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全球化进程与全球化理论.docx
《第二专题全球化进程与全球化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专题全球化进程与全球化理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专题全球化进程与全球化理论
第一专题全球化进程与全球化理论
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活生生的现实,已经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全球化的浪潮正涤荡着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无论什么思想的观念都无法回避这股强大浪潮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人们只有面对这一实现,用科学的态度、冷静的头脑正确认识与研究全球化问题,寻求良策,才能走向更好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实质及基历史演变
(一)全球化的涵义
“全球化”一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出现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人和美国人的作品中,全球化概念已经有了模糊有轮廓。
①明确提出了这一要领的是经济学家T•莱维,他在1985年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
因此,当人们讲全球化时,其原意是指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概念提出后,很快就被权威的国际组织、知名学者、世界各国官方文件和报纸杂志所广泛使用,成为一个风靡全球的词汇。
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耶金在《新闻周刊》发表文章所指出:
“大约不到10年前创造的全球化这个词,成为国际经济中难以回避和被公认有用的格言。
”①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人们从不同视角出发谈论、解释、研究全球化,形成了诸多流派,产生了各种观点。
“全球化”这一概念是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名词。
一般说来,从字面上看,全球化应该是世界化,应当是指表达时空距离的基本样态;从涵上看,全球化则是一个多维度、多学科的概念,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乃至国际关系、军事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引用。
对于全球化的理解,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两种看法:
一是认为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二是认为全球化应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全球化,应当从多维角度理解全球化。
从哲学角度来看,全球化虽然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全球化的实质或基础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的世界化或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应当是:
在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体现,是生产要素、商品和服务交易加速在全球围的流动与扩,从而使各国的经济交往不断扩大、相互领带关系日益增强,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侵害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和趋势。
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全球化”一词,但是人的世界历史思想实际上是最早的全球化理论,因此,有人也提出全球化理论的真正源头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这一思想首次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此后在《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著作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带有历史必然性的、不可逆转的时代主流。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②在《共产党宣言》中,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的趋势时就已经对此做出了准确的分析和脍炙人口的理论描述: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是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选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它执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①如今,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越来越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冲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个运行机制不断强化资本的扩本生,并随着跨国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声速发展,使各种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围进行配置。
由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全球围动作,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通过广泛的合作与竞争构成了资本的国际化、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世界化。
因此,可以说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民族主权国家有经济被纳入到市场经济动作转产的过程,它客观上要求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活动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从而使全球围的经济活动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
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已经太多,也许从词义上做一次还原式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全球化”(Glbalization)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它的词根global,即全球的,而global的词根又是globe,即地球、全球。
可见,“全球的”(global)首先是一种空间上的称谓,“是地球在空间的位置的产物,是对生存的具体完事性和完善性的召唤,它不是把人类分开来而是使人类抱成一团。
”,其实,这里也蕴涵了一个全球化的前提,那就是全球化是对应于也是开始于“非全球”的。
这种非全球就是以空间地域割裂方式存在的民族、国家和地区。
从“非全球”到“全球”显然意味着某种历史时代的“断裂”。
全球化(Glbalization)的“化”(-zation)则表明从非全球到全球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是一种趋势和过程。
所以,“化”包含着一种时间和历史性的规定。
这不仅表明全球化始终是变动的,我们只能历史地把握全球化,而且表明,全球化也是一个时间上的称谓。
综上分析,全球化首先是关于时间、空间变化的描述。
全球化是关于什么的时间、空间变化莫测的描述呢?
,对此,人们进行过经济、文化、政治、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回答,但那都是一种表象,最为根本的实质是,全球化是描述人类活动的时间、空间上的变化。
那么接头的问题是,人类活动的时间、空间究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才称之为全球化?
,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类活动从“非全球”的局限走向“全球”的广度,而且这个过程即使对每一个具体的行动来说,所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快,甚至是即时的。
哈维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时空压缩(time-spacecompression)。
这样的结果是,“使在场与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以往不同地方的人们交往急剧增加并相互制约和影响,也正因为此,人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相同性:
如果有丧钏;如果有福音传布,也不要问是谁的福祉,它越来越将布之于四海。
在时空越来越压缩的全球化过程中,没有旁观者。
一个部的结果,就是世界愈来愈变成了一个整体——全方位的一体化。
马克思,这位现代西方公认的最早对全球化作出权威性研究的伟大学者,认为全球要是一个人类活动逐渐摆脱民族和地域的局限,形成全球围的全面储存关系的趋势和过程,即民族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描述性的全球性经定义。
全球化是描述和指称这样一种人们经验到的事实和趋势:
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其核心)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人类活动日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们的活动之间越来越具有了极强的相关性,世界因之联为一体。
(二)全球化进程的阶段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往往以为全球化上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事情,其实,学界一般公认全球化是起于15、16世纪的,我们所理解的全球化不过是全球化的当代阶段。
也就是说,全球化本身上变动的,我们只能按照理想类型的方式去分阶段地把握,而事实上它们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只能在逻辑上把它们区分为不同阶段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色。
对全球化甚有研究的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将到目前为止的全球化分为:
萌芽、开始、起飞、争霸、不确定性等阶段,而戴维。
赫尔德等人从八种维度近乎定量地分析了全球化的历史形态他将全球化分为前现代的全球化、现代早期的全球化(大约1500-1850年)、现代的全球化(大约1850-1945)年和当代的全球化(1945-)。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对于“全球化”的认识没有任何特质可言,无异于取消了“全球化”的观点,因此,这种观点是不中取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古代社会中,一些帝国(如古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的对外扩和宗教(如基督教、佛教、儒教)教义的跨区域传播就意味着全球化的启动。
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全球化,有些学者将此称为“原始全球化”(protoglbalization)阶段。
我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迄今为止,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工业时代的全球化。
萌发于15、16世纪的西欧国家,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
由于农业文明的积累,孕育了西欧早期的城市化、商业化、工业化和世俗化。
“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殖民化过程在欧洲诱发了商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并在17、18世纪导致了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进而在18、19世纪欧洲国家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并推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这一时期背信弃义的自由贸易和殖民地掠夺已经充分显示出资本的扩本性和能力。
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
资本一方面要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这一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无论其具有的生命活力的基本价值理念,还是必须加以发展的成分,都源于对资本全球化反思的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转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领土和势力围的矛盾,使老殖民主义让位于新殖民主义,并在20世纪前半叶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贸易活动使世界各国从古代民族和古代国家开始反思性地建构为现代民族-国家,同时,这些民族-国家之间发生了关系。
工业革命更导致了“世界工场”的形成,“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马克思)在这个阶段,全球化所体现的主要是群体与群体(民族-国家之间)交往的增加,国际秩序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
二是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全球化。
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即二战以后。
这个历史阶段起步于全球围迅猛发展的非殖民化运动。
绝大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通过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恢复或获得了国家主权,取得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其中一部分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两大阵营之间的竞争和对抗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
随着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围迅速扩,稳固了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60、7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又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跃升,而各社会主义国家则选择了非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这一历史性的尝试在经历了短暂的成功之后,便暴露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至70、80年代,绝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到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并开始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发展,然而由于各种矛盾的复杂性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这个改革造成了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的剧变。
到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全球时代,以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为主导推动力。
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20世纪80、90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已经成熟且被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则使个体开始真正有可能“摆脱各种不同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马克思)。
个人开始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个人了。
同时,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一系列主要国家都完成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一体化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特色。
经济市场一体化和技术的网络化是这个阶段的标志。
它标志着人类在全球围进入了“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但是,全球化的第二个阶段还不是全球化的终点。
在第二个阶段,民族国家仍然存在,全球化还只是为个人利用全球的全面生产提供了可能,各种负面、异化的现象还存在着。
所以它需要也必然发展到未来的第三个阶段,那就是共产主义阶段,只有在那个阶段,“各个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形式,由于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那些异已力量的控制和自学的驾驭”。
个人真正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个人,他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整个世界、人类发展的前提。
(三)全球化的实质问题
目前人们在对全球化的认识和评价上的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全球化实质看法上的分歧。
对于全球化,乐观主义者之所以乐观,主要原因在于认定全球化就其本质来说是共产主义的;悲观主义者之所以悲观,主要原因在于判定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全球化。
截然相反的意见都可以从马克思的著述里找到依据。
因此,马克思既成了全球化的捍卫者又成了全球化的反对者。
如果我们系统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并不是一般地谈论世界历史的实质,而更多地是从过程的角度,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谈论其实质的。
从全球化的发源和形成来看所谓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的全球化。
世界历史就其直接表现来说,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拼命开拓世界市场、扩大世界贸易的结果。
问题是,资产阶级为什么要拼命开拓世界市场扩大世界贸易呢?
这主要是由资本的在本性决定的。
“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概念本身中。
”①为了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信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程度。
资本越发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②近代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容也各有不同,但这种全球化的实质并未发生什么改变。
当代全球化基本上仍是按着资本的风在逻辑行进着。
从其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结果来看,全球化的实质又是共产主义的。
全球化为什么会导致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的:
第一,世界历史给共产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
就是伴随着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而产生的生产力巨大发展。
“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③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无法产生共产主义。
第二,世界历史增强了普遍交往的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这种普遍交往对于共产主义之所以是必要的,一方面是由于它“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④;另一方面,它使各个国家、民族的解放和发展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第三,世界历史为共产主义培育了主体力量。
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⑤正是基于上述理由,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与世界历史是紧密联在一起的,离开了世界历史,共产主义变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而地域性的存在事实上不可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
由此看出,马克思对全球化实质的看法是具体的,是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而阐发的。
应当全面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以求达到对全球化实质的准确把握。
既然全球化的实质主要涉及到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面对全球化,关键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尽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类概念,在今天一些人看来已不合时宜了,但它们并没有随着所谓“意识形态的终结”而过时。
这是全球化发展无法绕开的客观事实。
在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在同资本主义的联系是来重新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
因为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的发展根本不可能孤立于全球化之外。
既然不能离开与资本主义的联系来推进社会主义,那么,对资本主义就有一个如何认识和对待的问题。
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学会同资本主义打交道的本领和艺术,增强抗衡资本主义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吸收和借鉴其有益的东西,提高我们的竞争实力。
全球化的实践也证明,社会主义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尽管融入全球化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能离开这一潮流,要在全球化过程中学会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
二、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及新旧全球化的差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历史展开到新的深度、广度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的真正启动。
这个启动是从经济全球化开始的。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围各国和各地区经济融合成一个系统,便利生产要素在全球围可以自由活动和有效配置的历史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围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
它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成为21世纪推动世界巨变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
约翰。
邓宁断言:
“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
”①既然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必须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也必须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思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走向。
1、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就是说全球性的经济活动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同以前几个阶段相比都有较大的进展,具有了新的特点。
第一,信息网络化。
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
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
今天,以无线、电视、电脑、人造卫星等现代信息手段为主体的传播网络,已使全球结合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
这种信息传播、处理的共时性,不仅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通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的进程,而且也大大缩短了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使人类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动围和创造能力。
如全球最大信息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加速了经济全球高潮的到来。
第二,科技全球化。
高新技术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当代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80年代以来,迅速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网络、生物工程、新型材料、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
高新技术在世界围得以交流、推广和使用。
据统计,世界技术交易量已经迅猛增加,信息产业已经超过传统产业而成为发达国家的最大产业。
在科学研究上,由于科学研究变得越来越复杂,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趋势,已开发科研“协作全”、“无墙”的研究中心,由于科学技术的客观性、普遍性和无国界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跨国合作进一步加强。
在信息全球化的推动下科学家进行广泛科学技术协作的可能性加大,虽然目前有的国家在科学技术上进行或实行垄断,但科学技术的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科学技术已愈来愈成为全球共享的财富。
第三,分工体系国际化。
二战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在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分工模式,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包括不同部门的大工场。
国际生产分工已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渐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部门间分工发展到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从广度上,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遍及全球。
从深度上,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单一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
另外,国际分工的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不仅有生产资源型分工,而且生产工序型和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型分工日益增多。
这种国际生产体系便利生产的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分工越来越细微,跨国的协作越来越频繁,从而使各国的生产活动逐步形成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一体、共同发展的状态。
第四,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
跨国公司是指跨越民族的国家疆界、在世界围组织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近几十年来,跨国公司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在国际经济中越来越起重要作用,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经济活动重要主体。
根据联合国《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在国我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
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
可见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跨国公司大量在国外投资,建立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第五,市场全球化。
市场化是所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的经济起点,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世界经济体制已趋向统一。
市场经济已席卷全球,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些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向市场经济转轨,走向了私有制、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以中国为代表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向市场经济转变,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计划经济逐渐消失,市场经济一统天下,两个平行市场统一成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整体。
在今天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各国在实行市场经济方面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在以市场作为调配资源基础性手段上却是共同的,另一方面,经济的活动场所也扩展到了整个世界,随着全球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突破一国的狭义疆界和实行保持主义的小市场经济的限制,使商品、资本、技术及其他生产要素在全球围优化组合,以市场的扩大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性市场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各国经济体制和主要经济政策趋于一致,形成包括资本、信息、技术劳务等各生产要素市场在的完善而发达的世界市场体系。
第六,国际贸易全球化。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全球性贸易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大。
国际贸易总是和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国际贸易的种类、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而且包括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贸易,尤其是报务贸易的领域在迅速扩展,包括金融保险服务、邮电通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
此外,贸易政策和体制趋向规,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作,标志着一个以多边贸易体制为基础的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使国际贸易在制度上和机制上有章可循。
在国际贸易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而且也成为国际贸易的垄断者;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国际贸易。
第七,金融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特点之一是资本全球化,而资本全球化是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实现的,所以资本全球化的枢纽和杠杆是金融全球化。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的飞速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形成,尤其是随着各国对资本流动管制的解除,使经济信息资源在全球迅速、准确地传递,这大大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全球形成了24小时的金融交易,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就可完成。
由于金融机构浪潮、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等因素,金融全球化趋势大大增强,金融全球化本身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之一。
第八,交往全球化。
交往全球化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交通的全球化。
全球性社会的形成首先利益于交通事业的大力发展,如今世界各地不仅在海洋、陆地、空中已形成跨国界的交通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使传统的地域性活动转向全球性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且航天技术的发展还把人类活动的围推进到了宇宙空间,地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村落。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更促进了当代交往的全球化。
微电子技术革命将交往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出一个网络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