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板块限时练一三.docx
《古诗文阅读板块限时练一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板块限时练一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阅读板块限时练一三
古诗文阅读板块限时练
(一)~(三)
古诗文阅读板块限时练
(一)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
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
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
起知处州。
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
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
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
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注],上尝悔之。
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
国书专求陵寝。
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
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
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
“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
”搢笏出之。
金主大骇,曰:
“此岂献书处耶?
”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
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
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
知静江府。
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
“利害有大于此乎?
”奏疏谓:
“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
”上从之。
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
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
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
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
绍熙三年,加大学士。
四年薨。
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
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
[注] 继“绍兴和议”(1141年)后,隆兴二年(1164)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国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金国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B.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C.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D.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解析:
选C 句中,“迭石”“筑防”结构相同,意义连贯,中间不做停顿,故排除A、D两项。
如将“所”与“立水则”断为一处,需考虑“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事物。
如此,则此四字为单独的名词短语,既不能独立成句,又不能充当上下文成分。
分析可知:
“所”当为“四十九”的量词,而“立水则”的主语承前省略当为“成大”,句意通顺,故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路,两宋行政区域名。
行政区域名,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为州,唐为道,元为行省。
B.漕司,即“漕运司”,是宋代独有的管理催征税赋、办理漕运等事务的官署或官员。
C.幕,即“幕府”。
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设立府署招致人才帮助自己处理事务。
D.二府,是宋代最高国务机关。
西府“枢密院”主管军务,东府“政事堂”主管政务。
解析:
选B B项,漕司,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或官员。
北宋称“转运司”,南宋称“漕司”,元代称“漕运司”,明清亦有,并非两宋所独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成大迁升提拔很快,受到指责。
绍兴二十四年,范成大登进士第,后来连续升迁至著作佐郎、吏部郎官,谏官指责他越级升职,随即被免。
B.范成大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
在金人朝廷上,范成大借进献国书之机,呈上要求修改受书礼的奏疏,面对威逼毫不退缩,最终全节而归。
C.范成大整饬地方盐政,兴利除弊。
针对广西盐政弊端,范成大上书朝廷,建议合理分配盐利,活跃两广盐市交易,这获得宰相的认可和资助。
D.范成大选用地方人才,不拘一格。
任四川制置使时,范成大重视人才,把可用之才招致幕下;向朝廷隆重推荐杰出人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
选C C项,由原文“知静江府……奏疏谓:
‘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
’上从之”可知,认可范成大建议者为皇帝。
由原文“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可知,宰相认可资助的是盐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
译文:
(2)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译文: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参考答案:
(1)金朝群臣用手板击他要他起来,范成大一直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国书送上。
(“以笏”“屹”“书达”各1分,语意连贯1分)
(2)人们多认为不好,(皇帝)下发(这个意见)给官吏们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
(“以为”“下”“易”各1分,语意连贯1分)
5.范成大在处州做官时,为解决百姓的争端创立了义役法,请简要说说具体做法和积极影响。
(3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首先理解“义役法”的具体内容:
“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根据后文“民便之。
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说明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进行推广。
参考答案:
具体做法:
规定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用所收田谷来资助服役的人家,民户按次序轮流支付,甲乙轮流可以排序到二十年。
(2分)
积极影响:
减轻百姓应役负担,改变“争役嚣讼”的局面。
后来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进行推广。
(1分)
参考译文: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范成大登进士第。
隆兴元年,范成大连续升迁至著作佐郎,被授予吏部郎官,谏官指责他越级升职,随即被罢免。
任处州知州。
处州百姓常常因为官府差役的事情而引发官司争端。
范成大为处州开创义役法。
(规定)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用所收田谷)来资助服役的人家,民户按次序轮流支付,甲乙轮流可以排序到二十年,百姓为之称便。
在这之后,范成大进入朝廷上奏,说到了这件事,朝廷下诏颁布义役法到各行政区域。
处州大多是山田,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始建通济堰,灌溉水田二十多万亩,但是,通济堰因年久失修,多有破败。
范成大亲自踏勘堰址,通过叠石筑防,设置四十九道闸,在堰的上中下游设立用水法则,灌溉有序,百姓获得很大利益。
宋金隆兴二年再次和议时,朝廷忘了议定受书的礼仪,皇上曾为此感到后悔。
(朝廷)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充任祈请国信使,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
皇上当面对范成大讲了接受国书的仪式的事情,范成大请求一并写入国书中,皇帝不许。
到燕山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接受国书的仪式,把它放入怀中。
范成大首次呈进国书,言辞慷慨,金朝君臣正认真倾听时,范成大忽然上奏道:
“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没有确定,我这里有奏章。
”于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
金世宗完颜雍大吃一惊,说:
“这难道是献国书的地方?
”金朝群臣用手板击他要他起来,范成大一直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国书送上。
不久,回到住所,完颜雍派伴使宣旨听候处理。
范成大一直跪立着要献上国书的时候,金朝廷上议论纷纷,太子想杀死范成大,经越王阻止才作罢,范成大终得保全气节而归。
范成大出知静江府。
当时,广西贫乏,专靠盐利,漕臣又把盐利全部取走,于是所属县邑有增加盐价抑配卖给百姓的弊病,朝廷下诏恢复钞盐,漕司拘留钞钱平均分给所属各部,但钱没按时到。
范成大到广西后,说:
“有比这更严重的危害吗?
”他上疏说:
“可以强制减去漕司强取的数目,来让各郡县财政宽裕,那么科卖抑配可以被禁止。
”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几年后,广州盐商上书,乞求恢复客商贩盐,宰相同意他们的意见,拿出大量的银钱帮助他们。
人们多认为不好,(皇帝)下发(这个意见)给官吏们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
范成大受任四川制置使。
凡是可用的人才,范成大全部招到幕下,用其所长,不拘小节,对于那些优秀的英才,范成大就上书推荐,被推荐的人往往扬名于朝廷,(甚至能够)官至二府。
后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不久到金陵主政。
正赶上天大旱,范成大奏请朝廷挪用军用储备粮食二十万赈济饥民,减租米五万石。
绍熙三年加职大学士。
绍熙四年去世。
范成大平素有文名,尤其擅长诗歌。
自号石湖,有《石湖集》流传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6~7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 ①范成大:
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
②双旌:
镇帅的代称。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选D D项,本诗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但并没有对家国的慨叹。
7.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从炼字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6分)
答:
解析:
本题是赏析题,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角度,一是炼字,一是修辞手法。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中的两个虚词“犹”“却”对情感起到了强化作用,是诗句的精妙之处。
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两个字的效果,“犹”是“还”的意思,饮酒依旧不能消除愁苦,可见思乡之愁的浓重;“却”表示转折,强调思念的力量,也表现出只能心回的无奈。
从修辞上看,主要是比拟,将无形的思乡之情化成有形的东西,形象生动。
参考答案:
①用字巧妙。
“犹”字写出了酒醉之后仍不能排遣思乡之愁,足见思乡之浓重;“却”字写乡心似乎与身体不同,随潮水回归,实际上饱含作者的无奈。
②运用比拟。
化抽象为具体,将乡心当作有形的事物来写,说它依附于潮水,回归家乡,将思乡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论述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 ”。
(2)《阿房宫赋》用纵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墙还多来形容阿房宫的宏大的句子是“ , ”。
(3)《师说》中的“ , ”这句话与《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解析:
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答案:
(1)君子生非异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诗文阅读板块限时练
(二)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原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高帝曰:
“得无难乎?
”叔孙通曰:
“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
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
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
臣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上曰:
“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
汉九年,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
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
“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
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原先伏诛,以颈血汙地。
”高帝曰:
“公罢矣,吾直戏耳。
”叔孙通曰:
“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
”高帝曰:
“吾听公言。
”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叔孙生曰:
“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
”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
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
高庙,汉太祖,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
”孝惠帝大惧,曰:
“急坏之。
”叔孙生曰:
“人主无过举。
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
愿陛下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
”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B.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C.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D.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
解析:
选B “东朝长乐宫”即到东边朝拜长乐宫的吕太后,“东朝”与“长乐宫”之间不可断开。
“数跸烦人”即每次出行都要开路清道,禁止通行很是烦扰别人,“烦人”之间不可断开。
“叔孙生奏事”,即叔孙通向孝惠帝报告请示工作,“奏事”之间不可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帝,远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三王,有多种说法,一般指伏羲、神农、黄帝。
B.太子,被定为皇位继位者的人;太子太傅,古代官职名称,即太子的老师。
C.崩,驾崩,帝王之死。
崩的等级最高,诸侯王、妃子们死叫薨。
D.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
解析:
选A “三王”指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君主,不同于“三皇五帝”的“三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叔孙通通守变之道,及时制定朝廷仪礼。
汉朝初建期间,群臣在朝廷上任意无节,高祖忧患,叔孙通结合古代和秦朝的礼仪,制定了新礼节。
B.叔孙通知稳定之理,力谏高祖不易太子。
汉十二年,高帝打算让刘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为维护政权稳定,进谏力阻,终于使高帝放弃了初衷。
C.叔孙通识宗法之体,受命制定宗庙仪法。
孝惠帝即位,大臣们不熟悉先帝陵园和宗庙的仪礼,叔孙通受孝惠帝之命,制定了宗庙的仪礼法规。
D.叔孙通守为臣之本,阻止孝惠帝自筑复道。
为出行方便,孝惠帝欲建复道,因其在宗庙通道之上,叔孙通竭力阻止,最终孝惠帝只得作罢。
解析:
选D D项,“阻止孝惠帝自筑复道”“孝惠帝只得作罢”说法不当,复道已经建起,叔孙通只是批评,不是阻止,最终使孝惠帝另立一座祠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原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译文:
(2)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译文:
参考答案:
(1)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
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
(2)等到皇帝设置酒宴款待宾客时,看到张良招来的四位年长高士都随从太子进宫拜见,皇帝于是再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了。
5.叔孙通是从哪几个方面劝阻高帝放弃以刘如意易太子的打算的?
请简要归纳。
(3分)
答:
参考答案:
叙说历史教训,说明易太子会招致政权不稳;评价太子为人,说明太子适合做皇帝,不宜更换;评说吕后在夺取政权中的功劳,说明易太子对不起吕后。
参考译文:
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
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
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担忧。
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
“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
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
”高帝说:
“该不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
”叔孙通说:
“五帝有不同的乐礼,三王有不同礼节。
礼,就是按照当时的世事人情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
所以从夏、殷、周三代的礼节有所沿袭、删减和增加的情况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就是说不同朝代的礼节是不相重复的。
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
”皇帝说:
“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
汉高帝九年(前198),高帝调叔孙通任太子太傅。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高帝打算让赵王刘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向皇帝进谏规劝道:
“从前,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的缘故废掉太子,立了奚齐,使晋国大乱几十年,被天下人耻笑。
秦始皇因为不早早确定扶苏当太子,让赵高能够用欺诈伎俩立了胡亥,结果自取灭亡,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
现在太子仁义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吕后与陛下同经艰难困苦,同吃粗茶淡饭,是患难与共的夫妻,怎么可以背弃她呢!
陛下一定要废掉嫡长子而扶立小儿子,我宁愿先受一死,让我的一腔鲜血染红大地。
”高帝说:
“您算了吧,我只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叔孙通说:
“太子是天下的根基,根一动摇,天下就会震荡起来,怎么能拿天下的根基之事作为戏言来说呢?
”高帝说:
“我听从您的意见。
”等到皇帝设置酒宴款待宾客时,看到张良招来的四位年长高士都随从太子进宫拜见,皇帝于是再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了。
汉高帝去世,孝惠帝即位就对叔孙先生说:
“先帝陵园和宗庙的仪礼,臣子们都不熟悉。
”于是叔孙通又调任太常官职,他制定了宗庙的仪礼法规。
此后又陆续地制定了汉朝诸多仪礼制度,这些都是叔孙通任太常时论定著录下来的。
汉孝惠帝要到东边的长乐宫去朝拜吕太后,还常有小的谒见,每次出行都要开路清道,禁止通行很是烦扰别人,于是就修了一座天桥,正好建在未央宫武库的南面。
叔孙通向孝惠帝报告请示工作,趁机请求秘密地谈话说:
“陛下怎么能擅自把天桥修建在每月从高寝送衣冠出游到高庙的通道上面呢?
高庙是汉朝始祖的所在,怎么能让后代子孙登到宗庙通道的上面行走呢?
”孝惠帝听了大为惊恐,说:
“赶快毁掉它。
”叔孙先生说:
“做君主的不能有错误的举动。
现在已经建成了,百姓全知道这件事,如果又要毁掉这座天桥,那就是显露出您有错误的举动。
希望陛下在渭水北面另立一座原样的祠庙,把高帝衣冠在每月出游时送到那里,更要增多、增广宗庙,这是大孝的根本措施。
”皇帝就下诏令让有关官吏另立一座祠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江亭晚望
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上句写出了烟波浩渺,浸透了天边的云的深处;下句写村中炊烟冉冉,远远地飘出宁静的村庄,写出江村的宁静之美。
B.颔联将“鸟归有迹”与“帆过无痕”进行对比,由远及近地写出浩渺江面鸟归巢和千帆过的黄昏之景。
C.颈联写诗人一“望”一“看”,并没有明写“山”之壮美,而是以“水”之“柔性”衬托“山”之壮美。
D.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象感染,回去时已到黄昏时分,让诗人顿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形象的能力。
B项,“由远及近”说法错误,应是由近及远,写鸟儿归巢、千帆竞过的情景。
故选B。
7.有人说宋之问的这首诗含有深刻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颔联写鸟儿飞过在沙滩上留下痕迹,但是,倏忽而过,这痕迹也就没有了;而船驶过的痕迹也是不留存的,因而这两句写出了人生的虚无之感。
颈联写水的柔性,“看山欲断魂”中的“断魂”是被山的雄壮所感染的情感,这两句中一柔一刚,写出了诗人对人生刚柔并济的喟叹。
尾联“纵情”还没有停止,然而黄昏却已经到了,让诗人顿生遗憾,时间过得真快啊,人生的青春年华太短暂了,这两句写出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慨。
参考答案:
①以“沙有迹”“浪无痕”写人生的虚无;②以“水之柔性”写“山之壮美”,写人生的刚柔并济;③以“纵情未已”“回马黄昏”写人生苦短,韶华易逝。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承接上文描绘江山形胜,开启下文抒发怀古的感慨的句子是“ , ”。
(2)《过秦论》中,作者通过“ , ”两句,写秦始皇发展了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统治天下的情形。
(3)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运用比喻,写出祖母垂危之状。
答案:
(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3)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古诗文阅读板块限时练(三)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