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考点归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767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考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生化考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生化考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生化考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生化考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化考点归纳.docx

《生化考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考点归纳.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化考点归纳.docx

生化考点归纳

生化考点归纳

个别氨基酸代谢途径

(一)

1糖胺聚糖:

透明质酸

硫酸软骨素

硫酸角质素

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类肝素)

还原糖:

单糖+二糖(乳糖、麦芽糖、龙胆二糖)

直链淀粉-ɑ-1,4糖苷键

支链淀粉-ɑ-1,4糖苷键,ɑ-1,6糖苷键

纤维素-β-1,4糖苷键

细菌杂多糖:

G+-肽聚糖、磷壁酸

G--肽聚糖、脂多糖

糖蛋白糖肽键:

O-糖肽键-单糖的半缩醛羟基与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的羟基缩合而成

N-糖肽键-单糖的半缩醛羟基与天冬酰胺/赖氨酸残基的羟基缩合而成

(二)

0

胆固醇的衍生物:

胆汁酸、孕酮、性激素、糖/肾/盐皮质激素、VD

必需要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脂双层的流动性取决于——磷脂的链的不饱和程度+链长

生物膜的厚度——6nm

生物膜分子间的作用力——疏水作用、范德华力、静电力

人工模拟生物膜系统——脂质体+平面脂双层膜

1物质运输模式

被动运输:

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运输的速率既依赖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

又与被运输物质的分子大小和电荷有关

扩散:

顺浓度梯度运输,只是进行小分子的扩散

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运输,伴随有光的吸收、氧化作用、ATP的水解

2脂蛋白种类及作用

种类:

1CM(乳糜微粒)-从小肠转运三酰甘油、胆固醇和其它脂质到血浆和其它组织

2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从肝脏转运三酰甘油、胆固醇至整个组织

3LDL-转运内源胆固醇至外围组织,调节这些部位胆固醇的从头合成

4IDL-一部分被肝吸收,一部分转变为LDL

5HDL-将胆固醇酯化后,迅速转运至VLDL和LDL

3生物膜的组成:

蛋白质

脂质——磷脂(甘油磷脂、鞘磷脂)

糖脂(甘油糖脂、鞘糖脂)

胆固醇

糖类——糖蛋白、糖脂

磷脂-甘油磷脂(卵磷脂、脑磷脂、心磷脂)

鞘磷脂

糖脂-甘油糖脂

鞘糖脂(脑苷脂、神经节苷脂)

4流动镶嵌模型

模型:

1突出了膜的流动性,renewing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按二位排列的流体

2显示了膜蛋白分布不对称性,蛋白质镶嵌、贯穿在其中

5皂化值:

(1g油脂-KOHmg)皂化1g油脂所需要的KOH的mg数

碘值:

(100g油脂-I2g)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

乙酰值:

(中和1g乙酰化产物中的乙酸-KOHmg)

中和从1g乙酰化产物中释放的乙酸所需的KOH的mg数

酸值:

(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KOHmg)

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的mg数

(三)

0血红蛋白分子病:

血红蛋白病

地中海贫血

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能力(波尔效应-Bohr效应)

上升——CO2、H+促进O2的释放,

下降——BPG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

血红蛋白结构Hb:

4个亚基组成

成人的是ɑ2β2

S型曲线

肌红蛋白结构Mb:

一条多肽链+辅基血红素

直角双曲线

氨基酸简写符号:

(Asn/Asp)ND、(Gln/Glu)QE、(Lys/Phe)KF、(Trp/Tyr)WY

非极性氨基酸:

Ala/Ile/Leu/Met/Phe/Pro/Trp/Val

不带电荷极性氨基酸:

带正电荷(碱性)氨基酸:

Arg/His(部分带正电荷)/Lys

带负电荷(酸性)氨基酸:

Asp/Glu

含S氨基酸:

Cys/Met

人体必需氨基酸:

假设来借一两本书

(甲硫/蛋、色、赖、VAL、异亮、亮、苯丙、苏)

生酮氨基酸:

亮氨酸、赖氨酸

生酮生糖氨基酸:

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酪氨酸

蛋白质处在等电点时的溶解度:

最低

离子强度时的溶解度:

低→高→低

胶原蛋白-三股螺旋结构的稳定——Gly

稳定的力有——疏水作用、氢键、范德华力

原核细胞合成的起始氨基酸——甲酰甲硫氨基酸

真核细胞合成的起始氨基酸——甲硫氨基酸

免疫球蛋白G的作用:

用木瓜蛋白酶处理时,释放Fab片段

用胃蛋白酶处理时,释放F(ab)2片段

免疫球蛋白含有两条高分子量的——重链

两条低分子量的——轻链

通过S-S键相连

稳定ɑ-螺旋和β-折叠的因素是——氢键+二面角

辅酶Q的结构——含异戊二烯单位的醌类

带III蛋白是一种——阴离子(Cl-、HCO3-)载体

遍在蛋白的作用——蛋白质迅速降解

牛胰岛素:

A链21A链1个S-S

B链30A、B链2个S-S

甲状腺素是含碘的——氨基酸

NO的生成主要来自——精氨酸

一碳单位提高者——甘氨酸

蛋白质水解成的氨基酸,或合成的氨基酸——都是无旋旋旋旋光性的DL-消旋物

氨基酸进入肽链前必须活化,部位是——可溶的细胞质

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鉴定——茚三酮

肽和蛋白质的鉴定——双缩脲反应

测定氨基酸的常用方法——甲醛滴定(酚酞指示剂变色区域)

得到已知氨基酸序列合成蛋白质方法——基因工程克隆表达、化学合成

酪氨酸可以合成——甲状腺素、黑色素

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通过酪氨酸激酶起作用的激素——胰岛素、表皮生长因子

通过磷酸肌醇级联起作用的激素——含氮激素

1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

测定:

1测定蛋白质多肽链的数目

2拆分蛋白质多肽链

3断开多肽链S-S

巯基乙醇、过甲酸

(尿素、盐酸胍、SDS使蛋白质变性,碘乙酸保护Cys上的-SH)

4分析每条多肽链aa组成——氨基酸分析仪

5鉴定多肽链N-末端、C-末端

N-末端分析:

二硝基氟苯(DNFB、Sanger试剂)

丹磺酰氯(DNS)

异硫氰酸苯酯(PITC、Edman降解法)

C-末端分析:

肼解法、羧肽酶法

6裂解多肽链成较小的片段

胰蛋白酶:

断裂Arg、Lys为C-末端残基的肽段

糜蛋白酶:

断裂Phe、Trp、Tyr为C-末端残基的肽段

(胰凝乳蛋白酶)断裂芳香族氨基酸为C-末端残基的肽段

CNBr断裂:

含Met残基的羧基参加形成的肽键,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只含很少的Met,所以产生的肽段比较少

羟胺断裂:

专一性断裂Asn-Gly之间的肽键

7测定小片段aa序列:

Edman降解法、质谱法、根据核苷酸序列推定

8重建完整多肽链一级结构——重叠肽拼凑法

9确定Cys残基间形成的S-S交联桥位置——对角线电泳

2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方法?

化学组成法——计算(凯氏定氮法)

(1)硝化-含氮有机物+浓硫酸——硫酸铵

(2)用消耗的硫酸可求出样品中的含氮量

(3)再根据蛋白质中含氮量16%可求出蛋白质的含量

渗透压法——半透膜形成浓度差

扩散系数法——溶质迁移

沉降分析法——又叫超速离心法,蛋白质在超速离心时,因为比重不同,沉降的速度也不同,颗粒大的先沉淀,根据有关公式可求出它的分子量。

凝胶过滤法——又叫分子排阻层析法,在层析柱中装入葡聚糖凝胶,具有大量微孔,允许小分子进入,从而,在洗脱液洗脱时,分子量大的先洗脱下来,分子量小的后洗脱下来,根据待测样品的洗脱体积可求出其分子量。

步骤——1称取一定量的凝胶,用水充分溶解,装柱

2用缓冲液平衡

3用标准分子量样品加样洗脱,作出标准曲线

4用待测样品加样洗脱,对照标准曲线,求出蛋白质分子量

SDS-PAGE法——蛋白质在其中电泳的速度取决于分子量的大小,分力量小的跑的快,根据有关公式可以求出其分子量。

蛋白质形状——X射线晶体衍射

3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

前处理——把蛋白质从原有组织中溶解出来,动物组织采用捣碎、匀浆、超声波处理,植物组织采用石英砂研磨法

粗分级分离——采用等电点沉淀、盐析、有机溶剂分离法

细分级分离——采用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电泳法

Ms——沉降法、凝胶过滤法

S——等电点沉淀、盐析、有机溶剂法

Q——离子交换层析法-带电荷蛋白质可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交换树脂结合,然

后用盐溶液洗脱,带电荷少的蛋白质先被洗脱下来,分

步收集洗脱液,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

吸附——硅胶、氧化铝、活性碳

亲和力——凝集素、金属螯合物

4如何检测蛋白质被纯化的纯度?

电泳法——不同蛋白质有不同的电泳迁移速度,如果在不同PH缓冲液和不同支持物中电泳均显示为一条区带,则可以认为该蛋白质是纯的。

超速离心法——当为均一的分子时,蛋白质的沉降速度一致,在溶剂中形成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若为两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时,则形成两个分界线。

化学分析法——测定纯化后的蛋白质试样中的某种成分的含量,如血红蛋白中铁和氮的比,若已高度纯化,其比值应当与血红蛋白的分子计算值相符合。

HPLC——

5蛋白质的沉淀与变性特征

沉淀:

1盐析法

2有机溶剂法

3重金属盐沉淀法

4加热变性沉淀-不可逆

变性因素:

1物理因素-高温、高压、紫外线

2化学因素-强酸、强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盐、还原性试剂

3外界因素-机械力

变性性质:

1化学基团的暴露

2物化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

3生化性质改变-易被蛋白酶水解

6获得一个高水平表达某寡聚蛋白的大肠杆菌细胞株,设计一套可能的纯化和测定寡聚蛋白分子大小的方法。

分离纯化步骤:

(1)超声波破碎细胞(前处理)

(2)离心去细胞壁等杂质

(3)盐析后留沉淀(粗分级分离)

(4)沉淀透析脱盐

(5)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细分级分离)

分子量测定:

凝胶过滤色谱法

7肽键结构的特点

特点:

1具有部分双键性质

2一般为反式构型

3N与邻近的C形成共振杂化体,稳定性高

4肽键亚氨基在PH1-14内不解离

8举例说明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解:

任何蛋白质一级结构发生细微的改变都将可能影响其生理功能。

先天性遗传疾病——镰刀型细胞贫血。

患者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中,β-链的第六位氨基酸(谷氨酸)被Val代替所致,使红细胞呈镰刀状,改变了血红细胞与氧的亲和力,使红细胞输氧功能下降,且容易破裂而引起严重的贫血。

9蛋白质二级结构和超二级结构要点

解:

ɑ-螺旋:

1绝大多数是右手螺旋,螺距为0.54nm,直径为0.05nm,每螺旋一圈含3.6个氨基酸,每个氨基酸残基沿中心轴旋转100°

2稳定性是靠链内氢键和二面角维持的

β-折叠:

1折叠成锯齿结构,肽链有顺式和反式平行两种

2稳定性是靠链间氢键维持的

β-转角:

1常发生于肽链180°回折时转角上

2通常由四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一个残基的羰基氧和第四个残基的亚氨基形成氢键

无规则卷曲:

有序的非重复结构,经常构成酶活性部位和其它蛋白质特异功能部位

超二级结构:

ɑɑ,ββ,βɑβ三种类型

10促成肽平面形成的原因

原因:

1组成肽基的4个原子和2个相邻的Cɑ原子倾向于共平面,形成肽平面

2C-N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防止旋转,保持酰胺基处于平面

(四)

0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

1/V——1/S(1/V=Km/Vmax*1/[S]+1/Vmax)

Eadie-Hofstee作图法:

V——V/S(V=Vmax-Km*V/[S])

直接线性作图法:

V——V/S

Hanes-Woolf作图法:

S/V——S(S/V=S/Vmax+Km/Vmax)

Dixon作图法求Ki:

1/V——I

零级反应——V、C无关系

一级反应——V=KC;t1/2=0.693/k

二级反应——V=KC2;t1/2=1/ka

酶的抑制剂:

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P、Hg、As化合物、重金属盐

氰化物、硫化物、CO、青霉素

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Ks型不可逆抑制剂-具有底物类似结构

带有活泼的化学基团

带有潜在基团,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Kcat型不可逆抑制剂-具有底物类似结构

本身是酶的底物

带有潜在基团,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使其

失去活性

酶按作用特点:

肽链内切酶-水解肽链内部的肽键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

肽链外切酶-分别从氨基端和羧基端水解肽链

包括氨肽酶和羧肽酶

按酶蛋白的活性部位特征:

1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部位含有Asp残基

胃蛋白酶

2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部位含有Cys残基

大多数植物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

3丝氨酸蛋白酶-活性部位含有Ser残基

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

Km值越小,表示酶和底物的亲和力越强

判断酶的优劣——比活力提高倍数

总活力的回收率

胰岛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的受体是一种酶——酪氨酸激酶

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中心三个氨基酸残基——天冬氨酸、组氨酸、丝氨酸

蛋白激酶家族:

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C、磷酸化酶激酶、蛋白酪氨酸激酶

酶与配基结合试验的SCatchard作图表现一种罩形曲线,表明酶与配基结合具有——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

1酶活性部位的特点

特点:

1小-酶的活性部位在酶分子中只占相当小的部分

2三维实体-没的活性部位是一个三维实体

3不互补-酶的活性部位并不是和底物的形状正好互补(诱导契合学说)

4裂缝-酶的活性部位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缝内

5次级键结合-底物通过次级键与酶结合

(氢键、离子键、疏水作用、范德华力)

6可运动-酶活性部位可运动性

2酶催化作用特点及调节机制

特点:

三高一调(高效率、高专一性、易失活、可调节性)

调节机制:

1别构调节-调节物与别构蛋白的别构中心结合后,使蛋白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活性

2共价修饰-主要有磷酸化、糖基化、腺苷酸化,而改变酶的活性

3酶原激活-某些酶先以无活性的酶原合成或分泌,再和其它物质作用,发生构象变化,形成有活性的酶分子

3酶分类编号

分类:

1氧化还原酶2转移酶3水解酶

4裂解酶5异构酶6合成酶

4双底物酶促反应机理

机理:

1有序顺序反应机理-底物A、B与酶结合的顺序是一定的,产物P、Q释放顺序也是一定的

2随机顺序反应机理-底物A、B与酶结合的顺序是随机的,产物P、Q释放顺序也是随机的

3乒乓反应机理-先结合一个底物A,释放一个产物P,酶的构象发生变化,结合二个底物B,释放第二个产物Q

5酶的作用机理

专一性机理:

1结构专一性-绝对专一性

相对专一性(键、基团、族)

2立体异构专一性-旋光异构专一性

几何异构专一性

(诱导契合假说)-酶分子的构象与作用物的构象并非吻合,而是当两者接触时,可诱导酶的构象变得与作用物吻合,然后结合成中间复合物,发生相应的化学变化

高效性机理:

1邻近效应、定向效应

2底物形变、诱导契合

3酸碱催化、共价催化、金属离子催化、多元催化

4活性中心微环境

6酶活力测定方法

分光亮度法——利用底物和产物在紫外或可见光吸收的不同来测定

荧光法——根据底物或产物的荧旋旋旋光性质差异来测定

同位素测定法——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底物,经酶作用后的产物,通过适当分离,测定产物的脉冲数,即可换算出酶的活力

7抑制作用的类型,抑制作用的动力学(米氏学说原理推导)

类型:

1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以共价键结合,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

2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结合,可以用透析、超滤等

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

竞争性抑制-I+E→EI

竞争性抑制剂具有与底物相类似的结构,它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形成EI,从而影响了底物和酶的正常结合,使反应速度下降

(抑制动力学)-抑制米氏方程

(1),Vmax不变,Km变大

非竞争性抑制-S+→ES+I→ESI

I+E→EI+S→ESI

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以和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结合,且不妨碍酶与底物的结合,底物与抑制剂之间没有竞争关系,形成ESI,但不能转化为产物,使反应速度下降

(抑制动力学)-抑制米氏方程

(2),Vmax变小,Km不变

反竞争性抑制-I+ES→ESI

酶只有和底物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结合,形成ESI,但不能转化为产物,使反应速度下降

(抑制动力学)-抑制米氏方程(3),Vmax变小,Km变小

实际意义:

1可阐明一些药物的作用机理,在临床上正确地使用药物

2如在临床上使用磺胺类药物时,首次要加倍,同时一日服药4次,才能维持体内适当药物浓度,从而发挥有效的抑菌作用

8双倒数作图法的原理和反映的信息

原理:

1双倒数作图法是常用来测定酶促反应Km和Vmax值的方法

2将米氏方程(0)变为倒数的形式1/(0)

3选择不同的[S],对应相应的[V],可求得1/[S]、1/[V],绘制出直线,得到横轴截距为-1/Km,纵轴截距为1/Vmax

反映的信息:

可以求得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Km和Vmax

9酶定量测定要注意的地方(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注意:

1PH-酶因底物种类、浓度、缓冲液的成分不同而不同,不同酶最适PH不同,在最适PH时,活力最强

过酸、过碱影响酶蛋白的构象,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影响分子中另一些基团的解离,它们的离子化状体影响酶蛋白的构象

2温度-高温、低温可引起酶变性

3底物浓度-要求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使酶达到饱和从而达到最大速度

4酶浓度-要求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

5反应时间-测定酶活力要求时间越短越好

6激活剂和抑制剂

10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基本步骤

ELISA——以待测抗原和酶标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通过酶活力测定来确定抗原的含量

基本步骤:

1待测蛋白吸附到惰性表面

2用非特异性蛋白封闭表面其余位点

3第一抗体处理,与酶偶联的第二抗体处理

4加入酶的底物

5检测有色产物的形成

11焦磷酸酶催化焦磷酸水解生成正磷酸,大肠杆菌的焦磷酸分子质量为120kD,由六个相同亚基组成,该酶的一个活性单位定义为在标准条件下15min内水解10μmol底物的酶量,每毫克酶的最大反应速度为2800单位

(1)当底物浓度远远大于Km时,每毫克酶每秒钟可以水解多少摩尔底物?

(2)在4mg酶中存在多少摩尔活性部位?

(假设每个亚基一个活性部位)

(3)酶的转换数是多少?

解:

(1)X=2800*10*10-6/15*60=31.1*10-5mol

(2)n=m/M=6*4*0.001/121*103=20*10-8mol

(3)TN=Kcat=底物分子数/活性中心数=31.1*10-6/5*10-8=622

12从一种植物叶中得到了粗细胞提取液,每ml含蛋白质32mg,在提取条件下,10μl提取液的催化反应速率为0.14μmol/min,取50ml提取液,用硫酸铵盐分析,将饱和度0.3-0.6的沉淀物,再溶于10ml水中,此溶液的蛋白质浓度为50mg/ml,从中取出10μl,测定其反应速度为0.65μmol/min。

计算:

(1)提取过程中,酶的回收百分率;

(2)酶的提纯倍数

解:

酶的回收百分率=总活力2/总活力1

酶的提纯倍数=比活力2/比活力1

比活力=酶活力/mg蛋白质=总活力/总蛋白

总活力=比活力*总蛋白

比活力1=0.14/32*10*10-3=14/32

总蛋白1=50*32=1600

总活力1=比活力1*总蛋白1=14/32*1600

比活力2=0.65/50*10*10-3=65/50

总蛋白2=50*10-500

总活力2=比活力2*总蛋白2=65/50*500

(1)酶的回收百分率=总活力2/总活力1=93%

(2)酶的提纯倍数=比活力2/比活力1=3

13称取25mg蛋白酶粉制成25ml酶溶液,从中取出0.1ml酶液,以酪蛋白为底物,用Folin-酶比色法测定酶活力,得知每小时产生1500ug酪氨酸,另取2ml酶液,用凯氏定氮法测得蛋白氮为0.2mg(蛋白质中的氮的含量比较固定,为16%)。

若以每分钟产生1ug酪氨酸的酶量为1活力单位计算。

据上述数据求:

(1)1ml酶液中所含蛋白质量;

(2)比活力;(3)1g酶制剂的总蛋白含量及总活力

解:

(1)(0.2/2)/16%=X/100%X=0.625mg

(2)0.1ml酶液的酶活力=1500/60=25U

1ml酶液的酶活力=25*10=250U

比活力=250/0.625=400U/mg

(3)1g酶制剂为1000ml的酶液

总蛋白=0.625*1000=625mg

总活力=比活力*总蛋白=400*625=2.5*105U

(六)

0激素分类——含N激素

甾醇类激素(固醇类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维生素D和胆固醇都有的结构——环戊烷多氢菲

转氨酶的辅酶——B6(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醇、磷酸吡哆胺)

羧化酶的辅酶——生物素(传递CO2)

转酰基的辅酶——泛酸(CoA-SH)

变位酶(丙二酰CoA)的辅酶——B12(钴胺素)

丙酮酸脱氢酶,ɑ-酮戊二酸脱氢酶,转酮酶的辅酶——B1(硫胺素)

H原子、电子传递——NAD+/NADP+/CoQ

1激素的作用机理

机理:

1腺苷酸环化酶(cAMP酶)途径

——激素受体复合物经过G蛋白活化cAMP酶,使ATP→cAMP,

经过级联放大,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

2Ca2+级肌醇三磷酸(IP3)作用途径

——激素受体复合物经过G蛋白活化磷酸肌醇酶,

使PIP2→IP3打开Ca2+通道,Ca2+内流形成Ca2+/CaM复合物

PIP2→DAG激活蛋白激酶,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3酪氨酸激酶途径-激素受体复合物激活酪氨酸激酶活性,使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4固醇类激素调节途径-激素穿过质膜与受体结合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加大转录速度,产生特殊的蛋白质

2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

1A-成分-视黄醛

作用-构成视觉细胞内的感光物质,增强机体抵抗力

缺乏病-夜盲症,干眼病,免疫功能下降

2D-成分-麦角钙化醇(D2)、胆钙化醇(D3)

作用-促进钙磷的吸收

缺乏病-佝偻病、软骨病

3E-名称-生育酚

作用-与生殖功能有关,有抗氧化作用,促进血红素合成

4K-成分-萘醌

作用-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和凝血因子

水溶性维生素:

1B1-硫胺素

抗脚气病维生素,多发性神经炎

丙酮酸脱氢酶,ɑ-酮戊二酸脱氢酶,转酮酶的辅酶

2B2-核黄素FMNFAD

3B6-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

转氨酶的辅酶

4B12-钴胺素,防止恶性贫血,传递一碳单位

变位酶(丙二酰CoA)的辅酶

5C-抗坏血酸,抗氧化作用

6泛酸-CoA-SH,转乙酰基

7叶酸-THF,传递一碳单位

8生物素-传递CO2

羧化酶的辅酶

9烟酰胺-NAD+/NADP+

抗癞皮病维生素

3抗生素抗菌机制(和蛋白质合成联系起来)

机制:

1抑制核酸的合成-放线菌素、丝裂霉素、利福霉素阻碍DNA的复制RNA的合成

2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红霉素、环己亚胺

3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多肽类抗生素

4干扰细胞壁的生成-青霉素

5作为抗代谢物-抗霉素A、寡霉素

(七)

1高能化合物类型

类型:

1磷氧键型-O~P-如ATP

2氮磷键型-N~P-如磷酸肌酸

3硫酯键型-O~S-酰基COA

4甲硫键型-S~C-S-腺苷甲硫氨酸

2化学渗透学说

要点:

1电子经呼吸链传递释放的能量,将质子泵到内膜外侧,形成电化学势梯度、浓度梯度

2质子电化学势梯度、浓度梯度经ATP合酶F0通道回流,F1催化ADP+Pi→ATP

3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过程:

NADH-Q还原酶→CoQ→细胞色素还原酶→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氧化酶

↑↓

琥珀酸-Q还原酶O2+4H+→2H2O

抑制剂:

鱼藤酮、安密妥抗酶素ACN_、CO

磷酸化部位:

1NADH-Q还原酶→CoQ

2CoQ→细胞色素还原酶

3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氧化酶→O2

4氧化磷酸化

解偶联剂——2,4-二硝基苯酚

抑制剂——寡霉素

(八)

0反应式:

1EMP——G+2NAD++2ADP+2Pi→2丙酮酸+2NADH+2ATP+2H2O+2H+

2丙酮酸氧化——丙酮酸+CoA-SH+NAD+→乙酰CoA+CO2+NADH+H+

3TCA——乙酰CoA+3NAD+FAD+GDP+Pi→CoA-SH+CO2+3NADH+FADH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