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练习册古文翻译.docx
《七下语文练习册古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语文练习册古文翻译.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语文练习册古文翻译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
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
孔子不能决断。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见多识广啊?
”
词语解释
(1)辩斗:
辩论,争论。
(2)故:
原因,缘故。
(3)以:
以为,认为。
(4)始:
刚刚,才
(5)去:
离。
(6)日中:
中午。
(7)车盖:
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
到了。
(9)则:
就。
(10)盂:
盛放物体的器具。
(11)为:
是。
(12)沧沧凉凉:
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3)探汤: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
裁决,判断。
(15)孰:
谁,哪个。
(16)汝:
你。
(17)汤:
热水。
告诉我们的道理:
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古人敢于大胆质疑以及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
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
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
【注释】
1.晋平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师旷:
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3.暮:
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4.炳烛:
点燃烛。
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
炳:
点。
5.戏:
戏弄。
6.臣:
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7.瞎眼的臣子:
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
8.光:
这里指阳光。
9.烛之明:
孰与昧行乎:
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昧行:
在黑暗中走路。
10.善哉:
说得好啊!
11.孰与:
相当于“比……怎么样”。
12.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昧,暗。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问道: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
师旷说:
“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
我曾经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
平公说:
“讲得好啊!
”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
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
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就是这么来的。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抓紧学习。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而自己还不知道。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路费,仍要广泛得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与古人相合,以便探求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
【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体会到:
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交流,限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就会孤陋寡闻或学习效果不佳;反之,我们的思维会因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而变得越发灵活,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三个方面谈“做学问”】1.仔细并且刻苦钻研研究书中的含义和其讲述的道理;2.要与旁人交流;3.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
【原文】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过者告曰:
“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号。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
“嘻!
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词解
①楯:
栏杆上的横木。
②第:
只管③哂:
嘲笑④涸:
水干⑤自分:
料想⑥蚤:
通“早”⑦沈:
通“沉”,沉溺,拘泥⑧道:
经过。
⑨省:
省悟。
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
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
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
”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
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
“嘻!
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道路本来是平坦的,可是了陷入空想,抓住某点感受,就自恐命危的人,看到涸溪这个瞎子可以省悟了吧!
道理:
这则寓言它告诫人们,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
本段内容理解:
对“盲子”来说,桥下可能是深渊,可能是激流,桥有多高,水有多深、多宽、多急,这些他一无所知,而且因为眼盲在他坠下之前也永远不可能知道。
然而,与其说盲子是因为对桥下一无所知而恐惧,不如说他是怕自己掉下去性命不保。
盲子到底还是害怕“死”这一事物本身。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整天看守它。
突然遇到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
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王祥正好起来小解,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杀成王祥。
王祥回来后,得知后母为此事遗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
后母感动醒悟了,以后像关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爱王祥。
《世说新语》
译文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
“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古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