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对比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1927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对比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对比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对比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对比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对比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对比分析.docx

《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对比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对比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对比分析.docx

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对比分析

湖州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对比分析

倪跃田杜尉栋冯新勤

前言:

占比、人均、结构等相对数指标说明的是质量、效益等方面情况,能够更深层次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

本文尝试着从占比五年演变、省均水平对比、结构比较分析三个方面,就湖州市与全省一些重要指标进行简要比较,以期客观反映我市经济在全省的地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制约湖州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下阶段加快湖州发展的思路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省市对比压力十分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投资、消费、出口等均实现比“十五”末翻番。

但是与全省对比分析,我市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的格局仍未根本改观,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

(一)五年占比演变看,地位提升并不明显

与2005年相比,2010年10项主要指标全省占比“五升五降”。

其中经济总量GDP全省占比维持在4.8%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占比维持在3.7%左右,两项代表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占比提升艰难,且均明显低于人口占比。

地市排名看,虽然“全省老八”的地位没有改变,但追兵迫近、差距缩小的事实十分明显,衢州、舟山、丽水经济总量占我市比重五年来分别提高7、6和2个百分点。

“十一五”以来湖州市主要指标全省占比演变情况(%)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五年占比变化

GDP

4.79

4.86

4.81

4.82

4.87

4.78

-0.01

地方财政收入

3.72

3.84

3.74

3.7

3.73

3.73

0.01

常住人口

5.55

5.56

5.53

5.43

5.40

5.32

-0.23

规上工业产值

4.63

4.87

4.89

5.2

5.37

5.18

0.55

投资

6.51

6.32

5.43

5.65

5.94

6.21

-0.3

消费

5.13

5.14

5.14

5.13

5.13

5.08

-0.05

出口

2.6

2.64

2.86

2.65

3.06

3.25

0.65

实到外资

8.43

8.52

8.14

7.96

8.16

8.35

-0.08

本外币贷款余额

2.69

2.87

2.7

2.86

2.94

3.12

0.43

商品房销售面积

5.85

6.5

6.38

6.88

7.82

8.55

2.7

“十一五”以来湖州与衢州、舟山、丽水经济总量比较(以湖州为1)

2005年

2010年

五年占比变化

GDP

地方财

政收入

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

GDP

地方财

政收入

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

GDP

地方财

政收入

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

湖州市

1

1

1

1

1

1

衢州市

0.51

0.50

0.30

0.58

0.48

0.42

0.07

-0.02

0.12

丽水市

0.47

0.50

0.30

0.49

0.46

0.42

0.02

-0.04

0.12

舟山市

0.43

0.45

0.26

0.49

0.63

0.37

0.06

0.18

0.11

(二)省均水平对比看,发展方式仍然粗放

1.投资效果系数低于全省水平。

投资效果系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GDP。

2010年我市投资效果系数为0.26,全省为0.38。

从投资结构看,2010年我市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2∶53.1∶46.7,全省0.5∶40.7∶58.8,我市服务业投资比例低于全省12.1个百分点。

 2.资源利用效率低于全省水平。

能耗水平明显高于全省平均,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0.94吨标准煤,比全省水平高出30%。

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为3.11千克/万元,比全省高出7.6%。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全省靠后,2010年位居全省第八位,每平方米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03.1元、23.2元、175.4元,比全省平均低19.2%、53.6%和36.9%。

3.有关产出指标低于全省水平。

按照“六普”常住人口计算,2010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额分别为44982元、5956元、25729元、2839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了10.1%、33.8%、6.0%、26.7%。

(三)结构比较分析看,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1.产业结构看,服务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为37.1%,全省平均为43.1%,我市低了6个百分点,差距比2005年扩大了0.5个百分点。

其中新兴服务业占比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内部结构仍不合理。

2.工业结构看,层次较低、竞争力不强。

一是行业以传统为主、高能耗行业占比高。

2010年规模以上分行业产值中,我市前五位除电气机械外,其余四个行业均属于传统行业,产值占比40%左右,而全省前五位行业中有三个属于装备制造业,行业层次较高;我市八大高能耗行业产值占比达47.4%,比全省平均高出7.5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

2010年全市规上企业平均销售产值7300万元,比全省低8%。

2010年浙江省综合百强企业中,湖州仅有升华、天能和栋梁3家,分列第62、63和96位,且企业产业链较短、带动力有限(安徽芜湖的奇瑞汽车,带动了400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2015年汽车产业销售额预计达到1500亿)。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创新投入不足。

201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的比重为24.34%,与2005年持平;被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0家,全省3400家,我市不到全省的1/20;研发经费占GDP比重1.62%,低于全省的1.82%、全国的1.72%,多年来一直低于省均水平;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2010年省市工业前五大行业比较

主导行业

浙江省

纺织业(10.9%)、电气机械(9.1%)、通用设备(7.2%)、交通运输设备(7.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6.8%)

湖州市

纺织业(14.9%)、电气机械(13%)、黑色金属冶炼(7.6%)、木材加工(7.4%)、非金属矿物制品(7.2%)

3.收入结构看,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0年我市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全省平均为18%,我市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4.8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市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差于全省。

原因看,一方面,工业利润率偏低,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税率为8.3%,比全省平均低1.8个百分点。

其中,前四大行业纺织、电气机械、黑色金属冶炼、木材加工的主营业务利税率分别为7.4%、6.5%、6.1%、8.2%,均低于面上。

另一方面,服务业占比低也是原因之一。

二、制约湖州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去五年,全市经济未能在全省脱颖而出、有效缩小差距,除了基础差、底子薄外,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区域战略总体缺位。

近几年,全国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战略,安徽皖江城市带、浙江沿海产业带、舟山群岛新区、温州海西经济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国家级战略先后颁布实施。

而我市除了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九带”中有“三带”外,其余重大战略总体缺位。

而杭湖宁高铁仍未通车,商合杭、湖苏沪铁路仍处于前期阶段,“靠江不沿江、靠海不沿海、靠(铁)路不沿路”的边缘化局面仍未根本改观。

(二)人口人才支撑不足。

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289.35万人,全省占比5.32%,比2005年的5.55%下降了0.23个百分点。

人才资源偏少,2010年全市人才资源19.67万人,全省占比4.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仅3000名左右。

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2010年湖州市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二位。

(三)市区集聚能力不强。

外部看,我市属于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上海都市圈三大都市圈的共同腹地,人才、高等级消费等外流压力较大。

内部看,我市市区经济连续五年增速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总量占比仅45%左右,中心城市人口、产业、资源的极化功能不理想。

总体看,我市经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增长极核。

(四)平台制约突出。

金融危机加速了沪杭产业转移步伐。

而过去几年我市德清、南浔、湖州开发区受平台制约非常明显,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目前仍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平台制约依然突出。

三、加快湖州发展的思路建议

下阶段,我市既面临着“扩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的双重任务,又面临着“要素制约”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要加快湖州发展、提升全省地位,除了系统实施“十二五”规划外,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谋划重大举措,力求在“重大战略、重点人群、重点行业、重点平台、重大项目”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一)加强重大战略谋划。

一是营造交通优势,凸显长三角节点枢纽城市地位。

加快合湖杭、湖苏沪铁路建设,加速申嘉湖西延、杭长二期等高速公路建设,整合湖州港口资源,打造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等级航道“三高”对外交通系统,以现代化的交通网络破解边缘化局面,凸显长三角区位中心优势,使湖州真正成为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地区的节点枢纽城市,成为国家沿海产业带和皖江城市带海陆联动的耦合点。

二是作足太湖文章,提升环太湖地区的战略地位。

环太湖地区是长三角的文化源头、生态源头和核心经济腹地。

要加强环太湖五城市的合作交流,加快环太湖快速交通圈建设,提升太湖流域在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地位,着力把太湖流域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的“内核”和“绿心”,并力争成为国家级发展战略。

三是强化发展极核,增强市区辐射带动能力。

要以南太湖产业集聚区、湖州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园区)为主体,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强市区产业支撑力。

要以服务业集聚区为抓手,推进一批平台性、功能性的、载体性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市区商务、金融、物流、科技研发、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市区服务功能。

要以彰显城市品位、营造城市特色为重点,抓紧推进一批事关民生民计、城市功能和品位的重大项目,展现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魅力。

要强化统筹发展,加大政策、资源、要素向市区倾斜的力度。

(二)加强重点人群集聚。

一是努力引进高校“湖州分院”,新增万名高校生。

高校规模普遍在万人以上,且知识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能有效增强技术人才供应、增强城市活力、带动服务业发展。

湖州高校的数量和知名度与周边地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应发挥湖州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长三角区位中心、土地供应相对宽裕等优势,加强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大院大所联系,努力引进中国美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1-2个“湖州分院”。

同时进一步壮大本地高校规模。

二是努力打造“长三角异地养老中心”,吸引万名养老人。

长三角地区异地休闲养老市场需求巨大,湖州在这方面有基础、有优势、也大有作为。

要进一步规范养老市场,加强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加快湖州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集聚万名新市民。

进一步推进中心镇扩权改革,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培育一批“5万人重镇”和若干个“10万人小城市”,凝聚发展活力和发展动力。

四是顺势加速人才流入,引进万名高材生。

目前许多新毕业的大学生和白领阶层,游离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边缘,受困于房价高企、受困于交通拥堵、受困于生活艰辛,而把眼光投向了“生态休闲、宜居城市”的湖州。

应顺势加大宣传和政策推进力度,加速各类人才引进。

(三)加快重点行业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住新一轮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机遇,加快制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招商选资工作,抓好一批新兴产业示范项目,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关键要用现代高新技术、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其向研发、设计与营销、品牌两端延伸产业链。

要突出纺织产业“精品化”、建材产业“新型化”、金属材料的“装备化”,提升发展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壮大全市经济规模。

三是打造“四省通衢”物流枢纽城市。

要依托“三省一市”交界、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和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等综合优势,主动对接大公司、大集团在长三角布局重大生产基地、仓储基地、配送基地的需求,大力发展物流业和商贸业,构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四是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中心。

要发挥生态优越、社会和谐、城乡协调等比较优势,把旅游、文化、养老、度假、会展等各类要素整合包装,以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理念予以提升,如结合拟建的儿童公园,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类似上海迪士尼、芜湖方特梦幻世界的儿童公园;推出民国文化博物馆、淡水鱼博物馆等等。

(四)加强重点平台建设。

一是打造南太湖产业集聚区主平台。

作为我省重点扶持建设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南太湖产业集聚区是我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的重要载体,是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平台。

二是打造滨湖地区服务业发展主阵地。

我市拥有近200平方公里的滨湖区块有待开发,这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长三角地区尤为宝贵。

要顺应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大发展的潮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扎实推进高端房产、旅游休闲、餐饮娱乐、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主阵地。

三是打造浙北省际边界地区产业新平台。

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均强调,要注重加强省际边界县市的发展。

作为浙江北部与苏南、皖南经济影响力交汇的前沿阵地,我市浙北包括长兴、安吉有关乡镇在内的省际边界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低丘缓坡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交通和产业基础良好,有条件成为省级战略层面的重要开发平台,为全省边界地区开发、跨行政区域发展以及低丘缓坡资源科学利用提供实践经验。

四是打造临沪临杭产业转移平台。

上海、杭州、苏州等周边发达城市“退二进三”的步伐将逐步加快,紧邻的德清、南浔有望近水楼台先得月,打造好“临沪产业带”、“临杭产业带”尤为重要。

(五)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对内激活民间资本。

我市民企众多、民间资本充裕,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1800亿,在物价水平高企、银行存款实际负利率的背景下,保值升值的欲望十分强烈。

因此,如何借助国务院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政策,有效解除民间投资发展中存在的“玻璃门”、“弹簧门”,因势利导,激活湖州民间资本,将成为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是对外加强项目引入。

作为长三角的经济洼地、成本洼地和生态高地,以及土地资源、专业市场、物流区位等比较优势,湖州正成为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新一轮布局的战略重地。

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和发展重点,梳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市场布局架构,瞄准可能的企业重点攻坚,吸引更多的类似三一重工、中钢集团、海信等重大企业布局湖州。

三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要研究事关湖州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滚动更新、梯度推进,切实优化投资环境、夯实发展后劲。

另外,我市资源要素集约利用水平明显低于全省,反过来表明我市挖潜、盘活、提升的余地相对较大,要充分利用存量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大技术提升、淘汰落后、整合利用等工作力度,努力腾出用地、用能、排放等空间,同时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机制,提高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