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0300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4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历史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历史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历史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历史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x

《历史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 必修一 复习提纲.docx

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夏朝:

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商朝:

1、内服外服制度;

2、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

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

1、分封制

1)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影响①积极:

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

②消极:

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

2、宗法制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

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齐、鲁、晋等说法与分封制相关;立嫡立长,重视亲情,宗祠家谱等与宗法制相关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

1.秦朝

1)皇帝制度

基本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并负责监察百官

②九卿:

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

2、汉朝:

中朝(内朝)外朝制度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3、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

4、宋朝:

二府三司制

①二府:

设中书门下行使行政权;设枢密院掌军政

②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作用: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

一省制

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6、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设内阁,后来阁臣有了票拟的权力,皇帝批红

7、清朝:

(1)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2)雍正:

军机处(评价:

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1、秦代:

郡县制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汉代

①汉初:

郡国并行制

②汉武帝:

采用推恩令削藩,设刺史

3、宋代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内容:

收精兵:

设禁军,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削实权:

削弱藩镇力量,州郡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

设转运使,各州郡财赋均由中央直接掌握

影响:

积极:

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削弱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势力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1.监察制度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

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b.宋代谏院等等。

3.评价:

(1)消极: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

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单元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古希腊多山多岛,平原狭小的自然地理

2.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政体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3、伯里克利主政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四)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意义:

1、雅典民主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2、促进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

局限:

1、只是公民的民主,外邦人、妇女、奴隶没有民主权力;

2、公民的直接民主也会成为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二罗马法

(一)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

1、背景:

平民强烈要求和长期斗争的结果

2、内容:

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

3、作用:

本质上维护了贵族利益,但有了成文法就可以按律判刑,也是平民的胜利。

(说是平民的胜利是因为贵族必须按律判刑,不能随意曲解法律)

4、影响:

这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二)帝国时期的查士丁尼法典

1、原因:

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驳杂,使用不便

2、组成:

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四部法典。

3、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主权

4、影响:

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三)影响:

1、对当时意义重大,有效维护了古罗马的统治

2、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法律大多以罗马法为蓝本,它的许多原则至今仍被采用。

(律师制度,陪审团制度,不告不理原则)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背景

1、《大宪章》的制定1215年(限制王权)

2、光荣革命的爆发1688年(特点:

不流血,妥协)

(2)确立与发展

1、确立——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意义:

限制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完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由习惯逐渐形成)

特点:

(1)行政权归内阁,国王统而不治

(2)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

(3)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4)内阁首相失去议会支持时应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发展——议会选举权的扩大

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普选权

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一)1787年宪法

1、背景:

美国独立,结成邦联;邦联政府软弱无力

2、美国宪法之父:

麦迪逊

3、原则与内容:

联邦制原则:

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最高行政长官为总统,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分权与制衡原则:

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授予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他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人民主权原则:

总统和议员都有民选产生

4、评价:

积极性:

①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②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③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

给美国带来长期稳定

局限性:

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1、原因: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州权主义根深蒂固

2、南北战争是美国州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3、修正了宪法第13、14条

意义:

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两党制(驴象之争)

1.形成:

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

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代表的阶层:

(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

(2)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

3.基本特点:

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包括总统选举在内,其它参议员选举、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都受到两党操纵。

三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

(1)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1、发革命爆发的背景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舆论准备)

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爆发:

1789年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3、法国政局的动荡更迭(略)

1789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波旁王朝,

1830七月王朝,

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

1、确立了共和制

2、内容:

①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末届满的众议院。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

总统的命令须由各部部长副署。

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3、修正和补充:

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4、意义:

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得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四、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一)德意志的统一:

三次王朝战争

1、1864年普奥联合发动对丹麦的战争

2、1866年普奥战争

3、1870年普法战争

(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①德意志皇帝:

国家的元首,掌握最高权力

②宰相(首相):

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

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立法机构,权力较小

(3)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

积极:

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社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消极:

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传统(也是其最大的特点)

 

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的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项目

英君主立宪制

美总统制

法总统制

德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民选(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实权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

内阁部长

宰相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和内阁

皇帝与宰相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

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立法机构

议会

国会

议会

帝国议会、联邦议会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外国列强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背景(原因):

国际:

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迅速;

国内:

清王朝的统治腐朽没落

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林则徐虎门销烟

2、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西方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提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3、甲午战争原因

根本: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缺乏,萌生对外侵略野心。

直接:

日本爆发经济危机

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4、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借口镇压义和团

根本:

进一步扩大列强在华势力

战争名称

时间

侵略者

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

1840-

1842

1842年《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860

英、法

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兴起了现代化运动即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1894-

1895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

(此后,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外国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巨额赔款使中国大借外债。

中国各界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1901

奥、意等八国

1901年《辛丑条约》:

在北京设使馆区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的反抗

(1)虎门销烟:

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二)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阶级矛盾尖锐

广西自然灾害严重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人民反抗

2、经过

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定都天京1853年3月

北伐和西征1856年达到军事上的全盛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评价:

积极: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

局限:

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转折:

天京事变1856年太平天国由此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

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中国最早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无法实现

天京陷落1864年

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原因:

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

4、评价

历史意义:

(1)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2)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3)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4)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局限性: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近代革命走向胜利

启示:

农民运动应该由新的阶级来领导,由新的思想武器来武装,才有出路。

(3)义和团运动

1、兴起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教会势力猖獗

2、口号:

扶清灭洋

积极:

表达了反帝的决心

消极:

带有盲目排外色彩,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3、清政府态度:

剿杀-招抚-剿杀

4、失败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5、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意义: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局限: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

(四)辛亥革命

1、革命原因和条件

革命的原因

(1)甲午战败,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无力挽救危机

革命的条件

(1)组织基础: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1905年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4)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5)军事基础:

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2、革命过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主力: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结果:

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影响:

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国旗:

五色旗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规定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意义: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清帝退位1912年2月

(5)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

3、评价

历史意义

A.政治: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经济: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社会生活:

推动了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启示:

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一定要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五)五四运动

1、背景:

(1)日本帝国主义一战期间加紧侵略中国

(2)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3)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

(4)导火线:

巴黎外交失败

2、过程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

(2)高潮1919年6月上海工人三罢

(3)成果:

被捕学生获释

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和约签字

(4)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映运动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影响

(1)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

(“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民主和科学精神。

(3)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

2、思想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3、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力量壮大(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

4、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运实践

(二)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

1、内容:

(1)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3)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2、意义:

(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巴黎公社

(1)背景

(1)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

(2)1871年3月1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妄图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二)措施

1、政治:

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2、经济:

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3、教育:

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三)失败:

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镇压下,5月28日,巴黎公社失败。

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

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经济基础根本不具备。

2、客观原因:

敌人的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3、主观原因:

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四)经验与教训、意义

经验: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

教训: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巩固革命成果,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意义: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三俄国十月革命

(一)背景

1、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社会矛盾尖锐

3、“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二)过程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推翻了沙皇专制政体。

胜利后,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2、《四月提纲》:

1917年4月,列宁回国。

他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3、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7月,抛弃了对资产阶级的幻想

4、十月革命:

俄历10月25日即公历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赤卫队、革命士兵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首次胜利。

(三)结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政治上:

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2)经济上:

《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3)外交上:

《和平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四)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1)共产党初创时期(1919-1923)

1、共产党成立背景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相继建立

2、诞生——中共“一大”

(1)召开:

1921年7月23日,先在上海法租界,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

(2)主要内容:

大会通过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成立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

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4、工人运动的发展:

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结束。

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1、大革命的开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924年

(1)背景:

a.中共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的教训)。

b.国民党同意与中共合作c.共产国际的极力促成。

(2)标志: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意义: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确立;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开始

2、大革命的高潮——北伐胜利进军1926年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北伐。

北伐军很快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张作霖也被打败,被迫退守东北。

3、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4、大革命的意义: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三)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

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1931年瑞金

6、红军长征

(1)原因:

日本:

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

“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共产党:

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