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8553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的春节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的春节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的春节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的春节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的春节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的春节 教案.docx

《北京的春节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的春节 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的春节 教案.docx

北京的春节教案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字词句

◎会写“蒜、醋”等34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38个词语。

◎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阅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

◎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到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朗读并背诵《长歌行》。

 

口头表达

◎能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交流从《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结合《十五夜望月》里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和同学交流古诗词中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书面表达

◎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出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能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并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仿照《腊八粥》的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

 

1.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围绕这一目标,你认为以下哪些学习内容是学生运用已有语文经验能自主完成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指导的?

学习内容

学生能自主完成的

需教师指导的

能分清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能透过课文内容的主次安排,明白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意思

能体会到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结合课文内容,能体会到详略安排得当的表达效果

  2本单元的习作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上的不同选择,既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对习作的内容安排和教学实施建议,以下看法你比较赞同哪个?

你自己还有什么看法?

◎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和家乡的民俗活动有关。

◎可选择的内容在习作时的侧重点不同:

介绍一种风俗应重点写它的来历、特点或文化内涵等内容;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应重点描述参加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感受或想法。

◎教学时可以创设不同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交流中,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并合理安排内容的详略。

◎习作教学前可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家乡的风俗,为习作做好准备。

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审题、选材、安排详略,待学生完成习作之后再根据学情进行语言表达上的修改反馈。

◎如果把全班同学的习作编成一本《家乡的风俗》作品集,最好分类编辑,比如一类可以是“家乡的风俗”,另一类可以是“我参加过的风俗活动”。

我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

古诗三首

藏戏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课时

2

2

2

1

2

2

11

1北京的春节

语文要素

阅读:

1.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写作:

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人文主题

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如图片等。

2.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完成“预习卡”。

2.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春节的风俗。

课时目标

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21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童谣导入,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自然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了解北京春节风俗

1.出示动漫童谣,指名学生读一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什么内容?

春节

2.学生交流:

你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春节的哪些风俗令你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指名说一说从插图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大家的春节都过得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板书课题

二、扫除生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词语。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1指导学生读好儿化音,在朗读中体会北京话的特点。

2学生交流难理解的词语。

教师结合图片和资料介绍文中与老北京地区春节风俗相关的事物。

2.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教师相机正音。

2书写指导:

醋、摊、燃。

重点指导:

①“醋”字左边是“酉”,不要误写作“西”。

②“摊”字是左中右结构,要注意中间的“又”写得窄而短,左右疏密均匀。

③“燃”是左右结构,四点底不要写到火字旁的下方。

3.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先自读课文,接着交流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再交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合作探究,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写在学习单上。

先小组讨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文中隐含的时间,如,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师生共同设计出如下学习单:

学习单

时间

人们的活动

详略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除夕

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设计意图:

该环节引导学生借助表格这一直观的形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课文脉络,由整体入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后面分清内容的主次、深入学习课文详写的部分等作好铺垫。

 

 

2小组合作,先默读课文,再找出春节里人们的活动,完成学习单的填写。

1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填写学习单。

①思考:

课文描写了春节里人们的哪些活动?

②思考:

在对这些日子的描写中,老舍先生把什么日子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日子写得比较简略呢?

2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3学生借助表格,完整地说一说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设计意图:

结合课后习题,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详略安排。

 

四、理清主次,知道课文详略的安排

1.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说一说课文这样详略描写的好处。

2.学生在学习单中把各部分的详略情况标注出来。

预设:

学习单

时间

人们的活动

详略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

腊月二十三

祭灶王、吃糖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除夕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初一

拜年

正月初六

铺户开张、放鞭炮、逛庙会

元宵节

赏灯、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提问: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个忙碌、热闹、闲适、红火又美丽的春节。

那么为什么老舍先生要把这五个日子写得很详细,把其余的日子写得很简略呢?

预设:

选择这五个时间点进行细描,除了场面热闹、富有北京特色之外,还巧妙地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忙碌、热闹、闲适、红火又美丽,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详略得当的布局使得文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2.课外阅读其他作家有关春节的作品。

课时目标

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利用学习单梳理出了春节里不同时间人们的活动。

回忆一下,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二、深入详写片段,感受老北京春节的风俗特点

1.学习“腊八”部分。

出示学习要求:

深入地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1指名朗读,请学生说说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出示语句: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引导学生交流对勾画语句的批注。

预设:

腊八粥的特点:

食材多。

腊八蒜的特点:

色味双美。

②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

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

③有感情地朗读“腊八”这一部分。

3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作者在描写腊八风俗的时候,抓住哪些风俗进行重点描写的?

又是如何写出这些特点的?

4教师小结:

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腊八醋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相机板书:

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风俗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

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研读。

提示1:

边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勾画出相关语句。

提示2:

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作简单批注。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反馈。

1交流“腊月二十三”部分。

①先交流勾画的语句和批注。

预设1:

勾画语句: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批注感受:

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特点。

预设2:

勾画语句:

“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

”批注感受:

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

②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作者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的习俗,重点描写了街上卖糖的情形、吃糖习俗的来历,写出了小年这一天的“祭灶王”的风俗特点。

③教师小结:

作者抓住小年“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景象、吃糖习俗的来历,使得风俗特点更加突出。

④请学生结合句子想象小年这一天北京街上的热闹景象,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除夕”部分。

①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除夕这一天的习俗,组间进行补充。

作者重点描写了除夕这一天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习俗。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抓住关键词进行体会。

预设1:

抓住“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一句“家家”“赶”“到处”“香味”等词语,体会除夕这一日的热闹。

设计意图:

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

作者在细致描写课文主要部分时,抓住重点习俗进行描写,使得风俗特色得以突显。

 

预设2:

抓住“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等句子中的“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等词语,可感受到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除夕这一日“热闹、团圆”的气氛。

3交流“初一”部分。

预设1:

学生圈画出第9自然段中“截然不同”一词,批注感受:

人们享受着初一这一日的休闲时光。

预设2:

学生圈画出第10自然段中描写不同人活动的语句,批注感受:

初一这天,不同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

①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初一午后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初一的热闹美好。

②学生分角色朗读正月初一午后不同人活动的语句,感受初一这一日与除夕不同的“热闹”。

4交流“元宵节”部分。

根据学生的交流,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花灯的语句,读懂写出了哪些特点,通过朗读感受元宵节的风俗特点,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将“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换为“都”,请学生对比着读一读,让学生体会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词语表达,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三、默读课文,体会详略安排得当的好处

1.请学生找出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思考:

这些部分的写法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的写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作者是一笔带过的,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概括。

3.出示第7、11自然段,请学生边读边思考: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

4.交流后小结:

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体会作家“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1.学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

2.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出示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例句1,指导学生读好加点词语的儿化音,在朗读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设计意图:

注重单元的整体性,将不同板块进行整合,再借助“阅读链接”,在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及时训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口头表达,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2出示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例句2,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闲在”的意思,再用其他词语替换加点词语,在对比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五、结合“阅读链接”进行对比阅读,再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1.学生默读“阅读链接”,明确课文介绍的是哪个地区的哪些春节习俗。

2.学生将“阅读链接”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交流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

3.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1引导交流:

你和文中老北京地区的孩子们过春节时的活动有什么不同?

2结合学生分享情况,教师相机小结:

不同地域的春节,有着不同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的风俗也有所变化。

但是,不管有着怎样的差别和变化,春节在人心中的位置始终没有改变,关于春节的文化传统也会不断地传承下去。

4.教师小结:

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这幅长画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下,我们还可以去读读其他作家笔下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搜集不同地区节日的风俗,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开始——腊月的初旬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除夕

第二个——正月初一 

第三个——元宵节

结束——正月十九锣鼓喧天辞旧岁

爆竹声中迎新春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详略得当,而且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北京春节的习俗。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利用学习单,梳理出老北京春节不同时间人们的活动,让学生对北京的春节形成完整印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及学习单,发现作者的详略安排,总结出作者在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和元宵节是详写部分。

此时出示本课主线问题:

作者是怎样写出各时间段的特点的?

然后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腊八”部分,深入体会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为了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我通过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交流研读“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和元宵节”部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我还通过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启发学生总结课文写法上的特点,体会详略写法的好处。

最后,我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进一步感受的传统文化。

在分析课文时,学生说得比较到位,但是我指导学生朗读有所欠缺,还应该提高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

教学资源

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正红旗人。

1925年完成处女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连载于《小说月报》,署名老舍。

接着在《小说月报》连载《赵子曰》《二马》,赢得美誉,奠定其文坛地位。

他一生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离婚》《骆驼祥子》《断魂枪》《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茶馆》《龙须沟》《残雾》《方珍珠》《春华秋实》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