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与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可供参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9668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与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可供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与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可供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与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可供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与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可供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与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可供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与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可供参考.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与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可供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与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可供参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与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可供参考.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与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可供参考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与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

[真题回顾]

例1.(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

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数与字形,字数要不多不少,字形要笔画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参考答案】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例2.(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澹澹”“竦峙”“递”等理解字义去记忆。

【参考答案】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例3.(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

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

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

做题时,一定要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和易错字形。

本题应注意“纶、樯橹”。

【参考答案】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考情报告]

2016-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名篇名句默写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考查内容   命题特点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荀子•劝学》、诸葛亮《出师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自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都采用了情境提示型的默写题(而2013年及以前的默写题,采用的都是记忆型默写),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而非机械识记能力。

内容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2018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分。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孟子•鱼我所欲也》、李白《蜀道难》、杜牧《阿房宫赋》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左传•曹刿论战》、白居易《琵琶行》、苏轼《赤壁赋》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曹操《观沧海》、杜牧《阿房宫赋》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庄子•逍遥游》、刘禹锡《陋室铭》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荀子•劝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论语•为政》、韩愈《师说》、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孟子•鱼我所欲也》、《琵琶行》、苏轼《赤壁赋》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荀子•劝学》、诸葛亮《出师表》、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于名句名篇的复习备考,因为它属于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识记,所以关键是要背诵识记。

第一,背诵的范围为指定篇目的所有内容,不要存在“考过的不会再考”或者“只考名句不考非名句”的投机心理。

要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名篇挑选出来,有计划、分阶段地利用早读等时间进行背诵。

背诵识记,要做到熟读成诵,反复诵读,反复识记。

一般情况下,过一段时间还须再重新背诵,以巩固背诵的效果,防止回生或遗忘。

一般来说,背诵后的第二天就应及时复习,然后间隔两天复习一次,再间隔一周复习一次。

复习的最佳时机是将忘未忘时。

如果等遗忘了再去复习,那就相当于第一次背诵,费时费力。

第二,要加强理解,寻找规律,科学识记。

虽然要求熟读成诵,但也不能死记硬背。

要结合对全文的理解,加深对名句、次名句的深入理解,真正对其含意领会贯通了,结合其含意来背诵就容易一些。

另外,要善于寻求文本内在的规律(如排比、对偶等)去背诵,这样能较快地达到科学背诵的目的,也不容易回生、遗忘。

第三,识记必须绝对准确。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名句名篇的考查能力层级虽然要求不高,但评分标准要求很严,往往一个句子中有一处错误(如错字、别字、漏字、加字、颠倒等),整句就不能得分。

因而,只会流利地背诵是不行的,还要准确地书写出来,不写错字、别字,不漏掉一字,不添加一字,不颠倒字词顺序,书写要规范、工整、清晰。

往年,许多考生在默写上的失分,不是因为没有背熟,而是因为识记不准、有错别字,或书写不清楚,因此,这是值得每个考生高度重视的。

考生应将背诵内容全部默写一遍,通过同学之间的对照检查,消灭“记得住写错了”的现象。

考生在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

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如果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

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顺序错乱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

如果命题是四选三,答题时就应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做三题就够了。

如果四题都做(最好不要这样),要确保前三题完全正确,因为在四题都做的情况下,高考阅卷评分规定只看考生做的前三题,有错误即扣分,即使考生第四题做对了也不给分。

考生在复习和应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考生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

这就要考生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例如: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氓》)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以上三句中的“隰”“诹”“豗”“砯”就极易写错,必须在复习时多写几遍,达到熟能生巧、强化记忆的目的。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

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例如: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句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考生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

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考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以上句子中,“长”容易误写成“常”。

4.要留意具体环境

考生对于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应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这句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在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可能想当然地把“始”写成“使”。

5.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一部分考生不知就里,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顺序颠倒,白白丢了分。

例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以上这两句,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写错顺序:

“秋月春风”写成“春风秋月”,“舞榭歌台”写成“歌台舞榭”。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

 

[真题回顾]

例1.(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

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与分析能力。

分析时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其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

后一句中的“豁”指割裂,写出了江水泛滥中国的情景,“崔嵬”指高大雄伟,“飞迅湍”表现江水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第一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二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盛唐气象的象征性,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参考答案】第一问: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第二问: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具体分析典故的作用。

最后两句紧承第7、8句的“大唐王朝统一天下、无为而治的盛况”的意思反用典故。

当年的任公子因为水中有巨鱼而钓,如今水中无巨鱼,任公子也无所作为了。

依据注释,“水中无巨鱼”表示世无巨寇,显然对大唐王朝的赞颂,同时作者自比任公子,本想有番作为,却也只能像任公子一样“罢钓竿”,有失落之感。

【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诗歌鉴赏】本诗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最后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世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前四句写作者眺望长江远去及感想。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前两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一派雄壮的气象。

后两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后四句歌颂盛世,一派祥和安宁,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例2.(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审题立意】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诗中说自己衰病,精神不济。

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项“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说法错误。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

【答案】BE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审题立意】“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

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的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参考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例3.(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

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

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考情报告]

2015-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唐诗   李白《金陵望汉江》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①题型。

2016年是两道主观题,2017年换成一道5选2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2018年换成一道4选1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

②时代和题材。

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为主,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③作家作品。

不倾向名家名作,多选择名家较生僻的作品。

④考点。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唐诗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宋诗   曹翰《内宴奉诏作》   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分析比较诗歌的思想感情、评价思想内容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唐诗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宋诗   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唐诗   白居易《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唐诗   李贺《野歌》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宋诗   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唐诗   王建《精卫词》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是古诗词常考考点之一。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一般指作者自己,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显示出来。

而作者在诗歌中塑造、刻画的形象,往往是作者的“代言人”,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歌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志向。

[设问方式]

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画的某种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

1.在回答人物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区分诗中的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环境,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等。

(3)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5)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

2.答题步骤:

(1)结合诗(词)题、注释等确定诗歌所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英雄、隐士等)。

(2)结合诗(词)句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

(3)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

(这一步需不需要,要视题目要求而定)

(二)鉴赏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被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这种客观之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意象。

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一般来说,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清幽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设问方式]

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试描绘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4.简要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

(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题技巧]

1.做鉴赏景物形象题,要注意的是,景物形象在写景诗和抒情诗中都是用来表现主观感情的,诗中的景物形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读这类诗,要善于由景及情,由各类景象触摸诗人内在的情感脉动。

(1)注意捕捉景物的色彩色调,把握住意象特征。

具体有两方面:

①关注时令色彩,即不同季节的景物,感受诗人所投射的不同的感情,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以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

如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而暮春表现的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表现的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②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的景物有冷暖之分。

暖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的,冷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苦的。

(2)关注虚实,把握住画面内涵。

古诗中的景,分实景与虚景。

有的诗,既有实景,又有虚景。

由实到虚,可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涵。

(3)关注动静,把握住抒情方向。

古诗中景象、画面常常有静有动,静动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4)关注传统审美心理,把握住意象的特殊含义。

古诗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时回归自然”,诸如此类审美心理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就拿“悲愁”这一情感来说,在古诗中就有这样一些表现:

“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等。

明白这些,我们就能抓住诗歌的常见意象的特殊含义,进而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时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

(三)鉴赏事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