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主题一 二.docx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主题一 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主题一 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主题一二
主题一:
和“你”在一起
单元一:
导入我的变化和北京的变化
实践目标:
1.通过交流假期的见闻,营造民主交流的气氛。
2.和大家谈谈假期看到的北京发生的变化,感受自己在成长。
实践任务:
1.小组分工,小组内交流和讨论见闻和感想。
2.小组代表以各种形式展开对“我”和北京的变化的感受。
3.教师启发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时刻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学准备:
1.教师事先准备体现北京变化的图文资料。
实践方式:
听讲座、讨论、提问,确定研究方向。
实践地点:
教室、活动室或适合综合实践的任何地点。
实践过程:
一、教师提问:
过了一个暑假你感受到北京有哪些变化?
(35分钟)
1、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联系自己和北京的变化。
(5分钟)
2、分组,小组分工,交流并总结在暑假里看到的和体会到的变化。
(10分钟)
3、小组成员选择展示自己的感受的形式,例如:
绘画,小品等,并动手实施。
(20分钟)
二、变化知多少?
(40分钟)
1、围绕第一个环节教师提出的话题,组织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假期中的感受。
(20分钟)
2、各小组发言谈一谈变化说明了什么,自己想做些什么?
(5分钟)
3、填写实践活动记录表,记录自己对假期的回顾和思考。
(15分钟)
三、教师总结在变化和成长中我们不断迈向社会。
(5分钟)
单元二:
调查残疾人知多少
实践目标:
1.运用原来应用过的调查方式设法了解残疾人的数量,生活现状。
2.通过了解残疾人的现状,学习使用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群体的想法和感受。
实践任务:
1.学习选择、使用适合的调查方法达到调查目的。
2.结合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课堂需要的A4纸
实践方式:
讨论、设计调查问卷。
实践地点:
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或其他可供教学的地点。
一、问题游戏(5分钟)
1.提问者应走到讲台前,先给大家鞠躬,然后声音洪亮地、清楚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2.由提问者选择回答问题者,每人只能有一次机会,直到得出正确答案。
3.提问者最后结束时,应向大家说:
“谢谢”并走回座位。
二、进入有关残疾人的话题。
(3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
你知道哪些人是残疾人?
你平时接触残疾人吗?
你怎么看待这些有残疾人的?
你周围的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
通常在他们遇到困难是你会帮助他们吗?
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分小组讨论。
(15分钟)
2、学生交流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10分钟)
3、学生讨论做调查的步骤和方式.(20分钟)
三、学生讨论调查对象的范围和调查内容。
(15分钟)
四、学生完善调查问卷的时间并做好分工。
(15分钟)
单元三:
参观“他们”的世界
实践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有严重听力障碍的同龄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参与他们的课余活动,初步了解特殊人群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与不同的人沟通的能力额体察他人情感的细腻的心灵。
实践任务:
1.在特殊学校完成部分调查任务。
2.参与特殊学校的课外活动,和2-3个有严重听力障碍的同龄人交流,和至少1个教师交谈。
3.初步了解特殊学校为有听力障碍的同学提供的特殊环境。
4、尝试交特殊的朋友。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学准备:
1.每个小组准备好调查的问题,分工记录,带好纸、笔。
2.小组商讨外出注意事项。
实践方式:
参观特殊学校校园。
听特殊学校的工作人员介绍特殊学校和有听力障碍的学生的基本情况。
交谈。
实践地点:
附近的特殊学校。
实践过程:
一、听有关人员介绍特殊学校和在校生的基本情况(约25分钟)
二、小组讨论提问(15分钟)
1、各小组根据事先选定的调查问题,结合介绍的内容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2、各小组代表提问。
三、师生一起参观特殊学校的校园。
(10分钟)
四、分组到几个班级和特殊学校的师生交谈(30分钟)
单元四:
行动特别体验
实践目标:
1.体会由于听不见、听不清带来的障碍。
2.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意识。
实践任务:
1、两人为一组,一人作为残疾人体会某种残障带来的痛苦,另一人作为普通人、帮助者,每个人度过一段听不见的时间。
(2小时)
2、讨论和交流在这段时间里的感受。
计划学时:
4学时
教学准备:
1.师生准备一些耳塞,不透明的棉布。
2.教师准备一些关于无障碍设施的资料。
实践方式:
讨论:
实践。
实践地点:
教室等场所。
实践过程:
一、以两人为单位分组,商量好体验的先后顺序,带好耳塞、蒙眼布。
(5分钟)
二、中途交换,像平时一样活动(120分钟)
三、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想,设计一次联谊活动。
(25分钟)
四、发现并指出生活中不便于残疾人使用的设施。
(10分钟)
1、指出不便于残疾人使用的设施。
2、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商定通过适当的渠道反映给有关部门。
单元五:
联谊和“你”在一起
实践目标
1、向全校师生发起倡议,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残疾人。
2、加强与特殊学校学生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实践任务:
1.设计并组织联谊活动。
2.出海报,欢迎其他班级的师生参加。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联谊活动的内容和所需材料。
实践方式:
联欢节目表演,游戏。
实践地点:
教室、活动室。
实践过程:
联谊活动的内容和步骤有特殊学校的学生和本班学生商定。
主题二北京的民俗
单元一交流老北京人的生活
时间目标:
1.通过了解上一辈北京人的生活,感受北京发生的变化,寻找老北京生活中人性化的地方。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
3.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结合北京迎奥运的旧城改造体会城市的变化给北京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实践任务:
1.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有计划地查阅资料,完成访谈任务。
2.从生活方式等可见的变化,思考北京民俗文化的变迁。
3.图文并茂的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
计划课时:
2学时
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了解能否有条件让学生上网,准备一些访谈的线索。
实践方式:
查资料,访谈,讨论。
实践地点:
课堂,学校图书馆或网络教师。
实践过程:
一问题游戏。
(约5分钟)
二教师引出主题——你是怎么过年的?
你对北京民俗了解多少?
(约15分钟)
1.教师说说自己过年的活动和你所知道的北京民俗。
2.教师提问,你还想知道北京哪些民俗?
三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代表说说本组了解的重点是什么,准备到那些查阅资料。
(约20分钟)
四各小组根据本组的任务安排活动,需要查资料的小组到相应场所联系查资料事宜,准备进行访谈的小组拟定访谈提纲,联系访谈对象。
(约40分钟)
1.查阅资料或做访谈的准备工作。
(约35分钟)
2.小组成员交流本次活动的结果,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可以在课余继续进行。
(约5分钟)
单元二:
参观老北京的民居
实践目标
1.到老北京民居保存得比较好的地区参观,了解老北京人的生活风貌,能将其与北京民俗联系起来。
2.学习观察和分析事物。
实践任务
1.参观前提供附近老北京居民的线索,并能策划和安排好活动,制定合理的外出活动时间表。
2.各小组自定记录参观过程的方式。
3.参观结束后小组成员自行组织讨论。
计划课时:
2学时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学生安排参观活动的情况,保证出行安全。
实践,作图片或文字记录,讨论。
实践地点:
附近的老北京民居
实践过程:
一约定参观的注意事项和时间安排。
(约五分钟)
二参观老北京的民居,采访一些居民。
(约七十五分钟)
1.思考老北京的民居的特点。
2.了解居住者的生活和感受。
教学提示:
1.老北京的民居也体现了北京的民俗风情,从民居的整体布局和局势布置等方面可以看到北京民俗的缩影。
2.如果参观的民居贴有春联,可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字的精炼和对仗之美,在后面的单元活动中增加有关对春联的活动。
对所见的相关现象皆可因势利导。
3.参观民居与访问居民结合,在主题活动中体现人与物的统一,渗透人文精神。
避免只见物不见人,在活动中突出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影响。
4.以文字或照片的形式记录活动过程和收货,培养学生及时整理和收集素材的意识。
5.鼓励学生在访谈中了解老北京居民的生活状况(包括现在和过去)和感受。
单元三:
交流北京民俗
实践目标
1.以上两次活动为基础,邀请专家进一步介绍北京民俗,加深对民俗的理解。
2.使学生在了解北京的民俗文化时能把旧民俗和新民俗结合起来,把老北京的文化和新北京的建设结合起来。
实践任务:
1.分享小组的调查结果。
2.学会在调查中思考。
3.学会发出邀请和提问。
计划课时:
4学时
教学准备:
1.准备好交流的会场。
2.邀请北京民俗的研究人员和老北京居民作为嘉宾参加。
3.可安排几个学生作为小记者跟踪采访整个活动过程。
实践方式:
讨论,展示。
实践地点:
校内,外。
实践过程:
1.各小组分别交流上一阶段访谈和参观的成果,派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
(约40分钟)
2.嘉宾谈感受,学生提问。
(约40分钟)
3.各小组完善调查工具。
(约20分钟)
4.再次外出调查。
(约60分钟)
教学提示:
1.本单元活动在学生和嘉宾的参与下实现互动,比较深入的谈对北京民俗的理解。
2.教师作为参与者也要参加讨论,交流,提问。
3.让学生决定邀请什么人来参加交流,并由他们自己发出邀请,负责接待。
4.鼓励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多与家长交流和讨论。
5.在交流中可以设计新风俗的话题,,为下一步的制作手工艺品,交流感想和展示成果打好基础。
单元四:
合作
试一试,做一做
实践目标:
1学习制作北京民间手工艺品,体会制作的乐趣,培养审美情趣。
2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会统筹运用材料,避免浪费。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手工艺品。
实践任务
1学习动手设计制作一件体现民俗风情的手工艺品。
2锻炼动手能力,在色彩搭配,造型设计等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计划课时:
2~4学时
教学准备:
师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准备制作民间手工艺品的物品和手工艺品的制作说明。
鼓励学生展示家长的手工作品。
实践方式:
讨论,联手制作。
实践地点:
教室,活动室,礼堂,电脑机房等场所。
实践过程:
一请各小组介绍,展示自己喜欢的民间手工艺品。
(约15分钟)
二分小组做一件手工艺品。
(约65分钟)
三把自己做的手工艺品介绍给大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约20分钟)
四从这些作品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约20分钟)
教学提示:
1.这次活动还可以邀请手工艺品制作者参加并指导学生的活动。
2.制作手工艺品的材料最好取材于自然,可以重复利用。
3.无论采取什么制作方式,要求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不得代替;如需帮助,也要有学生自己协商解决。
4.不求精美,但求每人动手参与。
5.这次活动的视角也可以转移到人们着装习惯或中国结的制作等方面,组织一次中式服装或中国结展示
单元五:
讨论,展示
文化·北京
实践目标:
1.结合对北京民俗的了解,理解民俗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2.学会倾听和分享。
实践任务:
1.深化看,听,做的成果,感受民俗的文化韵味。
2.学习通过合作布置展览。
教学准备:
1.活动前师生共同选择展品,布置场地。
2.用再生纸做留言本
3.学生分工做解说员,表演者。
4.学生准备张贴海报,发请柬,联系学生广播站,发布展览的时间,地点的通知,欢迎全校师生参加。
实践方式:
展示,讨论,分享。
实践地点:
教室或活动室。
实践过程:
一布置展览,准备表演或演示的节目。
二请观看展览的来宾观看展品,听讲解和演示。
三讨论老北京的民俗和新北京的新风俗。
教学提示:
1.教师可以参与其中的各项活动,并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设计和组织情况。
2.如能找到一些有关的影片在活动过程中穿插放映。
鼓励学生采用多媒体展示成果。
3.通过举办展览展示老北京和新北京的民俗,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
可以结合近年春节乱放烟花的现象开展讨论。
4.保留活动的图文资料,有机会到社区联合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