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6829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谢中书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答谢中书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答谢中书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答谢中书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答谢中书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答谢中书书文档.docx

《答谢中书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谢中书书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谢中书书文档.docx

答谢中书书文档

《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背诵并默写课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

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古人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

四季。

(3)歇:

消散。

(4)夕日:

夕阳。

(5)颓:

坠落。

(6)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7)欲界:

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8)康乐:

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9)与:

参与,这里指欣赏。

(10)奇:

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

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

(一)、:

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

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

(二):

1、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

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

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

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

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

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

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

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静态、色彩)  (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 (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  (13:

25:

51)

王金龙(wangjinlong_008t) 阅读( 4118 )|评论( 2 ) 

 

分享到: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

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

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

(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究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时间变化,教师适时板书,小结: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呢?

(1)、师生互动,探究交流。

其一:

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

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原文+翻译/描绘)

3、也有人评价本文“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你朗诵诗中描写山水美景的句子,体会整齐的诗歌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明确:

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对偶修辞,朗朗上口。

品析:

将、乱、欲、竞,体会语言凝练,表意丰富的特点。

4、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共同特点?

关键词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板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5、作者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研读后两句话,明确:

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6、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

和大家交流一下。

7、教师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

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1、怎样才能背得又快有准?

推荐方法。

2、自背、互背。

3、当堂默写,同桌订正。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

(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同谈

仰视:

高峰入云                          层次井然,叙议结合

俯视:

清流见底                          语言凝练,句式整齐

具体描绘:

平视: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沉醉山水的喜悦

昏: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感叹抒怀:

欲界仙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教案

{%authorInfo%}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2、熟读背诵课文。

3、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领会文章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

孔子曾经说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等,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

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品味语言,感受美景

4.体会作者感情

5.学习写景的方法

三 、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在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谢中书”是指一个人,后一个“书”是指书信。

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2、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3、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

画出自己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并注音

夕日欲颓(tuí) 晓雾将歇(xiē) 沉鳞(lín)竞跃  与(yù)其奇者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个别读。

(教师做适当点评)

五、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四时俱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指名翻译课文

3、理清课文结构

(1)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

(2)文章是从一开始就马上具体地描写各种景物吗?

从开始到结尾都写景吗?

有没有其它内容?

(先总写山川之美,再具体描绘各种景色,最后抒发感慨)

(3)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

(总——分——总)

(4)作者写景是杂乱无章的吗?

那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的?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仰视)

清流见底 (俯视)

        四季常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平视)

    写景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晨昏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总结: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指导背诵课文

六、赏析语言,体会感情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赏析批注。

2、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

“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3、有人说本文“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哪些语句最富有表现力,最富有诗意呢?

(“入”、“交辉”、“歇”、“乱鸣”、“欲颓”、“竞跃”等)

4、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自豪之感)

七、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1、老师也特别喜欢亲近自然,徜徉山水,可是面对美丽的河山却又不知该用什么方法写下来,同学们能不能帮我找找课文中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调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的视角来写;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情景交融

2、除了文中运用的写景方法,你还能教教老师其他的写景方法吗?

3、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

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美丽乐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