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7245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邯郸市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邯郸市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考古实物中发现许多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

A.工官制有利于礼器标准化生产

B.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重视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阻碍了民族间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A中“冲击”、D中“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说法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异姓诸侯国……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不符,排除;B中的“工官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西周时期”,故排除;由题中的信息“西周时期……异姓诸侯国……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C正确。

2.中国历史上不少皇帝为封国问题大伤脑筋,出现过严重的封王反叛,但历代皇帝照封不误。

中国古代封国不断主要在于

A.分封制度的优越

B.宗法关系的存在

C.专制皇权的需要

D.地方势力的强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绝大部分封国之王与皇帝同姓表明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及宗法关系的存在是虽出现过封国封王反叛但历代皇帝仍照封不误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

材料表明,分封制存在明显弊端,威胁了专制皇权,A、C两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3.汉武帝令诸侯王得“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并隶属汉郡;又令仕于诸王者地位低于中央所任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禁止士人和诸侯王交游。

汉武帝此举旨在:

A.强化地方行政监察

B.大力限制外朝权力

C.不拘一格笼络人才

D.多管齐下维护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通过多种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

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中朝限制外朝权力,与材料强调多管齐下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但不是不拘一格笼络人才,且与信息无关,排除C项。

4.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削弱了皇帝的决策权

C.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D.体现了中央决策的民主性

【答案】C

【解析】

宰相意见一致性实际赋予了各宰相赞同或否定的权力,这是各宰相权力平等且互相制约的体现,C项正确;“宰相一致原则”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但因达到一致需要时间争议,所以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A项错误;唐代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宰相一致原则”并不能体现削弱皇帝的决策权,B项错误;“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而实行的,并非真正的民主,最终还是君主专制,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在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选择。

5.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

点睛:

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6.明初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严防权臣乱政。

明朝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君主集权加强

B.皇权渐趋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D.内阁权力失控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朝内阁阁臣的权力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因此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反映出君主集权的加强。

故答案为A项。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六部仍然存在,内阁没有取代六部,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逐步形成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7.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

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

8.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

B.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

C.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

D.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表明各行各业都有特定着装要求,在士农工商的等级下,有歧视意味,表明不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A错误。

官府要求“诸行百户”都要穿着特定衣物,街上行人一看就知道职业,表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较严,故B正确。

坊市制度在宋朝被打破,但是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涉及,故C错误。

宋朝商品经济繁荣,但是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官府对各行业人员的管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错误。

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民众赋役不断增加

B.白银渐趋货币化

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D.纸币退出了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到明中期开始“驰用银之禁”,对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等不通舟楫之地的赋税折征银两,白银渐趋货币化,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赋役问题,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政府对经济调控强化,C项错误;材料涉及纸币贬值,不能得出其退出市场,D项错误。

10.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D.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李贽批判孔子的思想权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体现出明清之际思想,儒家思想遭到批判继承,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明清思想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藩篱,不具有民主思想,故A项错误;此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有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是对儒学批判并不是与儒学对立的新思想,故D项错误。

11.1875年,郭嵩焘奏称: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为根本,不可改变,西方的科学技术等可作为具体的措施进行借鉴,这与材料中“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的论点不符,故A错误。

洋务派中体西用观点认为中国不需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学习了“末”,而没有学习以政治制度和法律为代表的“本”,所以中国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这是对洋务派思想极大地突破,故B正确。

顽固派主张维持原有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不变,闭关自守,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康有为奠定了维新变法思想基础,并非郭嵩焘,故D错误。

点睛:

本题易错项为A。

考生可能忽视了“其本在朝廷政教”,误选与此意思相反的“中体西用”。

本题要求考生灵活掌握中体西用思想相关含义。

12.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时仍然属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以,毛泽东旨在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也是内在吻合的。

故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路线

13.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

该演讲称:

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

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

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14.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故选B;20世纪60年代,中国没有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也就谈不上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和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据此可排除AD两项;中国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所以排除C。

15.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故A正确。

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革命性的改变,故B排除。

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不久,故C排除。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故D排除。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史实记忆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与再现的能力。

材料中针对的是50年代末的“缺点和错误”,指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针对这些错误探索,党政府在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加以纠正,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

17.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要求的是对《十二铜表法》的分析,联系所学,该法律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是该法律维护依然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A项中的“各阶级”错误;B项中平民不会取得立法权;C错误;D项是《十二铜表法》的意义,正确。

18.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

恩格斯在此强调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C.为工人斗争增添了科学性

D.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实验的终结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宣言,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澄清了“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可知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性,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19.马克思在评价某事件时说:

“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那一种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

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

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

”有材料可知,“这次革命”

A.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使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马克思认为,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那一种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其目的是为了粉碎旧的阶级统治的机器,让人民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

可见,这次革命旨在改变旧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故B正确;A是雅典民主政治,排除;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C错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

20.18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题目中未涉及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故排除A项;由题目中的信息“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谷物问题……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可知,马林科夫肯定了农业改革。

该言论与当时的苏联农业渐趋陷入困境的史实不符,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B、D两项。

故选C。

21.哥白尼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

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地心说。

“地球中心说”是中世纪神学基础。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提出,是对中世纪的“地球中心说”的挑战。

故选A。

B是伽利略;C是牛顿;D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的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考点:

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哥白尼

22.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由材料信息“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养老金”可知,这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B项是规范工业生产,C项是调整农业生产,D项是调整劳资关系,故三项可以排除。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制度

23.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

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

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

这表明()

A.苏联有意加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

B.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离不开苏联的配合

C.苏联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D.美苏在政治上是对抗关系,经济上是合作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

因此苏联在战后涉及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C选项正确。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错误,苏联是计划经济国家,并未向改变国家性质,加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B选项错误,苏联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D选项错误,美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是对抗关系;故选A选项。

【点睛】本题结合题干信息,结合美苏争霸相关内容分析选项内容可得出答案。

24.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的世界》中认为:

“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这里的“群雄竞起”

A.冲击着美苏两级对峙格局

B.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所谓的“群雄”指的是“一超多强”,即“一超”指美国,“多强”包括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这时美苏两极格局已不复存在,故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B项;“一超多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故C项正确;“群雄竞起”不可能促进政治一体化,故D项说法不正确。

考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

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

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

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

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

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

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

体制:

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

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择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办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

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

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