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混凝土缺陷修补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864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体结构混凝土缺陷修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主体结构混凝土缺陷修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主体结构混凝土缺陷修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主体结构混凝土缺陷修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主体结构混凝土缺陷修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体结构混凝土缺陷修补方案.docx

《主体结构混凝土缺陷修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体结构混凝土缺陷修补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体结构混凝土缺陷修补方案.docx

主体结构混凝土缺陷修补方案

 

5

9

9

0

0

2

3

3

3

3

4

5

第一章编制依据

(1)常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TJ-08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文化宫站(S200526-CZ14-S)第二册《结构及防水》第二分册《主体内部结构》(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

(7)《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8)《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

(9)常州市轨道公司《关于规范车站结构施工技术管理的通知》;

(10)其它现行相关施工书籍资料、现行技术标准、设计规范、规定等;

(11)我公司地铁施工中积累的经验及对地铁施工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储备。

第二章工程概况

(1)1号线车站为14m岛式站台地下三层车站,车站净长,净宽,其中“刀把”部分长。

1号线车站标准段坑开挖深度约,端头井段约为。

(2)车站为14m岛式站台地下三层双柱三跨(局部单柱双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形框架结构,车站主体基坑均采用半铺盖明挖顺做法施工。

(3)车站主体采用1000厚度地下连续墙+水平内支撑围护体系,地下连续墙在车站正常使用期间通过压顶梁参与车站抗浮,并与内衬墙形成“复合墙”结构,共同承受水土压力。

(4)本站结构底板、站台板、中板、顶板自起点SK21+向北以2‰的坡度向上倾斜。

(5)车站主体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抗震等级为二级,车站结构中承重构件的耐火等级为一级,当地下水无侵蚀性时,地下车站的环境类别按照Ⅰ类(一般环境条件)考虑,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6)迎水面结构均应采用防水混凝土进行结构自防水,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根据结构的埋置深度确定,并不得小于P8,小于30米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10。

车站主体结构采用耐久性混凝土,迎水面结构混凝土(顶板、侧墙和底板、底板梁)中应添加高效减水剂和抗裂防水剂,并按高性能混凝土要求进行配制,双掺优质粉煤灰(≧Ⅱ级灰)和粒化高炉矿粉渣微粉(≧S95)高效减水剂,减水率>15%,具体如下表:

表2-1车站主体结构混凝土标号及抗渗等级

结构位置

混凝土标号

抗渗等级

备注

基础垫层

C20

/

车站底板、底板梁

C35

P10

中板、梁

C35

/

顶板、梁

C35

P8

C45、C50

/

内衬墙

C35

P8/P10

下三层内衬墙为P10

防水保护层

C20细石混凝土(早强)

/

(7)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净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在一般情况下满足些列规定:

表2-2车站主体结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

结构类型

顶板

顶板梁

中板

中板梁

站台板、楼梯等内部二次结构

外侧

内侧

外侧

内侧

保护层厚度(mm)

45

35

45

40

35

40

25

结构类型

底板

底板梁

内衬墙

外侧

内侧

外侧

内侧

外侧

内侧

35

保护层厚度(mm)

45

35

45

40

45

35

注:

顶、底板梁的钢筋根据顶、底板钢筋净保护层相应放置,如板梁倒置,则作相应变动。

第三章前期调查

针对一般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混凝土质量缺陷,对车站结构全数检查,发现车站主体结构存在错台、蜂窝、麻面、露筋、缝隙夹层、缺棱掉角、局部胀模、局部漏水等问题。

第四章质量通病产生原因分析

错台

错台是指模板拆除后,混凝土表面模板接缝处出现超过规范要求的错台现象,一般错台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模板外支撑不牢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局部模板变形引起的外形走样;

(2)、模板支撑基础不牢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整体移位而造成外形走样;(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器靠模板太近,造成过振使模板变形;(4)、施工缝处模板连接不牢固,使模板走样。

蜂窝

蜂窝是指拆模后构件有局部混凝土松酥,石多浆少,石子间出现分析,形成蜂窝状的窟窿,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上、下料不当,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2)、混凝土的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3)、模板缝隙未堵严,造成水泥浆流失;(4)、钢筋过密,未增加间隙就继续灌注混凝土。

麻面

麻面是指混凝土构件表面局部缺浆,出现无数的小凹坑,但无露筋现象,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模板表面粗糙,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贴产生麻面;

(2)、模板湿润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收,使混凝土表面早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露筋

露筋是指构件中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部分或局部未被混凝土包裹或外露,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混凝土浇筑时振捣未到位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2)、模板安装不严实存有缝隙,造成混凝土水泥浆漏失;(3)、保护层垫块未放置到位。

缝隙夹层

缝隙夹层是或诱导缝处有缝隙或夹有杂物。

它是因施工缝或诱导缝处理不当以及混凝土中含有垃圾杂物所致。

局部胀模

混凝土胀模现象,会造成构件尺寸增大,外形不规整,严重者需要进行剔凿,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常见的混凝土胀模原因主要有:

(1)、采用泵送混凝土时,一次浇筑过高,过快;

(2)、由于墙面残浆等原因,二次接槎部位模板不能保证与墙拼严;(3)、模板安装过松;(4)、支撑数量不足,造成荷载重分配,跑模。

缺棱掉角

缺棱、掉角是指梁、柱、板、墙以及洞口的直角边上的混凝土局部残损掉落。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未充分润湿,使棱角处混凝土中水分被模板吸去而水化不充分,引起强度降低,拆模时则棱角损坏;另外,拆模过早或拆模后保护不善,也会造成棱角损坏。

局部渗水

地下结构中可能出现的渗漏情况,按结构部位可分为变形缝部位、施工缝部位、墙面部位、穿墙管道部位、预埋件部位。

按渗漏状况可分为孔眼渗漏、裂缝渗漏、墙面潮湿或渗漏、施工缝渗漏、变形缝渗漏、管道及预埋件部位渗漏。

本工程仅在施工缝部位及墙面出现局部漏水,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施工缝部位浇注不良或骨料集中;

(2)、施工缝掉入杂物导致防水失效;(3)、混凝土接头部位产生收缩造成开裂;(4)、施工缝防水施工不良造成防水失效;(5)、混凝土中的杂物较大形成过水通道;(6)、混凝土收缩或结构裂缝;(7)、浇注时振捣不良导致不密实、内部空洞等原因形成积水。

构件裂缝

混凝土结构构件产生裂缝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外荷载(包括施工和使用阶段)引起裂缝,有变形(包括温度与湿度变化及不均匀沉陷等产生的变形)引起的裂缝和有施工操作(如制作、脱模、养护、堆放、运输、吊装等)不善引起的裂缝。

梁板柱接槎不当

梁、柱、板接槎不当是指现浇混凝土的梁头、板底、柱顶出现凸模、夹渣或尺寸偏小,混凝土用量不足的现象。

主要是由于模板尺寸偏移,杂物未清理彻底或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等造成的。

墙、柱底烂根

墙、柱底烂根是指混凝土墙或柱子与板面或梁顶面接槎处出现的局部起砂、夹层、夹渣或杂质较集中的质量缺陷,从而使混凝土墙或柱子与板面或梁顶面之间的混凝土接触面积缩小,强度较弱。

表面泛砂

表面泛砂是指混凝土结构构件表面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砂颗粒、小石子松动、脱落的现象。

造成的原因有

(1)、水泥问题:

劣质水泥或过期受潮的水泥,直接造成水泥地面强度不够,出现起砂现象;

(2)、水泥用量过少,施工方为了节约成本,会有意降低水泥掺量;

(3)、水灰比过大,拌和水泥砂浆或混凝土时加水过多,造成硬化后的砂浆或混凝土内部空隙率大,从而严重影响强度;

(4)、养护不当,湿养护的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夏天可以适当提前开始湿养护。

如果过早洒水或室外施工被雨淋,则会因为表面水灰比过大而造成表面强度差,起灰起砂。

露天地面施工时,在水泥地面进入初凝时最好覆盖草席或塑料膜养护,避免阳光直射和刮风。

冬季施工时,当气温低于5度时,应采取保温防冻措施,否则水泥地面很容易因为受冻造成地面起砂。

(5)、水泥地面起砂的原因还有:

过度振捣、未及时去除表层泌水、过早开放使用、砂或石子中含泥量太大等。

板面裂纹

板面裂纹是指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表面出现不同深度,不规则的裂纹。

按照开裂原因,可以分为如下四种。

(1)、混凝土施工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的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

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上之间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2)

(2)、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

(3)(3)、施工工艺不当引起: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

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大梁两侧的楼板不均匀沉降也会使支座产生负弯矩造成横向裂缝。

(4)(4)、混凝土的收缩(温度裂缝):

在硬化初期主要是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形成一种新的水泥结晶体,这种结晶体化合物较原材料体积小,因而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即所谓的凝缩,后期主要是混凝土内自由水蒸发而引起的干缩。

另外,室内外温差变化较大,也要引起一定的裂缝。

第五章质量缺陷具体处理方案

缺陷修复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图混凝土缺陷修复施工流程图

施工准备

(1)、拟修补砼蜂窝、麻面缺陷部位,大小标记清晰,并做好记录;

(2)、对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架子、锤子、铁锤、吊锤、墨斗准备好;

(3)、对操作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交底;

(4)、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查监督工作;

(5)、要求修补处的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后,才能进行修补工作。

施工物资及人力准备

(1)、施工机具,针对车站出现的质量缺陷数量及种类,拟投入的施工机具及材料如下表所示:

表5-3拟投入工具数量表

(2)、人员准备,每个车站设一个施工班组流水作业,一个施工班组:

现场管理负责1人,技术负责1人,架子工6人,松散混凝土凿除4人,墙面磨平4人,调配水泥浆(细石混凝土)4人,抹面4人,杂工10人。

缺陷处理要求

(1)、选用的修补材料,除满足结构正常使用的各项要求外,其本身的强度、耐久度、与老混凝土的粘结强度等,均不得低于老混凝土的标准;

(2)、修补材料应有与老混凝土相一致的外观,砂浆根据现场情况通过改变水泥配比调色,与原状混凝土色泽一致;

(3)、修补时应将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彻底凿除,清除松动碎块,残渣,凿成陡坡,再用空压机吹洗干净;

(4)、对渗水、漏水的部位,应采用速凝材料堵漏和将外漏部位埋管集中引出后在快速风度,漏水堵住后,即进行修补;

(5)、对错台的处理遵循“宁磨不补,多磨少补”的处理原则。

具体处理措施

对于凹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