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 《春天》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表演《嘀哩嘀哩》,聆听《春到沂河》,感受歌、乐曲所表现的春天的美,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听辨《春到沂河》中柳琴的音色特点及各段落的不同速度,并能随音乐即兴用动作表现乐曲速度的变化。
3、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的美,感受春天的美。
教学难点:
模仿并表现十六分音符。
课前准备:
音响设备、课本、笔。
教 学 过 程
一、感受并表现歌曲《嘀哩嘀哩》。
1、聆听歌曲《春晓》进教室。
2、启发谈话:
[师]:
小朋友,还记得这首歌吗?
(记得,是《春晓》)记性真好。
喜欢这首歌吗?
这首歌曲一下把我们带入了春的世界。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它又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树叶儿变绿了、小花儿开放了、小鸟儿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咦,你们知道有哪些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呀?
(小燕子、布谷鸟、小黄鹂……)哦,这么多!
那谁能模仿小黄鹂的鸣叫声?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哩……)真好,让我们一起有节奏地叫一次!
<板书: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学生划拍齐读)
3、揭示课题,并初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悦耳的旋律和充满童趣的歌词。
[师]:
让我们听听歌曲中小黄鹂唱歌的声音。
4、认识、了解十六分音符,并通过练习听辨和模仿十六分音符。
①以分饼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十六分音符名称的来历和它所占的时值。
②师生一起练习读读,教师随机提醒四个音符的时值应一样、平均。
③比较读读节奏:
╳╳╳ ╳╳|╳╳ ╳|
╳╳╳ ╳╳|╳╳ ╳|
感受前十六和后十六不同的感觉。
④完成课本第7页上的练习。
5、巩固练习节奏╳╳╳ ╳╳|╳╳ ╳|→加上后半句节奏╳╳╳ ╳╳|╳——|→反复进行两边→加上词练习→随琴声慢速跟唱歌曲17至24小节。
6、复听,也可无声地对口型,再次感受歌曲的情绪。
7、再听歌曲,尝试轻声地跟唱。
8、师生一起学唱有困难的乐句。
9、尝试用欢乐的声音演唱歌曲,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爱。
10、学唱歌曲的曲调。
(聆听→模唱→视唱)
(这一练习可集体、分组相结合进行)
二、聆听、感受并表现乐曲《春到沂河》
1、导语。
[师]:
春风把春景、春意吹到这里,吹到那里,瞧,这会又吹到了山东的沂河两岸。
你们听!
2、初听乐曲第一段,说说曲调带给你什么感受?
3、初听乐曲第二段,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有什么变化?
4、了解柳琴的形状和音色特点。
5、复听乐曲,尝试用动作表示乐曲速度的变化。
6、讨论说说乐曲共有几段?
每段的速度是怎样的?
(随机书写在书上)
三、结束:
1、引导:
看,我们的校园里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让我们和小黄鹂
一起,再次唱起《嘀哩嘀哩》吧!
2、再唱歌曲,随机离开音乐教室。
把春意带回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春》,充分感受春的意境,尝试用色块表现感受到的音乐所描绘的情景。
2、 聆听、表演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并选择打击乐器参与伴奏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美的赞颂。
教学重点:
感受、表现描绘春天的歌曲和乐曲。
教学难点:
模仿表现节奏型╳╳0╳|╳ 0|
课前准备:
音响设备、课本、彩笔、钢琴、打击乐器等。
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教学
聆听歌曲《嘀哩嘀哩》进教室。
二、聆听、感受并表现乐曲《春》
1、由歌曲《嘀哩嘀哩》导入,设问:
歌曲《嘀哩嘀哩》讲的是什么主题?
2、聆听乐曲《春》的主题音乐,说说你能从这段主题音乐声中感受到哪个季节?
音乐一会儿强一会儿弱,你仿佛又感受到什么?
3、分别聆听插段音乐,讨论感受每个插段表现的内容。
4、完整聆听全曲,边听边看课本上的图形谱和插图,
尝试用彩色笔涂色块,表现音乐的情绪变化与发展。
聆听、感受并表现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
1、谈话导入:
大自然里有各种美妙的声音。
有春雷的声音?
春水的声音?
春雨的声?
春风的声音?
(教师随机暗示学生用人声模仿)。
这些声音组成了春天
的音乐会——课题揭示《春天举行音乐会》。
2、听录音范唱,说说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
3、尝试有感情、有节奏地自由吟读歌词,感受极富想象力的歌词和节
奏型╳╳0╳|╳ 0|。
4、一起读读、唱唱带有╳╳0╳|╳ 0|节奏的歌词,提前解决难
点。
5、复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动听的旋律和╳╳0╳|╳ 0|节奏。
6、再听歌曲,尝试跟唱,教师随机提醒╳╳0╳|╳ 0|节奏处
的演唱。
7、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伴奏。
①指名选择。
你觉得用什么乐器为歌曲伴奏比较合适?
为什么?
②各自选择,分批伴奏,教师、学生随机评价。
(乐器是否合适、节奏是否合适、表演得怎样等等)
8、随着美妙的歌曲声,学生离开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聆听、表演本课的四首音乐作品及其它展现“春”的歌曲,再次感受春的意境、春的美丽。
2、展开想象、联想,与同伴合作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教学重、难点:
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课前准备:
音响设备、课本、钢琴、创作所需的物品。
教 学 过 程
一、再次聆听、感受《春》和《春到沂河》。
1、聆听乐曲《春》进教室,随机跟着音乐即兴表演,(表演小朋友们在一起嬉戏、玩耍,或表演春姑娘热情报春的情景),再次感受春天脚步声的来临。
2、复习听听《春到沂河》,能随音乐画图谱、哼唱主题旋律、即兴表现乐曲速度的变化。
二、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1、启发引导谈话。
[师]:
本课所欣赏的、学唱的音乐作品,都集中表现大自然的春天。
表
现春天的音乐作品有成千上万,这些都是作者对春天的有感而发。
我们
小朋友也度过了九个、十个春天,你们是否也尝试一下创作呢?
课本上
有四幅表现春天的图画,我们的小画家可以用彩笔画出更多美的图画;
欣赏的作品是用柳琴和钢琴表现,我们的小演奏家可以用打击乐器或自
制的乐器表现;当然,热爱表演的孩子还可以用你的舞蹈动作表现春
天……。
创作活动你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加油吧,充分
发挥你的想象去参与创作吧!
2、尝试创作,教师巡视、帮助。
3、分组展示,集体评议。
三、听听、唱唱,再次感受并在心里留住“春”的美
1、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嘀哩嘀哩》和《春天举行音乐会》。
2、教师引导:
小朋友,我们除了这一课接触到的四首歌曲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春”的歌曲。
3、学生一起回忆、说说。
4、用钢琴伴奏,一起唱唱,演演。
5、每一位学生对春天说一句心中的话。
(背景音乐《春晓》)
6、随机结束音乐活动。
反思:
第二课 《可爱的动物》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学唱《顽皮的杜鹃》,学生能感受、想象、表演、塑造小杜鹃的音乐形象,并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认识低音“567”,掌握“5—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听辨“5、7”的音高。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感受、想象、表演、塑造小杜鹃的音乐形象。
2、掌握“5—5”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
教学难点:
用模唱、表演来表现小杜鹃的动态形象。
教学准备:
钢琴、音响设备,“杜鹃手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狮子进行曲》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
1、初听乐曲,当你听到杜鹃鸣叫声时用肢体语言表示。
2、学学“杜鹃”鸟的叫声,评评“口技大王”。
3、再听乐曲,师生讨论:
(1)描绘乐曲里想象中的森林景色。
(2)这是一只怎样的杜鹃鸟。
4、复听乐曲:
请学生用喜爱的表情、动作,简笔画来表现自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三、视唱与听辨。
1、出示“音乐高楼”的卡片,认识三个新朋友“567”,并聆听、练唱。
2、“音乐高楼”之旅:
随琴练唱“5—5”。
3、听辨并填写音符“5、7”。
4、跟琴唱准全曲的同时进行校对。
四、学唱《顽皮的杜鹃》
1、初听歌曲录音,练唱杜鹃的叫声“53”
2、视唱比赛:
出示歌曲前4小节的曲谱,比一比谁唱得最准确。
3、完整地随琴轻声视唱全曲。
4、学唱歌曲。
5、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即兴表演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感受歌曲的情绪与内容,并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欣赏乐曲《赛马》,观察探究其不同演奏方式而产生的不同音乐形象与音响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热爱。
3、试用“5—5”八个音即兴创作4小节曲调。
教学重点:
1、感受、表现歌乐曲的不同音乐形象。
2、即兴创作简短的曲调。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编写曲调;创造性地设计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
钢琴、音响设备、二胡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顽皮的杜鹃》,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认识民族乐器——“二胡”
1、以猜猜民族拉弦乐器的形式导课并认识二胡。
2、探索“二胡”。
探索二胡的演奏方法与用二胡模仿其他声音。
3、感受“二胡”。
老师(或擅长演奏二胡的学生)来演奏最形象的“拨奏”片断,请学生说说模仿的是哪一种动物奔跑的声音?
三、欣赏《赛马》
1、用“马”和“赛马”的相关问题导入。
2、欣赏全曲。
(1)乐曲开始,想象草原上是一派怎样的景象。
(2)乐曲结尾,骏马们好像在干什么?
(3)请学生创造性地选择音色相近的物品表现。
四、学唱《花喜鹊和小乌鸦》
1、以谜语导入:
“小鸟俩同穿黑黑衣,一个报喜不报忧,一个说话不惨假。
”
2、听录音范唱,教师表演。
3、教师范唱,学生表演。
4、唱唱。
5、探究活动:
讨论该选择哪些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6、综合表演
学生用舞蹈、演唱和为歌曲伴奏的多种形式表观歌曲。
五、创编曲调。
1、随琴模唱“5—5”的音阶。
2、出示节奏卡片:
“×、××、×××、×—”并念一念,拍一拍。
3、老师宣布创编要求,学生开始自主创编并记录。
4、唱一唱自己创作的歌。
5、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我们的歌”精品曲集。
反思:
第三课 《童趣》(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并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音乐知识:
反复跳跃记号
教学目标:
1、学会唱并即兴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掌握反复跳跃记号。
3、通过学唱歌曲、即兴表演体验其童趣。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并表演。
教学难点:
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的演唱。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等
一、组织教学
1、随《一只短笛轻轻吹》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
1、师:
课外,你最喜欢玩哪些有趣的活动?
2、学生自由说。
3、出示课件图片(傍晚,小男孩背着书包吹着笛子在山坡上赶着羊儿的画面)请学生说说小男孩喜欢在做什么。
4、引出新歌
5、课件出示歌谱歌词,学生边听赏边打出节拍。
6、再次感受,根据歌词自由创编动作。
7、那位小男孩吹出的笛声好听吗?
引出难句(带衬词的那两句)
8、跟琴学唱这一句,并指导学生唱得短促、轻快。
9、老师与学生合作演唱第一段,学生唱所有带衬词的乐句,其余的老师唱。
10、即时纠正错误。
11、学生跟琴演唱第二段。
12、认识反复跳跃记号,在演唱中讲解实践。
13、图色快表示曲调顺序巩固
14、各种形式巩固练唱
三、创编表演
1、分组讨论,自选道具,设计表演唱。
(笛子、羊头饰、书包、鞭子等)
2、各小组展示、评议。
四、结束部分
随《一只短笛轻轻吹》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
2、节奏问答并创编。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体验其童趣。
2、通过节奏问答活动,培养学生节奏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中速度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创编表演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等
一、组织教学
1、师弹奏不同的速度《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让学生随音乐表现不同的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聆听表演《木偶的步态舞》
1、课件放一段木偶戏
2、学生模仿木偶的动作及走路。
3、说说木偶的形象
4、揭题——《木偶的步态舞》
5、课件播放第一部分音乐(学生在座位上边听音乐边无声地做脸部表情和动作)
6、再次聆听第一部分(学生离开位置,互不交流,听音乐走合拍的步子)
7、教师评价。
8、聆听第二部分的音乐(学生还是听音乐合着拍走)
9、说说两部分音乐速度的变化,表达的木偶的形象。
10、完整地聆听乐曲(学生随音乐发展变化模拟木偶动作)
三、节奏创编
1、师:
同学们刚才把木偶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老师想问问大家木偶/怎样的/,请你回答的节奏与老师问的节奏一样长。
2、学生答。
3、继续问:
你是怎么/表演的/
4、学生继续答。
5、学生问老师答。
6、同学之间相互问答。
四、聆听《猜调》
1、老师问:
什么长长上天?
哪样长长海中间?
什么长长街上卖?
哪样长长在你跟前?
想知道谜底就请仔细听。
2、欣赏《猜调》并出示歌词。
3、学生间说说刚才的谜底。
4、分析歌曲演唱形式及速度变化。
5、布置课外收集谜语。
五、结束部分。
随《猜调》出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摇船调》。
2、猜谜活动交流。
教学目标:
1、学唱并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
2、通过收集谜语,把谜语修改创编成《摇船调》的歌词。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把谜语改编歌词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谜语、白纸、笔等
一、组织教学
1、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音乐做摇船动作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学唱新歌
1、我们一起摇到了外婆桥,外婆请小朋友猜谜语。
(老师打扮成外婆的形象)
2、课件出示:
什么圆圆在半天?
什么圆圆街上卖?
什么圆圆在河边?
什么圆圆在眼前?
3、学生猜。
4、出示课件第二段歌词,并且老师弹琴范唱。
回答刚才的谜语。
5、这首《摇船调》跟我们上节课欣赏的哪首曲子一样的形式?
是怎么样的?
6、学生说。
(一问一答对歌的形式)
7、课件播放,再次感受歌曲,随音乐做摇船动作。
8、学生随琴学唱,即时纠正错误。
9、男女生相互对唱。
三、创编歌词
1、我们唱完了外婆给我们出的谜语,一起来猜猜我们自己的谜语吧!
2、交流收集的谜语。
3、小组合作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4、教师巡回指导。
5、演唱创作新的歌词的《摇船调》,并进行表演。
6、评议。
四、结束部分
唱着新编的《摇船调》出教室。
反思:
第四课 《音乐会》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苗岭的早晨》、《游击队歌》、《那不勒斯舞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教学目标:
1、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切音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并在这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
2、听辨乐器,选择曲名与画面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熟悉乐器的音色及种类
课件准备:
课件图片等
一、导入
1、播放《游击队歌》和《苗岭的早晨》的第一名音响。
2、设问:
你能听辨出两首作品的片段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3、揭示作品的名称及演奏器乐的名称。
二、听《游击队击歌》
1、简介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贺绿汀。
2、聆听歌曲,出示歌谱。
3、复听歌曲。
三、听《苗岭的早晨》
1、出示《苗岭的早晨》的图片。
2、课件播放乐曲。
3、介绍乐器、口笛。
四、欣赏《匈牙利舞曲》
1、出示图片。
2、初听乐曲。
3、听师介绍三角琴。
4、复听乐曲。
五、欣赏《那不勒斯舞曲》
1、讲述有关《天鹅湖》的故事。
2、初听乐曲,想想:
主奏乐器是什么?
“吹、拉、弹”属于哪一种。
3、课件展示。
六、听辨练习
1、浏览播放四首乐曲。
3、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嘹亮歌声》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嘹亮歌声》。
2.在演唱的过程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情绪。
3.完成活动与练习
(一)。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轮唱的基本演唱形式。
课前准备:
课件、节奏卡片等
一、新歌
1、导入:
我们去山上的山谷中玩说话有什么声音(回声)。
2、模拟回声练习:
师:
你—好—|吗O O O| OOOO‖
生:
O O OO|你—好—|吗OOOO‖
3、演唱形式轮唱的说明。
4、播放《嘹亮歌声》。
5、分别范唱一声部和二声部。
6、播放歌曲《嘹亮歌声》,范唱歌曲二声部。
7、再次播放歌曲的一声部。
8、教唱二声部的最后一句歌词。
11、听师范唱“歌从远山——啊歌声哟”
13、师生合作唱唱歌曲,师唱一声部。
15、一学生分别分成A组、B组唱歌曲(一声部、二声部)。
16、师指挥。
17、教师评价。
二、活动与练习
1、师范唱一一一民歌(第五册第二段《草原上》)。
3、设问:
这首歌可以轮唱吗?
4、师小结:
常见的可以有这样两种:
⑴隔两小结进入
⑵隔一小节进入
7、点评:
表扬有创新的小组。
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我是小小音乐家》、八分休止符;活动与练习
(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表演《我是小小音乐家》,完成活动与练习
(二)。
2、在演唱过程中,进行编创活动,体验做小音乐家的情趣。
3、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并能在读谱实践中运用。
教学重点:
学习演唱《我是小小音乐家》
教学难点:
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课前准备:
图片课件等
一、新课教学
1、你有自己的理想吗?
2、我们来听一听美国的孩子是干什么。
3、设问:
在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是哪几个国家?
哪几个城市?
他们各演奏什么乐器?
怎样演奏。
4、边听音乐边出示各组图片。
5、教授奖励的礼物,节奏舞。
6、再次播放音乐,并作点谱唱。
7、用动作暗示弱起处。
8、讲解音乐知识:
八分休止符。
⑴出示× ○
⑵出示×
⑶出示○
11、提出创作要求。
13、评价。
二、活动与练习
(二)
2、在四分音符上标上×○×○
在四分音符上标上○×○×
4.小结
反思:
第五课 《牧童之歌》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牧童短笛》 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牧童短笛》和表演《剪羊毛》,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初步了解作曲家贺绿汀。
3、能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
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学用具:
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风光碟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师生边唱《一支短笛轻轻吹》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一、欣赏《牧童短笛》
1、师引言:
同学们,刚才我们边吹笛子边进教室,你的心情如何?
2、生反馈(开心的、悠闲的……)
3、师言:
你们看(出示《牧童短笛》的投影片),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
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
作曲家贺绿汀把这一幕用音乐来表现,请听音乐,听后说说你的想象与感受(播放《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4、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5、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6、师言:
刚才我们聆听和哼唱了第一乐段,乐曲还有第二乐段,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
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
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聆听第二乐段)
7、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8、完整地听全曲。
设问:
全曲分几段?
为什么?
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9、师生讨论完成问题。
10、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1、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二、学唱《剪羊毛》
1、师引言:
水乡牧童悠闲的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那里的小伙伴们会干些什么呢?
2、边看澳大利亚的风光碟片边听歌曲,提问:
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3、反馈,再次欣赏歌曲
4、为歌曲取名(揭示课题《剪羊毛》)
5、听教师弹唱,学生可跟唱曲谱
6、解决难点:
符点和休止符。
7、再次聆听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绪。
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拓展情境
1、师:
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为了突出这一部分,我们能不能试着加上些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2、学生分组讨论,为第二乐段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
3、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
(随机)
4、(下课)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 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和《剪羊毛》,进一步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教学用具:
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
创设情境
1、师生边唱《剪羊毛》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入境激情
1、师引言
2、学生跟音乐演唱歌曲
3、将歌中的“X.X”节奏改为“XX”唱一唱,比较感觉如何?
4、学生自主感受改变后的节奏,反馈各自的感觉
5、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可配有律动。
二、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
1、师引言:
我们剪完羊毛后,还会怎么样呢?
(引到羊儿要回家)
2、出示课题,提问:
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
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
3、聆听歌曲,感知歌曲的内容、速度和情绪
4、学唱曲调:
(1)听一遍教师范唱。
要求:
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
(2)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X;X;X—;”。
(3)新授全音符X———。
(4)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X———出现几次?
(5)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
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
(6)完整地唱全曲。
5、学唱歌曲与处理:
(1)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
纠正错误处。
(2)师生讨论《剪羊毛》和《小小羊儿要回家》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
(相同点:
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
不同处:
地区风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