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4238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规划.docx

《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五规划.docx

十二五规划

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征求意见稿)

某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年12月1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

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妥善应对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某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争先晋位,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诚信立县、工业强县、民营富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五大战略,编制实施了一批重点专项规划,推动产城融合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预计“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全县经济平稳增长。

“十一五”预计: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106.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4%,略低于“十一五”规划14%增速0.6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是30.7亿元,年均增长6.2%,高于“十一五”规划6%增速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是42.3亿元,年均增长18.7%(工业增加值为20%),低于“十一五”规划22%(工业增加值22%)增速3.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低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是35.8亿元,年均增长16.3%,高于“十一五”规划14%增速2.3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98.1亿元,年均递增36.3%,高于“十一五”规划25%增速11.3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末,一、二、三产业结构预计为29:

39.9:

31.1,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转变的突破,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1%,比2005年上升13.3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010年粮食总产量预计88万吨,比“十五”末增加39万吨;粮食生产连续10年实现了大丰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它农产品产量:

蔬菜总产预计68.7万吨,年均增长16%;水果总产预计28.9万吨,年均增长5.3%;油料总产量预计9740万公斤,年均增长19%;棉花总产量预计1003万公斤,年均增长14.26%。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2009年,全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00.15万亩,占全部小麦种植面积的99.15%,优质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已达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完成林业营造林12.2万亩,林业产值达到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获得河南林业生态建设标准县、国土绿化模范县称号;奶业和特色养殖业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建成奶牛养殖小区8个,比2005年末增加6个;河蟹养殖获得较快发展,共发展养殖水面2.7万亩,比2005年末增加1.9万亩,2009年某县被评为全国“河蟹之乡”,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9.3%;扎实推进农业规范化、产业化、组织化,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带动农户8万余户;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77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到2010年8月底,全县累计劳务输出总人数117.2万人,创劳务收入64.2亿元。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投资2289万元建设了国家大型商品粮食基地和优质粮产业工程;投资5788万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3万人;投资2.2亿元对主要的县乡公路进行了改造,并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投资2700万元发展沼气户6.9万户;建成标准化牲畜养殖小区112个;投资2.134亿元完成了新三义寨引黄供水南线工程(某段)、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节水改造工程、投资5140万元完成了林七、吴屯水库除险加固、投资1439万元完成了抗旱应急工程等各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68.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1万亩,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45.7万公斤,人均增收350元;投资7335万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全县消灭了盲点村,实现了城乡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实施防护林工程、防治沙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完成了生态造林12.2万亩,全县林业初步形成了林木种植、木材加工、经济林、花卉和种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四是农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投资12949万元完成了各项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工程,全县268个贫困村全部实现公路通、电力通、信息通,贫困人口脱贫达到7.67万人。

2008年,某县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试点县。

2010年,全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现场会在某县召开,成为全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先进典型。

(三)工业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培育大型企业初见成效。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25家增加到8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40.3%提高到55.4%,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十一五”期间新上两大工业项目——国电某电厂和香雪海电器制冷有限公司。

同时加强了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申报企业技术专利135项。

二是十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全县“电、冷、酒、油、面、肉、果、木、建、纺”十大支柱产业,2009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4.4亿元,比2005年增长289.2%,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2%。

其中电力能源、制冷装备、葡萄酒酿造、面粉加工、新型建材、林木花卉六大产业发展迅速。

电力能源业:

该产业依托国电某电厂拉动,一期2×600MW机组于2008年9月正式并网发电,二期2×100MW机组正在推进前期工作。

2009年国电某电厂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2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2%。

制冷装备业:

该产业以兆邦电器、冰熊冷藏汽车、冰熊制冷、奥爱斯制冷、光达电器、松川冷藏车等企业为龙头,带动发展了瑞雪制冷机组、鑫达制冷配件、昌凯制冷包装等一批制冷链条企业,投资3亿元的河南松川专用汽车制造项目、投资12亿元的香雪海冷柜制造项目、河南省制冷设备质量监测中心项目相继在产业集聚区开工建设,使制冷装备业初步呈现出集群发展的态势,中国制冷基地的雏形初步形成。

2009年该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亿元,比2005年增长81.8%,总量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8%。

葡萄酒酿造业:

该产业发展稳定,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品牌效益明显增大,目前全县共有九鼎、天裕、果之源等规模以上葡萄酒酿造企业8家,“某”牌葡萄酒在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第三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质量大赛上荣获金奖。

2009年该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8亿元,总量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8%。

面粉加工业:

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目前共有神人助粮油、双龙面粉、庄周面粉等规模以上企业6家。

该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6亿元,比2005年增长63.6%,总量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8%。

新型建材业:

该产业为“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依托国电某电厂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的循环利用,开工建设了民安新型建材、龙门新型建材、金湖波水泥和天源脱硫石膏四大建材行业企业。

2009年该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0.17亿元。

木材和花卉业:

全县木材加工企业蓬勃发展,木材加工企业达到55家,2009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200万元;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年产值700万元,初步形成了以豫东牡丹园、和润玫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某县林科所等规模化花卉产业基地。

围绕“果、纺、油、肉”产业,相继开工建设了果之源饮品、天瀛食品、齐鲁纺织、华诚服饰、众康肉制品、天驰肉制品等项目。

另外,路桥机械装备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以中泉路桥、君起起重、天成路桥等为主的机械制造行业,发展形势良好。

(四)服务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一是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

预计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亿元,五年平均增长率22.3%。

义乌小商品市场、商品大世界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乡镇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连锁超市、专卖店、大型商场等新型业态竞相发展。

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和现代管理理念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物流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建有商贸物流网点30多个,实现增加值8000万元,占全县GDP的13.7%。

物流企业迅速壮大,交通、邮政、烟草等传统物流企业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

物流业市场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十一五”期间新发展社会投资物流企业35家,2009年社会投资物流行业实现货运周转11万吨。

三是金融业稳健发展。

2009年,全县银行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25亿元。

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2005年的49.9%下降到2010年6月份的17.5%。

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五)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带动作用逐渐增强。

2009年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200余万元,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项目资金达到120万元。

兆邦电器、冰熊冷藏汽车、中泉路桥、长领花生等重点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加大,一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是教育、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到2010年,全县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全部实现“两基”目标,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社会办学取得新发展,相继建成华洋外国语学校、庄周双语小学等社会办学机构;各类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某县职业教育中心、技工学校投入使用,共培训各类人员达到5万多人次。

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

加强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救治项目的建设,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急救指挥体系和急救网络;实施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建设改造工程,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框架初步形成。

三是人口继续保持较低的增长速度。

预计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为86.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低于6‰的规划预期目标。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740元和4720元,年均分别增长17.9%和18.6%,分别比“十一五”规划指标高8.9个和10.6个百分点。

五是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特别是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落实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实施了就业攻坚计划,“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基本养老保险不断巩固,2009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6.2万人,覆盖率达到90%,已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

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三年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参合农民平均参合率达到92%。

(六)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占一补一”政策,耕地占用得到有效控制,连续5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围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区域、行业的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和节能重点工程建设。

2009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到1.075吨标准煤,比2005年上升27.5%;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成并保持正常运行,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为2380吨和2830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8.95%和14.8%。

目前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新增城市绿地120万平方米,2009年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6%,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省粮食核心区地位进一步确立。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得以巩固。

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9年粮食总产达到63.5万吨,占全市的10.4%。

(二)加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县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5.9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2.4平方公里,发展区7.0平方公里,控制区6.5平方公里。

截至2010年8月底,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3.2亿元,建成“四纵三横”园区主干道路40余公里,建设标准化厂房32万平方米,做到了路通、电通、水通三通一平,亮化、美化、环境优化,为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构筑了一个优良的平台。

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县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机械电气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资源循环利用“三大战略支撑产业”。

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精深加工、高档终端和综合利用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拉长产业和产品链条,提高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产品附加值,使我县产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大力支持重点行业发展,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强规划引导,促进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集中,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快速壮大,以制冷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循环经济发展三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三)新建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了“项目建设年”和“项目提升年”活动,建立了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制度和项目协调推进机制。

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底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到98.9亿元,年均递增达到39.2%,超过25%的规划目标。

主要表现在:

第一,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国家和省鼓励发展的电力能源、机械电气制造、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工业投资快速增长。

第二,重点项目投资继续拉动全县投资增长。

全县五年共安排建设重点项目563个,总投资293.2亿元,计划投资167.3亿元,截止到2009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共建成重点项目286个。

工业能源项目占重点项目完成投资的38.7%,成为拉动重点项目建设投资的主要方面。

第三,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全县项目建设自筹资金能力增强,民间投资活跃,投资的自主增长机制逐渐完善,民间投资已占全县城镇以上投资的主导地位。

(四)城镇化进程加快。

通过继续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发展步伐,城镇化进入加快发展时期,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009年底,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50.6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达到25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9.2%。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规划修编,编制了老城核心区6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新编了新农村规划。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修了东区上海路、长江路、珠江路、和平路及老城区车站南路、江山大道、中山大道、集聚区工业大道、苏州路、兴业路等工程。

完成了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建设和多座桥梁建设及改造。

完成了城市公交总站和园区一级汽车站建设。

建设了人民剧院、“三馆”综合楼、劳动力市场、东区学校、第二水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垃圾处理厂、多功能人防应急救援中心及1万平方米的人防工程等项目。

实施了亮化升级工程,加大了市容市貌管理力度,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通过省级卫生城的评审和验收,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五)文化、广电、旅游事业发展加快,文化名县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打造庄子文化、某虎文化等文化品牌,做大做强王公庄绘画产业,成功举办了四届“庄子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全县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在建和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新建“农家书屋”58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广电事业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万余户,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外宣工作连续5年全市第一,公益电影放映逐年增加,基本满足2131工程要求;旅游事业积极推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王公庄、白云寺等景点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县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逐年增加;文物得到有效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对白云禅寺、黄河故道等古迹和旅游景点进行了修缮与建设。

(六)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完善。

积极推进县内重点企业与国外大中型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冰熊冷藏车正在与美国CCI公司和美国大丹公司联系合作,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拓展;兆邦电器与日本松川电器集团合作组建了河南松川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实现了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投资体制改革按照“两转两提”要求,进一步缩小投资审批范围,规范审批程序,完善了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阶段性目标。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先后开展了千名干部离岗招商活动、分区域定向招商活动,组团参加了中博会、中原文化港澳行、厦门投洽会、豫商大会等国内外重点招商活动,赴台开展了经贸交流活动,共签约项目137个,合同资金41.1亿元;成功引进11个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

全县实际利用外资3941万美元,增长36.1%。

第二章“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正确把握当前形势,既要分析问题,保持清醒头脑,也要看到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从国际上看,和平和发展是两大主题,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从国内看,“十一五”时期,中央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采取了“战危机、保增长、谋发展”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

目前,虽然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有所微调,但整体政策环境相对宽松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需求稳定回升的趋势在增强,支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增多。

同时,在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中央更加重视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保障、住房等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家和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财政、贷款、产业、投资等政策向县域倾斜力度不断加大。

我县作为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人口比重大,财力相对薄弱,社会事业欠账多,在许多方面符合国家和省的政策要求,将会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这有利于我们改善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基础和实力。

(二)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规划》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保障。

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发展的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同时某某是国家“两横两纵”产业带节点城市,有利于我县争取国家资金、项目支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打造交通物流商贸中心区,全面促进某跨越发展。

一是抓住国家实施“两横两纵”经济带战略机遇,扩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某跨越发展。

二是抓住国家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机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是抓住国家在中部地区重点建设一批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的机遇,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和火电“三大战略支撑产业”。

四是抓住国家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五是抓住国家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机遇,完善某区域交通网络,打造豫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加速趋势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撑。

目前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梯度转移的特点,正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国内大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趋势更加明显。

2010年,国家贯彻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大政方针不会变,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也不会变。

我县要遵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和国家产业投向,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千方百计要政策、跑项目、争资金。

同时,国内外大环境有利于我县抓住沿海地区投资成本过高、企业用地紧张、劳动力紧缺、产业急于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我县电力充足、人力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与国内大型企业对接,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我县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规模放大、经济结构优化。

(四)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从2001年到2009年我县城镇化率由18%上升到了29.2%,年均增长1.2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工业兴县”的理念,努力做强做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到2009年,全县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8.2亿元,这些都为我县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由住、行等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带动的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主要内容。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带动工业化加快推进,这将是未来支持我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

(五)自身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纵向对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省内诸多县有较大差距,但这正是我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发展的空间所在。

今后一时期,我们如果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切实把差距和压力转化为奋发图强、奋起直追的强大动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观目标。

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大有作为。

我县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陇海铁路、郑徐高铁和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密集交汇,市场辐射豫鲁苏皖四省毗邻地区一亿多人口,发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条件十分优越。

“十一五”时期,先后建成投产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2008年建成投产的国电某电厂项目,将继续成为拉动我县明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完成了土地规划修编,土地制约因素减弱,对加速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区规划得到省发改委批复,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落实,建设和发展步伐将大大加快。

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招商引资取得积极成效。

这些为我们追赶先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经济发展面临总量增加和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

目前我县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偏低,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比重低。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工业结构以初级加工为主,经济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高投入和资源高消耗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

经济外向度低,对外开放水平仍需提高。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大。

(二)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带来新的压力。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增加倾向,对国内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全球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对我县基础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从国内环境及政策上看,我国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今后几年国家在保持积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将会更加注重调整,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转型、优化结构、防止大起大落上;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在节奏上、力度上和重点上会有新的调整,在协调性上、可持续发展上力度会更大。

中央多次强调指出,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已经向世界作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减排40%-45%,并一再表明中国在节能减排、防范地球变暖上是诚心和负责任的,并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