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议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7435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考议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新中考议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新中考议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新中考议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新中考议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考议论文.docx

《新中考议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考议论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考议论文.docx

新中考议论文

现代文阅读专题三

议论文文阅读

分析河北省近几年的议论文阅读,除2006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没考议论文,其它中考议论文均在10——13分左右,占试卷阅读部分赋分比例的20%-26%。

内容涉及节俭、无私奉献、谅解、教育、专心致志、诚实、忍、学习语文要下功夫、读书等,归结起来就是关于做人、做学问以及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所选语段字数不等,少则500来字,多则1300多字,既有名家名篇,也有网络作品。

考点相对稳定。

近三年试题评析:

2009年河北中考:

(12分)

读书杂谈(节选)

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

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

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

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

至少,就有两种:

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

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

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

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

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

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

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

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

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

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

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

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

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

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

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

”“我在用功了!

”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选文略有改动)

1.在下面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3分)

选文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第③段阐述嗜好的读书,第④段就爱看书的青年读书提出了的建议。

2.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大概”能否删去?

请说出理由。

(3分)

3.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3分)

4.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3分)

试题评析:

选文为鲁迅先生《读书杂谈》(节选),选文是整个演讲的第一部分,重点谈的是对读书的两种分类及看法,最初发表于1927年。

第1题考查篇章整体结构,只要认真阅读回答该题应不成问题。

第2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这一练习与说明文类似,先回答不能删,再答“大概”一词的作用,最后答删去会怎样。

第3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只要分辨看清楚“如游公园似的”这一比喻论证方法,作用就好说了。

第4题是一开放性试题,让学生谈自己的认识,在选文内容基础上回答此题应该有话可说。

参考答案:

1.职业的读书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2.不能删去。

“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所以不能删去。

3.比喻论证:

画线的句子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4.示例:

当今的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非常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008年河北中考:

(10分)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

“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

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

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

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

“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

哪有这么快?

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

学习是急不来的。

为什么?

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

比方学游泳。

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

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

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

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

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

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

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

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

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

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

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

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

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

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

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

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

错别字怎么来的呢?

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

不见得。

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

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

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答: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__________为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答: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

(3分)

答:

试题评析:

阅读材料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经典文章《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该文内容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紧密相连,语言明白如话,说理深入浅出,有助于考生提高“学习语文就得下工夫,养成好习惯”的认识。

第1题考查中心论点,找论点先看题目,必须是明确的观点,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才行,再结合第①段,我们就找到了一个完整的论点,第2题也提示了第1题的答案。

第2题考查第①段的结构,先用急于求成的现象引出论点,再用学游泳的事例来论证其观点。

第3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句不离段,结合本段就能回答该题。

第4题是开放性试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并不陌生,并且也有切身体会,一个好或坏习惯对他绝对有影响,难度不大。

参考答案:

1.(3分)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答成”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也可得满分)

2.(3分)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1分)学游泳;(1分)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

(1分)(意思对即可)

3.(3分)强调了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功夫。

(意思对即可)

4.(3分)示例一:

课外阅读;(1分)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

(2分)

示例二:

写字潦草;(1分)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苦恼。

(2分)

(可举一好习惯,也可举一坏习惯,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

2007年河北中考试题(13分)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

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

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

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

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

“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

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

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

由此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

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

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

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

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

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

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

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

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

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

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选文有改动)

1、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答:

2、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③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3分)

答:

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

(3分)

答:

4、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分)

答:

5、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3分)

试题评析:

《谈“忍”》为议论文,文章赋予“忍”以新的内涵,给当前浮躁的社会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第1题考查重要句子(开头)的作用,“引出论题”是议论文开头常见的作用之一。

第2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观点,要求学生在理解上文的基础上,体会出作者对“忍”的理解。

第3题考查重要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这个句子本不难理解,“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

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

”“他的文章”就是蛋,因为文章好,所以要拜访作者,而本文作者认为没必要。

第4题考查分论点的概括,这是一段总分总结构形式的文字,对段落开头和结尾的辨析是非常关键的。

分论点在开头,而且两个分句才把分论点说清楚,学生分析时难度较大。

第5题补写论据也是难度较大的一个题。

此题既要求举例恰当,又要求表述通顺。

但只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上中学的文化积淀,也是可以解决的。

参考答案:

1、从社会现象引出论题。

2、“忍”:

不仅是一种智略,更是一种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3、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有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4、“忍”总与寂寞相伴,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

5、示例一:

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是为了等待时机,寻找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示例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是为了等待时机,以报仇雪耻。

考点分析:

从例年中考学科说明及2002年以来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河北议论文考查有以下几点:

1、理清议论文思路,能够提取、概括文章论点。

2、能给文章补充论据,能够分辨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词语、句子、段的意义和作用。

4、能够就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专项练习一

一.理清文章思路,提取、概括文章论点

1、理清文章思路,是对议论文的整体把握,是读懂一篇议论文的前提。

因此,每读一篇文章首先要做到:

弄清基本结构,理清层次。

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见结构:

总分式、层进式

理清层次的方法:

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2、论点:

是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中心论点要满足三个要求:

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归纳出的中心论点一定要:

要用判断的形式,不能使用疑问句;要简洁利落;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

中心论点论点的位置:

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有的需要自己概括。

3、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这类题一般论点不明显,我们要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每一个自然段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有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紧密,构成一个共同的层次,会有一个层意,然后把层意提取出来,归纳一下,就形成了文章的论点。

实战演习

眉山市2008

不自私的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

①“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海外媒体如是说。

在震中,他们是把生机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老师;在震后,他们是趟过湍急的河流通报险情的勇者;在营救中,他们又是组织有序冲锋在前的志愿者。

中国的“80后”“90后”们,以自己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赢得了世界的赞叹。

②其实在我看来,“不自私”并不足以形容年轻一代在这段时间中的诸多动人行为。

准确地说,中国的年轻一代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证明,他们是勇于承担的一代,是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一代。

从救灾前线传来的消息说,灾区到处都活跃着“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和人民子弟兵一样,“青年志愿者”也被灾区群众称为“最可爱的人”。

③如果把这次地震比作一次考试的话,中国的年轻一代考试合格!

他们有能力承担起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因为证实了这一点而充满希望。

④今天,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令人欣慰的,也是意味深长的。

因为当今世界呈金字塔结构,少数的发达国家位居塔尖,中等收入的国家位居塔腰,发展中国家位居塔底。

在一个资源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市场体制下,穷国的精英可以通过个人奋斗进入发达国家的塔尖,使自己率先享受发达国家优厚的待遇和福利。

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最终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和财富总是向发达国家转移,结果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先进,发展中国家被永远“锁定”在金字塔的底层。

⑤这种格局就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一代,在追求个人成功之时,把爱国主义作为一条底线,不能放弃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担当,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国家和民族对自己的培养。

然而曾几何时,中国的年轻一代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被人怀疑的。

有学者统计,近30年来,中国流出智力人才100多万,只有20%的人学成后返回祖国,大多数成了发达国家的成员。

中国付出大量的教育资源所培养出来的智慧之果,被人家轻松摘取。

更有一些中国的企业家,一边在国内赚钱,一边向国外转移资产,很多都成了外国公民。

⑥但中国的年轻一代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以及稍早一点海内外华人(如残疾青年金晶等)为了保卫奥运圣火而展现出的爱国热情,把这些担忧冲淡了——人们深信,在关键时刻,中国的年轻一代是可以冲得上去,顶得住,担得起的!

⑦中国的年轻一代——“不自私”的“80后”“90后”们,是中国的希望!

未来的希望!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0后”“90后”们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证明他们是怎样的一代人?

(4分)

(1)中心论点是

(2)他们是

2.说“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既是第①段的论点,又是第①段论据的理由是什么?

(2分)

3.第⑤段画浪线的句子有人认为应删除掉,你同意吗?

为什么?

(2分)

答题提示:

第1题的第一问是常规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的标题就是作者的观点,很容易找到。

第二问在第②段就能找到,有明显的标志词语,“他们是勇于承担的一代,是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一代。

”联系本段第一句话及中心论点,还应答“不自私的一代”。

第2题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这一句是作者的观点,当然是论点;这句话又是海外媒体的评价,是证明作者论点的理论依据,自然也就是论据了。

第3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可从语言方面考虑,也可从文章思路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

1.

(1)中心论点:

“不自私的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

或“中国的年轻一代——“不自私”的“80后”“90后”们,是中国的希望!

未来的希望!

”(2分)

(2)他们是不自私的一代(1分);勇于承担、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一代(1分)。

2.说“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是论点是因为它是对第一段的概括,它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言之有理即可,1分);说“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是论据是因为它又是海外媒体的见解和主张,是证明作者观点的理论论据,它从理论上证明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言之有理即可,1分)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言之有理即可。

(1)同意。

删除掉使行文显得简洁、流畅,作者的思路更加清晰。

(2分)

(2)不同意。

因为它与第⑥段的观点至形成对比,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

(2分)

考考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

“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人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给文段分层,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1)分层:

①②③④⑤

(2)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几个红色的词语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1)“他们”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些”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自然段两个句子是什么句式?

有什么作用?

4、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任何”等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6、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对不对?

为什么?

7、你对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这些人了解的有多少?

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说他的情况。

专项练习二

二、给文章补充论据,分辨论证方法及作用

1、给文章补充论据

论据:

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它包括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和道理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补写事实论据的基本要求:

a、要典型;b、要真实;c、要一致;d、要简洁概括。

如果是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

答题格式:

人物(谁)+事例(怎么做+结果怎么样)+简短评价。

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论据的时候要能够适当加以概括,不是说字数越多越好,往往是要求简练,紧扣论点,在论据中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句子和部分应该重点提到。

2、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证:

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使论证更具权威性,说服力更强。

答题格式:

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3)对比论证。

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

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格式: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