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的三农问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4947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的三农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的三农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的三农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的三农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的三农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的三农问题.docx

《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的三农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的三农问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的三农问题.docx

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的三农问题

第四讲城镇化健康发展中的“三农”问题

学习要点: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2012年“三农”工作回眸

○解读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十八大“三农”工作新亮点

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新的历史使命。

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真正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工农、城乡关系真正到了深度调整和互动融合的新阶段。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水桶理论告诉我们:

一只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其长板,而是取决于其短板。

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素质较低,农村社会环境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三农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将成为制约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因而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农村。

十七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这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推进农村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

主要表现在:

在工作布局上,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战略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判断;在政策措施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举措。

在政策措施强有力的推动下,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明显的转机。

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较为艰难的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仍然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三农”问题的首要性

农民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民没有充分话语权。

农民不能实实在在地享有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城市建设得很漂亮,而农村基础设施相比就差多了。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种田不赚钱,甚至增产不增效、增产不增收。

而真正意义上的“三农”问题是特指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一般说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单纯的农民问题、农业问题或农村问题。

因为这不是所有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然遇到的或者说都难以解决的。

而我国的“三农”问题有其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是中国的国情。

也可以说中国的“三农”问题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例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例如,“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由此可见,解决好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三农”问题面广量大,首当其冲。

由此可见,“三农”问题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首要问题。

换句话说,“三农”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

(二)“三农”问题的全局性

大量事实说明,“三农”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棘手问题。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产业向城市聚集,必然加剧了土地占用和兼并,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虽然得到一些补偿,但却永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农村劳动力大量被转移出去,其中大多是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青壮年(外出劳动力平均年龄31.3岁),而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活寡妇村”,男人常年在外,女人常守空房),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农业被严重边缘化;而转移流动到城镇谋生的农民,有的找不到就业岗位而出现打工难的状况(城市街头就可以看到不少农民工找不到活干,而聚在街边打牌),有的长年从事险难重的工作,现在年纪大了,已经力不从心,但又不愿再回农村去了。

因此进了城的这部分农民生存状况也是令人堪忧的,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成为事关国家发展稳定的全局问题。

因此也很自然地成了每年全国两会始终关注和热议的议题;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极端关注并倾心倾力去解决的问题。

(三)“三农”问题的长期性

这牵涉到“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

“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颇多,其核心原因有二。

原因之一,长期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倾斜性发展战略,致使工农、城乡差距拉大。

这可以归结为政策性的原因。

原因之二,长期以来忽略了“三农“问题,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

这可以说是工作上的失误。

过去几十年里,农业以其大量积累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包括过去国家为发展工业化而采用的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和工农产品”剪刀差”在内的各种办法,从农业和农民身上筹集资金,以致造成了“输血”过多而“贫血”,造成自身“营养不良”和“积劳成疾”。

正所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二、2012年“三农”工作回眸

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8957万吨,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

尤为难得的是,这是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灾害多发重发等背景下取得的。

回溯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历史性地站稳了1万亿斤大台阶,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一)农民增收多轮驱动

农民增收呈现多轮驱动良好格局,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和支柱。

据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3年呈缩小态势;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了677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跑赢了GDP的增速,预计全年农民收入仍将延续多年较快增长的好势头,实现“九连快”。

  翻看2012年农民的增收账本,农民的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更多地分享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政策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民增收呈现出“多轮驱动”的良好格局。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价格好,推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

2012年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

国家又加大了农产品价格的支持保护力度,大幅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及时启动棉花、大豆等临时收储,农民口袋装进真金白银。

随着农村外出劳动力规模扩大和工资水平上升,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支柱。

中西部地区经济依然保持较快发展,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增强。

调查显示,三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长3.0%。

农民工工资水平也继续稳步提高,2012年以来有18个省市相继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二)农村民生亮点多

从201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50.53亿元,直接惠及2600多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让农村孩子们吃得又好又安全。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全国所有的2853个县级行政区已全部启动了新农保试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国实现全覆盖,全国有4.31亿人参保,1.17亿老年居民领取养老金。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像城里人一样领取养老金,中国人千百年来“老有所养”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不仅是新农保,新农合的参保率也不断提高。

2012年是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10周年。

近几年来,我国新农合制度参合人数一直维持在8.3亿的高位,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并有所提升。

卫生部近日进一步提出,儿童白血病、终末期肾病、肺癌等20种重大疾病新农合“报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避免农村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

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与新农合制度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新动向

2012年,密切关注、准确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新动向,并提出应对措施,是巩固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好形势的重要举措。

1.外部环境更加深刻地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

从国内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物价涨幅趋于下降,这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放缓抑制农产品需求特别是工业用农产品需求,物价涨幅回落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涨有限。

2012年4月,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价格上涨5.8%,增速下降7.5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呈下跌趋势。

5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4%,增幅下降5.3个百分点。

农产品价格上涨乏力,柴油等主要农资价格却持续在高位运行,对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影响明显。

其次,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农民外出务工的稳定性和工资增长的持续性。

农民工就业最集中的制造业、建筑业,都是此轮经济波动中受影响较大的行业。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一季度全国外出务工农民16371万人,同比增长3.4%,增幅与2011年全年增幅持平;月平均工资为2173元,增长16.6%,增幅比2011年全年增幅下降4.6个百分点。

从国际看,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

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12年全球贸易额仅增长5%,远低于2010年13.8%的增幅;世界生产总值增长2.1%,比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受此影响,2012年1—5月,我国劳动密集的服装、纺织、机电产品出口额分别增长2.5%、1.4%、9.9%,增速分别同比下降20.6、30.1、21个百分点,对农民工就业和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从农产品贸易看,目前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增加了农产品进口的复杂性。

2012年5月,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普遍低于国内。

受此影响,2012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大幅增加。

1—4月,农产品进口352亿美元,增长28%;贸易逆差157亿美元,扩大83%。

总体上看,进口依存度上升的现象呈现从经济作物向粮食作物、从种植业产品向畜牧业产品蔓延的趋势。

下一阶段,全球气候和政治局势的不确定还将深刻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势,为我国农产品进口增添很多变数。

2.着力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

近几年,受人口绝对增长、消费结构变化、农民市民化以及粮食能源化等因素影响,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需求急剧增长,超过了供给增速,粮食以外的大宗农产品无论进口品种还是进口规模都在不断增加。

我国是农产品消费大国,主要农产品都存在巨量需求,要全面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立足于优势产区。

推动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聚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作物单产,降低农作物争地的压力。

粮食生产应更多依靠主产省、主产县,充分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让主产区政府发展粮食不吃亏;逐步提高粮食价格,加大重大技术专项补贴,让农民种粮增收。

对菜篮子产品优势产区,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

通过提高这些地区菜篮子产品产量,降低粮食主产区发展菜篮子产品的压力。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凸显。

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关键是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

应将新增或新设农业补贴和财政奖补资金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把涉农建设项目优先委托其承担,同时设立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专项资金,帮助其尽快发展壮大,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中坚力量。

加强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应着力抓种业,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

基础研究应有长期打算,着力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等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方面进行突破。

科技推广应公益性和经营性并重。

科技人才培养应加强本土学生定向培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紧缺实用人才。

更加关注进出口。

随着国内农产品需求的增长,进口规模持续扩大趋势不可逆转。

关键是评估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自给情况,结合品种结构平衡战略目标,及时调整产业保护政策,确保主要农产品自给率维持在安全水平。

同时,加大海外农业投资力度,建立稳定的进口渠道。

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

主要是加强菜篮子产品价格调控,防止大起大落。

完善菜篮子产品生产区域布局,鼓励大城市周边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实现本地生产、本地消费。

强化菜篮子产品产销信息监测预警,引导生产者合理调整生产结构。

发展鲜活农产品设施化生产,调节鲜活农产品供应档期。

发展农超对接、合作社门市直营、定点配送等模式,促进产销衔接。

对菜篮子产品重点品种进行差价补贴,并及时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3.延续和巩固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趋势

这两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速持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3.33∶1缩小到2011年的3.13∶1。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较好,农产品价格和农民工工资呈上涨态势;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富农政策,推动了农民收入加快增长。

今后5到10年,如果富农政策跟得上,就能延续和巩固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趋势。

从地方经验看,出台富农政策应把握以下几点。

明确增收目标和规划。

应把农民增收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5年或10年内农民增收目标,制定相应规划,整合各部门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广开增收渠道。

同时,鼓励地方制定农民增收目标和规划,根据当地实际出台政策措施。

结合区域优势确定增收重点。

沿海发达地区应更加注重挖掘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增长潜力。

中西部地区应更加注重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同时吸引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国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应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帮助中西部培育产业基础。

注意寻找农民增收突破口。

注重改善城乡在产品和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上的交换关系,让农民平等参与市场交换。

对于家庭经营收入,应着眼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提高农产品价格。

对于工资性收入,应借助产业转移趋势,引导农民工在家乡创业,带动当地就业。

对于财产性收入,应尽快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土地流转收益、征地补偿收益和农民股份分红收入。

对于转移性收入,应当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同时,继续提高农业补贴标准,探索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差异化政策。

4.深化农村土地和金融制度改革创新

目前,我国农业经营兼业化、副业化、粗放化问题日益突出。

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金融制度改革创新。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

一是解决好“三权”分离问题。

在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

明确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稳定承包权,让农民获得土地资本收益。

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意味着承包权始终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户。

应强化承包权的继承、抵押、转租、转让、互换等功能,使农民能够充分享有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益。

流转经营权,引导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解决好设施农用地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农业设施不断增加,设施农用地需求逐渐增多。

目前一些地方以保护耕地为由,限制种养大户、合作社利用耕地建设畜禽舍、农机具仓库、晾晒场等设施,也有一些地方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名乱占耕地。

应认真落实相关规定,解决好设施农用地问题,同时防止乱占耕地。

三是解决好工商资本租地问题。

对于工商企业到农村租地,应因势利导、兴利除弊,坚持以下四条原则:

坚持家庭承包制,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坚持土地流转自愿,不允许强行流转;坚持建立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坚持依法依规经营,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四是解决好承包经营权抵押问题。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做抵押申请贷款,如果配套制度比较完善,风险是可控的。

比如,要求农户只能用部分土地作抵押,以保证一旦难以偿还贷款,剩余土地依然能保障农户基本生活。

五是解决好承包经营权退出问题。

应坚持农民自愿原则,不能强行收回农民土地,同时设定退出条件,要求退出农民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

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

当前,应着力解决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型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

一是加快创新农村金融组织。

尽快出台关于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指导意见,赋予其合法地位,引导其健康发展。

二是规范发展民间金融。

抓紧修订贷款通则,扩大贷款主体范围,允许非金融机构类企业法人、个人等从事放贷,弥补正规金融不足。

三是完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

加强对金融机构服务县域情况的考核评价。

进一步强化针对小微型金融机构和涉农贷款的定向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符合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业务特点的差别化监管政策。

四是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从品种看,目前农牧渔业中只有渔业还没有中央财政保费补贴。

中央1号文件提出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今后应对渔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从保障水平看,现在各保险品种保额普遍偏低。

应尽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防范机制,支持和鼓励保险公司提高保额,帮助农民灾后恢复生产。

【形势观察】

农业部:

2012年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措施(摘要)

一、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

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安排151亿元,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农资综合补贴按照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和增加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2012年农资综合补贴共安排1078亿元。

为支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1月份,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补贴资金835亿元,要求力争在春耕前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直接兑付到农民手中。

3月份,中央财政下拨第二批农资综合补贴243亿元。

三、良种补贴政策

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良种补贴220亿元。

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个省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藏区青稞实行全覆盖,马铃薯、花生在主产区开展试点。

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亩补贴10元。

其中,新疆地区的小麦良种每亩补贴15元;水稻、棉花每亩补贴15元;马铃薯微型薯每粒补贴0.1元,一、二级种薯每亩补贴100元;花生良种繁育每亩补贴50元、大田生产每亩补贴10元。

水稻、玉米、油菜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方式,小麦、大豆、棉花可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或差价购种补贴方式,具体由各省按照简单便民的原则自行确定。

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稳定实施良种补贴政策。

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为进一步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预计200亿元,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

补贴机具种类涵盖12大类46个小类180个品目,在此基础上各地可再自行增加30个品目。

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实行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统一补贴标准。

补贴按不超过各省近三年的市场平均价格的30%测算,重点血防疫区补贴比例可提高到50%。

单机补贴上限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甘蔗收获机、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20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30万元。

为支持2012年春耕备耕,中央财政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0亿指标已于2011年9月提前通知到了各地。

三、解读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2012年12月21日至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全面部署了2013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2013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是:

“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一)加大投入,确保粮食等农产品供给

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我国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1791亿斤,连续9年实现增产、连续5年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

但是,供求缺口仍然在逐年扩大,粮食的进口数量逐年增加,进口的品种不断增多。

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经由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目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

今后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随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的局面。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又面临着综合成本上升,缺地少水的资源约束等难题,农业和农产品供给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当前,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在新的高起点上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二)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强调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按照十八大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必然。

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越来越严峻,传统小农生产向专业农户生产过渡是大势所趋。

会议认为,这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

同时会议还强调,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

会议指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三)统筹城乡,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需实际增长7%左右。

农民收入主要由农业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构成。

有关专家认为,增加农民农业经营收入,需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同时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工资性收入方面,需要扩大农民就业创业空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扶持农民创办小微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另外,随着政府补贴、扶持力度的加大,转移性收入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

2013年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财税政策,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继续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规模,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并健全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

四、十八大“三农”工作新亮点

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