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2607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章丘市第二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第    三    单元电子备课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单元总

课时数

11----13课时

单元

教学

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

  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

 

单元知识结构

 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

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单元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默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梳理文章结构,总结作者观察的顺序,体会作者如何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的。

 

教学思路及建议

1.整体感知单元主题。

充分发挥教材主题组元的特点,在课堂上留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整体感知本组教材,要求会通读课文,初步知道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或印象,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本单元文章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有兴趣。

这是一种新的课型,老师们可以大胆尝试,如果有效,可以继续探索完善。

2.美文美读。

利用本组教材的内容及语言优势,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与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3.语言积累。

积累的形式有读、背、抄,可以分层要求,重在效果检查。

如果有可能,还可与自主八分钟结合搞一次小小的朗读展示会。

4.读写结合。

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条规律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得很充分,教学时,要把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迁移综合起来考虑,时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画心中的美景,提倡平时的小练笔,这样划整体为部分、划难为易,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继而提高写作能力。

 

 

课时划分

9.《寓言两则》(2课时)

10《惊弓之鸟》(2课时)

11《画杨桃》(2课时)

12《想别人没想到的》(1课时)

语文园地(4-6课时)

排版要求:

左边距3cm,其他边距为2cm,题目为宋体小二号,正文为宋体小四号,行间距均为最小值0。

章丘市第二实验小学课时电子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9、寓言两则

主备

教师

王燕霞

执教

教师

刘翠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

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

收集寓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个案增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

(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齐读课题。

解题(结合预习):

“亡”是什么意思?

“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 第一自然段。

(1)      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

是怎样丢的?

(2)      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

(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可表演)

2、 第二、三、四自然段。

(1)      那个人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

(2)      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

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那个人听劝告了吗?

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 第五自然段。

(1)      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

他现在是怎样做的?

读一读,勾一勾。

(2)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 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

(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 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

说出理由?

(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

“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

是的!

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是太聪明了吗?

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还有哪些不懂?

做上符号。

3、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重点词语:

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

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

他的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介绍一下什么是寓言

 

 

 

 

 

 

 

 

 

 

 

 

 

 

 

 

 

 

 

 

 

 

 

 

 

 

 

理解“辕”和“辙”得意思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

怎样劝?

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

说说自己的理由。

(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

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

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随堂检测

我会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窟()狼()叼()悔()偶()

窿()狠()刀()海()遇()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劝丢修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就改不算晚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需要留心的小问题。

  1、教学时语言过于温柔、平淡。

温柔亲切的老师受学生喜欢,但不能一节课都是这样的语调,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

  2、在教学多音字“圈”时,可以顺带理解:

养羊的地方叫“羊圈”,养马的地方叫“马圈”,养鸭的地方叫“鸭圈”。

  3、因为古代的钱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有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古代内圆外方的铜钱是什么样,那就更谈不上理解“盘缠”一词了。

所以在配合老师讲授的时候,课件应同步出示内圆外方的铜钱和一串的铜钱,来理解盘缠”。

  4、学习寓言的最最难的地方就是运用所学寓言明白的道理,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新教案设计中,出示四种具体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寓言进行填空的练习,语言不够精练。

经过修改可以换成下面四句:

(1)小明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却不认真学习。

他这样_________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

(2)墙虽然坏了,但只要及时补,就能做到___________。

(3)这次没考好,要找出原因吸取教训,__________还为时不晚。

(4)去图书馆应该往西北走,你怎么往东南走?

这不是_________吗?

 

排版要求:

左边距3cm,其他边距为2cm,题目为宋体小二号,正文为宋体小四号,行间距均为最小值0。

章丘市第二实验小学课时电子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10惊弓之鸟

 

主备

教师

王燕霞

执教

教师

刘翠华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个案增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

(如:

一石二鸟)

2、 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

(学情估计:

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

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

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 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 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请提出来。

(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

“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

“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

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

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

1、 自读课文。

思考:

(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

(2)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2、 集体交流。

3、 学习1到5自然段。

(1)      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

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

(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

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指导朗读。

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

(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方法:

a学生练读b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c指名分角色读

4、 学习6到9自然段。

(1)      过渡:

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      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理解:

认真观察:

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

分析:

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

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铺路搭桥,但不能讲,因为学生如果不主动思考,就丧失了思维过程,此环节就无价值可言。

(3)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

(4)      朗读指导。

三、小结

1、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

)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在小组内复述全文。

 

 

 

 

 引导学生理解成语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随堂检测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忽然---有名----仔细----

奇怪---本事---慢慢---

板书设计

      

观察分析判断

飞得慢受过伤害怕

掉下来

叫得惨孤单无群高飞

  

 

                        

 

教学反思

教了《惊弓之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感受颇深。

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进入状态,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

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

在讨论为什么说是他能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引导学生理解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是通过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最终实现了他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过程。

教学时层层深入,一次又一次地质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最后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章丘市第二实验小学课时电子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11画杨桃

 

主备

教师

王燕霞

执教

教师

刘翠华

教学目标

 1、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理解“嘲笑”、“审视”、“和颜悦色”、“教诲”。

1、朗读课文,背诵第18自然段老师说的话。

2、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个案增减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

“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

(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

)(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

)(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

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

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

失去原来的样子。

画走了样:

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

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审”(sh7n)“晌”(sh3ng):

翘舌音。

“肃”(s)):

平舌音。

笔顺:

(共8笔)

熟悉(x9):

知道得很清楚。

哈(h1):

拟声词。

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

四声(hu@),字义是教导、诱导。

受用:

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

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

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

(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

(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

)(从“使一生受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

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

(是“老师”和父亲的话。

)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

他们讲的内容一样。

)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

(特别、十分)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

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

(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

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

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

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

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

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

(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

”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

(特别像。

)“有时候”指什么时候?

(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

“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

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

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

(板书:

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

(指名读)(板书:

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

(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这能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

)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

(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

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

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

(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

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一样。

)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

(相同。

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

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

他先是怎样做的?

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

(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板书:

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

(严肃起来。

)为什么要变呢?

(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

)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

(半晌。

)(“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

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

)他是怎样考虑呢?

(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

(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

)(板书:

“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

(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

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

“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

默读“老师”的话。

找一找第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