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947学科语文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6730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7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师范大学947学科语文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947学科语文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947学科语文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947学科语文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947学科语文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师范大学947学科语文笔记.docx

《上海师范大学947学科语文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师范大学947学科语文笔记.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师范大学947学科语文笔记.docx

上海师范大学947学科语文笔记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重点: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文学与语言

3、课程论的选择

1、语言与文化:

背景与领域

语言成为一种世界观,即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

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

而且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还不为人们所察觉。

每个人每天都在语言的规范下思考和生活,并根据语言预先提供的背景知识指导人们的一切活动。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一种新型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和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

语言是人类的表达系统,它表达了人类对世界的“切分与轮廓”。

不同的语言对世界的“切分与轮廓”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所谓的“语言世界观”。

语言的本质,就在人的认识系统与表达系统的关系之中。

哲学、科学、文学等文化领域都是人的这样一种认识系统和表达系统关系的产物,在根本上受着人的这样一种认识系统与表达系统的关系的制约。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揭示的是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文学:

以语言为媒介。

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科学、哲学、宗教、神话、道德、政治等,都是以语言“共有知识背景”下的不同文化领域

3、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各种艺术形态都具有审美属性,离开了审美意义就不成其为艺术。

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心灵所浸润的创造物。

在审美对象化活动中,作家主观世界的意识、心态、感情、理想等因素都需要得到物态化的表现。

4、课程论的选择:

分立与组合

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应首先分立语言与文学,然后在分立的基础上组合为一门课程。

换句话说,就是在保留“语文课”这样的外壳的前提下,重组语文课程的内容要素。

即语文课是什么课?

回答是:

语言课+文学课。

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审美教育上。

文学审美教育既包括文学阅读教学,又包括文学写作教学。

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言审美上,文学教育有一部分又属于语言教育的一种途径;文学知识教育也是文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包阔文学史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

因此,文学教育要与语言课组合在一起。

我们的语言课是母语教育,可以称之为“汉语”。

它主要是知识教育,是语用知识的教学。

这种语用知识的教学当然需要“例子”,这就是文章。

于是汉语课实际包括两大块:

一块是汉语语用知识,一块是文章教学。

不管是语用知识教学还是文章教学,都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

语文课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文学(语言课)”和“语言(文章)课”这样的一种组合。

文学课,我们学文学,在学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语言,这种语言学习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考虑的。

汉语课,我们学语言,这种学习必须通过文章教学来实现,不管是文章教学还是语言教学,都从语用的角度来考虑的。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重点:

1、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2、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3、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4、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一、行为主义

基本观点:

(1)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2)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3)有机体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

课程观:

(1)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主张应该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课程目标,即主张向学生呈现行为目标

(2)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

按照程序教学原理,在编制语文教材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小步子原则、

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

提供及时反馈原则。

(3)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

(4)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

二、人本主义

主要观点:

1.心理学研究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分析和研究人性。

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尊严等。

2.心理学研究要关注每一个人,强调个体的个别差异,重视研究特定个体的心理特点

3.心理学研究方法要与研究对象相适应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主张教育要“面向完整的学生”,统一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感情和理智、情绪和行为,强调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语文课程观:

1.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挖掘自身潜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人生需求

2.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选择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为原则。

语文课程内容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知觉和信念。

语文课程的内容必须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3.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语文课程评价实施“情境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情境性评价:

师生共同收集和处理信息,对教学生成过程做出价值判断,以改进教学方式、策略与方法,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

情境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重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认知心理学

基本观点:

1.主张已有知识对人的行为和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2.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加工新信息的过程,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2.强调以知识的必要性而非难易程度安排教学序列

3.肯定直觉思维的价值,鼓励猜想

4.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应该作出更多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5.发现学习。

主张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态度方法比了解一般原理更重要

语文课程观:

1.语文课程的设计: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要有助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合理的认知结构

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设置:

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分类设置

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制:

教材结构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符,编制教材要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2.语文课程的实施:

要按照学生加工语言文字信息的规律和认知活动特点展开教学活动。

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加工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活动方式要能够为学生顺利展开认知活动和解决问题创设适宜的外在条件。

3.语文课程的评价:

注重评估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外在表现

四、建构主义

学习观:

(1)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景。

(2)学习依赖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社会协商

(3)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

(5)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6)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

课程观:

(1)语文课程设置

1)语文课程要反映复杂问题和真实情境,要用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同时支撑并鼓励学生进行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并用这些方式参与语文课程的设计与编制。

2)要努力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建构意义提供大量的认知工具,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开拓学生的课程资源。

3)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

4)充分利用超媒体和超文本,以方便各种类型信息的嵌入、利用和更新,从而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2.语文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协商制定的

2)语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分析应该是开放而灵活的,并将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3)语文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是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采取相应的、灵活的教学策略。

3.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强调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探究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将受到重视。

1)支架式教学

2)抛锚式教学

3)随机通达式教学

4.语文教学评价

1)以知识建构为评价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

2)以意义的建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依据,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3)强调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4)评价必须考虑学习发生时的具体背景

5)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应该确立多种形态的评价标准包括以社会协商建构意义的标准

6)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重点:

1.了解语文课程性质之争的历史

2.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3.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4.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

一、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1】语文课程性质的世纪之争

一、20世纪前50年

“文言”与“白话

文白之争,1949前大的、公开的论战有过两次,小的、私下的难计其数

双方人物:

林纾、梅光迪等支持文言,胡适、刘半农等支持白话

话题:

文言教材好还是白话教材好?

学文言好,还是学白话好?

语文教材文白比例多少合适?

学生的国文水平降低了吗?

解决办法:

文言和白话宜分两科;

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至高中阶段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

二、1949—1966

“文”与“道”:

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政治需要,语文教育高度重视为政治服务,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被上升为“重大的政治任务”

汉语、文学分科实验(1956-1958)中止后,语文再度合科。

教学的倾向是:

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语文知识教学。

1959-1964年,语文教学界发起了围绕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的文道之争,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重视并写入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

1965年,语文教学出现了“极端政治化”的倾向,1966年语文课被取消

文道之争及其结论

文道之争: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讨论。

文道之争犹如一声惊雷,对当时孜孜以求“为政治服务”的语文教育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股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热潮。

1963年的大纲以及语文课本,确立了“双基”教学的重要地位。

争论的基本结论是笼统地承认了在语文教学中“文”(语言文字教育)和“道”(思想教育)不可分割。

三、1978—1990

“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式交替

吕叔湘、叶圣陶、朱德熙、张志公等人先后提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课题。

在语文教材实际统领语文教学的现实条件下,语文教学“科学化”落实为语文教材的“科学序列”问题,即语文教材的体系和体例问题。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较多地表现为对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探索。

1978年的语文教学大纲留有很重的文革痕迹,教材选文的标准是“政治标准第一”。

1980年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强调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在读写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时期的语文,一方面随环境变化进行“选文”的小幅度更换,另一方面凭着“工具性”的靠山大踏步地走上了“科学化”的旅途。

工具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63年大纲)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80年大纲)

思想性

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1961)

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过程中进行,读写训练也必须以正确的观点为指导,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1980年大纲)

80年语文教学大纲里并未出现“工具性”“思想性”这样的词语,“语文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的说法、语文科的性质问题皆来源于80后高等师范“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的重起炉灶。

上世纪末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一些语文教材(实际上代替了语文课程内容)追求所谓“科学体系”,被发现是一个误区。

2、定位在教法探索的种种“语文教学模式”,被发现多数很难移植,有的蜕变为个人的教学“艺术”表演。

3、由应试教育造成的单纯追求升学率,高考试题的导向偏差(如语文知识偏多、繁琐,作文排斥文学等),题海战术给学生造成的过重负担,语文课审美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等,多与“工具说”有着纠缠不清的联系。

四、1990—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框架

语文教育界的研究

“语文课究竟需要教些什么知识?

”(顾德希)

语文要重视“诵读”和“积累”(杜常善)

语文应以“语感”培养为中心任务(王尚文)

文学界开始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

汉语的人文性(申小龙)

从美育的高度看待语文教学(童庆炳)

课标定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标)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以人文性涵盖思想性

“思想性”的提法对语文教学有局限,思想性不能涵盖语文学科的丰富多彩性。

因为有许多内容除了具有思想性,更具有道德的、情操的、审美的特征,过分强调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容易给极“左”思想有可乘之机。

(于漪)

人文性的含义

人文性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周国平)

“人文性”是一个内涵不太确定的概念,据我粗浅的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等。

(钱梦龙)

要变语言形式教学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尊重和发展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

(于漪)

【2】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三大表征

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

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是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

“大语文”与“小语文”的结合,要求语文教育必须突出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增强语文的应用性

3.语文学科的基础性

语文能力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语文课程理念

【1】《义教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二、三、四

一:

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

二:

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

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四:

四个具体理念

【2】义教阶段语文课程的具体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素养:

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温儒敏)

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中课标)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怎么认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

(真题)

加涅的学习结果可以分为五类: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语文素养作为学习的结果,同样可以分为五类。

前四者都属于能力范畴,但态度却不是能力问题。

(1)言语信息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如下一些类型的语文知识:

语言文字知识;课文内容知识;课文背景知识。

(2)语文智慧技能是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述自己思想情感的技能,大致分为:

字词学习;句子学习;段落篇章学习。

(3)语文认知策略是一套如何学习语文的程序,支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的效率。

(4)语文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

(5)语文情感与态度包括道德、审美。

(1)言语信息。

加涅讲的言语信息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如下一些类型的语文知识:

语言文字知识、课文内容知识、课文背景知识。

语文课程中的言语信息,大致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知识视野、思想观念和文化品位。

(2)语文智慧技能。

语文智慧技能是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述自己思想情感的技能,大致分为:

字词学习、句子学习、段落篇章学习。

无论是从简单到复杂,或是从低级到高级,这些学习是在简单规则基础上形成的新规则。

语文智慧技能相当于语文素养中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能力等。

(3)语文认知策略。

语文认知策略是一淘如何学习语文的程序,它支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效率。

它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等。

(4)语文动作技能。

语文课程中的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

拼音、朗读中含有发音技能,它要求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腔、舌头的肌肉协调。

书写、尤其是用毛笔书写,要求手部小肌肉的协调。

这些在规则的支配下肌肉协调运动的能力属于心理学上的动作技能。

语文素养中的写字及口语交际能力中都需要有动作技能的参与。

(5)语文情感态度。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里面蕴含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

一是道德,语文课文中歌颂、赞美的人物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从中习得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

二是审美,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绘的美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语文素养中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内容基本上都属于情感态度范畴。

义教课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拼音、朗读的发音技能、写字的动作协调能力

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和文化品位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

1.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2.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3.语文课还应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注意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规律1:

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

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功能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现途径

1.课文内容及教学过程中对内容所做的阐释、评价

2.语言形式本身内蕴的人文性

3.技能和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行为和策略技能的学习

4.工具和人文粘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人文性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育的目标要: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个性体验;

语文教育的内容要:

以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主,突出人文内涵;

听、说、读、写的训练:

要注重熏陶感染,杜绝机械训练。

规律2:

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内涵:

1.语文活动:

听、说、读、写

2.语文就是生活,学习语文就是心灵对话、精神成长

语文课不以掌握知识为价值目标,知识的传授要以“用”为标准,不求全面、系统。

语文课是学生的实践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避免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

规律3:

语文课应注意汉语的特点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1.自主学习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相结合

2.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3.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

针对以往“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程观,树立“大语文”观,沟通语文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应增加弹性,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要

课程形态多元化,教材选文多样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资源社会化,贴近学生生活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3.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有相对稳定的课程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必修五个模块:

必修1-5,高一、高二两个学期半完成或灵活安排

选修5个系列: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语文课程目标

【1】《新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定位在“语文素养”上,从这一概念出发,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可以从不同的向度进行分类。

横向结构

就横向结构而言,则从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出发,形成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

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指向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知识和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能力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

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和基础。

2、过程和方法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维度目标提出来,是为了突出“知识与能力”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选取了何种具体做法、经过了哪些具体步骤和阶段。

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师生互动教学有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对知识和能力的达成有很大的调控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附加任务。

【2】《义教课标》的课程总目标介绍: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