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惟不忍之过患分二一不现见过患二现法过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6601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思惟不忍之过患分二一不现见过患二现法过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思惟不忍之过患分二一不现见过患二现法过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思惟不忍之过患分二一不现见过患二现法过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二思惟不忍之过患分二一不现见过患二现法过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二思惟不忍之过患分二一不现见过患二现法过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思惟不忍之过患分二一不现见过患二现法过患.docx

《二思惟不忍之过患分二一不现见过患二现法过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思惟不忍之过患分二一不现见过患二现法过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思惟不忍之过患分二一不现见过患二现法过患.docx

二思惟不忍之过患分二一不现见过患二现法过患

二、思惟不忍之过患分二:

一、不现见过患;二、现法过患

在思惟安忍的胜利后,进一步要思惟不忍的过患,由此发生舍离欲,想要舍开这种嗔恚、怯弱等不忍的状态。

这又要从远程的很深细的因果上,依据教量来认识它的过患,这一部分叫不现见过患,也就是凡人平常没办法现量见到的、不忍而忿恚会产生的极大的损害。

其次,现法过患,是以我们的常识能知道的,比如一起了嗔身心都处在一种苦恼的状态,失掉了理智,也失掉人缘等等。

这两个部分合起来就能完整地认识不忍的过患。

一、不现见过患分三:

一、真实义;二、以嗔恚摧坏善根之义;三、摄义

一、真实义

瞋恚过患中,不现见之过患者,《入行论》云:

“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

”此是如其圣勇所说录于《入行》。

嗔恚的过患里,先要认识我们平常无法现见到的那些非常长、非常细、非常深的过患。

在《入行论》里说:

在一千劫当中所积集的布施、供养诸佛等的一切善行,以一个嗔恚就能摧坏。

这是按照圣勇所说而录在《入行论》中的。

《曼殊室利游戏经》说:

摧坏百劫所积众善。

《入中论》亦说:

由起刹那忿恚意乐,能摧百劫修习施戒波罗蜜多所集诸善。

《曼殊室利游戏经》中说到:

能摧坏一百劫中所积的众多善根。

《入中论》里也说:

由起一刹那的忿恚意乐,就能摧坏在一百劫当中长期修习布施、持戒两种波罗蜜多所集的诸多善根。

可见摧坏的量很大。

不仅如此,在《菩萨藏经》中也说到:

忿恚能速疾损害百千大劫所集的善根,假使善根被嗔恚损害后,还要经过百千大劫才开始勤苦修行圣道,如果这样的话,将使得无上菩提非常难以得到,所以应当披忍辱铠甲,以坚固力摧坏嗔恚等魔军。

二、以嗔恚摧坏善根之义分四:

一、生嗔的境;二、生嗔的身;三、于境断除疑惑;四、摧坏善根之义

一、生嗔的境

须瞋何境者,或说菩萨,或说总境,前者与《入中论》所说符合。

如云:

“由瞋诸佛子,百劫施戒善,刹那能摧坏。

要嗔恚何种境才摧毁百劫所积集的善根呢?

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菩萨,一种说是总境(总境是指总的众生),前者跟《入中论》的说法相符合。

如同彼论中说到:

由对菩萨起一刹那的嗔恚心,就能摧坏百劫当中所积集的布施、持戒的善根。

二、生嗔的身

生恚之身者,《入中论释》说:

“菩萨生瞋且坏善根,况非菩萨而瞋菩萨。

生嗔恚的身或者说所依,在《入中论自释》里说到:

菩萨生嗔尚且摧坏善根,何况非菩萨嗔恚菩萨。

三、于境断除疑惑

境为菩萨随知不知,见可瞋相随实不实,悉如前说能坏善根。

总其能坏善根,非是定须瞋恚菩萨。

这里要知道,不管对于这个境知不知道他是菩萨,或者所见的可嗔恚的情形,不管是真实还是非真实,只要对一位菩萨起了嗔恚,就都像前面所说一样,能摧坏善根。

再者要明确,不但是嗔恚菩萨会摧坏善根,对于总的境而言,凡是起嗔恚都会损坏善根。

《集学论》云:

“圣说一切有教中亦云:

‘诸苾刍,见此苾刍以一切支礼发爪塔,发净心否?

’‘如是,大德。

’‘诸苾刍,随此覆地下过八万四千逾缮那乃至金轮,尽其中间所有沙数,则此苾刍应受千倍尔许转轮王位。

’”乃至“具寿邬波离来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

‘世尊说此苾刍善根如是广大。

世尊,如此善根何能微薄销灭永尽?

’‘邬波离,若于同梵行所而为疮患,为疮患已,我则不见有如是福。

邬波离,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销灭永尽。

邬波离,故于枯树且不应起损害之心,况于有识之身。

’”

《集学论》中引了《圣说一切有教》中的一段经文,讲到对于同梵行者起嗔、作损害会彻底摧坏善根。

经中这样说到:

诸比丘,见到这位比丘五体投地、以一切支顶礼佛的发爪圣塔,他发了精进心吗?

是发了的,大德。

诸比丘,随他礼拜所覆盖到的地方,往下经过八万四千由旬到达金轮处,在这中间所有的沙子的数量,这个比丘会得到一千倍于这个数量的转轮王位。

意思是说他这样礼拜,将来会出生极大的福德。

经文后面又说到:

长老邬波离来到世尊那里,恭敬合掌站在一边,对世尊说:

世尊讲这个比丘的善根是如此广大,世尊,像这样的善根,以什么样的情形会使得它微薄、消灭和永尽呢?

佛回答:

邬波离,如果对于同梵行处作损害,作了损恼后,我就不见他有如是的福德。

邬波离,这个广大的善根由于这样起嗔恚的恶行会使它微薄、消灭乃至永尽。

邬波离,所以对于枯树尚且不应当起损害之心,何况对于具有心识的有情起嗔恚,那是会摧坏善根的。

四、摧坏善根之义分二:

一、遮遣他宗;二、建立自宗

一、遮遣他宗

坏善根义,有诸智者作如是说:

摧坏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远,先当出生瞋等之果,非后遇缘不自生果,以世间道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定不能断烦恼种故。

对于摧坏善根的涵义,有些智者们这样说:

这是摧坏了先前所作善根的速疾感果的功能,使得果的成熟时间变得久远。

也就是要先出生嗔恚等的果报,不是这个善根后面遇缘也不能生果,而是生果的时间会推到久远之后。

原因是,世间道比如加行道等都不能断除所断的种子,由于决定不能断烦恼种子的缘故,以此类推,嗔恚也同样不能断善根的种子。

由于种子未断因此所谓的摧坏善根也就只是延缓了成熟时间。

然此理不定。

但是这个道理并不决定。

以下说明各方面的理由。

第一:

如诸异生以四对治力净治不善所获清净,虽非断种,然后遇缘其异熟果定不生故。

你说没有断种就只是延缓熟果的时间,这不一定,没有断种也不是一定会发生果报。

就像凡夫以四对治力净治了不善,得到清净,虽然也是没有断种,但是后面即使遇缘这个业的异熟果也决定不会出生,所以没有断种也可以不生果。

第二:

又已感异熟善不善业,虽非断种,然后遇缘亦定不生异熟果故。

其次就是已经感得了异熟果报的善业和不善业,虽然还没有断掉种子,但是以后遇缘也决定不发生果报。

这也证明了虽然没断种,也可以不发生果报。

第三:

又加行道得顶、忍时,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不善种子,然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及恶趣故。

在加行道得了顶位和忍位的时候,虽然没有断邪见的种子,没有断恶趣因不善的种子,然而在遇缘的时候,也决定不会再起邪见、不会堕于恶趣,这也证明了虽然没断种子,但是也可以不发生果报。

以上的三个理由都说明了虽然没断种但遇缘也可能不生果。

因此你们所说的“没有断种故,不是不生果,而是延缓生果”的这个立论是不决定的。

第四:

又如前引“诸业于生死随重”,随先熟一善不善业,暂遮余业成熟之位,仅以此义不能立为坏善不善,亦未说故。

再者,像前面所引的《俱舍论》中说:

诸业在生死中,是随着重业首先成熟。

那么无论先成熟哪一种善业或者不善业,在那个位置上就只有它成熟,而遮掉了其它业成熟的时位。

就是让其它业在后面成熟的意思。

但是所谓的让其它业延缓成熟并不能以此安立是摧坏了善种或不善种,在经中也没这样说过的缘故。

因此暂时遮止余业成熟不等于摧坏了余业的种子,这两个不能打等号。

第五:

又异熟暂远不能立为坏善根义,若不尔者,应说一切有力不善业皆坏善根故。

再者,果报暂时推远了,不能成立为坏善根的意思,不然的话,一切有力的不善业先成熟的缘故,都使得其它的善业延缓成熟,那应当说一切的有力不善业都在摧坏善根,但没有这样安立的。

因此,你们所说的坏善根义就是将异熟果成熟的时间推后,这是不合理的。

二、建立自宗

故于此中清辩论师如前所说,以四种力净治不善,及由邪见、损害之心摧坏善根,俱如败种,虽遇助缘而不发芽,后虽遇缘亦不能生果。

所以这里就像前面清辩论师所说的,以四种对治力净治不善业以及由邪见、损害之心摧坏善根,这两者都像被摧坏的种子虽然遇到助缘也不发芽那样,后来虽然遇到了缘也不能发生果报。

又如前说,虽以四力净所造罪而得清净,而与发生上道迟缓无相违义。

故有一类虽坏布施护戒之果圆满身财,然不能坏修习能舍及能断心作用等流,后仍易起施戒善根。

又如同前面所说的,虽然以四力净除了所造的罪障,从而得以清净,但这跟发生上道变得迟缓没有相违之处。

所以有一类虽然摧坏了布施、持戒的果圆满的色身和财富,然而不能摧坏修习能舍以及能断的善心的作用等流,以后仍然容易发起布施和持戒的善根。

又有一类,虽坏施戒作用等流同类相续,然未能坏发生圆满身资财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虽然摧坏了布施、持戒的作用等流的同类相续,然而没有摧坏发生圆满的色身、资财等果报。

又有一类如前所说,若不瞋恚授记菩萨,一劫所能圆满道证,由起瞋心,自相续中已有之道虽不弃舍,然一劫中进道迟缓。

还有一种就像前文所说的,如果没有瞋恚已得授记的菩萨,那么本来在一劫中所应得到的圆满道证,但是由于生了嗔心,所以自相续中已有的道虽然没有弃舍,然而在一劫的时间中进道推迟延缓,也就是一劫里圆满不了那样的道证。

总之,如净不善非须尽净一切作用,故坏善根亦非坏尽一切作用,此极重要。

唯应依止佛陀圣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择,故当善阅经教而善思择。

总之,从正反两方面看都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净治不善业不是完全净治了一切作用,所以所谓的坏善根也同样不是坏尽了善的一切作用等流,这一点极其重要。

唯一应当依止佛陀的圣教和依教的正理来善加思择,因为业果之理极其微妙、不可思议,不依圣教和正理,仅凭自身或者不具正量之人的说法根本无法抉择认定。

所以应当好好地阅读经教而善为思择,这样才能明确所谓坏善根的具体情形。

三、摄义

如是能引极非可爱粗猛异熟,及能灭除余业所引最极可爱无量异熟,是为非现见之过患。

这里作一个总结。

嗔恚的过患,以我们平常的根识没办法现见的有两类,一是以这个嗔恚的恶业力,能引起极不可爱的粗猛果报,比如堕地狱等非常大的苦果。

二是它能坏善根的方面,也就是所谓的一嗔能摧坏多劫所集的善根等,它还能灭除其它善业所引的最极可爱的无量善果。

这些是缘起的深远处,属于我们凡夫现前看不到的深细的过患。

这样思惟了见不到的深远过患以后,再来思惟近前能体会、能看到的现法过患。

如果既能见到现法的过患,又知道非现见的过患,就能明白嗔恚在心上能形成的恶性缘起,它的状况、量,以及各种差别相,会确信嗔恚真是内在的凶魔。

二、现法过患

现法过患者,意不调柔,心不静寂。

又诸喜乐,先有失坏,后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坚固平等而住。

若瞋恚重,虽先恩养,忘恩反杀,诸亲眷属厌患弃舍,虽以施摄亦不安住等。

嗔恚现法的过患是指嗔恚一生起来心就不调柔,处在很粗犷、暴躁、不调顺的状态。

而且心里非常烦躁,在嗔火烧灼的热恼当中不能寂静。

再者,本来有的一些喜乐因为生起嗔恚而失坏,导致身不安乐、心不欢喜,而且以嗔恚的障蔽力量以后也不会得到喜乐。

嗔恚多的人整天都心情不好,从他的脸上看不到喜色,整日处在很苦恼的状态里。

睡时也不能安眠,心一直被嗔恚抓着,再好的床榻、再好的饮食也无济于事,常常是睡不安、吃不香。

再者,心态失掉了坚固性,没有平等而住的状态。

“平等而住”指一般情况下心很平静的状态,没有什么异样,从早到晚都保持这样的好心情,是很安详的一个状态,这样是平等而住。

但假使起了嗔恚,心态就变得非常不好,别人稍有触碰就满脸怒色,或者怒目而视,像一丛荆棘一样非常伤人。

再者,自己的心也非常脆弱,到哪里都感觉不顺,心态动荡得很大。

再者,人际关系也搞不好。

如果嗔恚很重,过去曾经以恩德养育的人反而会忘恩而想杀掉你。

这里“杀者”还包括其他人,因为这个人的嗔恚太重,老是发脾气,经常像荆棘一样刺伤别人,这样的话即使再大的恩养也会忘记而做杀害。

再者,他的亲戚、眷属等也会心生厌患,要弃舍这个嗔恚者,谁愿意和嗔恚重的人在一起呢?

即使你布施了很多的财物等,想把人家的心勾摄过来,但是人家也不肯与你一起共住或共事等。

文中“等”字还包括使得容色不美、丧失辨别是理非理的智慧等的过患。

总而言之,嗔恚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它一起来,身心、人际关系、受用、事业等各方面都会出现破坏的因缘,所以嗔恚才是我们心中的敌人。

《入行论》云:

“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静,喜乐不可得,无眠不坚住。

《入行论》中说到:

如果心中持着如箭一般的嗔恚心没有拔除,意就领受不到寂静,就像箭刺在心上一样,非常难受,一直都热恼不安。

有这个嗔箭刺心就不能得到喜乐,也没有香甜的安眠,心情也不能坚固而住,遇到境缘马上就变,突然发火、狂躁等等。

“有以财供事,恩给而依止,彼反于瞋恚,恩主行弑害。

由瞋亲友厌,施摄亦不依。

在人际关系方面,谁也不喜欢这样的嗔恚者,都会远远的避开,或者想要给这嗔恚者一点教训等。

有人虽然以财物供养承事等施恩给来依止的人,但因为恩主经常嗔恚动怒,所以这个人不但不会记得他的恩德反而会对他行杀害。

由嗔恚使得亲友厌患远离,即使以财物等布施来摄受这个亲友,但是人家也不会来依靠他。

“总之有瞋恚,全无安乐住。

总结而言,从身心的受用、生活的状态、人际关系的状况等各个方面观察,有嗔恚的话,一切方面都全然没有安乐住,因此嗔恚直接破坏安乐。

假使能安忍则昼夜都很吉祥,常得安乐住,而嗔恚是昼夜常苦恼,全然无安乐,所以一定要破嗔修忍才能保有身心的喜乐。

《本生论》亦云:

“忿火能坏妙容色,虽饰庄严亦无美,纵卧安乐诸卧具,忿箭刺心而受苦。

《本生论》里也说:

嗔恚的火一发起来,首先人的脸就变得很黑,形象很不好看,他的肌肉紧绷着,眼神凶恶,甚至变得很僵硬等等,这样就是由于忿火坏掉了微妙的容色。

这时即使以各种饰品做庄严也丝毫不会让人感觉美妙,这就是嗔恚的火能坏掉美好的形象。

再者,它还会坏掉安乐受用,纵然躺在很安乐的卧具上,但是由于忿箭刺入了心中的缘故就只有苦受。

这里的“安乐卧具”包括了所受用的一切色声香味触,比如房子很清香、音乐很美妙、饭菜很香甜、卧具很柔软等等,但是由于忿箭已经刺入了心中,所以他实际上只有受苦的份。

不仅如此,这个被忿箭刺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想在哪里寻求安乐都根本得不到,因为里头的心已经被刺中了,所以到哪里都是苦。

“忘失成办自利益,由忿烧恼趣恶途,失坏名称及义利,犹如黑月失吉祥。

嗔恚一起来人就会忘失正念,这时他不知道要成办自己的真实利益,什么都不管不顾了。

有了那样嗔恚的心是非常可怕的,他或者马上就发出恶语,或者作出过激的行为,甚至杀人放火等等,什么都做得出来。

这样在因位是以嗔恚之火烧恼自心,那么果位当然更加是趣向于恶途,在那里会出现非常大的恶趣之火等等。

这里是就现前而言,人被嗔恚一烧恼当下的状况非常不好,这就叫趣入恶途了。

如果说一个人多少天以来一直都处在嗔火的烧恼当中,这也意味着将来会发生很大的恶趣苦报,异熟果非常粗猛,难以忍受。

这个嗔恚一旦起来,就失掉了好的名称,大家都认为那个人的脾气非常不好、性格非常不好等等,不愿意跟他接近。

再者,由嗔恚会失掉义利,比如无法修法,不能住在正常的状态,没办法很好地开展事业等等,乃至各个方面都丧失了义利。

当嗔恚起来的时候,就像清凉的圆月忽然之间成了黑月一样,丧失了吉祥。

这个黑月就表示它是一种黑业的状态,是非常不好的,从内身到外面的整个环境、眷属、事业、享受等等一切都是处在黑色的状态里。

“虽诸亲友极爱乐,忿堕非理险恶处,心于利害失观慧,多作乖违心愚迷。

虽然亲友们很爱乐自己,但是由于忿恚的原因,自身已经堕在非理的险恶之处,别人也很难帮得上忙。

当嗔恚一起来的时候,人连基本的安稳的心都没有,被烦恼严重地障蔽住了,失去了观察哪个是利、哪个是害的智慧。

也就是说嗔恚一起就没了理智,他就连静下心来分辨哪个有利益、哪个我应当做都做不到,对明知有利的事情也不去做,也做不了,因为心不堪能,根本就不能趣入。

或者连安住几分钟都不可能。

或者说这个很不好,会有很大的危害,但他还是硬要去做,就像这样,嗔怒使人变得如此地迷乱。

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违背道理的,本来是有一个正理,具理智者会去分辨应当做的才做,不应当做的不做,这个是一定要去做的、这个不能违背的等等。

但是由于嗔恚就使得心完全失掉了这种辨别分析的功能,他会做很多很多违背伦理、违背法理的事情,心处在愚迷的状态中。

你看那些嗔恚心极大的人会面目凶恶的大喊说:

我一定要把他杀掉!

他这个心一起了,就在若干年里甚至一直到死之间都不会放下。

别人说你这样子会堕地狱的,但他的杀心还是停不下来,还是想去杀。

就像这样,以嗔心会导致人丧失理智,十分愚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