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docx
《新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第一部分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02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03
(一)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研究的重点内容
(三)对关键词的理解与认识
三、研究的依据----------------------------------------------------04
四、研究价值------------------------------------------------------05
五、研究方法与步骤------------------------------------------------05
第二部分研究过程与实践结果
一、研究过程------------------------------------------------———-05
(一)深入学习课程理论,提升课程意识
(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培育特色课程
(三)建设课程资源平台,创设共享环境
二、实践结果------------------------------------------------———-12
(一)形成了建设特色课程的三大策略
(二)发掘了一批特色课程的典型案例
(三)发表了特色课程建设的专题文章
第三部分讨论与思考
一、建立共享机制,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长效作用----------------------15
二、发挥教师个性特长,培育优质特色课程资源------------------------16
三、制定特色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区域层面提升课程领导力----------17
附件:
附件1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工作管理办法
附件2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的申报条件
附件3黄浦区2009年度中小学特色课程申报表
附件4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的典型案例之科目设计汇总
附件5《黄浦教育》2010年第5期发表的文章
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第一部分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2009年6月,由黄浦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区课改办)牵头组建课题组,围绕特色课程建设展开基础研究工作,从“培育与共享”特色课程出发,开始探索具有黄浦区域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策略与模式,为实现学生的快乐成长和个性特长发展创设课程实施环境与氛围。
2009年8月,我们结合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办学理念,以区域办学目标为指导,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于2010年3月举行了阶段性总结与分析工作,进一步理清研究目标和内容,进一步梳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特色课程的共享机制建设与研究。
组织区中小学特色课程申报工作,来自19所学校的70门课程参与了申报,经审核选出23个特色科目,作为第一批参与区共享特色课程建设的科目,组织教师进行特色课程的再开发。
2009年12月,我们在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基础上,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工作的核心思想,深入全区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从区、校层面创造条件,不断丰富学校课程方案,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课程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我们参与了2010年区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结果被评定为区级重点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就在同期,市教委颁发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并开展了9个子项目内容的行动研究,“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是其内容之一。
而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解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与市里项目上下呼应,为此,我们又于2010年5月申报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自选项目的子项目,获批立项研究。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目标
1.整体提升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水平,培育与发掘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资源,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而受用多样的优质特色课程资源。
2.初步形成特色课程建设、实施与评估的指导意见,初步建立黄浦区中小学“优质特色课程资源网上共享平台”。
3.进行“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资源建设及其共享”的区域建制工作,从组织管理机构、校际联合实践、特色课程优化、共享环境营造、人力资源引入、实践成效评价等多方面形成特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性经验。
(二)研究的重点内容
1.对全区中小学实施的校本课程进行基础调研;研究特色课程申报标准;结合特色课程申报过程,分析校本课程在其开发、建设与实施中形成的经验。
2.对特色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与研究。
3.在部分学校、教师之间进行试点试验,探索建设与使用“优质特色课程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人员分工、联合实践、保障管理等内容。
4.研究使用“优质特色课程资源网上共享平台”的学习评价与课程评价,初步形成全区中小学特色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更多的、更好的选择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发挥区域性课程资源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并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有效保障机制。
(三)对关键词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
特色课程
关于“课程”的解释有很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理解为:
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和学校引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
它把学生在学校范围内所形成的文明素养、思想品德的提高、知识技能的增长、身心素质的改善等等都包括在课程之中,把“生活即课程”“学科即学科”“教材即课程”“课堂即课程”“环境即课程”等观念引向了无限和扩大。
狭义理解为:
学科和教材即课程。
关于特色课程,我们在文献研究中,未发现国内学者对“特色课程”概念的界定。
后经课题组成员的多次讨论,初步认为,特色课程应该是指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本校学生开发的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为了实施这个教学内容而制定的教学计划。
“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应该是两个互相关联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特色课程不一定是校本课程,可能是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对一般普通课程的深加工,而真正体现了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发挥的校本课程一定是特色课程。
本项研究中所涉及的特色课程,主要指由学校自主开发与建设的课程,经历了课程试验阶段,证明其具有教育实践价值,能够为众多学生所喜爱的校本课程。
三、研究的依据
本项研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对事物的学习与认识是基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学生的个性特长素养在适当的课程环境中可以得到激发和张扬。
当前本课题所研究的特色课程,实属于中小学自主拓展型课程内容,为此,《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简称《纲要》)和沪教基2008第36号文件《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试行)也是本项研究的重要依据。
文件指出:
拓展型课程旨在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发展学生的不同基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
学校的自主拓展型课程建设应重视并加强课程的整体设计,编写课程实施方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活动(科目)目标、内容框架(包括内容)、教学与评价要求,尤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
这些要求将作为特色课程建设实践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本项研究的实践依据是全区的课程改革实践,全区40多所中小学均不同程度的展开课程建设,如中华路第三小学利用“在地文化”开发《百草园课程》、储能中学利用社区资源开发《上博印象》、大同中学进行课程统整开发《网络文明》、民办立达中学开发《校本微型课程》等。
因为校内课程资源的相对不足,一些学还校利用校外资源,与大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手开发建设校本课程。
虽然,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途径较多,校本课程种类多样、内容丰富,但还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需求,还没有实现学校之间共享优质课程资源,还没有实现学生不受时间限制,自由选择优质课程资源……这样区域内如何开发与利用优质课程资源问题,自然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和课改工作的方向。
四、研究价值
特点之一:
本课题立足于学生发展,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获得特色课程的自主选择权。
课程建设也是教师发展的载体,通过教师参与课程建设过程,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特点之二:
本课题以建设优质特色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为重点,综合开发和利用本区特色课程资源,在实践研究中创新,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学校的均衡发展和多样发展。
五、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
1.2009年5月—2009年9月,准备阶段,主要工作:
(1)制订研究方案;
(2)成立研究小组:
(3)组织特色课程的申报与认定工作,筛选出可以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
2、2009年9月—2010年6月,实践阶段,主要工作:
按照课题计划分工协作,在试验基地和教师中展开特色课程及其共享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研究特色课程的科目建设与实施的考察维度;建设“优质特色课程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研究其使用办法。
3、2010年6月—2010年9月,阶段总结,主要工作:
(1)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收集和整理研究实践案例;
(2)撰写阶段总结成果。
第二部分研究过程与实践结果
一、研究过程
(一)深入学习课程理论,提升课程意识
1.课题组自身的学习与建设
我们认为研究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深入学习,加深对课程理论的认知,并以此指导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是保障研究质量的前提。
为此,我们始终把课题组自身的学习与建设放在首位,课题组通过集中与分散、头脑风暴与网上互动、共同交流与个别对话等形式,研读《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学校课程计划的研究与编制》、《课程改革与能力为本的方法:
全球视角》、《课程论》等10余册图书,浏览网上相关文章50余篇,充分认识特色课程建设的丰富内涵。
经过学习与研究过程,课题组成员之间对特色课程及其建设有了以下几点认识,第一,特色课程具有独特的风格与形式,它植根于校本课程,对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学校的多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文化对特色课程的培育具有引领作用,同时,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对学校文化又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第二,教师是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的重要元素,关系到特色课程的实施效果,激发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特色课程建设的热情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也组织教师专题教研与网上论坛等活动。
第三,特色课程建设是提高课程多样性的途径之一,课程的多样化是提高课程选择性的基础,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既能为不同学生提供课程选择的机会,也能体现学校办学的多样化发展。
2.组织相关教师学习
在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特色课程教师的学习与成长作为研究内容之一,着重抓了特色课程教师团队建设,使已经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课程能力,并使更多的教师加入到特色课程开发的队伍之中。
我们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教研联合,组织拓展型课程教师的专题学习活动,展开“建学生喜欢的课程”的学习与交流活动。
如2010年3月1日,是一个学期开学第一天,全区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教师与时任上海市拓展型教学评比的黄兰宁、姚军两位老师,交流分享2009年度上海市拓展型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的优秀案例与成功经验。
经过多次学习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
第一,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将“在地文化”融入拓展型课程建设之中,可在课程实施中巧妙构思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选择、有体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要发挥专业特长,考虑学生的喜好,进行合理选材、巧妙构思与创意……
第二,“兴趣是学习之母”,拓展型课程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打开一扇可以看到美好风景的窗户,让学生自己到窗前慢慢欣赏美好风景。
这其中课程“目标的准确性、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适切性、实施的探索性”构成拓展型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课程的吸引力、教师的魅力、设计的实力、开放的魄力”则成为观测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的观测点。
第三,让学生“喜欢”是特色课程生存之根本,如若让学生喜欢,教师自己要由衷地喜欢,只有教师喜欢,才能不断丰富课程内涵,使课程更加生动;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课程之中融入生活的元素……
(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培育特色课程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话题,特色课程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阶梯,更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建设特色课程已成为有教育追求的校长、有特色的教师的共同追求与梦想,基于此,我们课题组将发掘与培育学校的特色课程作为研究的基础,展开系列实践研究过程。
1.研究特色课程建设的规范与标准
对此项内容的研究是特色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体现课程的“精致”过程,是规范特色课程建设的科学依据。
我们主要依据《纲要》和36号文件,参考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教学大奖赛对课程建设的要求,以民主讨论方式,也就是申报特色课程骨干教师、原课改基地学校领导的共同参与,围绕区特色课程申报条件、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进行大讨论,形成既符合《纲要》要求,又被大多数学校、教师认同的特色课程建设的规范标准。
使这项植根于学校实践的研究课题更具实践研究价值和意义。
特色课程的申报条件有10条,其中第四条重点要求申报的特色课程要有相对科学规范的文本,并根据校本课程建设的范式,要求文本材料的组成包括四个部分:
①课程纲要,即本课程的科目设计。
包括科目建设背景、科目目标、科目结构与内容、科目实施、科目管理与评价。
②校本教材,教材能体现二期课改课程改革理念、含有教材的基本要素,具有指导教与学的功能;有一定的体例结构,即核心知识、实践体验和思考与探索等内容;已编印成册。
③教学案例,该课程实施中有代表性的教学课例、教学实录、教学课件等。
④教学成果:
包括课程开设情况的满意度评估报告、教学经验总结与体会、教学论文、教学反思、学生学习成果等。
详见:
附件1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工作管理办法;
附件2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的申报条件;
附件3黄浦区2009年度中小学特色课程申报表
通过制定特色课程的管理细则和申报方法,引领教师开发课程,指导教师积累课程实践中的教学案例,思考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研究特色课程实施的考察维度
当前,各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都具有一定特色,也有一定的实施效果,但是,由于课程实施受到环境因素限制,不是十分成熟,较难成为区域共享的特色课程,我们设想,对特色课程实施效果建立一套考察评估办法,通过评估过程促进特色课程的成熟发展。
依据上海市普教研究所夏雪梅博士的研究成果“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评估:
一种整合架构”《新课程》2010年第2期,结合本课题研究内容,整理特色课程建设的基本过程,初步制作了特色课程建设的评价建议。
运作课程
支持课程
整合课程
开发课程
活化课程
图1特色课程建设的基本过程
优化课程
表1特色课程建设的评估维度
结构
评价的维度(核心是“特色”与“共享”)
开发课程
(重点评估课程实施之前,该课程对学生差异关注程度。
)
维度1:
对学生特长和学习需求的分析;
维度2:
能提供给不同基础的学生使用;
维度3:
校本教材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程度。
运作课程
(重点评估课程实施之中,课程特色与目标的体现程度。
)
维度1:
从教学目标看学生的适应情况;
维度2:
从教学过程看课程特色的表现;
维度3:
从教学效果看学习兴趣表现。
活化课程
(重点评估课程文本进行教学实施的教师的作用。
)
维度1:
看教师再开发的课程内容;
维度2:
看教师所选择的教学设备、仪器等;
维度3:
看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整合课程
(重点关注特色课程的共享程度)
维度1:
该课程不要受制于教师的专业背景;
维度2:
该课程不要受制于专门技术。
支持课程
(重点考察特色课程的实施环境。
)
维度1:
有无与特色课程相匹配的教学环境;
维度2:
有无与课程相适应的师生互动关系。
优化课程
(重点评估课程的第二、第三教学周期,透过学生反观课程的优化。
)
维度1:
学生对同一科目前后参与程度的变化;
维度2:
学生对同一科目前后参与热情的变化;
维度3:
学生对同一科目前后学习兴趣的变化。
3.培育特色课程案例
2009年9月参与申报的特色课程70门,经过区内外专家的审核,将其中有23门课程列为首批建设的区域共享的特色课程,具体科目名称见下表:
表2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汇总表(排列不分先后)
课程名称
教师姓名
性别
学校
网络文明
王菲
女
大同中学
上博印象
方莉
女
储能中学
变幻多彩的扎缬
董李铭
男
敬业初中
弄堂游戏
袁俐芳
女
实验小学
泥巴文化
刘国栋
男
中华路第三小学
仰望星空—天文学基础
张跃军
男
格致中学
舞蹈
徐美娟
女
黄浦学校
刻画生活
费莺
女
市南中学
平面设计与十字绣创作
蔡蓓蓓
女
大同中学
高中女生的形象设计
宋斐
女
大同中学
生活中的天气与气候
顾宏帅
男
储能中学
生命的理性
李艳
女
格致中学
法语语言与文化入门
戴剑安
女
光明中学
德语语言文化
陈蕾
女
大境中学
英伦漫步
顾珏
女
大境中学
趣味经济学
徐珍
女
大境中学
经典哲学
政治组
女
格致中学
集邮
黄莺
女
黄浦学校
茶艺
钱美妹
女
格致初中
影视制作
丁燕
女
格致中学
DIY
方斐
女
中华路第三小学
火箭伴我成长
余敏
女
报童小学
藏书票
朱珠
女
裘锦秋实验学校
(三)建设课程资源平台,创设共享环境
我区中小学校进行多年的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发和建设了一批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通过何种形式、何种途径为广大学生服务,既是课题要研究的内容之一,也是区域性课程改革工作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
1.开发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共享网络平台
2009年9月我们与区信息技术中心合作,建设特色课程网上共享平台。
由于课程网上共享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虽然,建设共享平台时已经考虑到课程特色、学习评价、使用该平台教师等因素,但是,还有一些问题还是让我们困惑,比如:
如何使特色课程跨越时空限制,成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有益的课程?
如何让选择使用该课程的教师或学生掌握使用方法?
我们该搭建一个怎样的网络平台才能为广大师生所喜爱?
为了解决这些实践问题,我们从第一批共享课程中选择两门《网络文明》和《上博印象》进行试验,探索特色课程网上共享平台的建设。
进入该平台的路径是:
黄浦教育网http//——IP宽带交互教学系统——拓展型课程资源。
下面是该平台上《网络文明》课程目录。
网络文明(9)
网络文明.序言
网络文明.序言学生活动
网络文明.单元一第一节
网络文明.单元一第一节学生活动
网络文明.单元一第二节
网络文明.单元一第二节学生活动
网络文明.单元一第三节
网络文明.单元一第三节学生活动
网络文明.单元一辩论赛
图2《网络文明》课程网上学习目录图3“152”特色课程网络呈现模式
大同中学王菲老师作为特色课程开发和授课的教师,她就《网络文明》课程进行研究与探索,对特色课程资源再开发,创新了共享特色课程的模式,形成了“152”特色课程网络呈现模式,即1个核心教育目标,5个教育教学模块,2级教学资源共享。
所谓1个核心教育目标,即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具备健康上网的意识和能力;5个教育教学模块从①互联网文化现象②互联网与学习③互联网经济、④互联网与休闲⑤互联网安全等5个热点方向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进而达成教育的目的;2级教学资源共享则提供了更为灵活机动的课程共享方式,可以应对各种不同基础的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第一级为教学资源共享型,即全部采用网络视频资源组织教学,适用于专业技术较为薄弱的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第二级为参与共享型,即使用网络提供的视频、文献等各种资源自行组织教学,适用于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学校开展教学活动。
特色课程《网络文明》网络呈现模式,既能为学校、教师、学生共享课程提供有力支撑,便于学校利用课程资源开设校本课程,更能为教师备课提供内容丰富、便于实际操作的课程设计,同时也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课堂学习。
特色课程建设贵在“特色”二字,网络平台仅仅是共享课程的载体之一,我们认为不同的特色课程在此平台上所呈现形式不一定相同,可以根据其课程内容、服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建立优质特色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
优质的特色课程资源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出应用的作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同时,更需要有完善的特色课程建设制度保障,见图4。
我们试图从特色课程资源的提供方、使用方;特色课程建设的人员组成与管理;课程建设的经费、课时和培训保障等方面,探索一个较为完善的特色课程网络平台共享机制。
中华路三小黄兰宁校长认为:
只有学生喜欢了,特色课程资源才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而“喜欢”是从选择开始的,由于特色课程网上共享平台的开发,让学生获得了特色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如:
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领域,或选择艺术类、或选择活动类、或选择科技类;②学生可以自主选用学习内容,如《网络文明》五个单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学习;③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途径,按照个人喜好从课堂实录、教学PPT、参考资料进行选择;④学生可以跨校自主选择,如敬业初中、大境初中等学校的学生可以选择使用大同中学的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
共享机制
课程资源
管理模式
基础保障
网络平台
校本教材
教学案例
人员组成
三级管理
设定权限
经费保障
培训保障
教师
学校
区
教育局
供课者
培训
使用者
受训
区课改办
组织
建设经费
区提供
使用经费
校提供
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
教师
提供课程
图4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网络平台的共享机制
特色课程网上共享平台是资源共享途径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共享途径,如校本教材、特色案例、特色教师面对面交流等,虽然没有列为本课题研究重点,但在课程建设实践中可以同时利用,共同发挥作用。
二、实践结果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初步实践结果如下:
(一)形成了特色课程建设的三大策略
1.以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为核心
教育的真正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知识,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若知识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地追求知识、探索知识。
为此,学生的兴趣应该是特色课程建设的核心思想,在课程建设中满足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兴趣的需求,让学生在课程之中体验快乐,应该是一切特色课程建设活动的终极追求,但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并不等于学生的一般需求,这种需求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个性潜质,有着教育意义。
2.以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为着力点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教师都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经历和经验,教师已经将课程建设作为自身专业成长有效载体和途径,明确自己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进行特色课程建设就是将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进一步加工与完善,教师的课程建设主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