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二三单元EEPO板块设计.docx
《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二三单元EEPO板块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二三单元EEPO板块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三单元EEPO板块设计
2014春(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EEPO-板块设计)
概况
课题:
第二单元:
圆柱的认识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1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2.建立空间观念,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导入新课
5'
(想+讲)
1、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
2、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种立体图形——圆柱
教师板书:
圆柱认识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究新知
15'
1、指导学生看课本的画面,思考: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2、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3、观察圆柱,弄清各部分名称。
(1)什么叫圆柱的底面?
(2)什么叫圆柱的侧面?
(3)什么叫圆柱的高?
4、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和高
5、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6、操作实验
(1)圆柱侧面剪开,展开出现长方形。
(2)将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原来的圆柱形。
(3)想一想:
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有什么关系?
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三、巩固练习
15'
(想+做)
1、完成练习二的1~4题
2、全班交流订正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四、总结
5'
(想+讲)
全班交流、归纳。
概况
课题:
第二单元:
圆柱的表面积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2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重点、难点
1.表面积的计算
2.侧面积的含义与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利用教具,学具演示,弄清侧面积与圆的关系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学前准备
5'
(想+讲)
1、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
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柱体的特征。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究新知
15'
(想+讲+做)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教师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
同时让学生拿着圆柱摸一摸它的表面积。
(2)你想应该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学生说明计算表面积方法
②教师演示教具配合说明。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你会计算吗?
①学生回顾侧面形状以及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②教师教具演示配合说明
③板书推导过程
3、尝试练习
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三、巩固练习
15'
(想+做)
1、完成练习二的5~8题
2、集体交流,订正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四、交流总结
5'
(想+讲)
全班交流、归纳。
概况
课题:
第二单元:
解决问题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3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2.判断实际物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3.认真观察实际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学前准备
5'
(想+讲)
1、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2、一个圆柱的直径20厘米,主30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3、一个圆柱直径5厘米,高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究新知
15'
1、教学(例4)
(1)出示(例4)指名读题
(2)出示教具——纸制帽子
(3)引发提问:
①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实际是求什么?
②这个帽子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4)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5)汇报计算情况
板书:
①帽子的侧面积
3.14×2×28=1758.4(cm²)
②帽子的底面积
3.14×(20÷2)²=314(cm²)
③帽子的表面积
1758.4+314=2072.4≈2080(cm²)
答:
至少需要用2080cm²面料
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三、巩固练习
15'
(想+做)
1、一种圆柱形流水管……
(1)说说对题的理解及解题思路
(2)列式计算
2、完成练习二的9~20题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四、交流总结
5'
(想+讲)
全班交流、归纳
概况
课题:
第二单元:
圆柱的体积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4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1、经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2、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圆柱体积的计算
2.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3.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学前准备
5'
(想+讲)
1、提问:
(1)什么叫体积?
长方体体积怎样求?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导入:
我们能不能把圆柱体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究新知
15'
(想+讲+做)
教学(例5)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推导过程
(2)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
(3)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观察,操作后你能说出圆柱体积的公式吗?
(5)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6)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三、巩固练习
15'
(想+做)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四、总结
5'
(想+讲)
全班交流
概况
课题:
第二单元:
圆柱的体积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5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利用圆柱的高和半径,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求体积。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学前准备
5'
(想+讲)
1、说一说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描述公式推导的过程。
2、口头列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1.2m²,高5m
(2)底面积是48cm²,高20cm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究新知
15'
(想+讲+做)
1、想一想:
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能不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表示?
2、教学(例6)
(1)出示课文例题的内容
(2)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3)尝试列式解答
(4)汇报交流:
教师整理并板书计算过程:
杯子的底面积:
3.14×(8÷2)²
杯子的容积:
50.24×10
3、练一练:
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你能计算圆柱的体积吗?
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三、巩固练习
15'
(想+做)
1、完成课本练习三25
2、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四、总结
5'
(想+讲)
全班交流
概况
课题:
第二单元:
圆锥的认识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1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测量圆锥的高,了解圆锥的侧面
重点、难点
1.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
3.通过操作活动,测量圆锥的高,在活动中找到圆锥的高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学前准备
5'
(想+讲)
1、提问:
(1)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2)什么叫圆锥的高?
2、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物体(出示实物模型)叫圆锥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究新知
15'
(想+讲+做)
1、教学(例1)
(1)出示实物教具,摸一摸看一看,圆锥与圆柱有什么不同
(2)学生汇报后板书
顶点:
(1个)
侧面:
(1面)
面:
底面:
(圆)
2、认识圆锥的高
(1)学生观察圆锥实物,指出高
(2)教师说明: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测量圆锥圆
3、认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1)把自己做的圆锥的侧面展开,看一看是什么形?
(2)测量自制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
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三、巩固练习
15'
(想+做)
1、练习四的1、2题
2、集体订正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四、总结
5'
(想+讲)
全班交流
概况
课题:
第二单元:
圆锥的体积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2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1、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
2、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圆锥体积的计算2.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3.经历实验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学前准备
5'
(想+讲)
1、说说圆锥体积计算公式2、圆锥的特征3、导入新课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究新课
15'
(想+讲+做)
1、实验活动
(1)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2)教师示范:
用空圆锥装满沙往空圆柱里倒,让学生看看倒了几次才能倒满圆柱,你有什么发现?
(3)你从发现的规律中知道了什么?
(4)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V=1/3sh
2、教学(例3)
(1)认真审题,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尝试计算
(3)汇报交流
沙堆底面积:
3.14×(4/2)²=12.56(m²)
沙堆的体积:
1/3×12.56×1.2=5.024
≈5.02(cm³)
答:
略
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三、巩固练习
15'
(想+做)
1.练习四的第3~8题
2.第3题独立计算后与同学交流
3.第4~8题独立完成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四、总结
5'
(想+讲)
全班交流
概况
课题:
第三单元:
比例的意义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1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重点、难点
1.比例的意义
2.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3.正确计算比的比值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学前准备
5'
(想+讲)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
5=60:
1
(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1.2:
1.4=12:
14=6:
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
16 3/4:
1/8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索新知
15'
(想+讲+做)
1、教学(例1)
(1)看课文的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3)测量教室国旗长和宽各多少?
(4)教室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不和?
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6)什么是比例?
(7)找比例:
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组成比例?
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三、练习
15'
(想+做)
练习六的1~3题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四、总结
5'
(想+讲)
全班交流
概况
课题:
第三单元:
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2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重点、难点
1.比例的基本性质
2.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学前准备
5'
(想+讲)
1、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
0.25和0.2:
0.4
1/5:
1/2和5:
2
3/4:
5/8和5/8:
3/4
1、用下面的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索新知
15'
(想+讲+做)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1)学生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
(4)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三、练习
15'
(想+做)
完成练习六的4~6题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四、总结
5'
(想+讲)
班上交流
概况
课题:
第三单元:
解比例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3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解比例
2.解比例的方法
3.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学前准备
5'
(想+讲)
1、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
2填空:
3:
8=15:
( )。
你是怎么填出后项的
3.导入:
如果把3“8=15:
( )写成3:
8=15:
X你能解出这个比例吗?
4、教师板书课题:
解比例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索新知
15'
(想+讲+做)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只有几个项?
有什么关系?
(2)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3、教学(例3)
(1)独立解出未知项
(2)同桌相互交流
(3)请学生板演
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三、练习
15'
(想+做)
练习六的7~13题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四、总结
5'
(想+讲)
班上交流
概况
课题:
第三单元:
成正比例的量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4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1.正比例意义
2.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认真分析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揭示课题
5'
(想+讲)
1、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吗?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
存在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3、:
板书课题: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索新知
15'
(想+讲+做)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
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问:
你有什么发现?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4、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5、用字母表示:
y/x=k(一定)
6、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2)
1、出示表格
2、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三、练习
15'
(想+做)
练习七的1~5题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四、总结
5'
(想+讲)
班上交流思考过程
概况
课题:
第三单元:
成反比例的量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5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重点、难点
1.反比例的意义
2.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导入新课
5'
(想+讲)
1、说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2、举例说明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索新知
15'
(想+讲+做)
一、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提问: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观察后你又有什么发现?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4、用字母表示:
x×y=k(一定)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6、你还有什么疑问?
7、小结成反比例量的变化特征。
巩固练习,知识反馈。
三、巩固练习
15'
(想+做)
1、第1题:
(1)读题,说说表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2)与同学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2、其它各题同上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四、总结
5'
(想+讲)
班上交流
概况
课题:
第三单元:
比例尺
课型:
要素组合
授课教师:
一塌糊涂
课时:
第1课时
班级:
六年级
时间:
2014.3
双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重点、难点
1.比例尺的意义
2.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弄清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
反思评价
内容提要
T
关键项、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揭示课题
5'
(想+讲)
1、出示地图
(1)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准的比例尺
(2)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尺
小组活动,鼓励人人参与。
二、探索新知
25'
(想+讲+做)
1、什么叫做比例尺?
师:
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2、数值比例尺
(1)出示课本插图
(2)找到比例尺1:
100000000
(3)认数值比例尺
1:
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线段比例尺
(1)看课文插图找到比例尺
(2)说明 是线段比例尺
(3)比例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
(4)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1)
引导总结,知识归纳。
三、总结
5'
(想+做)
班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