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选3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0053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作品选3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3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3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3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3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作品选3期末复习.docx

《古代文学作品选3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作品选3期末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作品选3期末复习.docx

古代文学作品选3期末复习

古代文学作品选期末复习

宋代文学

一、简答题

1、柳永词的成就

答: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柳永大力创造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朱词坛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格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2、市民情调的表现。

具体表现为:

一、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二、表现了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三、表现为下层妓女的不幸和他们从良的愿望,表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3、俚俗语言的运用。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的词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使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4、铺叙与白描5、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

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

2、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答: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1、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2、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对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二、对词境的开拓。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面。

他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三、以诗为词的手法。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轼词中较成功地表现在用题序和典故两个方面。

四、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苏词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接近,但已有不少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轻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

3、李清照词前后两时期不同特点

答: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情感表达李清照前期的词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次所少有的贞刚之气。

能将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无脂粉气,无闺阁气,细腻柔丽之中透出遒逸,俊爽。

这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使其词别出与一般意义的婉约词而独标一格。

前期词主要写她自己的生活,心理和感情。

1、天真浪漫,活泼热情,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时期。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如写于早期的两首著名小词《如梦令》2、热情缠绵,情殇辗转,对爱情苦苦守望的少妇时期俗话说: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李清照幸运地嫁给了才情兼备,又与她意趣相投的赵明诚。

赵明诚人品学识俱佳,是一位聪明好学的青年,他读书极博,酷好书画,是一位金石学家。

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的她,在庭院深深诸多约束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官。

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了极大地悲愁和苦闷。

思念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述于笔端。

作品的字里行间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词人相思愁苦的爱情主流。

这段时期代表作《一剪梅》、《醉花阴》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内容是写少女、少妇的日常生活与爱情悲欢,或写出闲适之趣,或绘出了爱情之乐,道出相思之苦,反映了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性格和感情。

二、李清照后期词的情感表达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1.爱国主义情怀李清照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思想的爱国词人,这当然与当时的剧烈的民族斗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爱国主义感情是她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其中又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对故国旧土的怀念。

例如《蝶恋花》、《永遇乐·落日熔》

(二)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小朝廷偷安苟活的鞭挞和批判。

从词人的后期之作中,可以更感受到那种深沉、浓郁的情感,痛失故土的悲伤,家破人亡的痛苦。

这个时候家国之恨。

民族危难与词人的情感相连,个人的愁苦逐渐消减,取而代之的是对民族、国家以及时代的思考。

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泡影,在南渡初期写下了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南渡以后流落异乡、孤凄无依的悲愁之情李清照后半期的代表作是《声声慢》。

这首词深刻地反映了她家园沦亡之痛,身世飘零之悲综上所述,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的大家,她的一生经历了表面繁荣平和的北宋初年,以及动乱不安的南宋初年,她的一生由美满幸福转变为流离凄苦,由于生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她的前后期词作在内容.艺术风格以及词的情感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前期词属于个人情感抒发之作,就其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较为薄弱。

南渡以后,她的贵妇人角色已变为“飘零遂与流人任”的寡妇。

在民族受辱,国家危亡之时,她与人民一起逃亡,因而也有了共同的愿望和命运,也发出了共同的哀叹,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荣辱紧紧相连,抒发出怀念故国旧家的情意,表现了词人爱国主义的精神。

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都反映了这样的精神,也有“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概。

较之前期,社会价值和思想内涵深刻了起来。

4、辛弃疾词的内容,艺术成就

答:

内容:

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如《南乡子》2、苦词忧患与对社会理性的批判。

辛弃疾一生以抗敌报国、统一河山为最大愿望。

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如《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清平乐》、《茅檐低小》

艺术成就:

1、意向的转换,刀枪剑戟、戈箭弓矛、铁马、军旗、将军、士卒等。

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

进而“以文为词”,即将古文词赋中常用的意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3、多样的风格。

雄浑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

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5、姜夔词,吴文英词各自特色

答:

姜夔词的特点:

1、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将自我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

2、阴冷的意象群和幽冷悲凉的词境,往往以冷香、冷云、冷月、冷枫、暗柳、暗香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来创设幽冷悲凉的词境。

3、别出心裁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

善于用联觉思维和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感受,又善于用侧向思维,写情状物,虚处传神,意境清空。

4、长于自由度。

词往往配有精心撰写的小序,有的自度曲,先作词后谱曲。

吴文英词的特点:

终身布衣,过着游幕、清客的生活。

他的词多是登临、咏物、酬唱之作他与周邦彦、姜夔一样,作词讲求声律,并能自度曲。

首先,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将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其次,在章法上,打破时空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获奖实有情事与虚幻的情景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

这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

吴词语言生新奇异,写词爱用丽词、代字。

吴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密丽深幽的风格。

二、名词解释

1、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特定的历史条件促成了“易安体”神“愁”形“瘦”而以清新奇隽出之的艺术特征。

“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2、稼轩体:

辛弃疾词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

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

3、辛派词人:

陈亮、刘过、刘克庄。

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豪放,但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一、简答

1、宋代中期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是如何改革宋初诗风的?

答:

宋仁宗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的诗人,对诗歌进行了改革,将诗歌引入了新的方向。

他们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多写古体诗,拉近诗歌与政治与社会的距离,在艺术上进行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新的尝试。

2、王安石诗歌前后期各有何特点?

答:

以退居江宁为界,王安石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王安石主要是一位政治家,因此,这一时期的诗,往往与政治、社会有紧密关系,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高度关注。

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而且在艺术上不事修饰,多议论,少含蓄,锋芒毕露,以文为诗。

王安石这一时期的诗,可以称为政治家之诗。

退居江宁后,王安石的诗进入了后期。

他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王安石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3、苏轼诗歌艺术特色

答:

第一,将情、理、事、景融合在一起,理从事出,理从景出,并且理在情中。

第二,苏轼具有一种“触处生春”的本领,因而将诗写得生动异常,富有美感。

这种“触处生春”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他能从极平常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表现在他能通过新鲜的比喻将难言之事、理、感受等非常形象地写出来。

另外,苏轼诗也写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4、黄庭坚诗歌创作理论及诗的艺术特征

答:

创作理论:

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主张创新。

创新的办法是“以故为新”。

以故为新的具体方法是“脱胎换骨”。

1、借用前人诗文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

2、诗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

艺术特征:

用典多;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浓郁的人文意象;生新廉焊的艺术风貌;“山谷体”的内涵;晚年返璞归真。

5、陆游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答:

内容:

1、抗金复国主题。

如:

《书愤》、《示儿》。

2、隐逸情趣,这类诗写得最多,大多描写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

如:

《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

3、爱情诗,主要写他与前妻唐婉的情事。

如:

《沈园二首》。

艺术特色:

1、诗风雄浑豪健,气势奔放,境界壮阔,兼李白豪放飘逸与杜甫沉郁顿挫为一炉。

2、善于借幻境、梦境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

3、陆游最擅长七言诗。

其中七律对仗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长。

6、范成大田园诗的贡献

答:

范成大田园诗的突出贡献在于全面地表现了农村的各个方面。

在范成大以前,描写田园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主要表现田园的优美宁静和文人的隐居之乐;一类以《诗经》中的《伐檀》等为代表的所谓现实主义作品,主要表现农村中农民生活的困苦。

范成大的可贵之处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了,因此《四时田园杂兴》中既有农家景物、风俗、岁时,又有农民的劳动、苦难。

所以有人称范成大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7、陆游《书愤》、《关山月》内容和艺术特征

答:

《书愤》、《关山月》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

艺术特征:

《书愤》这种情感在诗歌尾联也有着鲜明的体现:

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除了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外,在与诸葛亮的相比中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

《关山月》诗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充沛的感情,丰满的形象,生动的描写。

具体说来,概括性强,抒情性强,语言精练自然,圆转流畅,是这首诗的特点。

同时也可以说是陆游在艺术上的共同特点。

这首《关山月》诗的风格是沉郁、苍茫、悲凉、激越的。

 

8、分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性格

答:

窦娥的性格基本上具有如下的特点:

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

首先,窦娥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其次,窦娥具有行事有原则的精神;然后,尽管窦娥办事有原则,但她并不是一个死板的女子,她也有多愁善感的一面;最后坚韧也是窦娥的性格中重要的一部分。

9、马致远《汉宫秋》的艺术成就

答: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艺术上:

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二、名词解释

1、宋初三体:

1、白体:

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群诗人,以李昉、徐铉、王禹偁为代表。

2、晚唐体:

模仿贾岛、姚合作诗的诗人,以林逋、寇准为代表。

3、西昆体:

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2、半山体:

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3、江西诗派:

北宋后期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4、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藩篱,自创面目。

5、四灵派:

指的是: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他们推崇晚唐贾岛、姚合讲究字律句声律的方法和野逸清瘦的诗风。

以描写身边的眼前的山林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清高脱俗。

6、江湖诗派:

得名于《江湖集》。

其中,戴复古、刘克庄的创作较为出色,成就也大多体现在他们身上。

7、文赋:

是赋体的一类。

“文”指古文。

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

作为赋的一类变体,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

8、诸宫调:

是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

有说有唱,以唱为主。

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9、南戏:

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曲戏文等名称。

10、散曲:

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三、论述题

1、结合作品分析辛词的艺术成就

答: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思想深刻,艺术手法丰富,改革词体,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1)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新精神,进一步“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a.将散文的章法句法入词,将议论、对话的手法移到诗中。

b.大量引用经史子诗赋入词,词汇丰富,生动形象,幽默,雅俗共赏。

c.用散文句法,同时也遵从词的格律,协律而歌,气势奔放,感情跌宕。

如:

《沁园春》(杯,汝来前),在写法上完全不同于前人常用的借景抒情手法,而全以议论着笔,而且全篇均为对话,颇多虚词,类似于议论文,这在宋词中不多见。

2)辛词悲壮激烈,境界阔大而充满流动感,有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善于塑造奇伟不凡的形象。

这些奇伟的意象激烈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和血性男儿的阳刚之作。

这主要表现在豪放的情感,阔大的空间,久远的时间,富有力量和阳刚之气的意象来表现。

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辛词能刚能柔,刚柔相济。

辛词发扬了苏词的豪放清雄、沉郁顿挫的一面,又能兼收并蓄,化刚为柔,豪放与婉约相融合,风格多样:

a.豪放是其主要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b.将豪放与婉约风格融为一体。

表现了辛弃疾兼收并蓄的才情和胸怀。

如《摸鱼儿》,《摸鱼儿》表面上看起来是表现伤春情怀及后宫争宠的争斗,属于婉约词范畴,但实际上却是表现辛弃疾在政治上被嫉妒、排挤、打击的遭遇,这又属于豪放词的范畴,这就奇妙地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结合起来。

2、《西厢记》的故事渊源

答:

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名剧《西厢记》的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此外,流传的西洛书生张浩与东邻女李莺莺逾墙相会,终成眷属的故事,和蒲妓崔徽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传说,在题材和人物、情节上对《西厢记》也都有某种影响。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年间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

作者元稹可能受到《游仙窟》的影响,所谓“游仙”,本意写嫖妓宿娼,所谓“会真”,实质是写偷情艳遇。

所以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

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的事。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十分流行。

秦观、毛滂的《调笑令》以一诗一词咏唱这个爱情故事,使它成为歌舞曲词。

后来又有小说《张公子遇崔莺莺》,见于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

此外,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有小说《莺莺传》。

赵令畤的鼓子词和《绿窗新话》中的《张公子遇崔莺莺》,与元稹的原作不同,它们都删去了传奇小说文中张生诋莺莺为“尤物”、“妖孽”的部分,赞赏莺莺的真情,同情她的命运,并对张生的行为颇有微词。

  金代的董解元曾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西厢记诸宫调》,共14宫调,193套组曲。

它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结局是张生和莺莺双双私奔并最终团圆。

《莺莺传》中矛盾的双方是张生和莺莺,导致莺莺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张生的薄情。

而《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基本矛盾是争取婚姻自主的崔、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这就使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

与此相联系,《西厢记诸宫调》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崔母从一个性格软弱的老婆婆,成为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

张生从一个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负心汉,变成一个用情专一、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多情种。

而莺莺的形象则显现出鲜明的反抗性。

《西厢记诸宫调》删去了莺莺所说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一类话,并写她和张生一同投奔了白马将军。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思想内容上更趋深刻,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3、结合作品分析《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及主要人物形象

答:

围绕主要线索,层层展开矛盾,是《西厢记》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在《西厢记》中,戏剧冲突分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以老夫人(包括郑恒)为一方,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之间的冲突线索,另一条是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的冲突线索。

其中第一条是主要线索,第二条线索则是由主要线索派生,并受其支配的线索。

两条线索紧密扭结,相互补充,相互推动,形成了集中而紧张的戏剧冲突。

作者环绕作品的主线,根据主题的要求,精心组织布局,将大小事件和故事情节巧妙地编织在五本二十一折的结构中,形成一部宏伟的整体。

各本都有中心事件,各折又都有完整的戏剧情节,各本、各折之间,连环盘结,互学因果,联递推进,使剧情沿着主线向预定的方向发展。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崔、张一见钟情,而老夫人号称治家严肃,于是矛盾遂开始酝酿产生;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兵困普救寺,张生解围,老夫人赖婚,爱情受阻,矛盾得以展开,形成了全剧的第一个高潮。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红娘传简,莺莺闹简,赖简形成全剧的第二个高潮。

集中地表现了莺莺内心的冲突、斗争,以及莺莺、红生、红娘这间的内部矛盾,是主要矛盾的继续与深化;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莺莺酬简,老夫人“拷红”,莺莺哭宴,张生草桥“惊梦”,两种势力第二次正面冲突,矛盾激化,全剧出现高潮。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莺莺寄书,郑恒争婚,崔、张团圆,矛盾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

五本戏各有中心,又围绕一个主题,有机地体现了矛盾发生、发展、激化与解决的完整过程。

其次,戏剧冲突的发展节奏鲜明,波波叠起、悬念丛生、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

全剧的戏剧冲突的发展,并不是平铺直进,而是有张有驰,急缓相间,引人入胜。

如前所述,全剧共有三个高潮,而每个高潮的出现,都有一个酝酿、积聚、渐进的过程,突发事变既出人意料,又是逻辑的必然。

崔、张二人的爱情,经过“惊艳”、“借厢”、“联吟”、“闹斋”,由萌生到加深。

“寺警”一折,由暗到明,老夫人被迫允婚,红娘高高兴兴去“请宴”,崔、张二人喜气洋洋准备成亲,在欢快的气氛中,接踵而来的却是老夫人的“赖婚”,这犹如晴天一声霹雳,老夫人翻云覆雨,莺莺怨恨欲绝,张生痛不欲生,红娘义愤填膺,戏剧冲突被推向第一个高潮。

接着剧情又围绕老夫人“赖婚”之后三人的不同态度,转入莺、张、红三人之间的喜剧性冲突之中,一连串的抒情性描写,加上莺莺内心的矛盾冲突。

在听琴、红娘传简,莺莺闹简的铺排之后,于“赖简”一折中,又出现了戏剧冲突的第二个高潮。

经过红娘的再次传简和莺莺的酬简,莺莺与张生和结百年之好,剧情逐步转向轻快的节奏时,老夫人的“拷红”又掀起了轩然大波,但结果却是红娘挫败了老夫人,化险为夷,导致了老夫人的许婚;不料老夫人才许婚又逼试,前波未平,后波又起。

“哭宴”一折,离愁别恨,触目伤怀。

接着是惊梦,梦境送别,莺莺私奔,张生魂惊,两人的性格发展出现了新的飞跃,感情的怒涛掀起了连天大波,激烈凄惋,将戏剧冲突推向了最高潮。

大潮过后,又生余波,张生报捷,莺莺寄书,郑恒争婚,老夫人再度悔婚,然而,张生归来,误会被解除,阴谋被揭穿,莺、张庆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全剧冲突在皆大欢喜中获得圆满解决。

整个剧本情节一波三折,大开大舞,作品结构严整、针线总细,十分工巧却不见剪裁之连,工于提炼,却如生活本身一样朴素自然,真正达到了“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巧妙的布局和彻底的戏剧性”(马克思语)相结合,不愧为我国古代戏曲作品的佳构,也是古今中外戏剧艺术结构的精品。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

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

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

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

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

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

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

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

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

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

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

他不管人家是否对他有意,先自报家门:

  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