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1583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42.0分)

1.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的焓变绝对值均正确,其中表达正确的是(  )

A.S(s)+O2(g)=SO2(g)△H=-269.8KJ/mol

B.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NaOH(aq)+HCl(aq)=NaCl(aq)+H2O

(1)△H=+57.3KJ/mol

C.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C2H5OH

(1)+3O2(g)=2CO2(g)+3H2O(g)△H=-1367.0KJ/mol

D.2NO2=O2+2NO△H=+116.2KJ/mol

【答案】A

【解析】解:

A、S(s)+O2(g)=SO2(g)△H=-269.8kJ/mol(反应热),符合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故A正确;

B、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kJ/mol(中和热),故B错误;

C、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kJ/mol(燃烧热)反应中生成的氧化物水是气体,不是稳定氧化物,故C错误;

D、2NO2=O2+2NO△H=+116.2kJ/mol(反应热),未标注物质聚集状态,故D错误。

故选:

A。

A、热化学方程式是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反应放出的热量;

B、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

C、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

D、热化学方程式是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反应放出的热量。

本题考查了燃烧热、中和热、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判断,关键是概念的理解,题目较简单。

2.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强酸与强碱中和滴定时可以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强碱与弱酸中和滴定时应该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B.在5 mL.0.1mol/L 的AgNO3溶液中加入3ml等浓度的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3 ml 等浓度的Na2S溶液,溶液中又有黑色沉淀生成,说明Ksp(Ag2S)>Ksp(AgCl)

C.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01mol/L的弱酸HX及其盐NaX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c(X-)+c(HX)=0.005 mol/L

D.已知Ksp(AgCl)=1.56×10-10,Ksp(Ag2CrO4)=9.0×10-12. 在含Cl-、CrO42-浓度相同的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时,首先生成Ag2CrO4沉淀

【答案】A

【解析】解:

A.强碱与弱酸中和生成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则为减小实验误差,滴定时,应该选用酚酞作指示剂,故A正确;

B.在5mL0.1mol/L的AgNO3溶液中加入3mL等浓度的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3mL等浓度的Na2S溶液,溶液中又有黑色沉淀生成,说明硫化银溶解度小于氯化银,且阴阳离子比不同不能比较溶度积常数,故B错误;

C.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01mol/L的弱酸HX及其盐NaX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

c(X-)+c(HX)=0.01mol/L,故C错误;

D.析出沉淀时,AgCl溶液中c(Ag+)=

=

mol/L,Ag2CrO4溶液中c(Ag+)=

=

mol/L,c(Ag+)越小,先生成沉淀,故AgCl先出现沉淀,故D错误;

故选:

A。

A.强碱与弱酸中和滴定,滴定终点呈碱性;

B.氯化银白色沉淀加入硫化钠溶液中生成黑色沉淀,说明硫化银溶解度小于氯化银;

C.根据物料守恒判断;

D.析出沉淀时,AgCl溶液中c(Ag+)=

=

mol/L,Ag2CrO4溶液中c(Ag+)=

=

mol/L,c(Ag+)越小,先生成沉淀。

本题综合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以及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握难溶电解质的平衡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易错点为D,注意溶度积的相关计算,难度中等。

3.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酸性氧化物

电解质

A

H2SO4

Na2CO3

CaCO3

CO2

Cu

B

CH3COOH

NaOH

CaF2

CO

SO3

C

HNO3

KOH

NaHCO3

SO3

BaSO4

D

NaHSO4

NaOH

NH4Cl

SO2

NaCl

A.AB.BC.CD.D

【答案】C

【解析】解:

A、Na2CO3是盐不是碱,Cu是单质,故不是电解质,故A错误;

B、CO是不成盐氧化物,而SO3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HNO3是酸,KOH是碱,NaHCO3是盐,SO3是酸性氧化物,BaSO4是电解质,故C正确;

D、NaHSO4是盐不是酸,故D错误。

故选:

C。

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

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为碱;

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盐;

只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了酸、碱、盐、酸性氧化物和电解质的概念,难度不大,应注意概念要点的把握和物质的结构特点。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SiO2(s)+3C(s)=SiC(s)+2CO(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

B.可以用Na2S溶液与AlCl3溶液反应制取Al2S3

C.铅蓄电池放电过程中,正极质量增加,负极质量减小

D.在NaHS溶液中,滴入少量CuCl2溶液产生黑色沉淀,pH减小

【答案】D

【解析】解:

A.如反应SiO2(s)+3C(s)=SiC(s)+2CO(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则△H-T•△S>0,因•△S>0,则该反应的△H>0,故A错误;

B.Na2S溶液与AlCl3溶液发生互促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硫化氢气体,故B错误;

C.铅蓄电池放电过程中,正负极都生成硫酸铅,正负极质量都增大,故C错误;

D.在NaHS溶液中,滴入少量CuCl2溶液,发生NaHS+CuCl2=CuS↓+NaCl+HCl,则产生黑色沉淀,pH减小,故D正确。

故选:

D。

A.如能自发进行,应满足△H-T•△S<0;

B.Na2S溶液与AlCl3溶液发生互促水解反应;

C.铅蓄电池放电过程中,正负极都生成硫酸铅;

D.在NaHS溶液中,滴入少量CuCl2溶液,发生NaHS+CuCl2=CuS↓+NaCl+HCl。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反应热与焓变、盐类的水解、原电池等知识,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把握相关反应原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难度不大。

5.可逆反应C(s)+CO2(g)⇌2CO(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CO2的同时生成2n mol CO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CO2的同时消耗2n mol CO

③用CO2、CO 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

2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体系内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

A.①④⑤⑥B.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D.全部

【答案】A

【解析】解: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CO2等效于消耗于2n mol CO的同时生成2n mol CO,故正确;

②只要反应发生就有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CO2的同时消耗2n mol CO,故错误;

③只要反应发生就有用CO2、CO 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

2的状态,故错误;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正确;

⑤体系内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正确;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说明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正确;

故选:

A。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

6.现有常温下的四份溶液:

①0.001mol/LCH3COOH溶液;②0.001mol/LHCl溶液;③pH=11的氨水;④pH=11的NaOH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排序:

②=④>③>①

B.将②③混合,若c(NH4+)>c(OH-),则混合液一定呈酸性

C.将四份溶液分别稀释到原体积相同倍数后,所得溶液的pH;③>④,②>①

D.将①④混合,若pH=7,则消耗溶液的体积:

①>④

【答案】D

【解析】解:

A.酸或碱存在电离抑制水的电离,盐类水解促进水的电离,醋酸不完全电离,相比较同浓度的强酸而言,抑制水的电离程度较小,所以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

①>②=③=④,故A错误;

B.pH=11的氨水浓度很大,将②③混合,溶液NH3•H2O过量,呈碱性,故B错误;

C.强酸或强碱稀释时pH变化较大,弱酸或弱碱稀释时pH变化较小,所以将四份溶液分别稀释到原体积相同倍数后,所得溶液的pH:

③<④,②>①,故C错误;

D.将①④混合,若等体积混合,反应恰好产生CH3COONa,溶液呈碱性,要使溶液呈酸性,需要少加一部分NaOH,所以消耗溶液的体积:

①>④,故D正确,

故选:

D。

A.酸或碱存在电离抑制水的电离,盐类水解促进水的电离;

B.pH=11的氨水浓度很大;

C.强酸或强碱稀释时pH变化较大,弱酸或弱碱稀释时pH变化较小;

D.将①④混合,若等体积混合,反应恰好产生CH3COONa,溶液呈碱性,要使溶液呈酸性,需要少加一部分NaOH。

本题主要考查强弱电解质在不同条件下各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做题时要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问题,题目难度中等。

7.下列事实能说明HClO为弱电解质的是(  )

①常温下0.1mol/L HClO溶液的pH>1

②常温下NaClO溶液的pH>7

③用HClO溶液做导电实验时,灯泡很暗

④HClO不稳定,易分解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

【答案】D

【解析】解:

①常温下0.1mol/L HClO溶液的pH>1,说明HClO部分电离,为弱电解质,故正确;

②常温下NaClO溶液的pH>7,说明NaClO是强碱弱酸盐,则HClO是弱酸,故正确;

③用HClO溶液做导电实验时,灯泡很暗,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较低,但不能说明HClO部分电离,所以不能说明为弱电解质,故错误;

④HClO不稳定,易分解,说明HClO不稳定,但不能说明部分电离,则不能说明为弱电解质,故错误;

故选:

D。

常温下,部分电离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要向说明HClO为弱电解质,只要证明HClO部分电离即可。

本题考查电解质强弱判断,明确强弱电解质概念内涵是解本题关键,注意:

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与离子浓度有关,与电解质强弱无关,为易错点。

8.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当X、Y选用不同材料时,可将电解原理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加入盐酸可使电解后溶液恢复到原来的浓度

B.电镀工业中,X是待镀件,Y是镀层金属

C.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中,Y是待保护金属

D.若X、Y均为情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电解一段时间。

溶液的pH变大

【答案】C

【解析】解:

A.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通入氯化氢气体可使电解后溶液恢复到原来的浓度,加入盐酸会多加入水,不能恢复溶液浓度,故A错误;

B.电镀池中,镀件是阴极,即为Y极,镀层金属为阳极,即X极,故B错误。

C.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中,待保护金属作阴极,即为Y电极,故C正确;

D.若X、Y均为情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阳极氢氧根离子放电生成氧气,阴极是铜离子放电生成铜,电解一段时间溶液中生成硫酸,溶液PH减小,故D错误;

故选:

C。

根据电解池中电子的流向:

电解池的阳极→电源的正极,所以X是阳极,Y是阴极。

A.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减少的是氢气和氯气;

B.电镀池中,镀件是阴极,镀层金属为阳极;

C、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中,金属作阴极能被保护;

D、若X、Y均为情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电解一段时间溶液中生成硫酸,溶液PH减小。

本题考查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镀池、电解精炼铜装置的有关知识,可以根据教材知识来回答,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9.图为某化学小组设计的一个用于探究电解原理的实验装置,其中X 为阳离子交换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入甲醚的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

B.乙装置中C电极上生成氢气

C.反应一段时间后,向乙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铁电极附近溶液变红色

D.反应一段时间后,丙装置中两个电极上的质量变化量相等

【答案】C

【解析】解:

燃料电池中,投放燃料的电极是负极,通入甲醚的电极为负极,投放氧化剂的电极是正极,通入氧气的电极为正极,则乙丙为电解池,Fe为阴极,C为阳极,精铜为阴极,粗铜为阳极;

A.通入甲醚的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甲醚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碱溶液中生成碳酸盐,CH3OCH3+16OH--12e-=2CO32-+11H2O,故A错误;

B.乙装置中C电极为阳极,溶液中氯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氯气,故B错误;

C.乙中Fe为阴极,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所以乙装置中生成的氢氧化钠在铁极区,向乙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铁电极附近溶液变红色,故C正确;

D.阳极上活泼性比铜强的金属先失电子,阴极上只有铜离子得电子,反应一段时间后,丙装置中两个电极上的质量变化量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

C。

燃料电池中,投放燃料的电极是负极,通入甲醚的电极为负极,投放氧化剂的电极是正极,通入氧气的电极为正极,则乙丙为电解池,Fe为阴极,C为阳极,精铜为阴极,粗铜为阳极。

A.通入甲醚的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甲醚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碱溶液中生成碳酸盐;

B.乙装置中C电极为阳极,溶液中氯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C.乙中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

D.阳极上活泼性比铜强的金属先失电子,阴极上只有铜离子得电子。

本题综合考查电解池和原电池知识,注意把握电化学工作原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题目难度中等。

10.下列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①在pH=13的溶液中:

Na+、A1O2-、NO3-、S2-、CO32-、

②加入Al能放出H2 的溶液中:

Fe2+、Al3+、NO3-、Cl-、S2-

③由水电离出的c(H+)=10-11mol/L的溶液中:

Cl-、HCO3-、NO3-、NH4+、CH3COO-

④使甲基橙试剂变红的溶液中:

NH4+、Cl-、K+、SO42-、Mg2+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C

【解析】解:

①pH=13的溶液呈强碱性,这几种离子之间不反应且和氢氧根离子不反应,所以能大量共存,故正确;

②加入Al能放出H2 的溶液呈强碱性或非强氧化性酸,强酸性条件下Fe2+、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2+、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硝酸和Al反应不生成氢气,强碱性条件下Fe2+、Al3+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故错误;

③由水电离出的c(H+)=10-11mol/L的溶液呈强酸性或强碱性,强酸性条件下HCO3-生成水和二氧化碳、CH3COO-生成弱电解质醋酸而不能大量共存,强碱性条件下HCO3-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NH4+生成弱电解质一水合氨而不能大量共存,故错误;

④使甲基橙试剂变红的溶液呈强酸性,这几种离子之间不反应且和氢离子不反应,所以能大量共存,故正确;

故选:

C。

①pH=13的溶液呈强碱性,离子之间不反应且和氢氧根离子不反应能大量共存;

②加入Al能放出H2 的溶液呈强碱性或非强氧化性酸,能和氢氧根离子或氢离子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③由水电离出的c(H+)=10-11mol/L的溶液呈强酸性或强碱性,能和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④使甲基橙试剂变红的溶液呈强酸性,和氢离子反应的不能大量共存。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明确离子性质及离子共存条件是解本题关键,注意:

酸性条件下Fe2+、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硝酸和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为易错点。

11.下列图象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B.由图乙可知红磷(P)转化为白磷(P4)为吸热反应

C.由图丙可知S(s)+O2(g)=SO2(g)△H1,S(g)+O2(g)=SO2(g)△H2,则△H 2>△H1

D.由图丁可知CO(g)+H2O(g)=CO2(g)+H2(g)△H>0

【答案】B

【解析】解:

A.由图象可知金刚石的能量比石墨的能量高,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白磷的能量比红磷的能量高,由低能量转变为高能量需要吸热,即红磷(P)转化为白磷(P4)为吸热反应,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气态S的能量比固态S的能量高,所以气态硫放出热量多,由于△H为负值,所以△H1>△H2;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该反应是能量升高的反应,CO2(g)+H2(g)是反应物,CO(g)+H2O(g)是生成物,为吸热反应,即反应CO2(g)+H2(g)=CO(g)+H2O(g)△H>0,由盖斯定律可知,其逆反应CO(g)+H2O(g)=CO2(g)+H2(g)△H<0,故D错误;

故选:

B。

A.能量越低越稳定;

B.由图象可知白磷的能量比红磷的能量高;

C.由图象可知气态S的能量比固态S的能量高,所以气态硫放出热量多;

D.由图象可知该反应是能量升高的反应。

本题是一道有关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识的题目,考查学生对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

12.已知:

1mol 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 KJ,SF4分子中只存在S-F键。

断裂1mol F-F,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330 KJ.则S(s)+3F2(g)=SF4(g)的反应热△H 为(  )

A.-1780KJ/molB.-1220KJ/molC.-450KJ/molD.+430KJ/mol

【答案】B

【解析】解:

反应热△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所以对于S(s)+3F2(g)=SF6(g),其反应热△H=280KJ/mol+3×160KJ/mol-6×330KJ/mol=-1220kJ/mol,

故选:

B。

根据反应热△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计算反应热。

本题考查反应热的计算,难度中等,清楚△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是解题关键。

13.常温下,浓度为0.1mol/L的下列六种溶液:

①NaHSO4溶液 ②盐酸 ③NH4Cl溶液 ④CH3COONa溶液⑤NaCl溶液 ⑥醋酸溶液  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c(Na+):

①>⑤>④

B.c(H+):

①=②>③>⑥>④

C.④和⑥同等体积混合:

c(CH3COO-)>c(Na+ )>c(CH3COOH)

D.①和④两种溶液混合,使溶液pH=7,则c(Na+)=c(CH3COO-)+c(SO42-)

【答案】C

【解析】解:

A.①NaHSO4溶液④CH3COONa溶液⑤NaCl溶液,溶液中溶质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c(Na+):

①=⑤=④,故A错误;

B.①NaHSO4溶液中硫酸氢钠完全电离生成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②盐酸溶液中氯化氢完全电离,③NH4Cl溶液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④CH3COONa溶液中醋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碱性,⑤NaCl溶液为中性,⑥醋酸溶液中醋酸部分电离溶液显酸性,c(H+):

①=②>⑥>③>⑤>④,故B错误;

C.④CH3COONa溶液和⑥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醋酸电离程度大于醋酸根离子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c(CH3COO-)>c(Na+)>c(CH3COOH),故C正确;

D.①NaHSO4溶液和④CH3COONa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CH3COO-)+2c(SO42-)+c(OH-),使溶液pH=7得到c(Na+)=c(CH3COO-)+2c(SO42-),故D错误;

故选:

C。

A.①NaHSO4溶液④CH3COONa溶液⑤NaCl溶液,溶液中溶质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B.①NaHSO4溶液中硫酸氢钠完全电离生成钠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②盐酸溶液中氯化氢完全电离,③NH4Cl溶液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④CH3COONa溶液中醋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碱性,⑤NaCl溶液为中性,⑥醋酸溶液中醋酸部分电离溶液显酸性;

C.④CH3COONa溶液和⑥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醋酸电离程度大于醋酸根离子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

D.①NaHSO4溶液和④CH3COONa溶液使溶液pH=7,结合电荷守恒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电荷守恒等知识的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4.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2NO2(g)+O3(g)⇌N2O5(g)+O2(g) 该反应相关图象如下所示,其中对应的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平衡后降温,

NO2含量升高

0~2s内,

v(O3)=0.2mol•L-1•s-1

V正:

b>a

b点:

v逆>v正

恒温,t1时再充入Ne

A.AB.BC.CD.D

【答案】C

【解析】解:

A.由图可知,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NO2含量降低,故A错误;

B.0~2s内,v(NO2)=

=0.2mol•L-1•s-1,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O3)=0.1mol•L-1•s-1,故B错误;

C.a、b两点温度不同,b点温度高,则V正:

b>a,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b点:

v逆>v正,故C正确;

D.恒温,t1时再充入Ne,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不变,则正逆反应速率均不变,故D错误;

故选:

C。

A.由图可知,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B.0~2s内,v(NO2)=

=0.2mol•L-1•s-1,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C.a、b两点温度不同,b点温度高;

D.恒温,t1时再充入Ne,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不变。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温度和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图象的分析及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5.在25℃时,将pH=3的盐酸与pH=11的氨水等体职混合后,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c(C1-)=c(NH4+)+c(NH3•H2O)

B.c(H+)=c(NH3•H2O)+c(O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