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分类训练专题说明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0397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分类训练专题说明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分类训练专题说明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分类训练专题说明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分类训练专题说明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分类训练专题说明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分类训练专题说明文.docx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分类训练专题说明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分类训练专题说明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分类训练专题说明文.docx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分类训练专题说明文

2020部编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分类训练专题-说明文

 

《流浪地球》里的科学故事

新闻背景

大年初一,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登陆各大影院,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期收获票房

冠军。

电影根据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而来,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不远未来的故事:

太阳急

刷老化,随时都有可能进入到红巨星的膨胀阶段,地球也将因此被吞噬,在此危急关头,为

了地球人的生存,地球上的联合共和国紧急决定,在地球上建造上万座重核聚变行星发动机,

每个产生上百万亿吨的推力,把地球当成一个庞大的宇宙飞船,驶离现有轨道,驶向距离太

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比邻星,从而开启了一段长达两千五百年的星际旅行。

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

太阳诞生于约五十亿年前的一次星云坍缩,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紧跟其后。

太阳提供的能

量来自其中心氢气的聚核反应,如同大量氢弹在太阳内部不断爆炸,按照现有的数据估算,这种聚核反应总共将持续约一百亿年,所以,太阳还可以再燃烧五十亿年左右。

在小说《流浪地球》中,科学家发现太阳异常,并预测太阳将进入红巨星膨胀阶段,在接下来的数百年时间里淹没地球轨道。

红巨星是恒星燃烧到后期所经历的一个较短的不稳定阶段。

不过人类学家曾经估算过,因为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人类在地球上还可以存在的时间大约是二百万年。

而物理学家霍金曾经更为悲观,因为人类使用能源的没有效率,预言几百年后就需要考虑离开地球。

在某个时间,地球在被淹没之前就已经移到太阳系的宜居区之外,不再适合生命存在,反而在那个时候,火星将完全进入宜居区。

为什么流浪地球要驶入木星周围?

整部电影所展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摆脱木星的“刚体洛希极限”点。

这里我们需要先明白地球驶入木星周围的原因。

木星引力是如此之强,为何地球不躲着木星行驶?

其实在电影当中,联合共和国政府本来想通过一种叫“引力弹弓”的效应,使用木星对地球进行加速,没想到部分行星发动机失效,导致地球被木星吸引而逐渐进入木星的“刚体洛希极限”,出现了电影当中所呈现的灾难。

其实“引力弹弓”效应在探测器飞行中被广泛使用,通常被当作一种节省能源的加速方式,“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就是利用木星和土星两次引力加速,才得以逃出太阳系。

这个效应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因为行星本身也在围绕太阳转动,所以当行星吸引探测器或者其他天体的同时,就实际上赋予了探测器或者其他天体一部分速度,当探测器或者其他天体逃离出去的时候,就相当于被加速了。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类似例子来理解。

如果我们站在静止的地面上向运动的火车顶上扔一个网球,在网球被弹起来的时候,地面上静止的人看到网球的速度,其实就是火车速度和网球原来速度的叠加。

所以当天体从某个行星周围逃离时的速度,其实就是本来的速度和天体速度的叠加。

“流浪地球”,这个大胆而美丽的想象值得我们向往。

作为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

《流浪地球》带给我们很多欣喜。

中国的科幻电影之路,也如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路曼曼其修远兮”,还需大家的共同努力。

1.“太阳再过  年左右会灭亡。

”下列选项填人横线上正确的是( )。

A,一百亿年  B,二百万年  C,两千五百年  D.五十亿年

2.下列说法符合短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太阳提供的能量来自其中心氧气的聚核反应

B.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环境遭到人类的严重破坏,人类无法生存,所以逃离的故事

C.“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就是利用木星两次引力加速,才得以逃出太阳系

D.当地球从木星周围逃离时的速度,其实就是本来的速度和天体速度的叠加

3.“为什么流浪地球要驶人木星周围?

”这一部分举在火车顶上扔一个网球的例子的作用是(  )。

A.突出网球的速度快B.使读者更加明白地球驶入木星周围的原因

C.突出木星的引力之强  D.使读者更加明白“刚体洛希极限”

4.“太阳诞生于约五十亿年前的一次星云坍缩,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紧跟其后。

”这句话中“约”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5.请你写一段话向你的家人介绍《流浪地球》中的科学故事,至少提及文本中的三个信息。

 

把“绿色”穿在身上

①将绿色环保作为理念引入时装,始于80年代。

1997年2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最新成衣展中,首次集中展示了环保服装,并颁发时装环保奖,将绿色环保理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环保、休闲、健康等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这股强劲的绿色时尚潮流,将

引领我们走向21世纪。

②置身于被“文明”践踏得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在饱尝自己破坏环境的恶果之后,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于是,80年代的设计师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

设计师们纷纷从大自然中吸取艺术创作灵感,并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

天然纤维的棉、麻、丝绸面料的设计及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这是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二阶段。

到了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三阶段,服装设计师则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各方面。

③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

人们消费形态的急剧扩张带来了大量的垃圾。

而占垃圾总量40%的废塑料,只有3.7%可以重新利用,剩下的因难以分解而被称为“永久性垃圾”。

设计师们则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

如瑞典籍年轻女服装设计师夏洛特﹒尼尔森,在巴黎举办的“再生服饰”展示会上,利用冷冻食品包装袋等“塑料垃圾”制作的时装别出心裁;美国韦尔曼公司和戴尔斯伯格公司的科技人员,利用回收的废旧聚酯饮料瓶制成衣物;法国的两家公司合作开发出30%羊毛、70%聚氯乙烯化纤线的套衣,因色泽鲜艳、蓬松、手感舒适、保暖而畅销法国;日本东泽纺织公司正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衣料;等等。

④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现在,许多国家纷纷颁布相关法规,以顺应环保服装潮流。

例如美国、日本、韩国已颁布了有利健康和环保的各种成衣进入市场的法规。

⑤据有关专家分析,环保服装的特定含义是指经过毒理学测试并具有相应标志的服装。

环保服装对服装上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范围限制很广,也很严,从pH值、染色牢度到特殊气味等化学刺激因素和致病因素,到阻燃要求、安全性等都有明确规定。

比如环保服装面料的生产过程必须避免向环境排放含硫的有毒气体、废液;纺织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合理、自觉地选用无害于人类健康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实现自然与人类、技术的良性循环;等等。

⑥环保、休闲、健康是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

一个人类与自然能和谐共处的新世纪正悄然来临。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身到环保服装的开发与生产中,会有更多功能独特、保护环境的环保服装问世。

⑦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穿在身上。

1.简要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只有”的表达作用。

2.第③段中,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了什么?

 

3.第⑤段画“”的句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环保服装面料生产的要求?

 

4.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是、、。

5.简要说说“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穿在身上”是什么意思。

昆虫的“鼻子”一触角

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密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

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

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

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

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

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说吧:

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一株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的羽毛。

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①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聚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

②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

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

③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 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

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

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

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

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短文说明的对象是。

句②中双引号的作用是表示。

2.短文开头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3.完善短文提纲,把握短文内容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2)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昆虫的“鼻(3)昆虫触角的

子”——触角(3~6)昆虫的触角(4、5)昆虫触角具有的功能

(6)

(7)

4.文中有四处画“”的句子,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北极冰川在哭泣

①全球气候变暖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极地冰川开始大面积融化。

2009

年9月3日,英国《每日邮报》公布了一张挪威北极地区冰川融化的照片,照片中融化的冰壁内出现了一张可怕的脸,融水成为这张令人恐怖的脸留下的“伤心泪”。

②接连不断有关北极的新闻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暖是真实存在的,冰川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受害者之一。

而冰川融化之后,紧接着人类和其他生物也将成为受害者,因为全球冰川的消融会带来洪水、泥石流、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

③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气候报告《北极气候反应:

全球性影响》,对北极气候和冰川的变化加以关注。

这份报告显示,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区的两倍,可能造成特大洪水泛滥,影响全世界25%的人口。

这份报告还指出,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很可能因为冰川融化而上升1米以上。

④北极地区天气变化预计将造成包括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内的气温和降水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农业、林业和供水系统。

随着北极气候继续变暖,冻土将会日益融化,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大气中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这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变暖朝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

⑤北极逐渐融化的冰川也使得隐藏地下的丰富能源显露出来,同时为全世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新的捕鱼区将随之开放,新的航海线也将开辟,一些欧洲国家到太平洋的航海线将大大缩短。

不少国家已经从北极冰川的融化中看到了发展机遇,他们希望在北极发展能源、交通和渔业等产业。

有人担心,这些新机遇可能引发北极资源的明争暗斗,最终可能爆发可怕的战争。

⑥欧洲空间局的科学家通过卫星监测获得的数据分析称,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北极泳层迅速融化,海冰覆盖面积已降至300万平方千米。

在过去10年中,北极海冰面积以每年10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减少。

近年来,北极冰层融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此前科学家们曾预测,北极冰川到2070年几乎会全部融化,还有科学家估计,这个时间可能是2040年。

⑦欧洲环境机构的研究表明,现在北极冰川的体积仅仅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半。

也就是说,在短短50年间,北极冰川已经融化一半。

该机构预测,到2100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从伦敦到雅典将有400多万欧洲人面临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损失将达到两万亿欧元。

由此看来,我们应该注意到北极冰川融化将带来的毁灭性灾害,而不是一心想着如何去抢夺那里的资源。

⑧环保人士诺兰表示,“哭泣的冰川”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

他希望最近拍摄到的图片只是一个偶然的自然现象,不希望全世界所有的冰川都开始不断“哭泣”。

如果真的是那样,冰川附近的居民和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就岌岌可危了,最后哭泣的就该是人类了。

如果我们不想看到世界性灾害发生的那一天,那么我们就应该努力通过减少碳排放等措施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X”。

(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大受害者。

()

(2)北极地区天气变化预计将造成包括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内的气温和降水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农业、林业和供水系统。

()

(3)北极天气变暖,给附近不少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

()

(4)北极冰川融化,绝不会引发地区之间的战争。

()

2.第③段中,“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区的两倍,可能造成特大洪水泛滥,影响全世界25%的人口。

”这句中“可能”一词能否删掉?

为什么?

 

3.第⑦段中,画“”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我体会到了

4.本文以“北极冰川在哭泣”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5.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条倡导低碳环保生活的公益广告词。

全民阅读应是全民盛宴

任凭时代变迁与时空转换,国人爱读书的传统依旧如初。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全民阅读被赋予更为重要的使命。

作为传承文化与传播文明的重要路径,全民阅读事关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繁荣昌盛。

对于个人来说,阅读的好处有很多,如让人拥有丰富知识,保持思想活力,滋养浩然之气及开阔个人视野等;对社会来说,阅读是造福民族的美好事业,“一个不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但凡拥有强大创造力的民族也是热爱阅读的民族。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阅读正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方式,成为引领和谐文明的重要引擎。

有关研究表明,当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快速增长,而对于人均GDP早已超越7800美元的我国人民而言,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阅读需求更为旺盛。

从2012年11月“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被历史性地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到2014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目前全民阅读出现在“改善民生”部分,与教育、养老、就业、环境这些事关老百姓衣食住行的事业并列,足见如何烹制一席叫座又叫好的全民阅读盛宴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刚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然而,对于一切与速度挂钩的当下,高负荷的工作压力,浩如烟海的信息泡沫,眼花缭乱的各种诱惑等因素无法让人们在学海书山中“身入心里”,各种阅读上的诸多问题令人担忧,全民阅读,任重而道远。

如何在新时代烹制金民间情盛宴?

“有书可读与有地方读书”是首先要面对的议题,读书是帮助孩子走出大山的桥梁,但城乡之间公共阅读资源差距却让改变命运之桥“孱弱”。

乡村不应成为全民阅读被遗忘的角落,国家在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图书资源等投入上应向偏远乡村倾斜。

推进全民阅读,除了提供公共阅读设施与图书资源保障外,也应努力改变年轻人功利化的价值观念与浮躁心态,让他们静下心来读书,唯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型社会,方能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的生活追求与自觉行为。

可见,全民阅读是一种全民认知,而不只是一项活动。

推进全民间读,不应止步于举办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还应从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抓起。

阅读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意义不言而喻,全民阅读应引领青少年好读书、读好书,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书香人生,止于至善。

”在互联网时代,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我们应主动拥抱互联网技术,创新阅读媒介,而不能对传统阅读模式抱残守缺。

数字阅读与图书阅读“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拥抱数字阅读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的图书阅读,二者之间实乃彼此交融、互为支撑。

所以我们在全民阅读道路上应打通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任督二脉”,释放更多阅读正能量,打造书香中国,让文化自信更具底气。

1.“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被历史性地写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在哪一年的11月?

( )

A.2014年B.2018年C.2012年D.2019年

2.下列不是人们无法在学海书山中“身人心至”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高负荷的工作压力B.浩如烟海的信息泡沫

C.眼花缭乱的各种诱惑D.没有地方读书

3.仔细阅读全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拥有强大创造力的民族不一定是热爱阅读的民族

B.全民阅读是一项活动,所以只要举办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就行

C.在互联网时代,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是不倡导数字阅读

D.推进全民阅读电应努力改变年轻人功利化的价值观念与浮躁心态

4.你打算如何在你们学校开展全民阅读?

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给校长提三条建议。

5.有人说: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只要数字阅读就行,可以抛弃传统的图书阅读。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长征的由来

红军长征,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

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

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

”9月12日,中共中央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

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

当天,毛泽东即指出:

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

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

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地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

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 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1.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是()。

 

A.《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B.《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C.《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

2.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概念的是()。

A.王明B.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C.红军总政治部D.朱德

3.短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A.总结全文B.开篇点题C.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D.承上启下

4.“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这句话中“逐渐”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5.1935年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你也试着写一句歌颂“万里长征"精神的话吧。

 

儿歌里的中国

自从孩子出生,儿歌就成了家里的必备品。

逗孩子,哄孩子,都离不开那些或欢快或悠

扬的曲调。

虽说对这些歌曲耳熟能详,但“六一”儿童节那天陪孩子在商场里玩,背景音乐播放的一首首儿歌却突然触动了我的心弦。

“啦啦啦!

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在我的记忆里,《卖报歌》似乎就是这么几句歌词,活泼跳跃的旋律中并没有太多凄苦悲惨之意。

然而,仔细再听一下:

“走不好,滑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还有“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一个面黄肌瘦、风餐露宿的小报童形象顿时映入脑海。

一位在旧中国底层讨生活的孩子,经聂耳和安娥两位人民音乐家质朴却有力的刻画,在今天听来仍有许多感动。

国家孱弱不堪,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苦难深重,但这个既天真又坚强的报童仍相信“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这一点光明是什么?

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初心”吗?

正是建立在对以童工为代表的被剥削和异化的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深刻同情之上,马克思才发出了“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疾呼,立下了“解放全人类”的宏愿。

共产党人努力使每一个中国人挺直腰杆“站起来”,正是那近乎绝望的生活中的一线光明!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这首歌简直就是哄娃睡觉的神曲,然而我每次只会翻来覆去地唱这第一段。

没想到第二段歌词的画风陡然一变:

“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

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

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大工厂和新机器会让春天更美丽?

但再想一想,这首歌描绘的是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场景。

那时的中国人满怀一腔奋斗之志,那是一段理想昂扬、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是一代人的回忆,也是一代人的付出。

“地球爷爷已经很累,默默承受人类的罪。

地球爷爷意冷心灰,每天流下伤心眼泪。

地球爷爷小小心愿,还他一片纯净空间。

地球爷爷深深渴望,希望地球是最美的地方。

我们是可爱的低碳贝贝,让爷爷心情变美不再受累。

我们就是时尚的低碳贝贝。

节能环保成为日常行为。

我们就是热情的低碳贝贝,低碳生活人群迅速加倍。

我们就是爱心的低碳贝贝,伸出双手使地球越来越美。

”《低碳贝贝》的乐曲一出,美丽中国的未来似乎就在眼前。

再多想一层,还不止中国,这首儿歌关心的可是地球爷爷!

当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退出巴黎协定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

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蕴含在这首浅白的儿歌中了。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中国的希望在孩子们身上,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也镶嵌在了儿歌里。

儿歌虽然简单易懂,却折射出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

儿歌里的中国,是一个历史的中国,一个现实的中国,也是一个不断地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达到真正和谐的目标努力前进的中国。

1.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蕴含在下列哪一首儿歌中?

 ( )

A.《卖报歌》B.《小燕子》C.《地球爷爷》D.《低碳贝贝》

2.《小燕子》描绘的是( )的场景。

 

A.旧中国底层孩子讨生活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美丽中国的未来D.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

3.这篇短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B.打比方C.列数字D.作比较

3.为什么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也镶嵌在了儿歌里”?

请根据文本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有人认为题目为“中国的儿歌”更合适,你赞同他的观点吗?

请根据文本说明理由。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