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课题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3、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4、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机械
教学难点
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者省力。
教具准备
各种简单的工具及相应的挂图。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
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
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
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
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
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介绍古代机械
(1)同学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板
书
设
计
1什么叫机械
降低工作难度简单机械
工具装置-----机械
或者省力复杂机械(机器)
教
学
后
记
课题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3、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4、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
省力、方便、平衡。
5、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重点
研究杠杆省力或者方便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研究利用支点使木尺平衡的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
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
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
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
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
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操作演示后揭示:
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
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
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
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
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板书:
杠杆三要素:
支点动力阻力)。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领取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弹簧秤和实验记录单。
(2)教师提醒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好实验记录。
(3)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记录单
支点到重物的距离(格)“物距”
支点到拉力的距离(格)“力距”
物重(牛)
拉力(牛)
1
物距大于
力距
2
3
物距小于力距
4
5
物距等于力距
6
以上实验说明:
三.集体汇报交流,师生总结评议。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
(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
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
它还有什么作用?
(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天平、跷跷板)
3、对照课本插图观察后说一说:
哪些是省力的?
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他说得有道理吗?
你觉得是否可行?
五、课后小结:
板
书
设
计
2、怎样移动重物
力点
支点
重点
物距大于力距费力方便物距小于力距省力物距等于力距不省力不费力
教
学
后
记
课题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3.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4.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发现斜面的角度越小越省力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
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
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
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
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
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
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学生充分发表个人办法。
3、交流,比较:
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
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
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
(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
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
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
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
(板书:
斜面)
4、讨论: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
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
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
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
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
需要什么材料?
(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教师提醒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
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
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分工:
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
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
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
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
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
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
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
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
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
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
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
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
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
(出示:
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
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
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注意安全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
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
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
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可拉一下衣服上的拉锁体会一下。
(是很多楔形结构吻合而成)
9、小结:
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
书
设
计
3、斜坡的启示
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能省力
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
教
学
后
记
课题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4.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5.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利用组装汽车进行试验,发现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试验、测量,发现轮与轴的直径相差越大越省力
教具准备
演示器材:
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
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安全操作竞赛:
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
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
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
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
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
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
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
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
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
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
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
轮轴能省力。
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
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
动力点在哪里?
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
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
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
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全班集体汇报交流。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
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
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板
书
设
计
4、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能省力
轴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教
学
后
记
课题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3.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4.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5.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6.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
教学重点
知道动滑轮、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组装滑轮装置进行试验研究两种滑轮不同的作用
教具准备
滑轮实验盒、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集中话题
1、教师请旗手简要说一说怎麽把国旗升上去的,同时表演一下让同学观看。
2、提问:
谁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力,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顶端有个轮子。
)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定滑轮:
突出滑轮的位置没动,动滑轮的位置能改变。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发放滑轮实验盒,学生分组实验。
8、集中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9、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0、指名说一说,共同补充总结。
三、回顾和解释
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板
书
设
计
5、国旗怎样升上去
定滑轮:
不省力,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滑轮
动滑轮:
能省一半力,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教
学
后
记
课题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第6课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2.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3.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4.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5.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6.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7.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教学重点
发现机械中的传动装置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具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可组装的链条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
(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板
书
设
计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链条传动:
能改变转动的速度,不能改变转动的方向
齿轮转动:
能改变转动速度和方向,传动距离近
教
学
后
记
课题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教学重点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教学难点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蛋壳
2、相关图片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教师出示各种图片),指名说说。
2、讲述:
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3、活动:
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
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
活动一
1、谈话:
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
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
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
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做好记录。
4、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选择定量(如三本语文书,十厘米高)做一做记录下来想一想有什麽收获?
5、谈话:
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6、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7、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8、提问:
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9、教师演示:
(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先学生预测,老师演示蛋壳的承受力。
10、提问: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呢?
活动二
1、出示书上的图画
提问:
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小结:
提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教学反思:
课题
2.搭支架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2、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能够设计并制作简单立体支架。
教学准备
1、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
2、演示用图片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书上的图片
提问:
这些物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2、分组讨论,汇报想法,相互评议。
3、揭题:
(板书课题)
活动一
1、谈话:
下面我们就用桌上的塑料管来搭支架,各组同学相互合作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支架,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用塑料管搭支架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连接方法呢?
2、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介绍连接方法。
3、学生动手搭支架。
4、汇报研究成果得出:
三角形结构的支架牢固。
5、提问:
你能使这些容易变形的支架也稳固吗?
先说说,然后再做一做。
6、学生加固支架,教师指导检查。
7、小结:
三角形的稳定性比较好。
8、谈话:
同学们,艾菲尔铁塔高耸直立、非常壮观,引来各国游客前去参观,你们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
9、提问:
搭高塔前首先要做什么工作呢?
10、学生设计、并全班展示。
11、分组进行搭建工作,师巡视帮助。
12、谈话:
同学们,你们的高塔搭建完成了吗?
怎么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呢?
13、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醒放上同样的物体再进行试验。
14、学生分组实验。
15、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各组高塔的综合性能。
16、提问:
为什么有些组的高塔的坚固、稳定性好?
17、学生讨论、回答。
18、提问:
结合前面的学习有办法增强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吗?
19、学生讨论、回答。
20、学生动手活动。
21、汇报、小结。
活动二
1、提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用吗?
2、出示书上的图片
提问:
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支架,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教学反思:
课题
3、建桥梁(江苏教育出版社22、2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生活中的三类桥及所用材料,通过实验验证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
2、能自定标准将桥梁分类。
3.能用西瓜皮建成“瓜皮桥”.
4、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和快乐,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重、难点
重点:
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
难点:
建“瓜皮桥”.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有关桥的图片.
谈话:
它们都是什么桥?
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2、提问:
桥梁的结构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3、讨论、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桥梁主要有桥面和桥墩组成。
)
4、出示桥梁卡片
提问:
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桥梁,你们按不同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5、学生讨论并分类。
6、学生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