密切结合;

3、促进理论进步;

4、中药新药开发;

5、中西医结合。

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麻黄的平喘作用基础?

物质基础:

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等。

作用机理:

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α受体;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递质;阻止过敏介质释放等。

2、与中药临床研究密切结合

双重诊断与双重治疗:

例:

妇科

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发现知道临床诊断。

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通过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阐明中医相关病症的机理,推动中医理论的进步与现代化。

●通过研究补肾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理,可以了解到肾虚证的实质,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肾虚证进行解释,并可进一步了解中医肾的本质。

4、中药新药开发

●中药新药开发包括药学(中药制剂)和药理两大方面,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的研究任务。

●如青蒿素的第三代产品,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为目前国际上最有效的抗疟药。

掌握内容

●中药四气的现代认识

●五味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了解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了解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第一节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即中药本身特有的性质和功能。

主要包括四气(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等。

一、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性的概念:

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也可以看作寒(凉)、热(温)二种药性。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

凡能减轻或消除寒性病证的药物,认为多属于热性或温性;凡能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如能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疗热证的中药多属寒、凉性。

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而治疗寒证的中药,一般属温热性。

性味的本质?

目前对药性理论探索初步归纳如下:

●1.药性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关系。

●2.药性与自身代谢及体温调节的关系

●3.药性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关系

●4.寒凉药与抗感染与抗癌作用的关系

1.药性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关系。

●现象

●如:

寒凉药长期服用后,心率减慢、体温下降、甚至甲减。

温热药反之。

●如:

淫羊藿等对雄性激素的影响

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偏高,寒证病人指数偏低;

温热药使指数升高,寒凉药使指数降低;

治疗后植物神经平衡指数转向正常。

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环核苷酸水平: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寒证病人此系统亢进,以温热药治疗;

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

热证病人此系统亢进,以寒冷药治疗。

cAMP与cGMP

●腺苷三磷酸(ATP)或鸟苷三磷酸(GTP)能形成3‘,5’-磷酸二酯键,

●构成环化核苷酸,即3',5'-环腺苷酸cAMP、3',5'-环鸟苷酸cGMP。

cAMP与cGMP

●cAMP与cGMP广泛存在于一切细胞中,参与调节细胞生理生化过程而影响生物的生长、分化和细胞对激素的效应。

●cAMP和cGMP在某些组织中引起的生理效应往往是相反的。

有些学者提出cAMP与cGMP是体内两种对立的调节系统,可能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之一。

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对多巴胺β羟化酶和尿17—羟皮质类固醇的影响。

●前者可促使DA生成NA,后者为NA的代谢产物。

●寒凉药使DβH活性降低,使17OHCS排出减少。

而温热药作用相反。

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

附子

有效成分:

去甲猪毛菜碱

作用:

强心、升压、抗休克

作用机理:

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

兴奋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

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凉药:

知母

有效成分:

知母皂苷

作用:

改善阴虚症状。

作用机理:

降低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抑制β受体,减少cAMP含量;恢复M受体的功能。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②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③下丘脑—垂体—性腺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①肾上腺:

●血浆皮质酮,17OHCS,ACTH反应,甘草

●②甲状腺:

●促甲状腺激素(TSH),T3、T4,附子

●③性腺:

●血浆孕酮、雌二醇及其受体亲和力,淫羊藿。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结论:

●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有一定的

●促进作用,而寒凉药的作用往往相反。

2.药性与自身代谢及体温调节的关系

●如:

寒凉药可影响垂体-甲状腺轴、细胞钠泵功能改变能量代谢。

如石膏对于热症咳嗽的作用。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①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

●温热药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增加基础代谢,升高血清T3、T4。

●寒凉滋阴药可使升高的T3、T4值明显下降

●抑制基础代谢。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②影响细胞膜钠泵(Na+-K+-ATP酶)的活性:

●温热药可提高钠泵活性,增加酶含量;促进产热。

●寒凉药作用相反。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如:

温热药附子可兴奋下丘脑—垂体—甲

状腺轴,

如:

温热药淫羊藿可兴奋红细胞钠泵活性;

如:

滋阴药龟板可使升高的血清T3、T4值

明显下降,

如:

知母的有效成分知母菝契皂苷元是钠

泵抑制剂。

3.药性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关系

●①中药的作用:

●热性药物:

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寒性药物:

知母,石膏,黄连,黄芩。

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②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

●热证病人:

精神亢奋、情绪激动,言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寒证病人:

精神倦怠,安静、无声等中枢抑制状态。

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③热证与寒证动物模型的特点:

●寒凉药制造寒证模型动物(找例子)

●温热药制造热证模型动物(找例子)

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相关指标:

●痛阈和惊厥阈(牛黄、鹿茸);

●中枢神经兴奋性递质(DA、NA);

●其他。

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动物模型:

痛阈(冷则痛,得热则减);

惊厥阈增高。

热证动物模型

(痛阈、惊厥阈降低)。

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动物脑内中枢神经递质含量变化:

1、兴奋性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NA);

多巴胺(DA);

2、抑制性递质:

5-羟色胺(5-HT);

热性药使前者其显著增加,后者降低;

寒性药使前者显著减少,后者增加。

酪氨酸羟化酶

●酪氨酸羟化酶可催化酪氨酸转变为多巴,多巴可转变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热性药增加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增加递质含量。

●寒性药抑制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减少递质含量。

 

●又如平肝息风药羚羊角,芳香开窍药牛黄、冰片多有镇静、抗惊厥等中枢抑制作用。

●温热药麻黄、苦温抗风湿药天仙藤、独活、五加皮等大多兴奋中枢。

●有人对寒证动物(服龙胆、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生石膏三周造型)和热证动物(服附子、于姜、肉桂二周造型)给以电刺激,观察到寒证大鼠痛阈和惊厥阈值升高,脑组织5一羟色胺(5—HT)递质含量增高。

热证大鼠值均降低,脑内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增多。

结果表明寒证动物中枢处于抑制增强状态,热证动物中枢兴奋过程增强。

换言之即长期给寒凉药使中枢抑制增强,温热药使兴奋过程增强。

4.寒凉药与抗感染与抗癌作用的关系

●如:

黄芩-肺炎

●黄连-胃肠炎

●百花蛇舌草、穿心莲

二、五味理论

●五味是指药物的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它主要是由人们的味觉器官及临床治疗效果而确定。

①辛味药

●分布特点:

●解表药、理气药、(开窍药、化湿药等)。

●主要成分:

●挥发油,(苷类,生物碱)

●常见功效:

●发汗、解热、健胃、扩张血管、开窍。

①辛味药

●解表药中辛味药占88.8%,大多含有芳香刺激的挥发性成分,可以兴奋中枢神经,扩张皮肤血管,促进微循环,兴奋汗腺促进汗液分泌。

见辛温解表药。

●理气药通过挥发油对胃肠道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产生理气和胃的功效。

如陈皮促进消化液分泌。

①辛味药

●藿香正气丸:

健脾化湿。

●苏合香:

可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

鱼腥草含挥发油,青皮含挥发油,广藿香含挥发油

②酸味药

●分布特点:

●收涩药、止血药。

●主要成分:

●有机酸、鞣质

●常见功效:

●止泻、止血、抗菌、消炎、抑菌等。

五味子主要含木脂素(五味子甲素),鞣质

珂子主要含鞣质和有机酸

③甘味药

●分布特点:

●补益药、养心安神药

●主要成分:

●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常见功效:

●补充营养、增强与调节免疫力

③甘味药

●如:

●麦冬、枸杞均含多糖。

●注意:

●甘能助湿,在急性感染期不能用甘味药。

黄芪主要含黄芪多糖

甘草主要含甘草次酸

茯苓主要含茯苓多糖

④苦味药

●分布特点:

●泻下药、清热药

●主要成分:

●生物碱、苷类

●常见功效:

●致泻、止咳、平喘、抗菌消炎

黄连喊生物碱

穿心莲喊穿心莲内酯

黄芩含黄芩苷

⑤咸味药

●分布特点:

●化痰药、温肾壮阳药

●主要成分:

●钠、钾等无机盐

●常见功效:

●致泻、祛痰、消肿(甲状腺)、补肾

芒硝盐昆布碘盐

 

●中药五味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组成部分,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三升降浮沉

●具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的药物属升浮药,多为辛、甘的温热药。

●如:

子宫脱垂,补中益气汤可以提高离体子宫张力。

●具清热、泻下、利水、降逆、平喘、潜阳的称沉降药,多为苦、酸、咸为寒凉药。

●如:

鳖甲用于高血压

●多指作用于平滑肌。

四、归经也就是药物作用部位

●如壮阳药入肾经,符合肾病用肾药的药性理论。

黄连入心经,可泻心火;天麻入肝经,具息风,平肝,定惊功效。

●如:

肝经湿热

四、归经也就是药物作用部位

●对微量元素的影响,Zn聚集与肝起保护肝作用。

●调节部位CAMP/CGMP水平。

●受体与归经

●如细辛中去甲乌药碱兴奋β1R。

五、配伍禁忌

●中医的十八反、十九畏,经现代方法研究,找到一些原因,入肉桂畏赤石脂,因为赤石脂具吸附作用,将肉桂中的有效成分吸附。

六、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

●中药毒性的含义:

●张景岳“所谓毒者。

以气味之有偏也”

●李东垣“偏阴偏阳谓之疾”

1急毒

●神经毒-马钱子(士的宁)30mg可致人死亡;乌头碱3~4mg可致死。

心血管毒-川乌

呼吸系统毒-苦杏仁含氢苷,可水解生成氢氰酸,一次食用超过60粒可致死

胃肠毒-寒性

●泌尿系统毒-中药木通含有马兜铃酸,在体内蓄积引起肾小管坏死。

血液系统毒-穿琥宁-血小板减少。

2长期毒性

●长期以伤害肝、肾、胃肠的几率最高

●如半夏、川木通等

●不良反应监测。

3过敏反应

●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主要成分多为蛋白质多糖、小分子物质。

如蜈蚣、蝉蜕、全蝎等。

●还有中药注射液

4致畸胎、致突变、致癌

●如:

妇科用药或孕龄妇女用药

●如:

雷公藤致突变

●牛黄解毒丸、枯痔散等含砷类化合物,致癌。

5、药物依赖性

●如火麻仁,含大麻酚类物质,属于麻醉品。

其他有番泻叶、牛黄解毒片等。

 

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掌握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了解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机体因素

第一节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一、品种与产地

●中药品种繁多,达12800种,常用500种。

●常见问题:

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等。

品种

●《中药鉴定学》莪术来源有:

●莪术、

●郁金、

●广西莪术三种

大黄(正品与杂品)

例如:

大黄的致泻作用:

正品大黄:

ED50约为400mg/kg,

非正品大黄:

ED50约为4000mg/kg。

◇ED50为半数有效量

品种

◇大黄致泻的有效成分为“结合型蒽苷”;正品含量为非正品的10倍。

产地

●道地药材

●浙、川、怀、广、关

●(四川贝母,内蒙甘草,云南三七,西藏红花,山西黄芪……)

产地不同对品质影响巨大

●同一味中药产地不同,其功效就有差异。

●主要是产地的自然条件差异(土壤、气候、日照、降雨量等),如高温低湿环境有利于蛋白质和生物碱的合成。

产地

●《新修本草》“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例如:

金钱草

●江西和江苏—利尿、

●四川—利胆、

●广西—利尿和利胆。

产地

●芍药:

(亳、川、杭)成分-芍药苷(治疗冠心病)含量不同,亳>川>杭。

●人参(人参皂苷)。

●黄芪(多糖类)。

●金银花(绿原酸)

第一节药物因素

●二、采收与贮藏

●㈡采收:

●⑴中药品质与采收季节密切相关,同时也随入药部位的不同而异。

●⑵中药质量也与贮藏保管直接相关。

二、采收与贮藏

●根:

秋季

●茎:

初春

●叶:

花开前

●花:

初开

●果实种子或全株:

成熟时

二、采收与贮藏

●《千金翼方》“故不依时采摘,与朽木不殊”

●如淫羊藿,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总黄酮量。

●5月:

12%

●7月:

6%

二、采收与贮藏

●采收时间:

●人参:

8月

●青蒿:

8月

●臭梧桐:

5月

●薄荷:

开花期

二、采收与贮藏

●㈡贮藏:

●刺五加,

●三棵针,

●苦杏仁,应炮制后贮藏。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三、炮制

●中药炮制前后,其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

因而功效与药理作用也随之改变。

●如酒升、姜散、盐入肾、酸入肝、乳生血,蜜益元。

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川乌、草乌对治疗风湿效果很好,但它们有较大的毒性(乌头碱),通过加热,同甘草、黑豆煮或蒸,生物碱类毒性成分显著降低(乌头碱转化为乌头原碱)。

●苦杏仁有小毒:

主要在于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较大量的氢氰酸对延髓各生命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如果苦杏仁经过一定的加热处理,苦杏仁酶被破坏,苦杏仁苷在体内只能在胃酸的作用下缓慢分解,只产生微量的氢氰酸

炮制

●水飞雄黄

●砂炒马钱子

炮制

●⑵增强疗效:

●苦杏仁,“得火者良”,苦杏仁酶属于蛋白类,它在加热的状态下可变性破坏,使有效成分苦杏仁苷分解减少,所以杏仁炮制品煎出率增加。

●《本草备要》《本草求真》“得火者良”。

炮制

●黄芩(含黄酮类有效成分)

●黄芩酶

炮制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醋制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生物碱增加一倍),故增强止痛功能。

●杜仲:

炮制后胶质被破坏,其有效成分溶出增加,降压作用显著。

炮制

●⑶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制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

●制军抗菌作用强,生军泻下作用强。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炭后可止血。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四、制剂与煎煮方法

●中药常见口服剂型:

汤剂、丸剂、冲剂、片剂、散剂、胶囊等常用剂型。

制剂

●制剂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⑴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影响其药效。

如“牛黄解毒丸”和“牛黄解毒片”;

●⑵产生新的药理作用:

如“青皮注射液”具有升血压作用。

●毒性

●如双黄连口服剂和外用制剂对多种细菌及病毒感染有确切疗效,一般较安全,很少有毒副反应的报道,而其水针或粉针剂已有不少注射给药后发生头晕、过敏性休克等毒副反应的报道。

煎煮

●中药常用煎煮特色:

●龙骨、牡蛎先煎久煎,

●砂仁、豆蔻后下,

●马钱子不入煎剂。

大黄常用煎煮方法

●煎煮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大黄,以先浸后煎方法,其有效成分结合型蒽苷溶出率最高,泻下作用最强。

称之为经典法。

●若煎煮时间延长,蒽苷转变为苷元,泻下作用减弱,抗菌作用增强。

 

●        溶出量

●经典法■■■■■■■■■■

●混煎法■■■■

●后下法■■■■■■

煎煮

●分煎与合煎

●某些复方合煎后会产生新的有效成分。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通过化

●学研究,发现了新的成分:

5—羟甲基—2—糖糠。

煎煮

●分煎与合煎:

桂枝汤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五、配伍与禁忌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为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配伍

●五、配伍与禁忌

●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为七情:

须、使、畏、杀、恶、反和单行

配伍

●例如:

当归配伍川芎,当归有效成分阿魏酸可抑制催产素受体,川芎有效成分川芎嗪兴奋ß受体,可调经止痛。

配伍

相须:

如石膏配知母;黄连配连翘;黄芪配当归等;

相使:

黄芪配茯苓,补气利水;

相畏:

附子配甘草;

相杀:

巴豆配绿豆;

相恶:

黄连黄柏配五倍子,有效成分生物碱与鞣质结合,作用消弱;

相反:

甘草配芫花,LD50减小;

配伍其他

●妊娠禁忌:

损害胎儿或引起流产。

如半夏、芫花、三棱、莪术、麝香等。

●芫花:

可引起多种动物流产;

第二节机体因素

●⒈生理因素:

●包括年龄(小孩身体含水量较高)、性别、精神状态和体质等。

第二节机体因素

●⒉病理因素:

●如桂枝汤,对高温动物有解热降温作用,对低温动物可升高体温。

●如当归,对子宫平滑肌呈双向调节作用。

第二节机体因素

●⒊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

●大黄和番泻叶的主要泻下成分:

番泻苷A、B→→大黄酸蒽酮(泻下作用)

第三节环境因素

●《卫生宝鉴》“时不可违”。

●如乌头碱,其毒性在午时最高,死亡率达66%,戊时(20:

00)最低,死亡率为13%。

●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作用与体内药酶代谢系统有关,而药酶的活性具有昼夜节律变化。

●如:

3H-天麻素予不同时辰给药,发现20:

00给药吸收最快,故见效最快。

8:

00给药,吸收见效慢。

●补肾阳药宜晨服,补肾阴要宜晚服。

●补阳虚药应在春季服。

 

第三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其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中药药理的特点

一、中药药理的特点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1、两者的一致性。

都是中药对人体作用的反映,但不属于同一体系,语言表述不一样而已,两者具很大的相关性。

●如三七:

止血散瘀不留痕,实际就是可以活血化瘀,并有提高血小板的数目,缩短止血时间,同时又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2、两者的差异、由于来源于不同理论与实践,也存在差别。

●黄连入心经,可治血热引起的出血,未证实,而它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已证实。

二、中药药理的特点。

●1、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2、双向调节作用。

有些中药在某些作用上表现未双向调节作用,以人参为例。

●当机体受到刺激,如果当时机能状态处于兴奋时(兴奋水平较高)则对兴奋性刺激的反应性较小,而对抑制性刺激的反应较强;反之,兴奋水平较低,则对抑制性的反应较弱,对兴奋性刺激较强。

●3、量效关系的复杂性,中药的多成分性,特别是有些成分对立、中药剂量与效应间的关系比西药药复杂的多,很多药物小剂量与大剂量作用相反

●4、作用的时效性,在目前水平,尚无法揭示有效成分,发现时效关系,通常在给药1-2小时内采血,可得血药浓度最高的血清。

●5、作用的差异性。

作用有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

第五章解表药

掌握麻黄、柴胡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了解桂枝、葛根的药理作用

第一节概述

●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二.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表邪从汗而解

出汗

发汗

恶寒、发热等

表证

●特点:

●发汗作用,辛温药>辛凉药

●多属于温热性发汗,需温覆

●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影响发汗作用

●机制

(1)直接影响汗腺,增加汗液分泌

(2)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

●(3)兴奋外周α受体

2.解热作用

不同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程度不同的解热作用药物

●特点:

●辛凉>辛温

●部分药物使正常动物体温下降

●机制

(1)发汗或促进发汗---散热↑

(2)脑内活性物质(CAMP,PGE)→中枢体温调节功能

●(3)抗炎、抗病原微生物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外邪:

细菌、病毒、低温、高温等

实验:

G+、G-菌、真菌、病毒

注意:

体外实验、粗制剂、临床效果

4.镇痛、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

抑制炎症介质,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清除自由基

6.调节免疫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特异性免疫功能↑

●变态反应---过敏性疾病

第二节常用药物

麻黄

来源麻黄科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

成分生物碱类挥发油、鞣质

麻黄碱(L-ephedrine)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1)发汗

临床:

历史悠久表实证辛温解表之峻品

实验研究:

水煎液、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等

大鼠或

小鼠

特点:

口服或注射均有效;

作用强;起效快,维持长。

机制:

阻碍汗腺导管对Na+的重吸收;

兴奋汗腺α受体;

兴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