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318公共政策复习必看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2895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复习必看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复习必看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复习必看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复习必看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复习必看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复习必看资料.docx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复习必看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0318公共政策复习必看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复习必看资料.docx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复习必看资料

00318公共政策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

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概念最早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

(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

(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

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

(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

(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

(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

(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3)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深入的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

(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

(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

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

(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

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

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2、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

(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创始人是布坎南。

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11.公共政策学产生的主要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12、1951年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生》一书面世。

15、在90年代,公共政策的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伦理取向,管理取向和政府改革取向。

16、美国学者罗尔斯1971年出

  1、公共政策学:

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公共政策学的显著特征是:

可检验、可验证性(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理论上的)和功利性等。

  现有的公共政策动态分析模型有:

公共政策过程分析模型(西方国家,以美国的经验为依据)和上下来去模型(中国基于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而形成)

  2、学科概念内涵:

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政策。

2、研究方法是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的程序和方法。

3、研究内容是政策系统;政策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与政策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4、研究目的是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1、公共组织的类型:

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

就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2、公共政策学研究公共政策时的三个方面(角度):

公共政策;政策系统;政策过程。

  3、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的主要区别:

各类组织的决策。

  4、公共行政学与行政决策学的主要区别:

行政组织的决策。

  5、公共政策学与立法学的区别:

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律和行政法律性规范文件的活动。

6、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的三个层次:

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

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所包括的三个方面:

1、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属性、构成与结构、特征与功能。

2、政策系统3、政策过程

  7、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政策主体系统(三个子系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间接主体);政策支持系统(四个子系统——信息、监控、咨询、评估);反馈系统。

  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

公共权力机关

  8、在研究政策系统时,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10、决策行为和政策过程的关系:

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

11、公共政策概念系统的三个层次:

核心概念;次概念;边际概念。

12、公共政策学的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属性概念。

13、公共政策学的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直过来的概念。

18、科学的品格:

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用理论思维整理材料,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注重简单性原则。

公共政策学努力的使自身具有科学的品格。

19、科学的追求:

借助于一定的方法、程序和手段以尽可能充分的使科学的品格在研究过程特别是研究结果中得到实现和体现。

是公共政策学的根本追求。

20、政策群:

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产生理念同源,导向相进的政策的集合体。

21、政策琏:

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1、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的三大层次:

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第一层次);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理论模型(第二层次);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程序与技术性方法(第三层次)。

  2、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第一层次):

(1)经验主义

(2)理性主义(3)逻辑经验主义(4)后现代主义(5)辩证唯物主义

3、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系统与过程理论模型:

(1)理性主义模型(定义:

由这样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就被叫做理性决策模型或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

(2)渐进主义模型(代表人物:

林德布洛姆)(3)规范最佳模型(代表人物:

德洛尔;(4)混合扫描模型(代表人物:

艾齐奥尼;)(5)政治系统模型(系统论的创始人:

贝塔朗菲;(6)机构—制度模型(7)集团模型(代表人物戴维(8)精英模型(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创始人:

莫斯卡;帕雷托;米歇尔斯;熊彼得;拉斯韦尔。

)(9)“上下来去”模型(特征:

容纳性和开放性;亚模型“决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群众—领导性模型;民主——集中性模型;个别——一般性模型。

5、模型:

指对原型的抽象和模拟,他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地依据相似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实际存在的事物。

6、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1、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就可能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事物的运行结果发展做出有效预测。

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10、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必要性和基本意义: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公共利益。

以适当的方式想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3、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11.上下来去模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

上下来去模型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化,民族特色的决策模型。

由于科学决策是这个模型的根本追求,所以乐于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型和决策手段。

他是由若干亚模型组成的,这些亚模型在现阶段上只显现出一个轮廓,比较粗放,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充实。

西方学者在并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构建的决策模型,经过改造是可以整合倒某一个亚模型中去的,都可以在这个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

1、兰德公司的4W决策思考模式。

即:

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发生?

采取哪条行动路线?

前景如何?

是一种适合于人所有个体和群体的思考模式。

  决策的五个基本要素:

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

  3、公共政策的含义。

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4、公共政策定义所揭示的内涵特征。

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政策的一般特征。

第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第三、公共政策是有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得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共政策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5、政策与决策的不同:

政策是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

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决策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

政策为决策和决定提供一定原则。

8、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为决策、决定提供一定的原则;决策则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

  1、国家、政府、公共政策的关系:

国家在本质上是讲公众的权力变成了支配公众的权利;政府是国家主权的管理者和行使者;政府是国家的中枢系统;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

2、政府利益(政府自利性)的含义:

即:

指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足。

5、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7、美国总统决策的主要类型:

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立法;防务政策。

10、中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的横向结构特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工程的运行。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

  

(2)政策过程具有两大特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工程的运行。

(3)政策横向结构由构成:

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4)不存在司法决策。

  1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转变为公共政策的形式:

  

(1)直接形式——公报和讲话;

  

(2)间接形式——联名发布政策方案;提出政策创议;政府决策以党的政策原则为指导

  12、中国人大决策的主要形式:

宪法、基本法律、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人大决定。

共5种。

  13、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

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共5种。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文件是政策性文件,而不是法规。

  14、国家结构的含义:

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正式的、稳定的关系。

  15、单一制国家政策结构特点。

被划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基本层级。

  16、联邦制国家政策结构特点:

被划分为联邦政府或中央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三个层级。

  人大的四项职能: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18、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

(1)以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关系划分:

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元政策:

或者叫做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

基本政策:

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某一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起全面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部门政策:

为在某一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也被称为具体政策或方面政策。

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的关系:

三者之间存在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元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基本政策是总政策的具体化。

部门政策由元政策和基本政策所决定,体现和服从于元政策和基本政策。

社会政策:

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

经由国家立法与行政手段,促进社会各阶层均衡发展的一种途径。

社会正义、社会公正、社会协调、社会稳定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

19、公共政策的结构含义——指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时空上的排列、组合的方式及各要素间互动的相对稳定方式,是政策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程序。

20、研究政策结构的必要性;合理的政策结构对于任何单项政策实现理想的政策目标、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2、国家权力作为公共权力所具有的基本只能是实现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政府动作的过程,其中心流程是政策过程。

公共政策是政府系统输出的主要产品。

23、当代中国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

1、行政法规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3、部门规章4、地方性规章。

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1、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2、近代社会以来公共政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

(2)公共政策形成中的民主化和法制化;(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3、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治性;阶级性;权威性(是公共政策的两个本质性规定);普遍性;目标取向稳定性与变动性;预见性。

  5、政策与理论的关系:

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6、政策与实践的关系:

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7、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1、公共政策的主体——直接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的规划、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直接生产者。

也就是那些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和公共资源,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并充当政策产品法定生产者的机关和个人。

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

3、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等方式,合法地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且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组织和个人。

主要有压力集团、在野党和选民。

4、公共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政治问题(事)及其发生作用的对象(人)。

5、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的联系和区别:

社会问题涉及相当多社会成员或影响较大时转化成为公共问题,公共问题属于政府范围并能进入政策议程时转化为政策问题。

6、公共政策系统由哪七个部分构成?

由信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七个子系统组成。

信息系统是公共政策中的一个基础子系统,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咨询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辅助系统。

决策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

权威性主导性是其最基本特征。

执行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直接作用的实践环节。

监控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

9、决策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确认政策问题;明确政策目标;组织政策方案设计;负责被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10、执行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1、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2、有效的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3、总结执行情况。

12、监控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是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并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二是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包括执行子系统是否执行政策、执行如何,以纠正执行偏差,惩罚执行不利。

三是反馈执行情况。

13、反馈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第二、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作出的调整和补充。

第三、反馈子系统阐述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已达到预期目的的最佳手段。

15、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由哪些环节构成?

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效能。

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如何?

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身意志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

国家结构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层次、结构及其效力范围。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和公共政策的关系?

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的两重性(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两重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3、国家能力与公共政策:

国家能力是指由社会抽取能力、社会规范能力、社会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成。

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

6、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

一是决定了公共政策主体范围;二是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三是决定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

7、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

规定了决策权的纵向分布形态,进而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

国家结构单一制和复合制

8、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政府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决定权的横向分布形态,政府体制不同,政府决定权相应也有所不同。

国家权力:

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利益或原则而对政治客体进行制约的能力或力量。

国家职能:

国家在会一定历史时期根据阶段斗争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担负的职责功能。

国家能力:

国家领导人运用国家机器,控制社会民众,通过各种计划,政策行动,实现其所寻求的社会变化的能力。

10、决策者素质与公共政策:

一是决策者的价值观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二是决策者的品质影响公共政策的性质;三是决策者的智能水平与公共政策水平成正比四是决策者的性格和风格影响公共政策的风格。

11、立法机关与公共政策:

至少形式上是公共政策最重要的制定者。

12、行政机关与公共政策:

行政机关不仅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和基本法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还向有一定的行政裁量权。

14、公共决策体制:

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认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公共决策体制根据决策者数目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根据决策权使用特点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1、公民在公共政策中的双重身份:

即作为政策主体之一,也是政策对象。

2、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一是以国家主权身份,对一些重大问题,采取通过公民投拍哦方式,直接进行决定。

二是用间接的方式即公民自己选出代表,或制定、或修改、或执行公共政策。

三是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订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订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程。

第四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定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

第五对政策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影响政策结果。

3、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如何?

①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

②现实利益和未来利益。

③形式利益和内容利益。

(一)、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是怎样的:

1、政策问题;2、政策议程;3、政策分析。

政策决定阶段:

4、政策选择;5、政策决定;6、政策宣示。

政策实施阶段:

7、政策执行;8、政策结果;9、政策修正。

3、政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

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一是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二是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三是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四是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

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5、政策过程民主化的含义:

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7、决策者是决策系统的首要因素。

决策者个体素质包括:

价值观、道德品质、智能水平、性格风格。

8、公共政策运行的五大环节:

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政策终结。

9、政策问题的形成条件:

从客观方面说,在政策问题必须具有公共的性质。

当社会问题不仅关涉倒当事人个人,而且影响倒社会群体,收到社会关注。

他就具有了公共的性质,需要公共权力机关制定政策进行处理。

从主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明确表达出来,并且被政策制定者列入政策议程。

即使某一问题非常严重,但如果没有列入政策议程,就不能称为政策问题。

第五章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内容和属性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

  1、公共政策问题:

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构成要素)有哪些?

——客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被察觉;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严重冲突性;出现相关的团体和组织活动;进入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政策行动。

  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关联性;主观性和人为性;历史性和动态性。

  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提出与分析

  1、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有哪些?

政治领袖;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民意代表;大众传媒;各类政策研究组织;政府部门本身。

  2、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界定)含义:

公共政策问题分析指的是对现实与人们利益期望等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满和政策需求等,进行界定性的分析。

其目的在于弄清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为政府及有关组织决策议程作准备。

  3、7个公共政策问题分析方法:

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类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类比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