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462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docx

《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docx

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

学院名称文法学院

指导教师马汉钦

职称副教授

班级汉语言文学092班

学号20094120212

学生姓名曹君叶

 

2013年5月31日

 

试比较熙钗的为人处世之道

 

引言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贵族府邸中人际关系纷繁复杂,主子之间、主仆之间、仆仆之间矛盾重重,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要想在这种复杂险恶、弱肉强食的人际氛围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具有杰出的为人处世才能,而《红楼梦》一书大观园众女儿中就不乏这样的为人处世能手。

然而纵观《红楼梦》的研究史,红学家们大多把目光与精力投注在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重要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生平与原著的版本研究上,相比较而言,从公关学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的就少了。

纵有些许红学家从公关学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也大都只是专门分析研究某一个人物形象的公关艺术或为人处世之道,如:

杂志《东南西北》2007年第10期刊登的《刘姥姥公关》;杂志《公关世界》2003年第5期刊登的姜戈的《平儿的送礼之道》;《电影评介》2006年第22期刊登的《试析〈红楼梦〉中袭人的公关意识》;杂志《成功》2007年第4期刊登的《谈王熙凤的为人处世艺术》等,然而纵观这些学术研究成果,横向比较研究红楼女儿为人处世艺术的,却很少。

本文将立足横向比较这一研究角度与方式,通过比较《红楼梦》大观园众女儿中王熙凤与薛宝钗这两位公关能手的为人处世之道,来展现《红楼梦》一书蕴含的为人处世哲学,以及书中人物表现出的杰出的为人处世才能,并希望通过此比较论述,总结出最有效的为人处世手法与技巧,为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提供有利的借鉴与有效的帮助,也希望可以在《红楼梦》一书公关艺术研究这方面做出一点贡献。

一、“得意孙媳”王熙凤

相信读过《红楼梦》这部小说,或看过《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的读者、观众朋友都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有十分深刻的印象。

从《红楼梦》诞世之日开始,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就很多,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她比作“女曹操”,甚至称之为“胭脂虎”。

然而《红楼梦》的偏爱者一致认同的评价莫过于王昆仑先生的评论“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1]。

王熙凤这一人物在《红楼梦》一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千金,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贾府的管家奶奶,在贾府这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可以说处于中心地位,她要同贾府中的各种人物打交道,无论长幼、尊卑、亲疏、远近、嫡庶、主仆。

那么在如此纷繁复杂、险恶的人际氛围中,王熙凤是如何求得生存与发展?

有着怎样的为人处世之道呢?

(一)口齿伶俐、机变逢迎

王熙凤作为《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纳罕道:

‘这里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下想着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2]王熙凤的出场可谓“先声夺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

连在场的黛玉都纳闷了。

其实作者曹雪芹这样描写王熙凤的出场,正好符合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与身份地位。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正好衬托出王熙凤泼辣的性格与放诞无礼的个性。

而“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种前呼后拥的出场方式,则反映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非同一般。

回顾当时的场面,在场的人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迎探惜三姐妹、众丫头婆子等,丫头婆子们在这种场合敛声屏气是理所当然的,李纨、迎探惜三姐妹在长辈面前表现得恭肃严整也是礼之所趋,王夫人、邢夫人在贾母面前恭恭敬敬也是应当的,为何唯有王熙凤可以在贾母面前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其实这跟王熙凤深受贾母的宠爱有关,而王熙凤能如此得宠,则深深受益于其高超的为人处世技巧,为其在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心目中树立了“得意孙媳”的完美形象。

《红楼梦》第三回,王熙凤一见到黛玉就说: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3],表面上凤姐说的这些话是为了夸赞黛玉容貌俊美,实际上是凤姐准确的掂量出黛玉在贾母心目中的份量,为讨贾母欢欣而刻意逢迎才说的一席话。

又如第四十七回中,贾母因贾赦想纳鸳鸯为妾之事气得全身打哆嗦,对旁边的王夫人说:

“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

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

”[4]后来因探春的提醒贾母才知道是自己错怪了王夫人,于是责怪凤姐也不提醒她,凤姐儿笑道:

“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

”贾母听了,与众人都笑道:

“这可奇了!

倒要听听这不是。

”凤姐儿道:

“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

我幸亏是个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

”贾母笑道:

“这倒是我的不是了?

”凤姐儿笑道:

“自然是老太太的不是了。

”[5]看似在责怪老祖宗的不是,实则夸赞老祖宗会调理人,说的老祖宗心里乐滋滋的,这种的“责怪”方式以及机变的逢迎能力恐怕也只有王熙凤才有,由此可见王熙凤的为人处世之圆滑,难怪贾母那么宠爱凤姐,这么一个能说会道的巧人儿,怎叫人不喜欢。

再如一次聚会时,贾母谈到自己小时候失脚掉下水,把鬓角上碰破戒指大一个窝儿。

王熙凤笑道:

“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

寿星老头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来了。

”[6]说的老祖宗心里很是欢喜。

面对如此能说会道、幽默风趣、会讨自己欢欣的孙媳,贾母怎能不宠爱。

我们不得不对王熙凤独特的口才艺术,讨好上级、赢得上级的喜爱与信任的圆滑处世之道表示佩服。

也正是王熙凤的这种善于讨好上级的本领与圆滑的为人处世方式,为她在贾母心目中树立起了“得意孙媳”的美好形象,从而使得她与王夫人同为贾府的管理者、内务大臣,却可以取代王夫人的地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以在贾府中放诞无礼、任意妄行。

(二)借权压人、以威服人

说到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相信专家学者都会在脑海中浮现精明、能干这一类词汇,甚至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最能体现王熙凤为人处世才能的就是她的管理才能。

作者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也着重讲了王熙凤的优秀管理才能和领导才能,那么王熙凤作为贾府的管家奶奶,又到底是怎样管家,怎样处理与下人之间关系的呢?

《红楼梦》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凤姐一接手宁国府的内务管理大权,就敏锐的找出了宁国府管理上存在的五大弊病:

“第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责,临时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烂支冒领;第四件,事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众,有脸者不服约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7]第二天便对症下药,加以整顿:

首先是把人员分班,管理大小事务,明确职责;其次精细考核制度,不容许混支冒领;第三严格赏罚制度,树立威信。

说到凤姐“赏罚分明,树立威信”,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四回中,凤姐查点人数时,发现人员基本到齐,只有负责迎送宾客的一组还有一人未到,于是便立即命人去传,那人又惶恐又愧疚的赶来。

凤姐冷笑道:

‘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

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

’那人道:

‘小的天天都来的早,只有今儿,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绕过这次。

’”然凤姐却毫不留情,丝毫不心软,说道:

“明日他也睡迷了,后日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人了。

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

”登时放下脸来,喝命:

“带出去,打二十板子!

”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

“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

”众人听说不敢怠慢,拖人的出去拖人,执牌传谕的忙去传谕。

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板子,还要进来叩谢。

凤姐道:

“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打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

”从此宁国府上下才知道凤姐的厉害,“众人不敢偷安,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不在话下。

”[8]

凤姐协理宁国府,其管事方式与风格可谓是精明强干、杀伐决断英明果敢、对执事下人赏罚分明,丝毫不讲情面,对误事者绝不手下留情,从凤姐的这些行为我们其实可以推断,她在管理贾府的内部事务时,也是如此,凭借自己在贾府的地位与权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并且依靠严厉的赏罚措施,来树立和维护自己在贾府的地位与威信,从而实现打理好贾府下上一切内部大小事务的目的。

凤姐的这种管家方式,确实把贾府上下的大小事务处理的周全妥帖,然而凤姐这种专断独行、铁石心肠的处事方式,却使得她在贾府下人的心目中成为了母老虎的形象,大家对她表面上虽然服服帖帖,内心却不大待见她。

如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小厮兴儿如此评价凤姐: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他都占全了。

”[9]有此可见凤姐的这种“借权压人、以威服人”的处世方式,虽能搏得贾府统治者对自己管理才能的欣赏与认可,却失去了贾府下人内心的拥护,赢得的只是下人的敬畏而不是敬重。

(三)甜言蜜语、心狠手辣

说到凤姐的性格特点,相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想到一个“辣”字,其实“辣凤姐”这个“辣”不仅是形容她的性格,也是形容她的对敌手段。

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有多处写到凤姐的“毒辣”,如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凤姐设局将贾瑞致死,就证明了凤姐的心狠手辣。

再如对待自己的情敌尤二姐时,凤姐也是如此。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苦尤姐赚入大观园”,凤姐知道贾琏偷娶尤二姐后,便趁着贾琏外出办事之时,委下身段,串通尾随的下人,来至尤二姐的住处,甜言蜜语了一番,“我如今求妹妹进去,和我一块儿,住的使的,戴的穿的,总是一样儿。

妹妹这样伶俐人,要肯真心帮我,我也得个臂膀。

不但那起小人,堵了他们的嘴;就是二爷,回来一见,他也从今后悔,我并不是那种吃醋调歪的人:

你我三人,更加和气,所以妹妹还是我的大恩人呢。

要是妹妹不合我去,我也愿意搬出来,只求妹妹在二爷跟前,替我好言方便,留我个站脚地方儿,就叫我伏侍妹妹梳头洗脸,也是愿意的。

”[10]说着,还呜呜大哭起来,感动得尤二姐也不禁流下泪来。

并认凤姐是个极好的人,倾心吐胆,叙了一回,把凤姐认为了知己,心甘情愿的听从凤姐的安排,移居大观园内。

却不知凤姐的甜言蜜语只是演了一出戏,目的就是将她赚入大观园,再“借剑杀人”。

尤二姐入住大观园后,受尽了善姐的百般凌辱,秋桐的辱骂,最后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吞金自逝,足见凤姐的心机之重、对敌手段之毒辣。

王熙凤虽然心狠手辣、以权势众,害死了不少人命,然她却凭着自己“借权压人、以威服人”的管理手段,与自身杰出的管理才能,将贾府大小事务处理得妥帖、周全,博得了王夫人和贾母的信任。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她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机变逢迎的圆滑处世技巧,赢得了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专宠”,在贾府树立了“得意孙媳”的美好形象,可以放荡无礼、任意妄行、平步青云。

二、“八面玲珑”薛宝钗

薛宝钗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的皇商之家薛家,是薛姨妈之女,宝玉的姨表姐,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并被誉为“群芳之冠”。

偏爱《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薛宝钗在红楼儿女中肌肤晶莹,容貌俊美堪与黛玉媲美,此外其举止优雅,是封建贵族大家闺秀的典型,为人处事通情达理,虽比黛玉后进贾府,却后来居上,深得贾府上下的一致认可与喜爱,并最终成功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取代王熙凤的地位,掌管贾府的内务大权。

在《红楼梦》里,其实薛宝钗并不是我喜欢的人物形象,甚至可以说对她在某些方面还有点厌恶感,比如“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一回中她使金蝉脱壳令黛玉背黑锅的伎俩我就很反感。

还有金钏跳井后,她劝王夫人时说的那番话,视人命为儿戏,丫头一条命在她眼中几两银子就可以摆平,她的这种冷酷曾让我罕言。

然而当我们抛开个人情感与喜好,从公关的角度来看薛宝钗时,又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位善于为人处世的高手,不得不对她的为人处世之道佩服得五体投地。

薛宝钗在众红楼儿女中,其特点除了容貌脱俗、举止优雅、学识渊博外,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圆滑处世。

在上文我们已经了解了贾府是一个派系复杂、嫡庶纷争、矛盾重重的封建没落贵族家庭,而薛宝钗只是寄居于此,并不是这个家族的一员,然其小小年纪却能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求得生存,并有不错的发展,这就离不开其卓越的为人处世才能与技巧。

《红楼梦》第五回作者曹雪芹这样描绘薛宝钗: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之所不及。

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玩耍。

”[11]脂评也有云:

“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12]由此可见薛宝钗寄居贾府采取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手法巧妙,既不刻意讨好谁,也不十分厌恶谁,始终与贾府上下的人员保持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

(一)坚持以“孝”为先,体贴、孝顺长辈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母召集众人捐资为宝钗做生日、置酒戏,当贾母问她喜欢吃什么东西,爱看什么样的戏曲时,宝钗全然不考虑自己的喜好,而是“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一遍”[13],薛宝钗在此表现的是孝顺、体贴,是晚辈对长辈应该尽到的敬重与礼仪。

因而贾母感到非常的欣慰,并在第三十五回称赞道:

“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

”[14]

又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金钏跳井事件后,王夫人认为金钏跳井是自己的罪过,内心很是不安。

宝钗安慰道: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

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

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

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王夫人点头叹道:

“虽如此,到底我心里不安。

”宝钗叹道:

“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15]除了言语安慰王夫人外,还毫不忌讳的拿出自己的新衣服来给金钏作装裹,解决王夫人头疼的问题。

一般的读者看到此处,都会感叹宝钗是个冷漠无情之人,一条人命几两银子就可以打发。

我们此处,暂且不谈宝钗“冷”的一面,而是拨开表面的冷,站在薛宝钗这一言行举止的出发点与目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会发现宝钗这些举动只是想帮自己的姨娘排忧解难、解除精神困扰,及时安抚、平和王夫人的内心,是晚辈对长辈的悦亲、博爱之举,站在长辈的角度看,这也是孝顺、体贴的表现。

薛宝钗在处理与贾府长辈的关系时,始终只是坚持“孝”这一原则,从不急功近利的去讨好,只是始终尽到一个晚辈的职责,做到问心无愧,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在集贾母、王夫人等“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情况下也不招来旁人的嫉妒与厌恶。

(二)坚持以“和”为主,与人和谐相处

在处理与平辈姑娘小姐的关系时,则不论亲疏,表现得平和善良、乐于助人。

例如,她体谅从小父母双亡、只能依靠婶母过活的史湘云,帮她做针线活,并出资为她筹办螃蟹宴,帮她解决经济困难。

除了物质上的帮助,还给予湘云精神上的安慰“千万别多心”,顾及湘云的自尊,体现出一种姐妹情谊,因而湘云也被感动,心直口快的表示要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姐姐一样看待。

对待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是如此,知道邢岫烟家境贫寒,寄居在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可能会因为面子上的关系,而有经济与精神上的负担,于是推心置腹的劝谏她节俭、安分的过活,给予邢岫烟极大的精神安慰与鼓励。

当得知邢岫烟在寒气未尽的时节,因家里缺钱用,无奈之下当了棉袄时,便主动为之赎回,以便早晚间好穿,并为其保守秘密、保全自尊。

薛宝钗对处于封建底层的下人也极富有善心,对他们一视同仁,没有一点贵族小姐的蛮横无理,也不借势欺人,而是始终与处于社会底层的丫头婆子、小厮们和谐共处,并且时时庇护他们,给他们送去体贴与关怀。

她同情香菱平生的遭际,当薛姨妈要卖香菱时,不忍看到香菱二次被卖,于是极力争取香菱作自己的丫鬟,服侍自己。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她能体贴大观园众婆子们起早贪黑、终年辛苦的处境,为她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就连对待贾府众人所排挤的对象赵姨娘、贾环也是一视同仁,如她在送贾府众人哥哥带回来的土特产时也不忘送赵姨娘一份。

赵姨娘因此心喜的夸赞她:

“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16]。

不仅如此,宝钗在处理与情敌的关系时也是行为豁达、虚怀若谷,面对黛玉的言语刻薄,不到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总是顾全大局不加以追究。

如第八回黛玉探宝钗,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宝玉听从了,于是趁雪雁在紫鹃的嘱咐下给黛玉送手炉时,黛玉便指桑骂槐的说:

“也亏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比圣旨还遵些!

”[17]宝钗明明知道这是黛玉在有意奚落她和宝玉,但却因为知道黛玉素来如此,于是便装作什么都没有听到,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表现得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

最能体现宝钗胸怀豁达的事件,是在一次喝酒行令时,林黛玉一时心急说了两句《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唱词。

在当时《西厢记》、《牡丹亭》被称为淫词艳曲,只能在私底下传阅,像黛玉、宝钗这样的大家闺秀是不可以翻阅,更不能在公共场合脱口而出。

因此黛玉在这样的场合说出《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唱词可以说严重触犯了封建礼教,犯下了大错。

而正好在当时其他人都没有注意到黛玉说的话,只有宝钗发觉了。

按理这正是宝钗报复的大好机会,然而宝钗却没有当场拆穿黛玉,而是私底下把林黛玉喊到蘅芜苑,好言相劝:

“我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

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针黹纺织的事才是。

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18]足见宝钗的大度与宽容。

归纳薛宝钗的为人处世哲学无非是两个字“孝”与“和”,对待长辈,总是孝顺、体贴,对待平辈、下人、情敌则以和为主,也正是因为她的这种“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既不急功近利的讨好人,也不小肚鸡肠得罪人,只是尽到自己做人的本分,与人平和相处的圆滑处世方式,使得她在贾府这样一个复杂险恶的人际关系网中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行走。

由此可见薛宝钗的为人处世手法与技巧可谓是“八面玲珑”,为其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

三、王熙凤与薛宝钗为人处世之比较及其现实意义

(一)王熙凤与薛宝钗为人处世之比较

在上文我们已经分别见识了王熙凤与薛宝钗各自的为人处世方法与技巧,他们都凭借自己各具特色的处世哲学,在贾府这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为自己的生存积累了人脉,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那么如果将两人的为人处世之道进行比较,谁的为人处世手法与技巧更胜一筹呢?

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析。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与封建礼教制度,贾府属于封建没落贵族,因此也自然会受到封建等级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影响与束缚。

而王熙凤与薛宝钗正好处在这种等级制度的中间阶层,因此她们必须全面处理好与不同等级人员的人际关系。

一是对上,即贾母、王夫人等这些上层阶级;二是平行,即迎、探、惜等平辈姑娘;三是对下,即处于社会底层的丫鬟、小厮、婆子们。

由于王熙凤与薛宝钗与大观园中平辈姑娘的关系都比较融洽,存在最大区别、具有很大可比性的是属于平行关系中的对敌态度。

因此本文将主要比较探讨的是王熙凤与薛宝钗为人处世之道中对上、对下、对敌三方面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首先,我们要分析比较的是王熙凤与薛宝钗对上人际关系的处理。

王熙凤与薛宝钗对上的人际关系对象在《红楼梦》一书中主要是贾母与王夫人。

那么熙钗两人又是如何讨好贾母与王夫人的呢?

谁在处理对上关系时手法与技艺更高?

如上文提到的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便极尽所能的夸赞她的容貌,说什么天下怎么会有这样美貌的女子,自己第一次见到,还说什么黛玉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似贾母的嫡亲孙女,说得贾母心里乐呵呵的。

此外还像电视演员一样,一会哭一会笑。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王熙凤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王熙凤一听,立刻转悲为喜:

“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19],虽然黛玉确实清新脱俗、貌如仙子,但王熙凤在此对黛玉的夸赞却是出于讨贾母欢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欣赏黛玉的美貌。

此外,王熙凤“一哭二笑”的情绪变化,也是以老祖宗为中心而不断转化的。

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王夫人吩咐王熙凤拿出些衣服料子来给刚到贾府的林妹妹裁衣裳,考虑到当时的场景,不便叫王熙凤立马派人去办,同时也没有那个必要,于是便跟她说只要晚点派人把事情办好就行了。

王熙凤回答道: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20]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王熙凤对上关系的处理技巧主要有两种,对贾母主要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讨贾母开心,在各种场合机变逢迎;对王夫人则主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管理与处事才能,总是在王夫人想到、吩咐之前把贾府上下的一切事务打理好。

那么薛宝钗对上关系的处理方式又是什么呢?

薛宝钗过生日时,贾母问她喜欢听什么样的戏文,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她深知像贾母那样年龄的人,按常理一般都会喜欢吃又甜又烂的食物,喜欢看热闹喜庆的戏剧,于是就根据贾母素日的喜好点了一系列的食物与戏曲。

贾母对宝钗的这一体贴、孝顺之举感到无比的欣慰,当着薛姨妈的面夸赞宝钗是众姊妹中最好的。

薛宝钗在此处理与贾府这位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关系时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尽到一个晚辈孝顺、体贴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在封建礼仪范围之内,不似王熙凤那般阿谀奉承、近乎谄媚,而是优雅大方,得体识趣,不着痕迹。

王熙凤讨好王夫人是通过在王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干,把事事料理周全,从而赢得王夫人的喜爱。

然而我们细想就会发现,王熙凤的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似乎不太高明。

既然曾经贾母将贾府的内务大权交给王夫人,而不是长房邢夫人,这就说明王夫人也有一定的持家本领,那么王熙凤在王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干,就会给人一种班门弄斧的感觉,王夫人虽然表面欢笑,点头认可,内心里头怕似也会有些许不爽。

然薛宝钗在处理与王夫人的关系上采取的策略却截然不同。

在贾府,薛宝钗深知自己的身份,为巩固在姨妈家这个生活据点,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21]。

始终把一套藏和露的学问,作为生活准则。

无论在下人、姐妹们面前,还是长辈们面前从不卖弄自己的才干、学问。

而是一贯保持低调做人的原则,“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22]。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活原则,所以在王夫人面前,她采取的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比王熙凤更胜一筹。

金钏儿投井自杀,王夫人心中郁闷。

薛宝钗便安慰王夫人道,照她看来,金钏并不是赌气跳井,而是因为在井边贪玩,不小心踩空了才掉下去的。

并且劝谏王夫人说,即使金钏是有意投井而死,也没必要过分伤心与不安,只能说明金钏是个糊涂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要是实在心理过不去,顶多多赏她几两银子,尽到主仆之情也就够了。

当王夫人说叫裁缝赶两套衣服给金钏儿时,薛宝钗又忙道:

“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她岂不省事。

”王夫人道:

“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

”薛宝钗笑道:

“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

”[23]这番话,及时给王夫人送去了精神慰藉,安抚了王夫人的内心,并帮助王夫人解除了金钏装裹的难题。

整个过程体现的都是晚辈对长辈的悦亲、博爱之举,丝毫没有卖弄自己的学识才干,只是想长辈之所想、忧长辈之所有忧,没有半点“班门弄斧”的嫌疑,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促使小说最后王夫人收回了王熙凤的内务管理大权,将之转交给了薛宝钗。

由此可见在对上关系的处理方面,薛宝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