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836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1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docx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docx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建设方案

 

铜陵学院

二〇一六年一月

 

第五部分重点创新平台建设项目80

重点创新平台六——智能制造(机器人)中心建设方案

 

铜陵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通知》(皖教办[2013]8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5年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部分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皖教秘高[2015]87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15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部分项目的通知》(皖教高[2015]123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与要求,结合安徽和铜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铜陵学院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总体实施规划(2014-2020)》、铜陵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本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现有建设基础

铜陵学院坐落于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安徽省铜陵市,迄今已有50多年办学历史。

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升格为铜陵学院。

学校自2009年获批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以来,紧紧围绕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发展、开放办学、合作育人、特色强校”之路,以大力实施“八百工程”为抓手,以重点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全力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一、坚持走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不动摇,较早提出应用型办学理念

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是一个持续、艰苦的探索实践过程,也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型提升过程。

为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我校坚持思想引领和理念创新,明确办学定位,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根本问题,学校先后开展了四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应用型高校建设思路逐步明晰。

2006年,学校将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列入“十一五”规划;2008年,正式确立了“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2011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作为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首要任务”;2012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2013年,学校通过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验收。

近年来,学校将着力点放在“如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

为深化和践行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学校以深入实施“八百工程”(百家名师讲坛、百堂精彩一课、百场学术报告、百个合作项目、百部经典名篇、百部教材论著、百名教师访学、百项服务承诺)为抓手,苦练内功,强化内涵建设。

2014年,“八百工程”建设项目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通过多年持续建设,全校上下形成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强烈共识,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学校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承担了“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多项省部级以上教改课题。

《光明日报》、《中国高教研究》、《高教领导参考》等重点介绍了我校应用型高校建设实践成果,媒体评价“为新建院校谋求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教育部评估专家评价我校:

“党政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勤奋务实,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励精图治、奋勇拼搏,实现了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办学思路清晰,办学定位符合实际,定位准确,并且在办学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和落实”。

二、坚持以质量求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特色发展,以建立“三进入、三延伸”(企业进校园、企业家进课堂、企业科技攻关项目进学校;实验室延伸到企业、教师培训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企业)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为重要手段,从深化实践育人入手,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构建了与区域产业结构需求相呼应的专业体系

学校立足铜陵市“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布局,瞄准铜陵市打造世界级现代化铜产业中心、壮大国家级电子产业集群等目标,根据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需要,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理性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下大力气整合相近学科专业(方向),集中教学资源,努力构建与地方产业(链)群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结构。

根据铜陵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需求,学校新设置了物流管理、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

根据师范教育相对饱和的现状,停招了初等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将英语教育、美术教育专业分别调整为商务英语、艺术设计专业。

另外,还根据安徽省将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以及铜陵市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新设置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融工程、电子商务、商务经济学、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质量管理工程等专业。

通过产业驱动和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形成了财经引领、工科优化、深度交融、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已建成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3个国家级和19个省级特色专业及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二)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核心。

学校通过“五个引入”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难点。

一是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成立了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二是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金融学、市场营销、工程造价等专业实行了“双证制”,同时与企业联合实施了卓越会计师、卓越电气工程师等8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三是引入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展专业资格认证。

如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引入华为核心技术标准,开展了网络工程师认证。

四是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应用型教材,三年来共编写应用型教材30多部。

五是引入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引入40门国内教学名师主讲视频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完成了《基础会计》、《管理学》两门省级MOOCs课程,建设了20门省级精品课程。

(三)构建了高素质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为着力实现教师队伍“本土化、博士化、国际化”,学校实施了“五大提升计划”。

一是通过“双百计划”、“柔性引进”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出台了《“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暂行办法》、《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

学校共选派200多名教师赴企业和政府机关挂职锻炼,开展了“产教融合百名专家(教授、博士)企业行”活动。

目前,学校“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0%以上。

积极推动“一小时人才圈”建设,从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池州学院等周边高校聘请教师来校任教。

二是通过“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提升教师学历层次。

目前,在职培养或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近百人。

三是通过“百名教师访学工程”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共选派百余名教师赴美国、英国、韩国等访学交流或攻读学位。

四是通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精彩一课、MOOCs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每年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激发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在两届安徽省普通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我校3名教师荣获一等奖、3名教师荣获二等奖。

五是通过开展“百家名师讲坛”、“百场学术报告”提升教师研究能力。

为开拓师生学术视野,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截至2015年7月,学校已聘请百余名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名师来校讲学,并聘其为学校荣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举办学术报告500多场,出版优秀学术报告集3辑。

(四)构建了“学用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构建了“以能力为主线,学用一体,产教研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专门成立了实践教学管理处,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实施意见》、《双休日校外拜师学艺活动实施方案》、《2014-2016年教学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等。

二是深化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提倡并鼓励学生以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性实践成果替代毕业论文(设计)。

2015届毕业生中有226名学生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学科与技能竞赛作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创业计划书、表演或作品设计等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

落实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和校外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的论文比例占三分之一。

三是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实施了“未来企业家”培养计划,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创业培训》、《创业实训》等公共选修课,每年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暨创业大赛”,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大学生SYB创业培训基地和安徽省大学生AA级创业孵化基地。

近三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371项,其中国家级83项、省级188项。

在国际电脑鼠走迷宫大赛中,我校作品连续三年分获冠、亚军。

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2个全国特等奖。

在2015年安徽省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学生表现突出。

在今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选拔赛总决赛中,我校派出的代表队获得金奖。

四是加强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三年来,学校投入近5000万元,重点建设了虚拟仿真商业社会、金融投资分析、青铜雕塑模型设计制作等实验室,校内实验室已达132个,其中与德国知名企业博世力士乐联合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气液电创新中心具有亚洲领先技术水平。

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多个,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

(五)构建了体现应用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制定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纲要”及运行办法,优化了相关质量标准,实行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强化了对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

三是重视立足学生发展导向的评价与监控,主要开展了面向在校学生满意度、学习投入度调查,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教学质量评价,面向往届毕业生的教学质量反馈,面向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发展情况调查等。

四是实施两级督导制度,充分发挥“督教、督学、督管”作用。

三、坚持以贡献谋发展,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更加强劲

学校牢固树立“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的理念,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四个强化”,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地方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和教育文化“四个中心”。

(一)强化人才培养功能,努力建设地方人才培养中心

根据地方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订单式”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在铜就业比例。

与一批知名企业联合举办了“蓝盾班”、“华为班”等特色班,与地方共同举办了人力资源、干部教育、财税干部、社区工作者等200多个培训项目,培训20000多人次。

建立了安徽省中职学校骨干教师电气技术、铜陵市社区工作者等十余个省、市培训基地,多年承担了合肥、芜湖、阜阳、宣城等市县财政税务干部及全省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任务。

(二)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地方产学研合作中心

学校重视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立项建设了铜加工、铜工艺品研发、皖江地区经济研究、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等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年来,我校取得国家基金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近百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位列全省本科高校第9名。

承接产学研项目260项,仅2014、2015年就承担了58项产学研合作研究课题和地方政府重大招标项目。

一批优秀成果得到转化和应用,其中“坑中坑式基坑工程围护设计计算方法研究”项目被应用到上海市自然博物馆和地铁13号线建设工程。

由我校教授主持的产学研项目“煤企特殊工种安全心理阀限与安全心理参数研究应用”成果,获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在企业安全生产实际应用中产生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为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学校利用假期开展了“产教融合百名专家(教授、博士)企业行”活动,受到企业单位的欢迎和赞誉。

我校数十位专家教授受聘为省、市科技特派员和科技创业咨询专家团成员。

(三)强化新型智库建设,努力建设地方决策咨询中心

学校主动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建立了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连续五年出版了《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专辑。

我校教师承担的决策咨询项目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省部领导的批示,其中《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及下半年经济形势的预判》被中央统战部办公厅《零讯》采用,引起中央高层关注,并获党和国家领导人俞正声批示;《重视发展我省中小企业集群化出口》一文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副省长花建慧作了重要批示。

目前,铜陵市大多数重要决策咨询项目都交由我校承担,其中《建设铜陵现代工贸港口城市的重大项目》和《铜陵市“十三五”科技创新体系研究》等30多项重大决策咨询项目,直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我校数十位专家教授受聘为“铜都讲坛百人宣讲团”成员,或应邀给铜陵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作辅导报告。

学校还重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积极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有关组织合作开展社会服务。

我校教师主动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其中成立的铜陵市首家专业社工机构“明德社工事务所”,已顺利完成关怀失独老人“怡养家园”和留守儿童“相伴成长”等项目,安徽省社工协会对此高度评价:

“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领衔,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作为志愿者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

希望铜陵学院把该项目做成安徽的样板,使之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

(四)强化文化引领功能,努力建设地方教育文化中心

铜陵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铜经济已是城市最具特色的强市之基。

为做好“铜”文章,学校与铜陵市共建共享中国第一个青铜文化数据库、中国青铜文化研究中心、铜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了铜工艺品虚拟研发平台、现代铜艺设计创意实践平台等,积极开展铜文化研究和铜工艺品研发。

我校教师承担了安徽省哲学规划重点项目“铜陵铜文化史研究”、省级铜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名师工作室项目,以及“推动铜陵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网络情境下铜陵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等十多项重点课题,出版《铜陵铜研究》、《铜陵铜雕塑》等专著或教材。

全国道德模范、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沈浩同志为我校86届会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为大力弘扬沈浩精神,学校建设了沈浩精神传承基地,该基地已成为省市干部教育基地,仅2015年就接待了各类参观300多场,近万人次。

为丰富校园文化,打造书香校园,让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开展了“通读百部经典名篇(著)”活动,共有10余部学生专辑(著)相继付梓。

为让市民共享大学文化教育资源,学校加大了校内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办学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力度。

四、坚持以合作促发展,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

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

自2008年以来,我校就提出与地方共建“四个中心”(地方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教育文化中心)、“四个基地”(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教学、研究基地),在深化校地、校企、校际和国际合作等“四个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全面深化校地合作,校地共生局面已经形成

我校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得到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铜陵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程艺厅长等教育厅领导多次听取学校工作情况汇报并亲临指导。

多年来,省财政厅一直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经常到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并在经费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划拨专项资金在学校建设沈浩精神传承基地。

地方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大、政策优,铜陵市委、市政府为支持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把“支持铜陵学院建成省内一流的应用型大学”写入了“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成立了市校合作促进委员会,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学校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设立了市校合作专项基金,前期已经投入2400万元支持学校建设,并承诺继续投入3000万元支持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目前,学校和铜陵市正在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与武汉理工大学、铜陵有色集团共同组建高水平研究院。

(二)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日益紧密

为了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学校从2010年开始探索建立了“三进入、三延伸”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

一是鼓励各教学单位根据各自专业特点,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联系,遴选合作伙伴,共建一批高水平校内实验实训中心。

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校内建设嵌入式实验室,与许继集团合作共建了“智能电网(国家电网)实验平台”,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共建了技术水平亚洲领先的“铜陵学院-博世力士乐气液电创新实验中心”,与美国GEFanuc公司共建了安徽省首家GE自动化系统实训中心等。

二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与铜陵市和长三角地区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共建了实习实训基地,其中,铜陵学院—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铜陵学院—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三是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培养人才。

与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与渤海商品交易所(安徽中盾)共同建设了安徽省投资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暨BEST人才培养模式示范试验区。

与华为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并联合举办“华为班”、“沙钢班”、“蓝盾班”、“莱德班”等特色班。

学校被安徽省教育厅、铜陵市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授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培养基地”。

(三)全面深化校际合作,优质资源共享深入推进

在校际合作方面,我校一直走在前列,除于2008年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外,依托联盟积极开展“小学期制”、专业对口交流、师生互派、联合申报项目等活动;依托高水平大学优质资源,共建高水平研究院,共同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师资培训、学生交流、课题研究等,如与武汉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庆师范学院、池州学院等一大批省内外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通过合作,有效提高了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依托地域特点,与高职院校、中职学校、重点中学搭建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相互贯通的立交桥。

(四)全面深化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提升我校教育教学国际化水平,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阿根廷、韩国、台湾等20多所境外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与韩国又松大学开展了“2+2”合作办学,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联合成立了安徽省首家西班牙语培训中心,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爱尔兰卡洛理工学院和法国波尔多商学院的合作正在向深度推进,与台湾铭传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连续多年开展了师生交流访学等活动。

通过多年建设,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影响逐步扩大,深受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2010年以来,学校招生分数线、新生报到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连续三年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二本省控线20分以上,会计学等优势专业的投档线在一本线下5分左右,有一批超过一本线的学生报考我校,仅2015年就有39人。

毕业生应用能力强,就业质量高,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6年达到95%以上,学校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总体表现满意,满意度达97%以上,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团队协作好,下得去、用得上、适应性强。

全国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就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杰出代表。

第二部分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密围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重大部署,紧密围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紧密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紧密围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快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思路

(一)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深度转变

牢固确立地方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变办学思路,创新体制机制,改进教学方法,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应用型大学治理体系,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竞争力。

(二)坚持项目驱动,实现重点突破

以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构建应用课程体系为重点,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为关键,以建设皖江经济研究等协同创新中心和共性研究院为平台,以申报会计学等专业硕士学位点为突破,带动学校应用型高校建设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三)坚持整体推进,有序分步实施

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安徽高等教育与学校发展实际,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整体设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统筹推进“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铜陵市支持铜陵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项目,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提升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内涵。

(四)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区域发展

围绕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及铜陵市“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型”等重大战略,瞄准铜陵市打造世界级现代化铜产业中心、壮大国家级电子产业集群等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主动服务与支撑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抓好协同攻关,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五)坚持特色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按照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把握办学特色的构成要素,树立全面科学的特色观、质量观,坚持因校制宜、错位发展,坚持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打造办学特色。

在建设“美好安徽”和走“六条新路”大格局、大背景下,进一步凝炼办学定位特色;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微观层面,进一步培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三、总体目标

以安徽省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项目为引领,紧紧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核心要求,深化综合改革,积极融入地方,推进产教融合,实现“五大显著提升”、建成“四大高地”,即:

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建立,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区域创新合作平台逐步建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开放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办学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总体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将学校建设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与地方产学研优质资源相协同的科技创新高地、与地方产业升级及技术创新需要相融合的社会服务高地、与时代特征和地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