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300道专项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2384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300道专项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300道专项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300道专项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300道专项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300道专项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300道专项三.docx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300道专项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300道专项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300道专项三.docx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300道专项三

2019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300道专项(三)

201.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群众性活动B.自发活动

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

202.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

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

203.面对问题情境时,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却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是()

A.沉思型B.场独立型

C.冲动型D.场依存型

204.直接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教育传统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205.课程计划的首要安排是()

A.课程目标B.课程评价

C.课程内容D.课程设置

206.学生对老师演算过程中运用的新方法和思路产生好奇心,这种情感属于()

A.道德感B.理智感

C.美感D.激情

207.鲁班因茅草划破手这一事件引发思考而发明了锯,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主要是()

A.功能固着B.迁移C.定势D.原型启发

208.关于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直线提高的过程

209.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A.探究法B.直观教学

C.讨论法D.发现法

210.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形成()

A.教师促成的纪律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D.自我促成的纪律

211.班级、少先队、团支部属于()

A.正式的学生群体B.非正式的学生群体

C.同辈群体D.正式的同辈群体

212.提出“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的是()

A.波斯纳B.布鲁纳

C.科顿D.布鲁巴奇

213.一位新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维护自己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上,说明其处于成长的()

A.关注情境阶段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教学阶段

214.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B.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C.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215.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限制与可能,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的是()

A.心理素质B.遗传素质

C.道德品质D.年龄阶段

216.为了学习知识,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这是()的具体表现。

A.能力B.品质C.意志D.气质

217.下列选项中体现行为主义学派观点的是()

A.人的心理具有整体性B.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C.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D.人的心理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218.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这说明该测验的哪种质量指标高?

()

A.效度B.信度C.区分度D.难度

219.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的规定外,必须是()教育行政部门。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B.省人民政府

C.市级以上教育局D.人民法庭

220.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行()

A.集中负责制B.工会负责制

C.校长负责制D.党支部负责制

221.被称为“生命中枢”的脑的部位是()

A.桥脑B.中脑C.延髓D.小脑

22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是()

A.人才培养B.形成舆论

C.教育民主D.普及文化

223.下列关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率也越好

B.学习难度大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C.学习任务容易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D.不管学习任务的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

224.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最能体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

A.杜威和《普通教育学》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D.赫尔巴特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225.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226.()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A.心理品质B.社会文化

C.教育D.社会环境

227.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时期是()

A.青年期B.青年初期

C.青年中期D.成年期

228.对于黏液质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时应着重注意()

A.有意安排各种困难,培养其克服困难的精神

B.培养其压制情绪冲动的能力

C.培养其当机立断的性格

D.保护其自尊心,不公开批评他们,经常鼓舞他们,积极引导

229.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

A.自制性B.果断性

C.坚韧性D.自觉性

230.关于知识和智力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B.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C.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D.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越高

231.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232.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叫做()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33.素质教育是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其最本质的特征是()

A.全体性B.全面性

C.主体性D.发展性

234.“对班级管理不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

”这属于()的班主任领导方式。

A.权威型B.放任型

C.民主型D.随意型

235.“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

C.创造性D.个体性

236.下列属于动作技能的活动是()

A.摇头B.吞咽食物

C.写毛笔字D.运用记忆策略背单词

237.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收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是()

A.接受性学习B.研究性学习

C.合作式学习D.网络化学习

238.一支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恒常性

239.义务教育实施的最底层结构是()

A.县政府B.县教育局

C.市政府D.市教育局

24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A.促进公平B.提高质量

C.改革创新D.优先发展

241.党的十七大修改了党章,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增加的内容是()

A.科学发展观B.和谐

C.建设生态文明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242.我国历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制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

243.作为一名教师,最需要拥有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244.下列关于气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质特征表现早于性格特征

B.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

C.气质同性格一样,有好坏之分

D.气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

245.关于师生关系,“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B.杜威

C.赫尔巴特D.布鲁纳

246.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

A.赞许动机B.成就动机

C.交往动机D.认识动机

247.下列选项中体现了“问题解决”的是()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B.幻想自己是美人鱼

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

248.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是()

A.童年期B.少年期

C.青年期D.青春期

249.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

A.否认B.文饰

C.投射D.幻想

25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A.优先发展B.提高质量

C.育人为本D.改革创新

251.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A.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抓好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

25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B.遗传

C.教育D.社会活动

253.我国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

A.《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254.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是()

A.教育方针B.教材

C.课程标准D.课程

255.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A.教育终身化B.教育现代化

C.教育民主化D.教育优势

256.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

A.认知B.需要

C.客观现实D.个性

257.教学过程以教学()经验为主。

A.间接B.直接

C.生活D.生产

258.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标本,参观工厂属于()

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D.现场直观

25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地自我认识和反思的能力是()

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260.义务教育实行领导,统筹规划实施,为主的管理体制。

()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乡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26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属于教学中的()原则。

A.启发性B.因材施教

C.直观性D.导向性

26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

C.等速D.匀加速

26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A.选修课程B.活动课程

C.实践课程D.必修课程

264.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年限是()

A.6年B.7年C.8年D.9年

265.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是()

A.程序教学B.暗示法

C.发现法D.掌握学习法

266.“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长期性

267.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

A.上课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D.作业的布置

268.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了解与评价是()

A.自我调控B.自我体验

C.自我认知D.自我评价

269.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属于()

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D.一般文化知识

270.寻求发展是学校心理辅导的()

A.基本目标B.高级目标

C.基本任务D.基本标准

270.下列属于夸美纽斯著作的是()

A.《教育漫话》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

272.起教学导向作用的是()

A.教师的知识素养B.教师职业道德

C.教师的个人品质D.考试

273.小学后期、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是()

A.学习兴趣B.赢得地位

C.得到物质奖励D.获得同学赞赏

27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B.课外活动

C.劳动教育D.道德教育

275.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应对取决于()

A.对挫折的认知B.情境

C.个体的性格D.对结果的预期

276.初中生处于心理发展的()

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期

277.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为主管理的体制。

A.县级人民政府B.市级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D.国务院

278.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

A.物质前提B.主导作用

C.发展动力D.决定作用

279.“活到老,学到老”反映的现代教育特征是()

A.终身性B.公平性

C.大众性D.未来性

280.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原则是()

A.及时性原则B.前瞻性原则

C.预见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

281.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

A.创造性人格B.创造性思维

C.创造性技能D.创新意识

282.教师上课时一边授课,一边板书,一边观察学生,这是利用了()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283.利用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的直观类型是()

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D.抽象直观

284.记忆效果最好,精力耗费上最经济的学习程度为()

A.50%B.100%

C.150%D.200%

28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机关是()

A.国务院B.国家教育部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86.教学设计最先考虑的问题是()

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D.教学环境

287.对于任性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意志品质的()

A.自制性B.自觉性

C.果断性D.启发性

288.“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巩固性原则

289.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A.智力的二因素论B.智力的三维结构论

C.智力的三元理论D.智力的多元理论

【参考答案】

201.C【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课外活动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

小组活动主要包括:

(1)学科小组;

(2)技术小组;(3)艺术小组;(4)体育小组等。

202.C【解析】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

203.C【解析】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

这种类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204.B【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05.D【解析】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06.B【解析】对新事物表现出的好奇心、探知欲等是理智感的体现。

207.D【解析】原型启发是从具有启发作用的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

“茅草”在这里充当了创造活动的原型。

208.D【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而不是“阶段性的、直线提高的过程”。

209.D【解析】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210.D【解析】形成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211.A【解析】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班级、小组、少先队等都属于正式的学生群体。

212.A【解析】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

213.B【解析】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在人际关系上花费大量时间。

214.C【解析】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行为的动机,带有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特点。

215.B【解析】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步发展成熟的。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限制与可能,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216.C【解析】意志是指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并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17.C【解析】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

218.C【解析】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219.A【解析】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有特殊规定外,必须是县级教育行政机关。

220.C【解析】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

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221.C【解析】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誉为“生命中枢”。

222.A【解析】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223.C【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型曲线,动机的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可以判断,C选项表述正确。

224.C【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代表作是《设计教学法》。

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

225.C【解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226.C【解析】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

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27.B【解析】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28.C【解析】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当机立断的性格。

229.A【解析】具有良好的意志自制性表现之一就是善于控制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

230.D【解析】知识虽然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但是知识的多少与才能、智力的高低并不等同。

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

231.B【解析】题干是德育疏导原则的定义。

232.C【解析】题干是道德意志的含义。

233.D【解析】略。

234.B【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放任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

235.A【解析】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236.C【解析】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37.B【解析】题干是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238.D【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

239.A【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

240.C【解析】略。

241.B【解析】本题考查对时事政治的了解。

十七大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修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加了“和谐”一词

242.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壬戌学制。

243.C【解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注意自己讲课的情况,还要观察学生的反应,维持课堂秩序等,所以对注意的分配要求较高。

244.C【解析】气质是人的天性,无所谓好坏。

245.C【解析】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形成了传统的“教师中心论”。

246.B【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本题考查的是对成就动机的概念的理解。

247.C【解析】问题解决是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本题中只有C符合要求。

248.D【解析】略。

249.B【解析】文饰,即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

本题是文饰的典型实例。

250.B【解析】略。

251.C【解析】略。

252.A【解析】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句话就是反映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253.A【解析】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54.D【解析】课程是教育的基础,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

它又是教师从事教学的“施工蓝图”。

255.B【解析】略。

256.C【解析】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因此,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257.A【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已知的、他人的也是经过提炼的认识成果。

因此,教学过程以教学间接经验为主。

258.A【解析】实物直观是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观察标本、参观工厂都属于实物直观。

259.D【解析】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属于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

260.A【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

261.B【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262.A【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

263.D【解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将综合实践课程列为必修课程。

264.D【解析】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265.C【解析】发现法是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266.A【解析】教师工作(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这一特点的具体反映。

267.A【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68.C【解析】题干是对自我认知概念的描述。

269.B【解析】教师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知识将自身所具有的本体性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