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6211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docx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docx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

2021年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设计这节课:

  一、说教材

  1.内容和地位

  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着重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

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

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不同之处,本节内容安排在此还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苯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

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构知识体系,在该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基相连)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间。

因此,我将该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

主要采用通过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三、说学法

  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类推,以旧促新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

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

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的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老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识苯酚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

(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3)、产生疑问:

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还提到了“色泽变红”、“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那么,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

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说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情景三】结构特点

  结构分析:

观察分子模型,类比醇、酚、酸中羟基的性质

  【情景四】极弱酸性

  【探究实验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学生观察到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联系已学过的知识:

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剂,溶液会变红,那么,苯酚溶液也显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现象呢?

通过演示实验,发现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的水溶液为什么不能是石蕊变红呢?

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

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自然的过渡到二氧化碳与苯酚钠的反应,指导学生动口向苯酚钠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时学生既兴奋又有很浓厚的兴趣,这样设计既是课堂生动活泼,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学生对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已经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实验三】取代反应

  接着组织学生讨论:

乙醇和苯酚同样含有羟基,但为什么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

这说明什么问题?

点拨学生:

由乙醇和苯酚的结构上分析,并展示他们的分子结构以帮助理解,得出是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羟基具有一定的特性,这同时也更进步加深化学环境对官能团性质的影响,突破了难点。

继续设疑,那羟基对苯基是否也有影响?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

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

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

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

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

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羟基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

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难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情景六】显色、氧化

  回顾情景一,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这两点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也就紧扣这节课的重点,以下就围绕这两点来展开,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

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的吗?

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那就可能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因此,在这个猜想下,我做演示实验一,很快同学们观察到苯酚液变红了,该实验证明了苯酚确实因与氧气反应变红,学生们推断出苯酚具有还原性,接着我就追问:

既然苯酚具有还原性,那么,除了能与典型氧化剂氧气反应外,还能否与其他氧化剂反应呢?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我们学过的氧化剂,从学生罗列的氧化剂中我选择了两种:

溴水和三氯化铁,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溴水与三氯化铁在本节的出现显得很自然,

  性质小结: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最后用一道习题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六、反馈练习:

  

(1)苯酚与浓硝酸反应可生成一种烈性炸药,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选择合适的试剂和仪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课外探究

  设计实验证明葡萄和葡萄饮料中含有酚类物质。

通过这个生活小常识和一个课后实验,加强学生对酚类物质的辩证的认识。

  八、说板书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

  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分子结构:

  (三)、化学性质:

  1、极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显色反应:

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2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

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

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

不!

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

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

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演什么。

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

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

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

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习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习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

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

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习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

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

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习。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

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

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明确目标。

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

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

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

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

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

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

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

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近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

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

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

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

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苯酚”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

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质。

而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并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加深理解“基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苯酚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情景线活动线知识线

  一节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挑战的,所以我的课堂应该是属于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那么请各位老师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的化学课堂吧。

  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酚类物质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

使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有序的认识物质。

于是我引入新课:

苯酚就是最简单的酚类。

  第二个环节-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生产酚醛树脂用来制作厨房用的防火板和电器插座,生产锦纶制作登山服,还可以用作医药、染料、农药的重要原料。

有人评价说苯酚改变了世界,外科之父李斯特用苯酚消毒,减少了细菌感染,塑料之父贝克兰合成酚醛树脂,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

可见,工业上对于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所以,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有大货车在运输苯酚。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新闻。

化学与生产联系,我从生活走向化学,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第三个环节-苯酚的性质

  情境再现1: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苯酚有毒,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在40摄氏度以下会成为固体形态,如果不是因为雨太大,大量苯酚被地表水带走,也许在泄露过程中就能被截留。

  我提出问题,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你能得出苯酚的哪些性质?

学生会说出苯酚有毒,可能溶于水。

接下来我提供苯酚样品,让学生验证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

我重点提供三种溶剂:

冷水、热水、乙醇。

  苯酚泄露事件继续进行:

  情境再现2:

环保局人员在事发1小时以后,赶到事故现场时,交警和消防人员已经在用石灰吸附泄漏的苯酚,用沙包、活性炭筑坝拦截。

  看过新闻后,我提出问题:

苯酚可以用石灰吸附,这体现了苯酚的什么性质?

学生容易想到酸性。

于是进入探究二:

苯酚的酸性。

我以苯酚的悬浊液进行有序的2次实验设计和2次实验。

  第一次:

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酸性。

  第二次:

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乙醇的酸性强弱。

  下面是学生实验的视频呈现:

  为了解释视频中出现的现象,我设计了2次对比:

  对比1:

结构对比C6H5-OH,C2H5-OH,H-OH

  通过比较苯酚、乙醇和水的结构,我们发现同样含有羟基,但酸性却不一样,说明羟基所连的基团有影响。

由此,可以得出苯环对羟基有影响。

那么,羟基能否影响苯环呢?

我设计了第二个对比。

  对比2:

实验对比

  我给学生分别展示了苯与溴、苯酚与溴的反应情况及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找出两个反应的不同点。

由此得出结论:

羟基对苯环有影响。

我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合作讨论,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应用比较法,建立学科观念:

有机物基团相互作用引起性质变化,达成知识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四个环节-学以致用

  情境再现3:

新安江是杭州重要的淡水源之一,也是农夫山泉取水地之一,20吨泄露苯酚流入新安江是否会影响到农夫山泉的取水?

通过新闻链接,我设计下面2个活动。

  活动1:

角色扮演。

我提出,如果你是农夫山泉的工作人员,你会如何应对?

我引导学生分析,首先我们要查阅国家关于地表水制定的标准,然后再取样品检测苯酚的浓度,再得出结论。

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4页,让学生归纳出检验苯酚的方法。

  水质类别VIVIII二一世

  苯酚浓度≤1毫克/升≤为0.1mg/L≤为0.05mg/L≤0.005毫克/升≤0.002mg/L

  附:

国家环境保护局地表水质量标准限值:

  活动2:

模拟检测我给学生提供三个水样,

  水样1水样2水样3

  苯酚浓度≤0.005mg/L时0.05毫克/升2mg/L时

  溴水

  三氯化铁

  下面为学生的视频呈现:

  同学们很快用溴水和三氯化铁溶液进行了鉴别,他们认定,产生明显特征现象的为严重污染的水样,但是另外两个水样为什么没有产生现象呢?

热烈的气氛一下子静了下来,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他们认为:

对于苯酚浓度较高的水样,检测灵敏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对于苯酚浓度很低的水样,尤其是接近合格的水样,就无法鉴别了。

我顺着提出:

还有哪些更灵敏的方法来检验苯酚,请同学们下课后查阅资料。

对于严重污染的水样,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你知道吗?

日本利用蟹壳来清除工业废水中的苯酚,那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处理?

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

  通过本环节,化学走向生活,达成情感目标。

同学们深深的感受到:

学习化学和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还认识到学习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画上句号的。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

  1.我们掌握什么知识?

  2.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

  3.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后作业】

  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酚类废水的危害和工业上处理酚类废水的常用方法,并把你收集的资料设计成一份保护环境的宣传报道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

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

即:

板块一:

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二:

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

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

甲烷的取代反应。

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

具体的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气,请问天然气的成分是什么?

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它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