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419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易错难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①微雨里,建业②暮钟时。

漠漠③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④深不见,浦树⑤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⑥。

(注)①楚江:

长江。

②建业:

今江苏省南京市。

③漠漠:

水气密布的样子。

④海门:

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⑤浦树:

水边的树。

⑥散丝;雨丝。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是一首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送别诗,首联“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了白水的动态,虽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B.甲诗颈联两句对仗很工整,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意、故人情。

C.乙诗是一首暮雨中的送别诗。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D.乙诗颈联写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境界开朗,写出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2.乙诗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

【答案】

1.D

2.重,沉重。

既写出了船帆为雨所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情景交融,渲染了深深的离愁别恨。

3.李诗结尾借助自己和友人挥手分别,两匹马似有无限不舍之情而萧萧长鸣的动人场景,间接传达出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

韦诗尾联直抒胸臆,无限的离愁别绪使泪水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沾湿衣襟。

【解析】

1.D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

乙诗颈联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界迷蒙,极为邈远。

此情此景更是诗人心中之感受,表达出对友人的怀恋和担忧。

2.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能力,考生作答时,可以从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抒发等角度考虑。

诗歌的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由此可见,这“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化动为静,写出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的情形,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这景物描写来表现离别之时心情的沉重与不舍。

同时,作者还用“漠漠”“冥冥”这两个叠词来渲染昏暗沉重的氛围,来烘托出自己沉重的心境。

考生作答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赏析,并分点作答。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抒情方式的鉴赏能力,采用的是两首诗对比鉴赏的题型。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指定诗句,分别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比得出答案。

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送友人》尾联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意思是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

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而是借助两匹马之间的依依不舍表达自己与友人的不舍。

“《赋得暮雨送李胄》尾联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意思是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情无限”,泪水“沾襟”,直接抒发出自己无限的离愁别绪。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历来被诗家所称道。

请简要赏析两个字的妙用。

2.诗中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

1.“钟”是拟人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用在这里,是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峻奇险。

2.作者由登泰山所看到的雄伟高大的山势,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登岳的愿望,抒发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

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早年漫游途中所作,被喻为咏泰山的绝唱,“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B.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C.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朴,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杜甫诗作的艺术风格。

D.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诗人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洋溢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

2.本诗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请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

【答案】

1.B

2.示例:

“钟”是聚焦的意思,“割”是分的意思,“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割”写出了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解析】

1.B.有误。

诗歌的第一、二句式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第三、四句式近望,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第五、六句是细望,写诗人为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而着迷,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是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

“钟”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

2.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

1.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2.示例一:

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

示例二:

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2.考查对诗歌“以小见大”的手法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狂”字的妙处。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用“狂”字笼罩全篇,表达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6.古诗鉴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思乡之情。

(意对即可)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

【详解】

(1)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往往会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体现出来。

《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做此类题目,不仅需要掌握诗句的翻译,还要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让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饱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7.下列对《十五从军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八十始得归”中“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C.“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两句细节描写,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心酸。

D.本诗是一首叙事诗,采用第一人称,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诗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写出了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萧条衰败的景象。

所以B项对这四句话“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8.以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背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宋代诗人王质有一首《八声甘州》词: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

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

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

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

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

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

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1)上片中划线句子“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一句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这中间有什么故事?

(2)这首词道出了“英雄”的一生。

请从词中所涉及的事件中任选一件(划线句子除外),简要概括时间的情节。

【答案】

(1)三个人物:

徐庶、庞统、诸葛亮。

人物之间的主要故事(示例参考)有:

徐庶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凤雏,江湖传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足以安天下”。

(2)示例参考:

“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句,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答,谋划天下大计。

向东攻取荆州,向西掠地益州以为根基,然后连吴抗曹,最后谋求夺取中原,回复汉室。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上片中画线句子涉及到徐庶、诸葛亮、庞统师兄弟三人。

他们三个人都是相知相识的好朋友和同学,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才能做到慧眼识英雄:

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

徐庶投了曹营,但是一生不出一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

庞统可以说是用他的死,为刘皇叔换来攻占益州的借口和决心。

诸葛亮出山后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

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

据此归纳作答。

(2)根据诗文内容,叙写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作答。

如:

“杂耕渭上”指的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垒。

魏军坚壁不出,诸葛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两岸,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作为久驻之计。

再如“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9.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记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__________的气象。

2.有人说,次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3.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

1.宁静、欢悦。

2.情趣指的是,所写内容充满了自然趣味,理趣指的是包含了一定的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出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所见到得的自然景物变化,同时又包蕴了生活中人们惯常会遇到的一种生活体验,就是在看似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常常出现转机和希望。

3.参考:

诗人对村民的热情好客非常感动,也为当地民风的淳朴所感染,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来体验这种生活。

一日之游诗人意犹未尽,于是,希望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农民亲密无间感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腊酒”是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足鸡豚”是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在理解诗句意思上分析作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此联既写出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所见到得的自然景物变化,同时蕴含了生活的哲理:

即在看似好像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常常出现新的转机和希望。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歌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叙写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来体验这种生活。

但愿自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农民亲密无间的感情。

据此理解作答。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

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诗中人物所处环境的特点。

(2)结合全诗,试概括“边将心”蕴含的具体感情。

【答案】

特点:

天气寒冷,或萧条、萧索、或天气恶劣;军情紧急或危急或紧张。

边将饱受险恶环境的痛苦,或军旅生活艰辛的痛苦;对长久战争的厌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首联描写边塞的白草为北风所凋,战马奔驰,外族军队步步逼近,正在加紧寇边的景象,营造了衰败/肃杀、寒冷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

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11.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中的“控”、“马行处”是什么意思?

请回答。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并分析句中的情感。

【答案】

(1)控:

拉开;马行处:

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此句用了对偶和夸张,描写大天气奇寒、愁云满天,表达诗人为友人远行而产生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将军角弓不得控”意思是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

控:

拉开。

“雪上空留马行处”意思是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马行处:

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以及体会偶表达的思想感情。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浩瀚的荒漠上冰雪很厚很厚,天空中惨淡的云好像凝固住了一般。

诗人以夸张对偶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冰,并将此与愁云结合、递进,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和惜别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了铺垫。

C.诗中卖炭翁驾着碳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和百般无奈。

2.分析“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中“辗”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C

2.“辗”是“轧”的意思,既写出了天寒地冻,又写出了碳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和勤劳。

【解析】

1.C错误,“牛困人饥日已高”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可知不是清晨了。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这句话的意思是: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辗”压。

辙:

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既写出已经结了冰,天的冷,说明卖炭翁的辛苦。

又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卖炭翁的勤劳,为下文一段黄布换炭车形成对比,写出世炎的凄凉。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

(1)李诗:

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朱诗:

轻柔、清脆

(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

【详解】

(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

李诗: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米诗: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分祈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

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情感。

一般答题格式:

诗敬描绘了一副……的画西,表达了诗人……情感。

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

据此作答。

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中秋闻笛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