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8787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进行比较,辩证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比较、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此时的中国借鉴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苏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病逐渐的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中国共产党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邓小平于1982年9月1日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1988年5月18日,他同外宾谈话时更明确的指出:

“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

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

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2】

中国自1978年年底开始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逐步从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关系从闭关锁国转向对全世界各国开放。

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也大有进步。

苏东剧变后,我国从1992年起更明确地以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对外开放要达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当今我国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进展。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形成于斯大林时期,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始于列宁,成于斯大林。

当时的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苏联生存的保证。

经过“一五”和“二五”计划,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创造了令资本主义国家叹服的发展奇迹。

在这一时期,苏联经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为保卫世界和平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但仅用了两年的时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就达到了战前的水平,到1950年,其工业总产值比战前增长了73%,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2%~23%,农业总产值也达到了战前水平。

50年代,苏联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1956年苏共20大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苏共领导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由于他们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使改革步入误区,苏联发展建设长期停滞。

  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其实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路线,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被彻底否定,并最终导致了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排斥市场,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破除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谈话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我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特点在经济方面表现为:

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办法。

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苏联的经济发展过程表明,过度集中只适用于经济粗放型发展时期的需要,这一时期主要是为工业发展打基础,追求数量增长,并保证国民经济重点部门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规模总量扩大、社会分工日益细密,过度集中就越来越不适应形势了。

因此,在二战后,苏联过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实行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和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特征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正如邓小平所说: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4】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成功的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以全民所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的单一化的公有制结构,完全排斥其它经济成分,实行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过于强调平均分配,甚至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视为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封闭性与僵化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新时期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僵化性与封闭性的特点,它无视全球化加速发展,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事实,闭关自守,严重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及贸易往来,没有充分吸收和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尽管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在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等方面是相同的。

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着特定的内涵与特征,它是特定历史环境和发展阶段的产物,我们只有站在历史角度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才能对它作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苏联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它是在一个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封建专制传统深厚的小农国家建立的,它是在资本主义包围、时刻面临战争威胁的非正常环境中建立的。

苏联模式的目标不是正常的和平的发展,而是争取新生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

它在历史上起过非常有限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带有严重的弊病。

它绝不是在正常的和平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好办法。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动和促进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从而为苏联社会主义奠定了大工业基础。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经济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水平都很低,并不具备快速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条件。

但斯大林模式能够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行动集中统一到国家所面临的迫切的工业化任务上来。

从1928年到1940年,苏联工业增长了5.5倍,年平均增长16.8%,其中工业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2%,建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工业产值已占整个国民经济的84%,“工业化奇迹”大大提升了苏联国力,苏联成为工业产值在欧洲占第一位,在世界居第二的社会主义强国。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员和物质保障。

苏联在战前通过调整,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为赢得这场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苏联模式在战时显示了巨大的动员力和组织效率,它不仅使得苏联在战争开始后迅速把国家纳入战时轨道,并为赢得战争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党和政府紧急动员,仅用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到1941年末,不到半年时间,苏联就组建了400多个师。

到1942年,苏联已经形成了协调完善的战时经济体系其军事生产能力大为增强。

斯大林模式无疑是苏联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没有这种高度集中体制,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不可能这样迅速的取得胜利,‘即使胜利也会经历艰难的多、曲折得多的历程’”【5】。

此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于二战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尽管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这一模式从它形成之时起就包含有深刻的矛盾和严重的弊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带来苏联的国民经济在战前和战后的一段时间内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掩盖和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政治生活缺乏民主、经济结构不协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

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没有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赫鲁晓夫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基本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使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完全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使改革变成了改向,不仅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还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败亡。

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衰败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

从以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扬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6】只要我们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借鉴别国经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就可以克服各种前进中的问题,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页。

【2】《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261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7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10-111页。

【5】《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40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