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036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docx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docx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诗经》与《伊利亚特》战争审美倾向之比较

倪乐雄

把《诗经》中的战争题材诗篇同《伊利亚特》作一比较,明显会感到东西方两大民族对战争审美的旨趣迥然相异。

战争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联系着历史文化背景,并由这种背景所决定,另一方面联系着艺术领域里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并给以直接的影响。

多少年来,北方各部落一波一波不断地涌向希腊半岛,人口与生存空间的冲突显示出尖锐性,使地区保持着一股强大而持续的对外扩张力,直到亚历山大远征东方,这股力量才得以彻底释放。

这种环境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法那么,各民族、部落的关系完全由暴力来决定,即使是平等的关系,也是力量的平衡所致。

战争暴力既是获得生存权利的第一工具,又是保持独立地位的唯一手段。

汉民族因生存空间的幅员辽阔,虽偶有扩张性战争之举,然而极其有限。

农耕社会追求安宁和谐的生活境界,这种生活秩序又被道德伦理所肯定。

战争掠夺从根本上与农耕生活的秩序相悖。

因此,从社会控制角度而论,战争是维护农耕社会秩序的最高手段,并在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决不可能产生以对暴力的崇拜为核心的极端之尚武精神。

只能产生以“禁暴除乱”为目的、包含生活与伦理的合理性在内的一种有节制的尚武精神。

所以,古希腊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力”;汉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德”。

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必然转化为一种战争审美意识。

古希腊民族尚“力”导致了对战争作无理性节制的纯粹审美观照,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

汉民族尚“德”导致了具有道德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对战争进行有限的审美观照。

首先表现在艺术家们对战争题材的选择上。

《伊利亚特》所渲染的故事取材于一次征服性质的战争:

特洛伊战争。

历代诗人们对这次战争备加颂扬和夸张,并将之神化,层累地堆聚成一部史诗,世代传颂。

《诗经》大都选择保家卫国性质的战争作为题材。

那些为数极少的征服性战争也仅仅为维护中原地区正统地位的等级秩序。

因为这种等级秩序在当时看来是维护中原农耕生活秩序所必须的。

在军人形象的塑造方面,区别更明显。

由于古希腊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力”,战争审美的本质便是对力量的赞美,所以勇武有力成为塑造典型的最高原那么。

而汉民族在军人典型的塑造上,着重于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所讴歌的人物大都是勇武和仁厚的结合。

因此,《诗经》反映了一个特征:

汉民族的伟大军人形象既是有德的君子,又是杰出的战士。

“荷马史诗”中的伟大英雄却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丝毫感受不到“东方式”的仁厚德性。

在战争场面描述上,由于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对残酷的厮杀场景给予尽情渲染。

反观汉民族,所持的是一种有节制的战争审美意识,故而《诗经》对残酷的血腥场面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战争情景的展示大都侧重军威气势的威武雄壮。

在对战争双方关系性质的构成和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异。

《诗经》里战争双方一律构成一种“不对等”关系,即东方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的对抗(或者说“东方式”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对抗)。

《伊利亚特》那么不然,冲突双方构成一种“对等性”关系,诗人们对战争的双方一视同仁,一样地歌颂赞美,一样地同情怜悯。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汉民族与古希腊民族具有不同的尚武精神。

B、古希腊所崇尚的平等与现代人崇尚的自由是相同的。

C、《伊利亚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血腥的战争场面作精雕细琢,《诗经》那么没有战争残酷场面的描写。

D、在军人形象塑造方面,汉民族比古希腊民族成功。

E、《伊利亚特》中战争的双方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解析】B、古希腊民族即便是平等的关系也是力量的平衡所致,与现代人崇尚的平等不一样。

C.判断绝对化,原文第五段是《诗经》对“战争情景的展示大都侧重军威气势的威武雄壮”。

D.据第五段可知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表述,属无中生有。

【答案】AE

2、对首段画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不同的战争题材作品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B、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着不同的战争审美倾向。

C、一个民族的战争审美倾向对其战争题材的作品有影响。

D、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受到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解析】A项表述不完整,原文是“战争题材作品的特征和风格”。

【答案】A

3、根据文意,《诗经》与《伊利亚特》对战争题材进行艺术处理时迥然相异,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此题答案的有效区间在第五段,摘取关键句子作答。

【答案】两部作品对战争题材进行艺术处理的不同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战争题材的选择;②军人形象的塑造;③战争场面的描述;④对战争双方关系性质的认定和情感态度。

4、在作者看来,东西方古代两大民族的战争审美旨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生存条件不同。

汉民族有足够的生存空间,追求和谐宁静的生活境界,战争只是维护农耕社会秩序的手段;古希腊民族生存空间狭小,因而保持了强大而持续的对外扩张力,战争是获得生存权利的第一工具,也是保持独立地位的唯一手段。

②尚武精神不同。

汉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德”;古希腊民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力”。

③战争审美意识性质不同。

汉民族具有道德理性节制,对战争进行有限的审美观照;古希腊民族对战争进行无理性节制的审美观照,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

(答出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任何历史人物,即使像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局限性,会有缺点甚至会犯错误。

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这需要进行认真总结。

但是,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来就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自己“爱国假设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

事实上,所有辛亥志士无不是由爱国精神所驱使而投身于革命的。

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吴玉章写过“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的诗句,这些诗句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革命者的共同心声。

他们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求取国家的富强,宁肯放弃舒适的生活、离开温暖的家庭、抛却个人的幸福,而选择一条困苦艰险、荆棘丛生的革命之路,甚至不惜献出青春和生命。

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魂牵梦绕的关注,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执著不屈的追求,使他们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支向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独裁政权宣战的战斗队伍。

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以“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为重要目标;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国家统一相结合,指出只有国家的“统一独立”才有国家的“兴盛”,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

孙中山先生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

一群开始时几乎是赤手空拳的革命者,要推翻一个虽然已经腐朽却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作后盾的清王朝,将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是可以想见的。

辛亥志士们勇敢地直面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这个概括,既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经历的真切写照,也是许多辛亥志士的共同品格。

女革命家秋瑾在致友人信中表示了这样的信念:

“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

方声洞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给父亲写下了这样的诀别书:

“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

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对于这些革命先烈,我们由衷地抱着至深的敬意。

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

在辛亥志士的心目中,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数万万同胞为实体的具体存在。

真诚地热爱、关怀人民群众,深切同情劳动群众的苦难,为人民谋取幸福,是他们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孙中山先生曾说: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就是要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

他们深深懂得,要替人民谋幸福,必须改变“国贫民瘠”的状况。

当有人批评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时,他们回答说:

革命正是为了建设,“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只有推翻了腐朽政权之后,才可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所以,“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

我们只要看一看孙中山先生关于革命后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他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抱着何等殷切的期望。

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孙中山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常常能以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从而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判断和决策。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那么昌,逆之那么亡”,成为孙中山先生自觉遵循并时刻不忘的座右铭。

他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孙中山先生本人,从和平改良到武装反清,从追求资产阶级共和国到“以俄为师”,从依靠某些军阀势力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始终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前进。

同时,辛亥志士们也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对于世界文明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早在1904年,孙中山在给美国人民的一封信中就满怀信心地说:

“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

”他们坚信,一旦革命成功,中国一定能对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类似这样的言论,在革命派其他人物的口中也屡见不鲜。

100年前,这些思想成为推动人们投身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

直至今天,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没有失去思想光辉,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9月20日,有删改)

1、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

B、清王朝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还向帝国主义列强俯首称臣。

C、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说明鲁迅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也有着执著不屈的追求。

D、当有人批评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孙中山认为“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

E、“中国一定能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当时社会的正确的舆论导向。

【解析】B项中“向帝国主义列强俯首称臣”属于无中生有;E项中“中国一定能对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革命派对革命成功后的设想,并非当时社会的正确的舆论导向,因为革命派尚只是少数人。

【答案】BE

2、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后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的表述,分析不合理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只要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中国一定能够在经济发展中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短期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

B、为了振兴实业,成立了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使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C、现代工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范围还是影响上都大大超过晚清几十年的总和,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D、废除对官吏的跪拜礼,禁称“大人”“老爷”;废止奴婢,解放“贱民”;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解析】D项没涉及题干中“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

【答案】D

3、作者认为百年前的这场辛亥革命,有哪些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综观全文,摘取关键句子作答。

【答案】

(1)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

(2)“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

(3)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

(4)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4、根据第二段画线的“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句子,请说说辛亥志士们之前的爱国主义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爱国主义没与民族的独立要求相结合,没看到独立自由是国家成为国家的首要条件。

(2)爱国主义没与民主主义相结合,没意识到建立共和政治的重要性。

(3)爱国主义没与国家的统一相结合,没认清国家的统一独立是国家兴盛的前提,没认识到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到革新国家社会之目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雅之美

无论是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还是灵异,应该说中国的所有戏曲形式都对这些有所涉及,但是“风雅”二字大概是只属于昆曲的特质。

大家看昆曲会发现,几千年的浩荡沧桑、一个人的命运起落,有可能都凝聚于一时一地,展现在一个空空的舞台之上。

昆曲之美是一种虚拟之美,写意之美,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延伸。

审美是一种眼光,一种能力,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同样的审美高度。

一个在生活中能够随处发现美的人,当他去看昆曲的时候,所把握住的美一定会比别人要多一些。

昆曲的风雅就在于它没有边界,你会在一种既定的审美引导下去配合它完成一种默契的想象。

昆曲表演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做:

“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媒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

”扇胸是非常风雅的,巾生一般都穿着长褶子,长衫颜色浅浅淡淡,扇子在胸前飘飘逸逸,儒雅风流,这是非常符合他的身份气质的。

无法想象,一个巾生把扇子拿在肚子上会是多么的可笑。

武者身形高大,气魄较强,如果他的扇子缓缓在胸部扇动,那反倒显得拘泥了,所以武行扇扇子一定扇在腰上,令人感觉整个人气势是阔大的。

丑诙谐幽默,扇子扇到肚子上,这本身就具有喜剧感。

媒婆扇子扇到肩上,展现的是她们阿谀逢迎、八面玲珑的个性,将扇子拿得高高的,自然而然就表现出一种有点轻浮的、油滑的市井中说媒拉纤的形象。

“僧扇手心,道扇袖”那么反映的是出家人与凡俗的不同。

一把扇子竟然有如此多的学问,看似一个简单的程式,却埋藏着一系列的密码。

中国戏曲的写意之大,可以大到三步五步走过千里万里。

昆曲舞台上的《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大英雄赵匡胤在路上搭救了赵京娘,又送她回家的故事。

两个人在台上走走唱唱,三转两转,千里之路已经走完了。

林冲夜奔,不过是听到舞台上几声更鼓,已经一夜天明。

这就是戏曲舞台上的写意。

跑圆场也好,听更声也罢,所有的一切都溶入在人的生命故事里,一个人的生命背景、教养出身,会决定他面对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风范,这些风范又会在一些归类的人身上凝聚成一些大体相同的程式。

其实,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总在发展之中。

任何一个个体学习一出代代相传的戏码时,他都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进行自己的个性处理,可能是一个动作,可能是一处声腔,还可能是行头打扮甚至是舞台布景。

比如现在大家很熟悉的舞台上的白素贞的形象,一身素白,头上一个红绒球,这是梅兰芳先生确定下来的装扮。

一身缟素是她冰清玉洁的象征,鲜红的绒球犹如画龙点睛,她不同凡人的身份一下子就呼之欲出了。

从个性化的处理到最终成为一种程式,正是一代代艺人在表演过程中不断探索的结果。

这种程式化一定是变化的、流动的,在规矩与创新之间。

在中国戏曲中也有所谓的“戴着镣铐跳舞”。

这一说法是闻一多先生在谈格律诗时谈到的,意思是说格律诗的创作受到限制在于它有格律,但是如果你能灵活运用这些规矩,就像戴着镣铐跳舞一样,反而更有铿锵的节奏,更有力度和韵致。

戏曲也是一样,如果完全受到程式、装扮和传统的约束,那么它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真正的大艺术家,都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戴着镣铐起舞,舞出一种极致的无可替代的美。

(节选自《于丹·游园惊梦》,有删改)

1、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除了具有其他戏曲形式所共有的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等特点外,昆曲的独特在于它的“风雅”魅力。

B、观赏昆曲需要审美能力,能够在生活中敏锐发现美的人,才是具有高度审美眼光、能够领略昆曲风雅美的人。

C、舞台表演讲究集中性,历史的沧桑变化、人物的命运起落,都可以在虚拟的有限时空场景中展现出来。

D、偌大的舞台,三两个人物,简单的动作,几声更鼓,这就是所谓戏曲的写意,它注重人物的态度风范,注重故事。

E、戏曲表演的程式是艺人个性化创作与无数艺人不断努力探索、完善的结果,但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整合的能力。

A.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等并非是中国所有戏曲形式共有的特点。

B.原文的意思是审美能力高的人,那么对昆曲美的把握会比别人多些。

D、原文并没有说到戏曲的写意是注重态度风范,注重故事。

【答案】CE

2、以下对有关“戴着镣铐跳舞”说法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但凡创作,都有形式问题,古诗尤甚,所以“镣铐”说法最为恰当。

B、中国的戏曲离不开程式、装扮和传统的约束,这就是它的“镣铐”。

C、规矩未必就是戏曲表演负重的“镣铐”,关键还在于能否灵活运用。

D、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达到了“戴着镣铐跳舞”的理想境界。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概念的能力。

“镣铐”的说法是针对格律诗而言,并非指所有古诗,“古诗尤甚”一说与文意不符。

【答案】A

3、“看似一个简单的程式,却埋藏着一系列的密码”,请以扇子的表演为例,说说昆曲程式中主要的“密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句意理解的能力。

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

【答案】借助特征性的动作表现人物,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动作也不同。

4、从文意上看,昆曲的“风雅之美”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意式的舞台表演带给观众美妙的幻化想象;看似简单的程式传递生活深厚内涵,令人怦然入心、过目不忘。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展示中国文化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

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

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

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

然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

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赅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

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

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味和美感世界。

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表达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表达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表达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

比如,我们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表达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

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向世界显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

(节选自《人民日报》,作者:

叶朗)

1、以下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提升软实力,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

B、作者认为渲染、放大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的作品,使得中国文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C、介绍中国文化,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才有活的灵魂。

D、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往往表达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表达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E、弹琴、下棋、饮酒、喝茶的生活实践,展示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审美追求。

【解析】A项太绝对了,文中是说“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C项条件不充分,文中强调的是要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E项过分延伸,原文中说这些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