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的构图形式与构图的三大风格.docx
《人像摄影的构图形式与构图的三大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像摄影的构图形式与构图的三大风格.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像摄影的构图形式与构图的三大风格
人像摄影的构图形式与构图的三大风格
一、人像摄影的基本构图
1.特写构图:
是指构图时构到人的胸部以上的景别。
当构到人物的肩部以上时又称为大特写。
无论是大特写构图还是一般特写构图,构图时一般习惯把人物的眼睛构在画面的三分之一以上。
大特写构图时切忌从人物的颈部构图。
2.半分身构图:
是指构图时构到人物腰部的景别。
半分身构图一般习惯把人物的鼻子构在画面的三分之一线以上。
3.六分身构图:
是指在拍摄人物站姿时,构图构到人物手臂自然下垂与手指相齐的大腿部的景别。
六分身构图一般习惯把人物的下巴构在画面的三分之一线以上。
4.七分身构图:
是指构图时构到人物的膝盖以下的景别。
七分身构图一般把人物的肩头设在画面的三分之一线以上。
5.全身构图:
是指把人物包括脚部的整体构出来为原则的景别。
全身构图是一种很灵活的景别,但是在标准的全身构图中,一般把人物的胸部设在画面的三分之一线以上。
二、构图的注意事项
1.构图时要尽量饱满、严谨、重点突出。
饱满:
就是美点完整无残缺;严谨:
就是一步到位不寄望二次构图;重点突出:
就是美点突出。
2.构图时不要固定一个位置,一定要从拍摄的距离、方位和高度去变化。
距离可以变化景别大小,方位可以调整人物的角度,高度可以变化人物的高矮胖瘦。
3.构图对焦时一定要点人物的眼睛或脸部对焦。
4.构图时可以通过歪倒相机的方式进行构图,使人物产生动感。
5.手臂的延伸方向可以提示构图的景别:
当人物的手臂都向上延伸时,一般是以特写或半分身为主;当人物的手臂一上一下延伸时,一般是即可以拍特写又可以拍六分身或七分身;当手臂都向下延伸时,一般是以拍七分身或全身为主。
七分身或全身构图主要展现身体曲线,半分身与特写构图主要展现人物表情。
三、人物在画面中的构图形式
1.三角形构图:
这种构图形式是让人物在画面中以自身的外形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模式为目的。
可以单人形成也可以是双人形成。
三角形构图是所有构图中最稳也是最经典的一种构图,具有稳定、稳重、精神集中等特点。
注意事项:
(1)在三角形构图中如果出现了三角形歪倒现象,其稳重感马上消失,给人以感动。
(2)三角形在画面中不能出现缺底角的现象,否则残缺不完美。
拍摄时要利用道具或是重新构图或是造型的重新调整把底角补出来。
2.倒三角型构图:
这种构图形式是在婚纱的站姿构图时,让两人在画面中向各自相反的方向摆动面出现的一种框架模式,这种构图的特点是人物在画面中有动感、活泼、富有朝气。
3.对角线构图:
这种构图的形式是把人物(单人或双人)构在画面中的对角线上或是把人物按对角线构图。
其特点是浪漫而富有动感。
4.S形构图:
这种构图形式是采用人物七分身或是全身构图时,在画面中让女士尽量表现出一种流线形的线条。
这种线条最适合于女性。
给人以柔美、神秘、优雅之感。
注意:
在七分身或全身构图中无论是拍女士单人或是婚纱照双人,如果女士的身材好,在画面中尽量出现S形的曲线。
5.三分线构图与三分点构图:
这种构图形式是画面横竖分为三等份,构图时将人物安排在画面的左边或是右边或是下边的三分之一处,这种构图就是三分线构图;如果把人物作为一个兴趣点安排在画面三分线的交点处时,就成为三分点的构图形式。
三分线与三分点构图特点是产生强烈的空间感。
给人以空旷、安静、气势、优雅、壮观之感。
这种构图最适合于外景的拍摄。
6.L形构图:
这种构图形式是三分线构图的一种特殊形式,构图时把人物的主体构在画面的左边或是右边的三分线上,然后利用新娘的托尾裙摆或是利用两人的高低造型或是利用道具等来形成一个L的外形。
L形构图给人以优雅、浪漫的感觉。
但是要注意人物的底端与底边的空隙不要留太多,否则有漂浮之感。
注意:
在所有的构图形式中一般每种构图形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结合使用的。
否则也会给人单调的感觉。
四、摄影构图的三种风格
1.传统构图:
平衡、稳定、完整、优美是传统构图的特点。
要求构图时把人物安排在画面中央,头部要完整表现,并且要配合手势作动作,重心要稳定,左右要均衡,被摄人物的视线所及方向要留有空间。
传统构图的风格还要求画面清晰度要高,立体感要强,质感要充分体现,背景要虚化并与人物拉开距离,人物的色调要与背景的色调成对比色。
这种构图的风格适合于大众的趣味,给人以静雅之美。
2.美点构图(视觉中心构图):
这种构图打破了求全的传统观念,以强调视觉的美点,突出趣味中心为目的,完整性的概念已从人物的形体的完整转变到视觉美点和趣味中心的完整上来,人物形体的完整已不再重要,凡是不利于视觉美点和趣味中心突出的部分都可以大胆地裁掉。
3、反构图(悬念构图):
这种构图风格不受传统模式的局限,以反传统构图为准则,突破了静止、均衡、稳定、完整的画面形式,把画面内人物的形象与画外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悬念,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并给人以新颖的视觉感受。
发表于:
2009-03-24
构图中视觉要素认识
一、构图的任务
构图就是合理地安排各视觉要素——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等,并使它们达到完美统一和谐的目的。
也就是采取一个合理的方法将各视觉要素加以取舍、配合和安排,使它成为一个统一、相互关联、有条理的画面,这就是构图。
构图的首要任务是要发现视觉的美点,发现视觉美点要从摄影各要素的认识开始。
二、视觉要素的认识
1.点的认识:
一个点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多方面的,它能给人以小巧、轻盈、灵活的感觉,也能给人以遥远、渺小的感觉。
点有时可以成为面,有时就是一个点。
点在画面中的作用:
(1)点是画面中的视觉中心:
在画面中点形的位置直接影响到人的视觉注意力,点在画面中央视觉中心就在中央;点在边上视觉中心就移到边上。
(2)大小点形的连续可以引导人的视线:
当画面中出现两个点时,观赏者的视线就会从一个点移到另一个点。
如果两个点形大小差不多时,画面就会出现两个中心,观赏者的视线就会在两个点之间来回移动而分散注意力。
如果画面中两点大小有差别时,观赏者的视线会从大点移动小点,起到引导观赏者视线的作用。
(3)相同点的连续产生时间感和节奏感:
几乎相同大小的点连续排列时能使人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排列的越长越均匀,时间感越强,节奏感也越强。
(4)点和点之间产生心理空间:
点形可以造成线形的感觉。
例如:
三点可以形成一个三角形,四点可以形成一个四边形的感觉。
2.线条的认识
当我们面前是文字、铁轨和树枝时,按摄影上的观点来说这就不仅仅是文字、铁轨和树枝,而是“线条”,是不同性质的“线条”。
线条分为粗细、曲直、浓淡、虚实。
不同的线条给人感受也不同。
例如:
粗线条强,细线条弱,曲线条柔,浓线条重,淡线条轻,实线条静,虚线条动等。
(1)直线条:
直线条可分为竖线条、横线条和斜线条。
竖线条给人以有力、坚实、庄严、高耸之感;横线条给人平稳、舒展,宁静之感;斜线条给人以动势并且有较强的视线引导作用。
(2)曲线条:
曲线条是一种富有自然美、造型力强的线条,给人以柔美、优雅、活泼并富有人情味。
曲线条又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两种。
几何曲线:
如:
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
它的特点是简洁、有力、视线集中。
自由曲线(无规则曲线):
如:
纱的飘动,烟雾的升腾,水的流动等。
其特点是富有变化,无拘无束,自然柔美,并能吸引视线的移动。
(3)汇聚线条:
指向某一点汇聚的线条。
这种线条在画面中能强烈地表现出空间感,汇聚线条越急剧透视感和纵深感越强,采用广角镜头拍摄景物时汇聚的效果会更强烈。
(4)折线条:
折线条给人以跳跃、轻快、刺激性的感觉,会打破画面的宁静,增加画面的活力。
(5)虚线条:
虚线条是多个点的连续,是点的线化,因此能让人感觉时间的存在和动感。
3.形状的认识
形状同点形一样都是相对的,有时会变成点,有时可看成面,这取决于取景的角度。
形状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充实的、宽阔的、有重量感的。
它比点和线都更加有力、坚强、稳固,给人以显目的视觉效果。
(1)方形:
正方形与长方形都属于方形,方形给人的感觉是牢固、稳定、端庄、理智、明确面简洁,并有延伸感,带有男性化的特征。
正方形规则性强,缺少变化,带有公平感。
长方形显得活跃、变化多,横放时稳定感特强,而竖放时又会有高耸不安的感觉。
(2)三角形:
正放的三角形有较强的重量感和稳定感,同时又给人以端庄、安详、雄伟之感。
而尖锐的三角形又产生锋利和速度感,并且有强烈的引导性,同时也能产生神秘感和敬畏感。
(3)圆形:
圆形给人完美、充实、统一的心理感受。
是高度规则的形状,又给人以滚动感和弹性感。
单一的圆在画面中会缺少变化。
(4)消极之形:
它是画面中的一种特殊的形,是曲线和点形分布包围而成的形,其特点是这种形有面形的特征。
但感觉比较虚,能透过它能看到后面的物像。
例如:
一片鱼网,一段篱笆墙以及蜘蛛网的形态。
(5)影子的形:
影子也给人形的心理感受,同样是以点线面的形态出现,影子可以衬托主体也可以充当主体。
A.投影:
投影会因光照的角度和光线的强弱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当光照角度底时影子会细长,光照角度高时影子会粗短,强光下的影子明显,弱光下投影就模糊柔和。
投影简洁有力,有时会比产生投影的主体更具有美感和吸引力。
B.倒影:
倒影可以在水边看见,也可以在光亮的物体表面上看见。
倒影可以是原物的重现,也可以是原物变形或是变色,使得倒影更具趣味。
C.剪影:
是物像自身的轮廓化,是复杂的形与色的概括表现。
是一种很富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段。
剪影能使多余杂乱的视觉因素概括、简化、一目了然。
(6)空的形:
就是依附被摄物像形态的部分。
也就是常说的“空白处”。
空白的形就是摄影画面减去被摄物后留下的形,空白处的形是隐藏着的形,也会给观赏者带来美感。
4、明暗的认识:
明暗的变化就是光线的强弱软硬变化。
明暗在构图中有三个作用:
(1)强化或减弱被摄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的作用。
明暗对比越强空间感和立体感越强。
否则,会混成一片,立体感空间感减弱。
(2)强化或减弱线条、形状、质感、色彩等构图要素的力度。
但光线是硬光时,物体的线条、质感会得到良好的体现。
当光线是柔和的光线或散射光线时,物体自身的形状、色彩等会得到强化的效果。
(3)光影可以直接参与构图。
光与影就是一种明暗形式,在黑白摄影中影调的明暗分为十个区域:
O区:
画面中的纯黑。
(黑色)
一区:
接近于黑。
在微弱光线下的影子。
(紫色)
二区:
灰色。
仅能暗示物体表面的质感。
(蓝色)
三区:
黑灰。
晴天地面的影子,黑部的细节和表面的结构可清楚的看到,也就是说能看清暗色织物的表面质地。
(绿色)
四区:
暗灰。
暗色调黑皮肤的“黑”以及暗色的树叶或建筑物的阴影处。
(红色)
五区:
中灰。
18%的灰。
暗色调的“白”皮肤,亮色调的“黑”皮肤。
淡色调的树叶,清朗天空的最暗蓝色处。
(青色)
六区:
淡中灰。
没有高光的“白”皮肤,明亮阳光下的雪景中的影子。
(橙色)
七区:
淡灰。
阳光下的人行道;淡色织物的表面质地。
(黄色)
八区:
很淡的灰。
几乎纯白。
九区:
不能表现质感的纯白。
构图的画面就是由这些不同的影调构成,影调表现越多层次越丰富。
5、色彩的认识
在摄影构图的各要素中,色彩是最缺乏逻辑性。
它随着摄影师的情感表现而需要。
色彩不仅有三种属性即色相、明度、纯度,同时色彩还给人以心理感受。
(1)冷暖的感觉:
红、橙、黄、黄绿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蓝、青、蓝紫色给人凉爽的感觉。
(2)动静的感觉:
红、橙色促使人的生物钟加快给人以动感,蓝、青色则能给人清静感。
(3)远近的感觉:
暖色使人感觉距离近,有前进感觉;冷色使人感到距离远,有后退的感觉。
在同一色相中,明度高的显得近,明度低的显得远。
(4)轻重的感觉:
实践证明色彩具有视觉重量感,它们依次是:
黑—紫—红—橙—蓝—绿—黄—白。
其中橙、蓝、绿给人的重量感大致相同。
(5)大小的感觉:
在不同色相中,当红、橙、黄、绿、蓝、紫的色彩面积相同时,黄色的面积显得最大,紫色的面积显得最小,红色与绿色近似。
(6)联想的感觉:
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往往会联想到生活中所感受的某种实物,从而产生了某种联想。
如:
A.红色:
使人联想到火与血。
代表着热烈、冲动与激动等。
大红:
使人兴奋、表现激情和勇气。
朱红:
象征喜庆、热闹。
桃红:
代表浪漫、柔美。
鲜红:
表示活跃、勇敢,也暗示野蛮。
B.橙色:
给人温度上升的感觉,是色彩中最温暖的色彩。
它使人联想到今金秋丰硕的果实。
因此橙色是一种富足、幸福、甜蜜、快乐、活泼的颜色。
C.黄色:
是所有色彩中最明亮的颜色,有着太阳般的光辉,象征着光明、智慧、权力、尊严。
黄色又有金色的光芒,又象征财富,它是一种骄傲的色彩。
D.绿色:
象征着生命,是一种美丽、优雅、宁静、平和的色彩,是所有颜色中最宽容大度的色彩,无论是蓝色还是黄色的渗入仍然十分美丽。
当绿色渗入了黄色,就成为黄绿色(嫩绿色),象征着单纯、年轻。
当绿色渗入了蓝色,就成为蓝绿色(鲜绿色),象征着清秀、豁达。
当绿色渗入了灰色,就成为墨绿色(浓绿色),象征着宁静,生机无限。
E.蓝色:
是所有颜色中最冷的颜色,它让人联想到大海和天空。
给人博大的感觉,象征着永恒。
浅蓝色:
象征着宁静、祥和、浪漫。
深蓝色:
象征着深沉、冷酷、严肃,常用于寒冷、阴森、恐怖的环境的表现上,也可于冷峻,坚强、自信的人物表现上。
F.紫色:
是一种神秘高贵的颜色,有时给人以压迫感,有时也会给人以威胁性和鼓舞性。
当紫色渗入了白色被淡化后就变为桃红色,给人以柔美、优雅、浪漫的感觉。
G.黑色:
代表着色彩世界的阴极。
它能使一个纯色的明度不断降低直至变成黑色。
黑色给人以刚毅、安静、庄严、庄重等感觉,象征着黑暗、阴郁。
当周围被黑色笼罩时给人恐怖的感觉。
H.白色:
代表着色彩世界的阳极。
它能使一个纯色的明度不断上升直至变成白色。
白色给人以明亮、坦白、纯洁、爽朗的感觉,当周围都是白色时,也给人以恐怖之感。
J.灰色:
是彻底的中性色,给人以柔和、质朴、安静的感觉。
它靠邻近色而获得色性,当靠近暖色时会显出冷色的色性,当它靠近冷色时,又会显出暖色的色性。
6.质感的认识:
质感又称为纹理,是指被摄体表面结构的性质在照片上的再现的真实感,质感的表现离不开光。
(1)测光容易在规则的深凹表面形成深黑的阴影,从而再现质感。
如果是在测光下拍摄墙壁、树木等本身质感强力的物体效果会很好。
(2)顶光适合与拍摄沙漠,砖块等物体的质感。
(3)逆光适宜拍摄纱类、透明物体和水的质感。
(4)散射光有利于再现较为细腻的物体的质感。
突出视觉感受的方法
突出视觉感受就是将引起摄影师某种感受的地方通过取舍、裁剪、取舍、加强、减弱、变换拍摄角度以及再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等多种手段,设法使曾经感动过自己心灵的景象通过配设作品德再现去感动观赏者。
一、对比构图法
对比就是对照比较的意思。
只有对比才会使彼此表现更加明显。
对比的方法有很多,并且也不是单独出现,往往几种对比关系交织着出现。
1.形状对比:
就是点、线、面的对比,能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感受。
2.大小对比:
利用大小的对比,使画面中大小有了参照物才能使大的显大,小的显小。
否则大的可以拍小,小的可以拍大。
在大小对比中大小差异越大对比效果越强烈。
3.疏密对比:
疏密对比是形态分布状况的对比。
厚实、密不透风的形状给人一种沉重、压抑、丰富的感觉蕴藏着能量,有宏大的气势。
而稀疏松散的形状则清晰、灵巧、舒展,带有优雅、自然的美感,两者在一幅画面中对比,不仅能充分显示各自得视觉特性,并且带有浓厚的艺术趣味。
国画说“密不透风,疏能跑马”,就是讲求疏密对比。
4.明暗对比:
明暗对比就是物体受光亮度上的强弱差异,是一切视觉得以实现的基础。
明暗对比强烈的照片反差较大,色调明朗,线条清晰生动,有刺激,适合实现有力度的主题内容。
明暗对比小的照片,反差较小,给人以柔和、高贵的美感,适合表现和谐、优美的气氛和淡雅的情调。
但是明暗对比不能过分微弱,否则会丧失活力。
5.虚实对比:
在照片中“实”能引人注目,有亲近感,“虚”则不会引起视觉强烈的反应,有后退、远离之感。
虚实的对比增强空间感和层次感。
制造虚实对比的方法是选用长焦镜头,并使用大光圈效果显著。
6.方向对比:
人物与某些形状的批示方向可产生对比;或是人物之间或是人物的视线方向产生方向对比。
方向的对比能产生戏剧性、故事性,增强照片的感染力。
7.质感对比:
质感的对比就是努力寻求各种物体之间质感的差异,加以组织,然后集中表现出来。
一般质感的对比是细腻与粗糙的对比。
细腻的质感有轻巧、精致、凉爽等感觉。
而粗糙的质感则沉重、豪放、温暖的感觉。
例如:
人体摄影多用此对比法。
质感能产生让人触摸的感觉,但是有的喜欢去触摸,有的不喜欢去触摸。
8.人物情绪对比主要被摄者以及相关联的人物表情和姿态以及环境的陪衬表现出来的,这种对比也给人带来戏剧性的效果。
9.变异对比:
在一个统一的视觉因素中产生突发性的或局面部的形状、色彩或其它因素的变化,使观赏者一下子集中到变异形态上来,给人跳出画面的感觉。
二、秩序构图法
秩序法也称为次序法,就是使视觉因素所在的位置要整齐、守规则的意思。
秩序与对比是对立统一的。
对比是追求视觉因素的差异,给作品带来变化的丰富的美感。
秩序则是带来谐调的、单纯的和统一的美。
两者在变化中寻求秩序,又在秩序中寻求变化,过分的变化没有秩序会使作品乱成一团,也引不起美感。
若过分的统一就会呆板,没有视觉冲击力,所以对比与秩序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缺一不可。
1.对称法:
对称图形就是排列在中轴线两边完全相同的形或排列在中心点周围完全相同的形,这种严谨的构图形式带有强烈的秩序感,有庄重严肃的气氛,适合于表现重大的主题和庞大的场面。
2.次对称法:
(不完全对称法)是指在基本对称的构图上允许在形状、色彩、质感、以及数量等方面有些差异,使画面统一中有变化,秩序中透活泼,严谨中带有灵巧。
3.重复法:
指同一的形状、色彩、质感等视觉因素在一幅画面中反复出现的形式称为重复的秩序法。
当视觉要素具有上下或是强弱或是大小或是长短等有规律的重复时会增强画面的统一,产生节奏感和时空感,并加深人们的印象。
4.渐变法:
是指视觉因素中的形状、色彩等在位置、大小、多少、深浅等方面呈现出一种逐渐变化的关系。
例如:
公路两边的树木或是电线杆,由于透视关系会由近及远逐渐变小,间距逐渐变窄等(形状的渐变)。
又如:
国画中的山水画,色彩由近及远从浓到淡的渐渐变化等(色彩的渐变)。
这种渐变法变化给人带来柔和的美感。
三、单纯构图法
单纯化构图含有单一同一的意思,但不是简化。
简单会使人乏味、不耐看不感人。
而单纯化构图则要以简洁明了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容,要求在单一的构成中寻找形态的变化;在单一的形态中采用多样性构成。
单纯化构图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简洁的既统一又变化的构成形式。
1.主体单一:
是指在一辐照片中只有一个主体,只表达一个主题。
只选择一个趣味中心。
这是一辐照片的基本要求。
2.背景的简洁:
是指在背景的取舍中,一切于主体无关或是关系不大的物像均应大胆舍弃、虚化或是避开。
背景的简洁不是不需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变化。
只不过是要求其内容和变化都要高度统一,内容简练,形状、色彩及色调的变化要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3.同质异构:
是指对同性质的视觉因素,如相同的形状或是色调等采用有变化的组织方式构图。
例如:
拍两人合影,如果他们的高矮、胖瘦以及衣服的色彩深浅都差不多,那么两人的姿势就应该作适当的变化。
4.异质同构:
是指在形状、色调等因素具有极大差异和变化时,要寻求画面的构成秩序和视觉因素的组织规律,使它们达到比较统一的目的。
例如:
高矮不等的几个人合影,可以采用渐变的秩序或是对称的秩序来安排他们,以求得统一。
5.简洁的大形:
指被摄主体自身在照片中构成一个简洁明了大的形状,以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简洁的大形要以字母或是几何图形构成为好。
例如:
三角形构图、L形构图、S形构图等,给人以鲜明、易辨、易记的特点。
6.框架作用:
就是指在主体外加一个框架,会给人以明显突出的感觉。
选择框架时一是注意框架要简洁,对突出主体十分有利。
二是注意框架的色彩尽量与主体成对比,否则会影响主体的突出。
四、平衡构图法
平衡构图法就是求得画面的平衡感和稳定感,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平静、稳定、祥和的视觉感受。
1.视觉要素的重量感决定画面的平衡感:
物像能给人以轻重,同样深浅的形状大的比小的感觉就重,质感粗糙的形体就比质感光滑的形体感觉重等。
根据这种感觉,如果要取得画面平衡感,构图时感觉重的要靠近画面中心一些或是数量少一些,而感觉轻的要离画面中心远一些或是数量多一些。
2.主体的外形决定画面的平衡感:
稳定性强的外形能给照片的构图带来平衡感,反之,则会使画面失去平衡感。
在所有的形状中正方的三角形稳定性最好,其次数方形,圆形的稳定感最差。
形的稳定性取决于底边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稳定性越强。
3.水平线与垂直线决定画面的平衡感:
画面中的水平线、地平线以及较长的垂直线,如果在画面中与画面的边线平行或是平直,画面就平衡稳定;否则就出现倾斜,平衡感消失。
五、动感构图法
动感是一种动的幻觉,它追求变化给人以紧张的感觉,与平衡又是相对立的,但是生活中需要动感,动感来自于不平衡。
1.利用构图的不平衡产生动感:
(1)倒三角形构图或是在三角形构图时让三角形倾斜。
(2)采用对角线构图。
(3)构图时使主体的中心偏高或是偏斜。
2.利用长时间的曝光拍的动的轨迹产生动感:
利用较慢的快门速度拍摄一个动体或是甩动相机进行拍摄,会取得一个动体的轨迹,产生动感。
3.利用多次曝光取得动感:
利用多次曝光把人物拍出多个运动的姿势出现在一幅作品中,给人以动的感觉。
4.利用动的线条体现动感:
拍照时利用飘舞的长纱、流动的水溪、升腾的烟雾等作陪体或是作为主体拍摄,从而获得动感。
六、深度感:
在平面中人们对深度的感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形的透视产生深度感:
利用形状的线条向远方汇聚延伸,从而形成一种透视感,产生深度。
如果再使用标镜头或是广角镜头形的透视效果更强烈。
2.虚实的对比会产生深度感:
利用中长焦镜头虚化主体的背景或是前景,清晰的物像给人向前靠近的感觉;模糊虚幻的物像有远离的感觉,从而增强主体的空间效果。
3.利用物像的投射或是自身的投射产生深度感:
投影具丰富的表现力,可以通过投影表现物像的三度空间,增强照片的深度感。
4.利用色彩的透视产生深度感:
由于大气层的作用,色彩会随着观赏者的长短变化,视距越近色彩的颜色越深,反差就越大,视距越远,颜色越深,反差就越大,视距越远,颜色越浅,反差也越小,所以也就形成了深度感。
学会观察与视距转换
一、学会观察
1.框式观察法:
在拍摄之前可先用手势或是做一个比例框进行观察取景,当然也可以用相机镜头多观察几个方位再景。
2.观察时要忘记物像的名称:
指在观察时不要只看到是实实在在的物体,而应把物像的名称忘记,在自己的眼里只由构图的要素:
线条、形状、色彩、影调、质感。
3.多方位观察:
摄影师在观察时不要固定一个位置,要从拍摄距离的不同、方位的不同和高低的不同三个方面去观察,找出被摄者的最佳角度。
4.在不同光位和光质下观察:
物像的形状、色彩、质感等在不同的光位和光质下都有不同的效果,那么我们就要根据表现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光位和光质。
5.微观观察是把微小的物像用高倍镜头放大被摄的效果。
宏观观察是把庞大的物像采用远距离拍摄的效果。
二、拍摄的视觉转换:
拍摄视觉转换是一种想象力和预见能力,就是把人眼睛观察的效果转换成相机拍摄后出现在平面上效果的预见能力。
学会视觉转换,拍摄的素材就会随处可见。
否则就会身在宝山不知宝。
1.立体与平面的转换:
人的眼观察物像都是立体的,具有明显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而镜头拍摄后把景物展现在照片上,其再现的景物是相互重叠的两度空间,许多景物在照片上再现时失去了原有的立体干而显得平淡呆板。
并且立体的景物转化为平面后总是以景物的宽阔处显示其轮廓。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运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