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什地区构造概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8244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库尔什地区构造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库尔什地区构造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库尔什地区构造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库尔什地区构造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库尔什地区构造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库尔什地区构造概述.docx

《库尔什地区构造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库尔什地区构造概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库尔什地区构造概述.docx

库尔什地区构造概述

库尔什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一章引言1

1.1实习目的 1

1.4区域地理概况 2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2

2.1地层与其接触关系2

2.2侵入岩体及变质岩区3

第三章地质构造3

3.1褶皱4

3.2断层5

第四章构造发展史5

4.1元古宇变质岩构造层5

4.2震旦系—中奥陶统构造层 6

4.3石炭系-二叠系构造层6

4.4下白垩统-古新统构造层6

4.5第四系构造层6

4.6构造发展史6

第五章结束语8

第六章参考文献8

第一章引言

1.1实习目的 

   通过对《库尔什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库尔什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

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

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地质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我们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1.2实习要求 

1、分析库尔什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

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

1.3实习任务 

1、绘制库尔什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2、绘制库尔什地区A—B图切地质剖面图。

 

3、概述库尔什地区地质构造。

 

1.4区域地理概况 

我们的分析基于《松岭峪地质图》。

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

200000),该地质图长18.5厘米,实际长度37公里,宽14.1厘米,实际长度28.2公里,覆盖实际面积1043.4平方公里。

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

整个地区地形中西部较高,一条较大型的河流叶尔河从图的东北角往西方延伸,沿河地势较低分布着辛格尔、库尔什、巴什三个村落。

除此之外,还发育其它水系,同样在河流分布地散落着喀拉、库里、巴哈、塔木几个村落。

图中最高点为宝亮台的海拔1820m处,最低点为辛格尔的海拔640m处。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

2.1地层与其接触关系

地质年代单位

符号

岩性

震旦系

Z

变砂砾岩、板岩

下中寒武统

Є1-2

板岩、变砂岩

上寒武统

Є3

灰岩、千枚岩

下奥陶统

O1

千枚岩、板岩

中奥陶统

O2

板岩、变砂岩

石炭系

C

砂页岩、泥岩、灰岩

二叠系

P

灰岩、白云岩

下白垩统

K1

砂岩、砾岩

上白垩统

K2

粉砂岩、页岩

古新统

E1

泥灰岩、灰岩

第四系

Q

砂、砾、粘土等

波浪线表示与周围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2.2侵入岩体及变质岩区

Ⅰ.酸性侵入岩

喀尔山花岗岩体。

出露于喀尔山,出露面积大,出露形态呈现港湾状与围岩为不整合接触。

侵入时间:

石炭系(C)之后,下白垩统(K1)之前。

Ⅱ.中性侵入岩

喀尔山正长岩体。

出露于喀尔山,出露面积小,出露形态呈狭长脉状且切割了喀尔山花岗岩体,侵入时间在喀尔山花岗岩体形成之后,与围岩为不整合接触。

Ⅲ.基性侵入岩

宝亮台辉长岩体。

出露于库尔什与宝亮台之间,更靠近于宝亮台,出露面积较正长岩大较花岗岩小,沿断层F5呈尖灭状侵入,侵入时间为石炭系(C)之后,白垩系(K)之前。

Ⅳ.变质岩区

元古宇变质岩。

出露于布达山与喀拉地区,呈舌状与长条状分布,与周围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库尔什地质图

第三章地质构造

该地区断层与褶皱发育明显,断层面、褶皱轴迹几沿东西方向发育,故该地区整体大致受力变形方向为南北向。

白垩系之后的地层覆盖断层且不发育褶皱,所以该地区的主要构造变形时间为白垩系之前。

 

库尔什地区构造纲要图

3.1褶皱

①布达山背斜(f1)

布达山背斜位于布达山附近,轴迹近东西方向发育,南北翼产状差异较大,北翼产状在28。

~82。

,南翼产状在45。

~70。

,由于PT与震旦系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且震旦系与PT均发生褶皱变形,故该褶皱应是几次褶皱变形的产物。

②伦布山-巴哈小向斜(f2)

伦布山-巴哈小向斜位于巴哈与伦布山之间,该向斜为伦布山大向斜的一个南侧延伸,核部地层为奥陶统,两翼产状较陡在60。

~70。

行成时间应在奥陶系之后。

③伦布山大向斜(f4)

伦布山大向斜发育在伦布山附近,走向为SW-NE,延伸较长,从库里一直延伸到了宝亮台,该向斜两翼产状较对称在45。

~60。

左右,北翼毗邻F2断层。

形成时间在奥陶系之后。

④纳格山断层大背斜(f5)

纳格山断层大背斜发育在断层F2与F3之间,全为震旦系地层,这套地层由于受南北力的原因较南北断层两侧均为上升地层,且在上升过层中发生了弯曲变形。

北侧还发育了倒转褶皱,故靠F3断层出出现了地层的倒转。

⑤纳格山背斜(f7)

此向斜在F3断层北侧,轴向SWW-NEE,长约34km,宽约3.2km,为一线状向斜。

核部地层为中奥陶统,向两翼依次为上寒武统、中-下寒武统、震旦系地层,产状为北翼173°∠44°,南翼356°∠70°,轴面南倾,为斜歪向斜。

纳格山的最高峰出露在该向斜核部,北部边沿有部分被第四系地层覆盖,且沿着北翼外侧是另外一条正断层。

 

根据该向斜的地层出露情况以及被F3断层切割,可以推测其形成时间为早奥陶世以后,F3断层形成之前。

3.2断层

①顿巴山断层(F1)

该断层为逆掩断层,走向东西,长约26km,倾向向南,上盘为震旦系(Z),下盘为震旦系(Z)-中奥陶统(O2),在下盘上褶皱发育明显。

形成于中奥陶统(O2)之后。

②伦布山断层(F2)

该断层为正断层,走向近东西向,长约37km,横穿过整个图区,倾向近南向,上盘为震旦系和中-下寒武统地层,下盘为震旦系地层。

③纳格山断层(F3)

该断层为逆掩断层,倾向南东,走向SW-NE,长约35km,上盘为震旦系(Z),下盘为下-中寒武统,东部被白垩系及其之后地层所覆盖,故该断层应该形成于中奥陶统之后白垩系之前。

④喀拉-库尔什断层组(F4-F5)

F4断层与F5断层在向东的延伸方向上汇成一条断层。

F5断层分布于叶尔木河南侧,走向SWW-NEE,长约25km,倾向北北西,倾角平均60°,上盘为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下盘为震旦系和中-下寒武统地层。

该地层还被第四系地层覆盖了部分区域,且在其东缘有辉长岩的侵入体出露,该侵入体与上覆白垩系地层为沉积接触。

综上所述,该断层发育于二叠系之后辉长岩侵入体侵入之前。

⑤喀尔山断层(F6)

该断层为正断层,分布于喀尔山的东侧,走向向东,出露地表的长度约为4km,倾向向北,上下盘均为石炭系地层,在断层左侧有正长岩和花岗岩的出露,且正长岩沿着断层的走向呈脉状。

由此可以估计在花岗岩和正长岩侵入之前此断层应该延伸到二叠系地层。

故可以推测该断层的形成时间在二叠纪之后,正长岩体侵入之前。

⑥云台岭断层(F7)

此断层分布于云台岭的西侧,断层走向为NWW-SEE,倾向向南,断层面倾角为32°,出露全长约11km,其东部被上覆的白垩系地层覆盖,推测断层在白垩系底部还一直有延伸。

上盘为石炭二叠系地层,下盘为二叠系地层。

根据其与错断岩层和上覆岩石的年代可以推测其形成时间在二叠纪和白垩纪之间。

第四章构造发展史

该图根据不整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构造层

4.1元古宇变质岩构造层

该构造层出露于布达山与F4断层处,出露面积不大,变质岩的变质程度不高,布达山处由于受南北方向挤压力的作用形成了背斜。

4.2震旦系—中奥陶统构造层 

震旦系—中奥陶统构造层主要分布在图的中南部纳格山、伦布山和顿巴山一带,由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结晶灰岩组成。

该构造层中发育近NEE-SWW向的大型褶皱构造,其中顿巴山和布达山地区发育背斜构造,伦布山和纳格山地区发育向斜构造。

顿巴山背斜由于位于F1逆掩断层的上盘,背斜的北翼倒转,该背斜呈轴面南倾的倒转背斜。

该构造层内还发育近NEE-SWW走向的F1逆掩断层、F3逆掩断层和F2正断层,由于受到F3逆掩断层的影响,断层上盘断面附近的震旦系地层向南倒转。

 

可以看出,但凡是本区的逆掩断层,其上盘的地层的(褶皱)北翼均发生了倒转,说明该构造层的构造面貌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由南向北的水平挤压。

而且从伦布山向斜-背斜的组合形式可以看处该处褶皱面貌的最终形成还发生过一次走滑作用,该走滑作用的方向为近东西向,经分析应该是和F2正断层形成于同一时期,为一拉张环境下由东向西的剪切力形成。

4.3石炭系-二叠系构造层

该构造层分布于喀尔山地区,褶皱和正断层发育,说明至少有两期的构造运动,前期主要是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和逆掩断层,后期发生拉张运动形成库尔什地区所有的正断层。

而岩浆岩的侵入时间有所不同,花岗岩的侵入至少在褶皱形成以后,而正长岩的形成应该在F6形成时或者更晚。

4.4下白垩统-古新统构造层

本构造层的褶皱和正断层发育,说明至少有两期的构造运动,前期主要是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和逆掩断层,后期发生拉张运动形成库尔什地区所有的正断层。

而岩浆岩的侵入时间有所不同,花岗岩的侵入至少在褶皱形成以后,而正长岩的形成应该在F6形成时或者更晚。

宝亮台的1820m处的K1地层高点最大的可能是由于在该处原本就存在一个古隆起,当海侵时此处正常沉积K1与K2,但是后来由于剥蚀的原因,剥离了上部的K2地层,而露出了下部的K1地层。

4.5第四系构造层

主要沿河流分布,以砂、砾、粘土为主,与周围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由于年代较新,不发育褶皱、断层。

4.6构造发展史

1) –PT末本区处于海平面一下,沉积了PT地层,后期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元

古界的一系列变质岩。

在PT末期,本区受到从SSW向NNE方向的挤压作用,元古界中形成NWW-SEE向的背斜构造,见于布达山一带。

 

2) Z-O2震旦纪初,本区构造活动趋于稳定,此后水体逐渐加深,至晚寒武

世水体达到最深,在此背景下沉积了震旦系至中奥陶统地层。

中奥陶世末(或晚奥陶世),本区受到来自SSE方向的强烈挤压作用,导致震旦

 

 

 

11 系—中奥陶统构造层中形成NEE-SWW向的褶皱以及F1和F3逆掩断层,F1和F3断层上盘断面附近地层倒转。

 

3) O3-D3    此段地质历史时期,Z-O2  构造层被抬升(亦或者是海退作

用),使得该部分地层处于隆起剥蚀状态,可能是中奥陶世末(或晚奥陶世)的挤压作用造成。

致使本区缺失上奥陶统—泥盆系。

由于该时期的褶皱和F1、F3断层形成于O2末期或者更晚,因此归入到上一时期以便更好阐述Z-O2构造层的发展。

 

4) C-P  石炭纪初,库尔什地区的北部再一次沉降,分别沉积了石炭—二叠

系细碎屑岩—碳酸盐岩。

二叠纪末,本区受到从南向北的推挤作用,导致石炭—二叠系中近E-W向的褶皱和图区西北角的逆掩断层。

二叠纪末的挤压作用使本区在三叠—侏罗纪期间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使本区缺失三叠—侏罗系。

三叠纪初(或更晚),本区受到近S-N向的强烈伸展作用,这次伸展作用导致了本区所有正断层和岩浆岩体(正断层早于岩浆岩形成,花岗岩的形成一定早于正长岩)的形成,其中在喀尔山和伦布山之间形成了F2正断层,在喀拉—巴什—库尔什一带形成了NEE-SWW向的F5正断层,在喀尔山南坡形成F6正断层。

沿着F5正断层其东部还出现了辉长岩体,在喀尔山的脊部先出现了花岗岩,而后又有正长岩脉叠加其上。

在此之后本区在二叠纪末-还受到近东西向的单剪应力的作用,使得F1、F3之间(即沿着F2断层走向)的地层发生走滑。

 

5) T-J  本时期的构造运动趋于较稳定状态,但是此段时期库尔什地区被整体抬升,F5断层的下盘上升幅度大于上盘,该地区被全面剥蚀,由于抬升高度不同,造成F5断层以南的石炭-二叠系地层被剥蚀彻底,形成了如今F5断层南侧无石炭-二叠系地层的现象。

 

6)  K1-N3    库尔什地区北部在早白垩世位于海平面一下,沉积了K1地层,在晚白垩世时期北部地层继续沉降,使得该地区发生海侵作用,形成之前所描述的K2与K1的地层界线相交的现象。

在古新统之后本地区由于海退作用(或者是地层被抬升),该区

域地层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产生了沉积间断。

 

7) Q至今第四纪初,库尔什地区的构造作用趋于稳定,形成了众多水系,

沿着河流沉积了砂砾等,而这个时期的构造运动比较微弱,只是对河流阶地的形成和地形地貌的改造起着作用。

第5章结束语

这篇实习报告实在孙老师的指导及度娘的帮助下完成的,其中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同时更让我意识到了构造地质学的博大精深。

完成此文,颇有感触一二。

其一,孙老师是只叼毛兽,明明什么都不怎么讲还不忘奚落下我们水平之低。

其二,学弟学妹们如果做这个作业多半会选择XX,在此提醒一下,看看文章再决定是否抄吧。

其三,孙老师教构造上课倒是叫轻松,然而考试却不轻松。

综上就是,并没什么卵用!

第六章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2010李忠权,刘顺地质出版社

岩石学简明教程2009肖渊甫,郑荣才,邓江红地质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2007陶晓风,吴德超科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