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0488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docx

《新人教版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docx

新人教版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教师版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复习

一、例: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二、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这首诗中某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三、解答分析:

诗歌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鉴赏事物形象,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四、答题步骤:

①总说:

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分析时务必联系具体诗句。

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在指出物象的象征意义时,请使用术语,如:

托物言志。

五、答题示例:

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

)。

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②)。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

)。

六、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

诗中刻画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忘我的诗人形象,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

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孤舟,表面上写的是江中孤单的小舟,在诗中同时代指舟中之人;既是写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孤独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

子规即杜鹃,子规的啼叫蕴含着感伤与哀愁,体现了诗人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江苏卷)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落空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

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请分析作品中“小松”这一形象。

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坚强不屈、怀有凌云之志的小松形象(步骤

)。

小松初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

“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步骤②)。

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出身寒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批评了对待人才问题上的世俗眼光(步骤

)。

(二)分析诗歌的意境

一、例: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简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二、提问方式:

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四、答题步骤:

①总说: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务必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③术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作者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

例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五、答题示例: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步骤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步骤②)。

情景交融的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步骤

)。

六、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2011年安徽)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2012年湖南卷)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辟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

沙漠名②辟鹈泉:

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全诗描绘了戍边战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09年全国高考卷)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

请简要叙述。

答案:

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步骤

)。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步骤②)。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步骤

)。

(三)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一、例: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二、提问方式:

这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句中某字别的版本也有写作*的,你认为哪个更妙?

为什么?

三、解答分析:

鉴赏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诗中,联系全诗的主旨、结合全诗的意境,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进行揣摩。

四、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此语境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

(如果该字用了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答题示例:

“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在此暗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步骤

):

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人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依然,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步骤

)。

用自然人事的对照,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步骤

)。

六、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四川卷)

子规①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①子规:

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答:

“空”是白白,徒劳的意思,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重庆卷)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答:

“住”是停止之意,“江住”是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06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步骤

),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步骤

),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步骤

)。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08年全国卷)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网”是“网住、留住”的意思,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步骤

),运用拟人手法(步骤

),表现了作者伤春的情绪。

附:

一、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tuò)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笋。

木笔,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人一二联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

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优美。

(2)以动衬“幽”,“下鹭”,写出了水鸟飞翔、戏水的情态,衬托出在幽静环境中的自由自在。

(3)以声衬“幽”,“鸣蛙”,写出了青蛙的鸣叫声,衬托出环境的幽静,有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觉”。

解答分析:

当题目要求分类对关键字词进行分析时,请注意分类解析。

一般分类的角度可为:

从内容上分:

自然环境、动物活动、人的生活;从感官上分: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从观察角度分:

整体局部、远近高低、正面侧面。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

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蝉鸣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得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宣泄到极致。

解答分析:

当题目要求分析全诗是怎样表现关键字词时,答题步骤有两个:

一、总说此诗的思想情感。

二、紧扣题目要求分别对每一联或每一句诗进行分析。

(四)理解、赏析一句诗

一、例: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赏析这个细节描写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二、提问方式:

某句在诗中最具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体:

前人认为,某句在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三、解答分析:

此种题型考查答题者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描述诗句,再现诗歌意境以及表述作者情感的能力。

要求答题者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环境,这包括历史大背景和作者的生活处境,抓住饱含作者感情的词语去感受提炼作者此时的心境,再用最到位的语言阐述出来。

四、答题步骤:

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全诗主旨阐释本句诗的语境义及其独特表现力。

(如果本句诗用了艺术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

概括此句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或感受。

五、答题示例:

“又开封”刻画出诗人迫切想寄出家书,但心有千言万语又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矛盾而微妙的心理。

(步骤

)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乡情。

(步骤②)

六、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2010年辽宁卷)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gǔn: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颔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1年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彰显泉水流山中的奇观。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2年福建卷)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画图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玉花:

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4、阅读这首宋诗,完成问题(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

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答:

①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同时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一个“出”字,赋予山峰动态感,高俊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动态与静态完美相结合。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5、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

回答。

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最强烈和集中的表达了这种感情。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独辟蹊径,展示了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步骤

),充分表达了对国耻不能报,国土不能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②)。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闻鹊喜吴山观涛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隔江闻夜笛”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此句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

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步骤

),达到余音袅袅的效果(步骤②)。

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步骤②)

(五)概括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例: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二、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请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三、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

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维的清新淡雅,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实无华,苏轼的豪迈旷达,陆游的悲壮忧愤,李清照的柔婉隽永,辛弃疾的雄浑悲慨。

除此之外,答题常用到的术语还有:

(1)清新自然:

其特点是语言清爽新鲜、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常见于山水田园诗。

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质朴无华:

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

如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华美绮丽:

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如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用笔就是浓墨重彩。

(4)含蓄隽永:

这类语言风格是意在言外,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简练生动:

其特点是语言简洁、凝练,注重炼字、炼句。

贾岛诗最明显的风格就是简练。

四、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五、答题示例:

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①)“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②)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步骤③)

六、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

要求答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案:

此词的语言特色质朴无华(步骤①)。

如“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我这衰老之人的模样,平实如话(步骤②)。

表达了自己虽有豪情壮志,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遂生无奈之情(步骤③)。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案:

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

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六)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例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善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二、提问方式:

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

分析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三、解答分析: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必须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

例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的愁绪”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愁”。

四、答题步骤:

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五、答题示例: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步骤①)。

第三句写部下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

,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步骤②)。

六、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2年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

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

意象的内涵:

“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表达了词人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8年全国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答案:

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步骤①)。

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步骤②)

题型二:

分析诗歌所用的手法

一、例: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两端。

”请就这一说法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二、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手法/修辞。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三、解答分析: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