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栽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8741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栽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复习栽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复习栽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复习栽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复习栽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栽培.docx

《复习栽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栽培.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栽培.docx

复习栽培

小麦

分蘖成穗规律

(一)分蘖节及其功能

分蘖是小麦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其多少、壮弱是决定群体结构好坏和个体发育健壮程度的重要标志。

小麦分蘖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下述五个方面:

1、分蘖成穗是构成产量的主要部分。

2、分蘖是壮苗的重要标志。

产生近根叶及次生根群。

3、分蘖是环境与群体的“缓冲者”。

4、分蘖节内复杂的输导组织,成为联系根系与地上各蘖位,进行水分和营养运输的枢纽。

5、健壮的分蘖节有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冬前积累糖分,保护幼苗安全越冬。

6、分蘖有再生作用。

(二)分蘖的发生规律

1、分蘖的发生是在分蘖节上由下而上,由内向外进行的,具有层次性、顺序性。

2、各级分蘖出生的时间,与主茎或其低一级分蘖的叶片出生有一定对应关系,称为“同伸关系”。

3、当水肥等条件不良时,同伸关系破坏,有的分蘖不出生,造成:

“缺位”现象。

C经常缺位。

播种过深时,其他低位蘖也常缺位。

分蘖后期,同伸关系不再明显。

(三)分蘖的成穗规律

1、分蘖的消长

北方冬麦区,正常播期条件下,出苗后15-20d开始分蘖,冬前出现一个分蘖高峰。

越冬期间分蘖停止生长。

第二年春天当温度上升至3℃以上时,又开始分蘖,气温达到10℃以上时,大量发生,出现春季分蘖高峰。

在主茎开始拔节前田间总茎数达到最大值。

此后,由于小麦植株代谢中心的转移及蘖位的差别,分蘖开始两极分化,小分蘖逐渐衰亡,变为无效蘖,早生的低位大分蘖易发育成穗,成为有效分蘖。

拔节至孕穗期是无效蘖集中衰亡的时期。

2、分蘖两极分化的原因

(1)分蘖两极分化从起身期开始,尤其是拔节后更为明显,到孕穗期穗数已基本稳定。

(2)两极分化的原因是生长中心转移造成营养中心转移,小蘖营养不足而死亡-起身拔节前,生长中心为新分蘖,由主茎和大蘖为其输送养分。

而起身期以后,尤其是拔节后,主茎和大蘖节间伸长加速,对养分需要增加,不再供给小蘖养分,各分蘖(含主茎)从养分交流到相对独立。

而小分蘖此时还没有自己的根系。

到后来,需要养分多的大蘖反而夺取小蘖养分,促使小蘖死亡。

因此自拔节到孕穗期死蘖最多。

(四)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1、品种和种子质量:

(1)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高;

(2)种子质量的影响

2、播种深度

最适3-5cm,过浅、过深均不利于分蘖发生。

3、播期和播量

播量大时单株营养面积小,影响分蘖出生数量,而且低密度比高密度分蘖成穗率高;早播低位蘖多,冬前蘖多。

而低位蘖比高位蘖分蘖成穗率高;冬前蘖比春生蘖分蘖成穗率高;

4、温度

分蘖发生的最低温度为2-4℃;6-13℃生长缓慢,但生长健壮;13-18℃生长快,但易徒长;18℃以上不利于分蘖发生。

5、土壤水分

田间持水量70%时适于分蘖生长,低于50%或高于80%都不利于分蘖生长。

6、无机养分

氮不足分蘖受抑制,但过多分蘖增长快,易形成大群体。

磷不足时分蘖少,成穗率低。

氮磷配合有利于分蘖发生和成穗。

(五)提高成穗率的途径

达到足够穗数的途径

增加基本苗(低产田),主茎多,光照差

提高分蘖成穗率,光照较好

(1)适当降低基本苗数和改变种植方式。

(2)提高地力。

(3)采取镇压、深耕、断根等法、合理肥水管理。

(4)养分

氮素能延长穗器官分化的持续时间,相应发育时期施氮能增加该器官的分化数目,或减少退化数目,尤其是药隔期追肥能保证植株的适宜氮素水平,显著减少小穗小花退化,提高穗粒数。

这一时期缺氮会使株小秆矮,叶色淡,穗粒数少。

磷素可提高穗器官的分化速度和强度,使性细胞发育健壮,减少退化小花,提高结实率。

钾肥可促进土壤中氮素的利用,同时起壮秆大穗的作用。

小麦的产量与品质

一、小麦的产量构成

小麦的主产品是籽粒,单位面积上的籽粒重即是小麦的经济产量。

小麦的经济产量是由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称为产量构成因素。

其乘积越大,产量越高。

他们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及产量结构。

经济产量(kg/mu)=亩穗数*平均穗粒数*千粒重(g)/1000*1000

小麦产量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二、小麦的群体结构

(一)群体结构的概念

群体结构指群体内个体的数量、生育状况,以及在空间和平面上的分布,包括群体大小、组成,动态变化等。

合理群体结构:

指群体的大小、分布、组成、动态等都适合小麦的品种特性及当地的地力条件、生产条件、气候因素等,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的结构。

经济有效地利用阳光、地力、达到高产,稳产、低成本的目的。

(四)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途径

合理群体结构与地力、肥水条件、气候条件、栽培技术、水平、品种特性有关,其建立途径有:

1、以分蘖数为主(高产田)

基本苗较少(10万左右),最高分蘖少(100万左右),分蘖成穗率高(50%以上),通过减少基本苗控制无效分蘖,防止群体过大;通过提高成穗率获得足够的穗数(45-55万),夺取高产。

2、主茎穗与分蘖穗并重(中产田)

基本苗20万左右,最高分蘖不超过110万,穗数40万左右,群体不过大,个体发育良好,采用大穗型品种。

3、以主茎穗为主(晚播冬麦田和春麦田)

基本苗40万,春季最大分蘖120-150万,穗数55万左右,多采用小穗型品种。

小麦栽培技术

一、冬小麦栽培技术

(一)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基本条件

1、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优质、耐肥、抗倒、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中秆大穗型或中秆多穗型品种。

(二)播种

1、播期确定的依据

(1)根据积温、品种特性、自然生态条件、栽培技术等来确定具体播期。

2、合理密植

(1)确定密度的依据

①土壤肥力不同、密度不同:

肥地宜稀,瘦地宜密。

②品种不同、密度不同:

冬性品种营养生长期长,分蘖力强,宜稀些;春性品种宜密些。

大穗型品种宜稀些,小穗型品种宜密些。

③播期不同、密度不同:

早播宜稀,晚播宜密。

④栽培体系类型不同、密度不同:

精播宜稀,独秆宜密,常规适中。

(2)播种量的确定

播种量(kg/hm2)=计划基本苗数(万株/hm2)/1kg种子粒数×发芽率×田间出苗率

1kg种子粒数=1000g×1000/千粒重(g)

3、种肥

以磷肥为主,在深施基肥的基础上,每亩施磷酸二铵4-5kg,或加入三料磷肥1-2kg。

播种和播肥分开。

播肥深度8-10cm。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

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的限制因素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的问题,即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种植技术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玉米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核心问题是效益低下,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导致效益低下的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是生产规模小,劳动效率低。

2、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其中受水资源的制约最为严重。

3、技术因素

栽培种植技术方面的问题是目前该区生产中存在的最主要产量限制因素,依次包括了施肥方法不科学,技术不规范和到位率低,耕作栽培管理粗放,播种质量不高、苗不全、密度不够,农机、农艺不配套和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的使用,列第一位;其次是品种与种子因素,包括缺乏高产稳产新品种、品种多乱杂和种子质量差;病虫草鼠害得不到及时防治因素居第三位;以干旱为主的不利生态与气候因素居第四位;以土地瘠薄、地力不足为主的不良土壤因素列第五位。

增产对策与措施

1、提高对玉米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玉米是增产潜力很大的多用途作物,黄淮海地区玉米产量能否上一个大台阶,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增产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养殖业能否持续稳固发展,关系到“肉蛋奶”能否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需要的大问题。

鉴于目前玉米的增产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故要进一步提高对玉米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加科研、推广投入,稳定科研、推广队伍。

2、科技是粮食生产的第一推动力

品种的遗传潜力已不再是近期产量潜力的限制因素,而主要是栽培种植技术,特别是技术不到位限制了玉米产量潜力的实现。

推进科技入户是解决生产技术不到位的重要手段。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是增加粮食单产、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3、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是先进技术的载体

建立良种推介制度,定期发布分区域主导品种,并组织品种示范,加快主导品种形成;同时,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种子市场,提高商品种子的质量,逐步解决目前生产中品种“多、乱、杂”问题。

4、保持和提高土壤基础肥力是玉米高产稳产最根本的战略性技术措施

保护耕地是当务之急。

发展保护性耕作,建立合理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轮作制度,秸秆还田,大力发展畜牧业,施用有机肥料,增施优质化肥,推广营养诊断技术,做到科学合理施肥是值得借鉴的国内外成功经验。

5、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改变雨养农业和靠天吃饭的局面,建立和维持一个有效的植保防治体系,加强对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的抵御能力,可以大大降低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损失。

黄淮海夏玉米区

黄淮海区域包括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的全部,河北的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关中和江苏省徐淮地区,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无霜期170-220天,降雨量丰富,地上水和地下水资源都比较丰富,灌溉面积占5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亿1205万亩,占全国玉米面积32.7%,总产量占全国35.5%。

1、迫切需要选育和推广适合复种或套种栽培的高产新品种

目前推广使用的杂交品种产量潜力和抗病性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且商品玉米品质很差,抗病性也不如人意。

今后需要高产、抗病、抗倒伏、耐密植和生育期适中的优良杂交种。

2、优化施肥

继续增加化肥投入,侧重发展平衡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简化栽培

要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才能采用较晚熟的品种,充分利用夏播玉米生长期间的光热资源,进一步提高产量。

4、直播晚收

尽量把玉米的有效灌浆期安排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提高籽粒饱满度和商品玉米的品质。

5、合理密植

从作物栽培的角度,讨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途径和方法

光、温、水、气、土壤、矿质营养等是保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农业资源。

综合运用栽培技术措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种,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高光效作物品种选育

选育合理株型、叶型,密植而不倒伏的优良品种,群体互相遮阴少,较利于光能的合理分布和利用,是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2、延长光合时间

延长光合时间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照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

主要措施有:

(1)提高复种指数。

提高复种指数,可在一年内巧妙地搭配种植多种作物,从时间和空间上更好地利用光能,延长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的光合时间。

(2)延长生育期。

在不影响耕作制度的前提下,可适当延长作物的生育期,从而延长光合时间。

(3)补充人工光照。

在阳光不足或日照时间过短时,进行人工补充光照,从而延长光合时间。

3、增加光合面积:

(1)合理密植

(2)改变株型

4、增强光合效率:

(1)增加CO2浓度。

可以控制栽培种植规格和肥水,因地制宜选择好行向,使后期通风良好;增施有机肥料,使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增多,活动能力加强,分解有机物,放出CO2;深施碳酸氢铵肥料。

(2)降低光呼吸。

多利用光呼吸抑制剂去抑制光呼吸。

二、提高温度利用率的途径

农业生产中,常采用灌溉、松土或镇压,垄作或沟种等栽培措施调节地温和气温,以保障作物生长的适宜稳定条件。

1、灌溉冬灌可以稳定地温,防止越冬作物受害。

2、土壤耕作锄地、镇压、垄作等耕作方式可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作物种子发芽或植株生长发育。

3、覆盖采用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栽培措施,可有效地协调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湿度,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三、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现农田水分的高效利用

2、利用农艺措施,提高产量,减少水分消耗

(1)建立与区域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

(2)选育抗旱性强的品种

(3)减少无效消耗

(4)培肥地力,进行水肥一体化调控。

(5)运用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

3、建立节水灌溉制度和灌溉方式

四、处理好作物与大气的关系

1、提高CO2、O2等气体的利用效果

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向,在管理上要注意中耕除草,整枝打杈,保持作物群体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保持适宜的CO2、O2浓度,保障作物的生长发育。

2、减少空气污染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注意选择好作物生产地点与环境,避开有空气污染的区域,以减少二氧化硫、氟化物、粉尘等大气污染的影响,保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五、提高土壤利用率的途径

1、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土壤肥力

2、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

3、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相结合

4、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六、提高矿质营养利用率的途径

1、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特点,优化施肥,配方施肥。

2、合理耕作,以耕促肥

适当的耕翻和中耕能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蓄水能力,加速土壤矿质营养的风化释放和有机质的分解转化,显著地增加土壤有效养分。

3、合理灌排,以水促肥

4、轮作换茬,调节土壤肥力

玉米源库关系——高产优质途径

“源”、“库”、“流”是玉米产量构成的三大因素。

源是光合产物的供应能力,决定着玉米生物产量的大小;库是光合产物的贮存能力,籽粒产量是库充实度的最终结果;流是光合产物的运输能力,是将光合产物从“源”运送到“库”的转运系统。

“源”足、“库”大、“流”畅,以及三者的协调作用,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基本条件。

一、改善光合源性能,提高光合产物的供应能力

改善光合源性能,提高光合产物的生产、供应能力,是挖掘玉米产量潜力、增加产量的物质基础和根本途径。

1、增加光合面积,扩大生产规模

选用株型紧凑、保绿性好的玉米品种,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期可提供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光合面积,从而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源的供应能力。

2、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叶面积持续期及其开花后的比例

玉米开花后要保障其合理的肥水供应,延长叶面保绿性功能期,可有效地延长花粒期群体光合的持续期,对保障子粒灌浆期间光合源的充分供应十分有利。

3、提高光合能力,增加干物质生产

4、改善群体冠层结构

二、增加群体库容量

1、增加单位面积穗粒数

一是要合理密植,增加收获穗数;合理密植的原则就是根据品种和栽培条件确定适宜密度,保证群体结构合理,群体和个体的协调发展,使穗数、粒数和粒重三者的乘积达最大值。

二是选用大穗型品种,提高结实率

2、提高千粒重

科学管理,肥水充足,适当晚收。

 

水稻

一、水稻产量和品种的形成

1、产量的形成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4个基本因素构成。

(1)穗数的形成:

单位面积的穗数是由株数、单株分孽数和成穗率所组成。

株数决定于插秧的密度及移栽成活率,单株分蘖数决定于分蘖期。

在壮秧、适宜密度的基础上,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取决于单株分蘖数和成穗率。

(2)粒数的形成:

穗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幼穗分化过程中形成的小穗数目和小穗发育程度。

培育壮秆大穗,防止小穗败育是长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

(3)结实率和粒重的形成:

决定结实率的因素很多,如花粉的发育状况、受精时的温度条件等,未受精或受精后未发育而形成的空壳影响结实率的高低。

稻谷的粒重是谷壳体积的大小和胚乳发育的好差所决定的。

谷壳体积从颖花形成内外颖即受影响,而最易变小的时期是颖花急剧伸长的减数分裂期,在此阶段适时施保花肥十分重要。

防止空壳秕粒,促进粒大、粒饱,实现高产优质,是结实期栽培的主攻目标。

2、品种的形成

食用稻米品质具体划分为碾磨品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四个方面

稻米的品质受品种、环境生态、栽培技术和加工方法等影响。

品种是决定稻米各项品质指标的关键因素,种植优质米品种是生产优质稻米的前提条件。

稻米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受灌浆期温度和平均灌浆速率影响较大,粳稻灌浆期适宜日平均温度21~24℃。

通过栽培措施使水稻在适当的时期抽穗,保证子粒灌浆初期这20d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

二、技术途径

水稻产量是群体形成的,只有建立高质量的高效群体,才容易获得高产和优质。

培育理想株型是建立水稻高效群体的基础,高效群体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达到理想状态的必然结果。

理想株型的水稻苗期和分蘖期根系发达,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拔节后株型紧凑,叶片直立;半矮秆,抗倒伏;抽穗灌浆期穗直立或下垂,通风透光好,根系活力较强,叶片不早衰,光合能力强,光合产物多;源、库、流协调,产量较高。

具体有以下技术途径:

1、促使分蘖早生快发,保证在有效分蘖期达到适宜的茎蘖数,提高分蘖质量和成稿率,最终达到适宜穗数,是分蘖期管理的主攻目标。

2、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采用宽行窄株,合理稀植,保证落田苗数。

在管理上促早发,充分利用低位分孽,重视搁田烤田,控制苗峰,以提高成穗率,在保证足穗的同时,为增加每穗颖花数奠定基础。

3、改善减数分裂期的营养条件,能减少颖花退化,扩大谷壳体积,促进胚乳充实饱满,开花后的灌浆期,直至谷粒完熟,其碳水化合物的供应状况,直接影响米粒大小和品质的好差。

重视调控土壤水、气及根外追肥,均有助于扩大充实粒重。

水稻栽培技术

一、水稻育秧

1.确定播种期

北方多数地区育苗的播种期一般在3月末至4月中旬,选择冷尾暖头的好天气播种。

2.整地做床

3.配制营养土

用充分腐熟农家肥,倒细,过筛,与园田土或其他客土按1:

2~3的比例配制营养土,用床土调制剂调酸,捣匀后铺在床面上3~4cm厚。

4.做好种子处理

要晒、选种、浸种,浸好后催芽,至破胸后晾芽。

5.浇足底水

6.播种

根据秧龄确定播种量。

用营养土盖种。

7.药剂灭草

覆土后用丁草胺3g/10m2,对水1kg喷雾封闭,或施除草颗粒剂。

8、苗期管理

出苗前的管理主要是保温,注意防止大风吹开薄膜。

出苗后,及时撤走地膜。

二、稻田整地和水稻移栽

(一)稻田整地包括土壤耕作、打埂埝、整平等。

(二)移栽移栽包括插秧、抛秧和摆秧。

1.适期移栽

北方一季稻区一般在5月中、下旬,有些地区到6月上旬。

2.实行合理稀植

合理稀植的内容包括插秧基本苗数和插植方式,每穴苗数一般为3~5株。

3.提高移栽质量

壮秧带土移栽,插适龄的秧苗,浅插不漏穴,不漂秧,植伤少,插植均匀,提高插秧质量,是使秧苗早返青、早分蘖,并使群体均衡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三、水稻营养与施肥

(一)水稻需肥规律

每收稻谷500kg,约需自土壤中吸收氮8.1~12.65kg,五氧化二磷3.8~5.75kg,氧化钾10.6~15.05kg。

水稻除三要素外,吸收硅的数量也很大。

稻株体内积累的无机养分,大部分是在抽穗开花前的长穗期和分蘖期吸收的。

但高产群体抽稿后仍吸收一定的氮、磷、钾。

(二)稻田的供肥性能

水稻吸收的养分,约有一半是由土壤供给的。

(三)稻田施肥技术

稻田施肥的原则应该是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微肥结合;施足基肥,早施蘖肥,巧施穗粒肥。

1.施足基肥

每隔3~5年施一次农家肥,数量15~20t/hm2。

将氮肥总量的50%~60%作基肥,其余留作追肥。

磷钾肥一般基施。

2.早施蘖肥

分蘖肥分二次施,一次在返青后,用量占氮肥总量的20%左右,目的在于促蘖;另一次分蘖盛期作调整肥施,用量占总氮量的10%左右,目的在于保证全田生长整齐,并起到保蘖成穗的作用。

3.巧施穗、粒肥

适量追施穗、粒肥,使中、后期氮肥占氮肥施用量在10%以内,产量和经济效益都较高。

群体适宜的稻田穗肥倒2叶伸长时施,粒肥在孕穗至齐穗期施用。

直立穗品种一般不施粒肥。

 

棉花蕾铃脱落的调控措施

蕾铃脱落是棉花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生活习性,是夺取棉花高产、稳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具体措施如下:

一、合理密植,优化群体结构

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及品种的特征特性,合理密植,确保棉田得到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气肥资源,促使棉花健壮生长,减轻蕾铃脱落,以获得田间最高亩产铃数。

二、重施花铃肥,普施盖顶肥

花铃期是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要施好花铃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花铃肥应分两次追施,第一次在初花期,亩施尿素5~10公斤,第二次在盛花期,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注意配合磷钾肥一同追施。

打顶前普施盖顶肥,一般亩施尿素6公斤左右,如果棉花生长后期有脱肥早衰现象,还可进行根外追肥。

三、适时打顶摘边心抹赘芽

适时打顶、摘边心、抹赘芽能有效防止无效果枝与花蕾的滋生,调节棉株内部物质分配,减少蕾铃脱落。

四、科学化控,塑造理想株型

根据棉花的生长状况,科学地实施化控。

实施化控要掌握蕾期宜轻,花期宜重,控制株型宜轻,防止疯长宜重,天气偏干宜轻,阴雨足墒宜重,掌握好多次少量的化控原则。

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一般进行四次化控为宜,现蕾期防止疯长;初花期防旺促转化;盛花期抑制中部节间伸长;打顶后封顶封边心。

五、及时防旱排涝

棉花出现叶片萎蔫现象时,应及时浇水,确保棉株正常生长。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挖沟排水,防止蕾铃脱落。

六、及时防治病虫害

棉花进入花铃期以后,要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蕾铃脱落。

同时注意,喷药时要选择下午进行。

七、提倡喷施激素保花保蕾

在棉花上喷施赤霉素,能使更多的有机养分输向蕾铃,从而能减少脱落,提高成铃率。

若与矮壮素混合喷洒,保铃效果更好。

棉花的主要生产问题与技术措施

一、密度问题

现在棉花密度过大的问题是生产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通风透光性差,烂铃重、结铃少、产量上不去。

密度过大一是农民没有依据品种特性种植,舍不得去苗,密度留大了,早早地封垄,棉田荫蔽重,通风透光差,不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造成蕾铃大量脱落。

二是农民不注重棉花有无限生长习性的特点,没有及时进行化控,没有适时地打顶摘边心,导致棉花疯长,

技术途径:

1、合理密植。

依据品种特性、种植制度、地力水平和栽培管理水平等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并配置科学的行株距。

2、适时打顶摘边心抹赘芽。

适时打顶、摘边心、抹赘芽能有效防止无效果枝与花蕾的滋生,调节棉株内部物质分配,减少蕾铃脱落。

3、科学化控,塑造理想株型。

根据棉花的生长状况,科学地实施化控。

实施化控要掌握蕾期宜轻,花期宜重,控制株型宜轻,防止疯长宜重,天气偏干宜轻,阴雨足墒宜重,掌握好多次少量的化控原则。

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一般进行四次化控为宜,现蕾期防止疯长;初花期防旺促转化;盛花期抑制中部节间伸长;打顶后封顶封边心。

二、棉花徒长,结铃少。

棉株茎、枝、叶等营养器官过度生长,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去平衡的现象,称为徒长,俗称“疯长”。

棉花现蕾以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步进行,如果营养生长过快,生殖生长受到抑制,就会造成蕾铃脱落,严重者会出现不结铃现象。

徒长的原因主要是施用肥、水过多。

现蕾至开花初期是棉花一生营养生长最快的时期。

如氮肥供应过多,就会造成碳、氮代谢比例失调,易造成营养器官生长过快。

技术途径:

1、合理施肥、灌水。

在施足底肥的条件下,一般苗肥不用施用。

在中上等肥力的高产棉田,蕾期可不再施肥。

各类棉田花铃期要重施花铃肥。

在灌足底墒水的基础上,苗期不用灌水,蕾期适当推迟第一次灌水时间,以进行“蹲苗”。

深中耕:

切断部分根系,抑制棉株生长过快。

蕾期至初花期若发现徒长现象,用中耕器械在棉株一侧近根处深中耕12~16厘米,切断部分根系,能短时期有效控制生长。

2、科学化控。

根据棉花的生长状况,科学地实施化控。

实施化控要掌握蕾期宜轻,花期宜重,控制株型宜轻,防止疯长宜重,天气偏干宜轻,阴雨足墒宜重,掌握好多次少量的化控原则。

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一般进行四次化控为宜,现蕾期防止疯长;初花期防旺促转化;盛花期抑制中部节间伸长;打顶后封顶封边心。

三、蕾铃脱落和烂铃问题

蕾铃脱落是棉花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生活习性,棉花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