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326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一五〞开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是江苏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五年,也是我校更改校名后重新定位、戮力同心进行“二次创业〞的关键五年。

为了适应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把握和迎接高等教育开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开展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增强学校效劳社会、引领社会的责任和能力,努力将学校初步建成多科性协调开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我们必须回忆以往,审时度势,科学确立“十一五〞期间学校事业开展的目标和措施,制定学校“十一五〞开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学校事业开展的回忆

“十五〞期间,我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以人为本的科学开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各项事业都获得长足开展,根本实现或超额实现了“十五〞方案确定的开展目标。

〔一〕主要成绩

1、扩大开展规模,拓宽效劳面向,初步建立了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框架

2000年2月,我校由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江苏省管理。

在管理体制改变后,我校从原来主要为气象行业培养人才,开始向既为气象行业,又为江苏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开展培养人才转变,效劳面向大为拓宽。

“十五〞以来,我校自觉适应社会开展需要,积极创办新专业,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学校的学科专业面拓宽到理、工、文、管、经、法、农七大学科门类,各类在校生到达18000余人。

在开展本科教育的同时,我校还大力开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提升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质量,积极开展国际培训和国际国内合作办学,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

“十五〞期间,学校共为社会培养了9000多名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效劳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特别是,学校抓住机遇,完成了“学院〞更名为“大学〞的工作,为学校的长远开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2、狠抓教学质量,加强科学研究,开始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十五〞期间,我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迎接教育部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努力提升办学理念,挖掘和培养办学特色,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5年11月,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成绩。

在“数学建模〞等全国和省部级各类竞赛中,我校有多人屡次获得大奖,多篇论文入选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十五〞期间,学校共承当科研工程344项,其中,国家级工程64项,省部级工程71项,科技经费到达3176万元。

2003年,学校取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工程,说明学校争取国家级大工程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学校发表的科技论文数比“九五〞期间增加了1000多篇,论文国内被引排名居于全国高校120位之前。

“十五〞期间,我校共增加硕士点11个,博士点3个。

目前,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5个博士点、15个硕士点;有大气科学和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获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大气科学专业获准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应用气象学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准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3、以社会需要为动力,抢抓机遇求开展,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创造了良好的根底条件

人才资源是学校开展的第一资源。

“十五〞期间,学校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制定有利于开展学科、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政策,使专任教师的数量、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不断得到改善,管理队伍日趋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根本满足了学校日常教学和管理的需要。

“十五〞期间,我校以社会需要为动力,以创新精神求开展,抓住了难得的机遇,使办学条件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善:

校园占地大幅扩展,校舍面积迅速增加,校园网络初具规模,图书资料快速增长,公共效劳体系日渐完善。

实习、实验条件建设也呈快速增长态势,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获准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拥有1个省级产学研基地,建设了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到达9000多万元。

这些均为学校进一步的开展打下了良好根底。

4、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十五〞期间,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统揽学校改革与开展全局。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通过“三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学校基层党总支、支部及党员个人屡次受到省级表彰。

学校广阔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职工收入持续增长。

学校政治稳定,广阔师生员工凝心聚力,积极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合力推动学校开展,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气氛不断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二〕根本经验

1、明确方向,强化党建,始终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断增强学校党委驾驭全局、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保持和维护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强化党的建设,充分发扬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广阔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全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开展。

2、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始终将开展当作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

学校解放思想,坚持开展不动摇,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效劳社会为目标,努力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开展的大趋势,抢抓体制划转带来的大机遇,取得了巨大的开展成果。

“十五〞期间,学校稳步扩大规模,拓宽效劳面向,强化根本条件建设,完成了更名“大学〞的工作;学校抓住本科教学迎评创优这一契机,妥善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强化内涵建设,取得了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好成绩,这些均为学校“十一五〞乃至更长远时期的开展奠定了坚实根底。

3、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始终坚持以开展造和谐,以进步求稳定

“十五〞期间,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始终把维护广阔师生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为广阔师生办实事,谋福利。

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学校更名、举办45周年校庆、本科评估创优、开展先进性教育等活动,让广阔师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开展进步所带来的喜悦成果,增强了师生员工的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同心同德,共同营造校园和谐气氛,切实维护了校园的政治稳定。

〔三〕主要问题

1、大学内部的管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学校的规模扩大、更名成功、建设目标改变,给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期待着学校内部管理的相应变革。

如何依照现代大学的特征和要求,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通过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以管理促开展,是学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学科整体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

学校一些新办学科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学科建设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影响了学校整体地位。

在研究生办学方面,硕士点相对偏少,博士点仅限于大气科学类,众多本科专业还未建成相应硕士点。

如何在保持特色学科更特、优势学科更优的同时,促使新办学科快速开展、各类学科“群峰并起〞,形成理工为主、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开展的办学格局,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将是我们建设高水平多科性大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迫切需要改良与加强

从实际情况看,学校的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开展的需要,距离学校的建设目标差距很大。

如何改良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及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将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4、效劳社会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学校效劳社会的意识还不够鲜明和强烈,对我国气象行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开展的奉献还不大,学校科技产业几成空白,学校效劳社会的能力还不够强,从社会各方获得的支持比拟少,办学经费较为短缺。

如何在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中,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地为我国气象行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开展效劳,以效劳求支持,以奉献谋开展,将是我们今后必须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5、国际合作办学的意识和层次亟需提高

学校国际合作办学起步较晚,意识较弱,合作层次较低,还未形成一定数量、较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工程,也未建有国际合作办学实体。

如何在新形势下,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观念创新,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学校的快速开展,将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十一五〞期间学校开展的形势分析

〔一〕当今社会对大学日益增长的智力需求,为学校开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高新技术时代,高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社会经济的开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进步。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越来越依重于教育。

大学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基地,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需要大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知识奉献,大学正为社会开展和人类进步承受越来越多的要求与期望,肩负越来越重大的责任和使命,这些将为“十一五〞期间学校的开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江苏高等教育大开展的态势,以及我国气象事业的新一轮快速开展,为学校开展带来了众多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率先根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施“科教兴省〞和“科教优先〞的开展战略。

到2021年,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到达40%,力争有20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全国高等教育先进行列,江苏高等教育“十一五〞期间大开展的态势已成定局。

另外,江苏在“十一五〞期间,还将大力开展信息产业、培养大量信息技术人才,这给我校建设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通过对我国气象事业开展战略的研究,已形成了“公共气象、平安气象、资源气象〞的开展理念;今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开展的文件,中国气象事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开展时期。

“十五〞期间,中国气象局已经与包括我校在内的15所高校开展了局校合作,气象事业的快速开展会对气象人才培养和大气科学研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将来的局校合作将会进一步拓展与深化,这也给学校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为学校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国际影响带来了机遇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头强劲,政府领导人的大力推动、学者专家的普遍共识、中介组织的大量涌现、国际网络教育技术的日趋成熟,为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确立了理念,制定了政策,提供了条件。

我国高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拓宽视野,提升水准,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十一五〞期间,我校可以在借用“外知〞的根底上,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开展。

〔四〕学校开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根底

学校45年的办学成绩,已为今后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底,它们是:

学校薪火相传的优秀办学传统铸造了良好的校风;一大批优秀校友〔包括一批杰出的海外校友〕对气象事业乃至对全社会都做出了重要奉献,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成为学校开展所必需的珍贵智力资源;学校更名成功为学校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的专业布局符合社会开展的需求;学校有着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象培训中心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2000多亩土地的校区、逐步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是学校开展的重要根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为学校开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三、“十一五〞期间学校开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开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展战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学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为江苏经济社会开展和我国气象事业开展提供人才资源和知识奉献,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多做奉献。

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提升办学理念。

坚持成人与成才并重,科学与人文结合,不断加强师生员工的精神世界建设。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育人为根本,以效劳社会为目标,培育教学特色,确保教育质量,以质量造名师,以名师创名校。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走内涵开展道路,促进学科特色开展和优势增强,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向先进学校学习,扩大国际合作,谋求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跨越开展;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向管理要效益;强化效劳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以效劳求支持,以奉献谋开展;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多做奉献。

四、“十一五〞期间学校开展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学校要稳定开展规模,强化内涵建设,完成从单科性为主的学院向多科性大学的实际转型,初步建成国际上有影响、国内知名的,以理工为主,文理渗透,多科性协调开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分工程标

1、适度扩大办学规模

“十一五〞期间,根据社会实际的需要和我校开展情况,继续实行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开展本科教育,重点开展研究生教育,做优做大国际培训,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扶持独立学院的开展。

到2021年,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稳定在26000人左右。

其中,在校本科生达15000人〔其中国际学生2000人〕,研究生达2000人〔其中博士生400人〕,在校成教生达1000人,民办机制教育学生8000人。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使得“十一五〞末期,生师比保持在16: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合理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

到2021年,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4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40%。

到2021年,35岁以下教师原那么上要求博士化。

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努力培养大师。

3、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建设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理、工、文、管、经、法、农多学科共同开展的学科体系。

优先开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气科学,打造国际一流品牌;积极开展具有比拟优势的信息、环境学科,打造国内一流品牌;努力培养具有后发优势的管理、人文等新兴学科,打造省内优秀品牌。

围绕着学校的核心学科、重点学科,不断扩大新的学科生长点。

到2021年,在确保大气科学继续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根底上,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到7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到25-30个,国家重点学科达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12个。

“十一五〞期间,要稳定专业开展规模,加强新专业建设,强化专业建设质量。

在“十一五〞末期,产生15-20名校级教学名师,3-5名省级教学名师,1-2名全国教学名师;15-20种校级优秀教材,5-10种省级优秀教材,1-2种全国优秀教材;15-20门校级精品课程,5-10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全国精品课程。

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树立既成才又成人的人才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要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标准制定和执行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的“立品行之根本,强大气之基石,育气象之栋材〞的鲜明特色,培养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有朴实的思想作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在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三大主干学科中实行研究型教育,既培养大量应用性专门人才,又培养一定数量的研究性专门人才,不断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

坚持走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之路,努力创立国际合作办学实体,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优秀师资,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及教育技术,扩大合作规模,提高合作层次,加大合作力度,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5、提升科技创新与效劳社会的能力

“十一五〞期间,争取承当更多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工程,同时加大力度做好承当横向课题的工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升效劳社会的能力。

制定和完善校外课题的分类管理方法,促进横向课题经费的大幅增长。

“十一五〞期间,力争国家级课题工程每年达15-20项左右,省部级工程每年达20-30项,横向课题每年达20-30项。

到2021年,年工程经费达4000万元,年科技经费达1亿元。

创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省级科技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和效劳社会的能力。

6、推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学科与专业开展情况,开展院系优化与建设工作,推行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合理分权,实行权力与责任相统一,激发校、院、系三级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效劳水平;积极探索和推行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明确岗位导向,促进学科开展;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构建具有教育行业特色、遵循市场规律的专业化、企业化、集约化的后勤效劳体系,努力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生活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效劳。

7、继续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教学、科研设备条件建设,加快数字化校园和图文信息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完成新校区建设,加快老校区的改造,加强校园文化和绿化建设;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学校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以部门预算管理为核心,强化预算约束,健全校内各级经济责任制;加强校园平安保卫和机要保密工作,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多层次构建校园平安环境,为学校事业开展构建强大的平安保障。

  

五、“十一五〞期间学校开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创新人才

1、充分发挥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象培训中心的作用,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创立国际合作办学实体,推进国际合作办学进程。

2、建立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生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双导师制,实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面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3、加强专业建设和规划,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那么,依托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进一步调整与探索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明确专业开展定位,努力创立专业特色与优势。

4、完善教学督导的运行机制,强化各学院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的根底作用。

继续执行和完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指导青年教师、教授评教、教授座谈会等有关制度规定,进一步发挥教授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学术权力和指导作用。

5、做好课程体系的调整,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

加强专业课程〔尤其是核心专业课程〕建设,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方式,培育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设立相关基金,鼓励教师制作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出版教材、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以课程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6、加大校内实验室建设力度,确定校院两级实验室的不同功能划分,完善校内实验室总体布局;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要在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多出成果、资源共享等方面下功夫,将其建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一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性的校外实验〔习〕基地。

〔二〕实施“师资提升工程〞,提高师资水平

1、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增加数量、调整结构、提高要求、重视培养、客观评价、标准管理〞的原那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柔性机制和超常措施,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留用的科学客观评价机制,促使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引进人才考核机制。

建立校内特聘教授制度,吸引和培养优秀学者。

3、建立首席学科带头人制度,培养和选拔10名左右杰出人才担当首席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40名左右国内领先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全面推进年轻教师博士化。

4、建立高级访问学者制度,加强教师的在岗培训与对外交流,每年资助2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研修交流,邀请国内外10名以上知名学者来校工作,邀请一批国外教师和管理专家来校从事国际合作办学。

5、加强对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与管理,通过高水平专家与研究工程,吸引更多的博士进站工作,将博士后流动站建成人才引进的重要基地。

6、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科研鼓励机制,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三〕实施“学科建设工程〞,创立知名学科

1、建立大气科学“学科特区〞,优先开展大气科学学科。

紧跟中国气象事业开展战略,深入研究与探索大气科学学科的开展战略与策略。

通过采取优先引进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增加科研编制、加强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凝练方向、构建团队、采购大型设备等措施,积极整合海内外优质办学资源,努力实现大气科学学科建设的新突破,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以大气科学学科为核心,大力开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高度重视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推进学科生长和成长,尽快形成特色和优势。

3、加强学科点建设,突破博士点仅为大气科学类的局限,根本实现硕士点对所有本科专业的涵盖。

4、加强学科融合,建立一批资源共享的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机构,筑就学术创新平台。

5、创立学校科技园,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创办科技密集型企业,开展高科技工程,做好科技孵化及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提升学校效劳社会的能力。

6、加强学术合作和交流,通过暑期学校、阅江论坛等形式有方案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和开展短期研究。

7、加强期刊建设,提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办刊水平,申办成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大气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实施“教研保障工程〞,提供良好条件

1、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学校图书中心、实验中心及校园网络等教学科研效劳实施,建成数字化校园,实现资源共享,大幅度提高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信息化水平。

2、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政府对我校的各种专项资金和重点扶持;适当扩大各层次教育规模,稳步提高教育事业收入;积极有效地融入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积极争取企业、校友、社会各界和海外的办学捐赠和资助。

3、高质量建成新校区和环境配套设施,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4、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标准资产使用行为,提高使用效益。

继续加强学校水电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广泛使用环保节能产品和技术,争取到“十一五〞期末,生均水电消耗量较“十五〞期间下降15-20%。

〔五〕实施“管理创新工程〞,提高效劳水平

1、建立责权统一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切实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及专业布局,促进各类学科快速开展。

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能,定岗定编,强化岗位管理。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高质量的教学队伍、管理队伍和后勤队伍。

改革和完善校内分配制度,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岗位津贴机制,在学校的事业开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收入。

3、建立科学、标准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为学校科研活动提供多种效劳,不断提高学校科技创新和效劳社会的能力。

4、健全财经规章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监督。

做好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快财务现代化步伐,充分发挥网络化财务综合效劳与管理的功能。

5、建立健全校内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有效机制,标准和完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二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切实加强统战工作、校友工作、离退休人员工作,不断建设与完善各部门规章制度,形成合理、标准、高效的工作程序和办事程序。

6、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与管理水平,加强学习型、研究型、效劳型干部队伍的建设,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干部作风和能力建设,加大在职干部的培训力度、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形成竞争择优、正常进出的干部选任和管理工作机制,搞好党风廉政建设。

〔六〕实施“校风创优工程〞,营造和谐校园

1、弘扬“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