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doc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637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doc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doc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doc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doc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doc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doc资料.docx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doc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doc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doc资料.docx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doc资料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

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2、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亿年左右。

它们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氧。

2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2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25、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26、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象州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27、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28、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

中石炭世—早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29、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群。

30、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

䗴、横板珊瑚、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多种类型。

31、早二叠世末期的地壳运动使北方海槽基本升起,与华北-塔里木连成一片,致使中国沿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出现“南海北陆”的对峙局面。

32、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二、名词

1、化石:

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2、指相化石:

分布广、狭适性、能过明确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的生物化石。

3、生长节律:

生物生活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生物的生理和形态的周期变化现象。

4、双形现象:

由于有孔虫具有世代交替现象,造成了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

5、叠层石:

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的共同产物。

6、地史学:

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7、瓦尔特定律: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8、沉积旋回:

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

9、地槽:

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10、地层叠覆律:

未经扰动的地层,总是上新下老。

11、沉积组合:

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背景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三、判断

1、人们将分布局限、演化快、特征明显、延续时间长、具有较强的地质年代意义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其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

2、豫西熊耳山地区大面积分布的火山岩,被划为“中元古界熊耳群”,与下伏地层“太华岩群”的变质岩界面清晰。

尽管熊耳群为火山岩组合、太华岩群为变质岩组合,但二者都属地层。

(√)

3、穿时的标志层只能用于岩石地层单位的对比,等时的标志层既可以用于年代地层单位对比,也可用于岩石地层单位的对比。

(√)

4、前寒武纪包括太古宙和元古宙。

太古宙进一步划分为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元太古宙可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5、在侏罗纪盛极一时的恐龙灭绝了,其真正原因和具体过程,尚不十分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说燕山运动,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引起了当时全球气候的巨大变化,应该考虑是引起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

6、在晚石炭世早期,华北地区开始发生海侵,方向由东北向西南,晚石炭世晚期,海水由西南向东北退出。

因此华北地区石炭系上统地层厚度具有西南薄,东北厚的特点。

(√)

7、豫西地区寒武系属海相沉积环境,岩石类型为灰岩、白云岩夹有紫红色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偶尔可见食盐假晶。

在紫红色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沉积时,气候炎热干燥。

(√)

8、第四纪由四个显著特点:

一是人类的出现和进化;二是冰川广布,气候冷暖变化频繁;三是大陆面积增大,新构造运动活跃;四是沉积类型多样。

(√)

9、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于亚洲大陆板块之下,使喜马拉雅褶皱成山,同时有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震活动频繁。

(√)

10、在山麓地带往往形成巨厚的洪积扇堆积。

由于地形坡度大,碎屑物的撞击力度大,因此碎屑物的棱角不明显,磨圆度较好,但因堆积速度较快,所以分选性不好,碎屑物大小极为悬殊。

(×)

11、碳酸盐潮坪中潮上带沉积以发育雨痕、雹痕、泥裂、鸟眼构造为特征。

潮间带碳酸盐发育竹叶状构造,表明是一种高能的水动力环境。

(√)

12、古板块分析包括古地磁分析、生物古地理分析和古气候分析。

(√)

四、问答

1、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应具备什么样的保存条件?

答:

生物本身;数量多;具有硬体。

外部环境:

迅速埋藏,免受机械破坏;迅速冷冻;还原环境;时间因素,需要一定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沉积物的粒度细。

2、如何区分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

原地埋藏:

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

异地埋藏:

化石不同程度破碎,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且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3、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

答:

类似现代礁相泻湖的珊瑚,最大水深小于50米,温度16~28度,水体清澈、动荡、富氧,阳光充沛、泥质少。

4、简述叠层石的形成环境和条件。

答:

生长于潮间带。

蓝藻藻丛的生长发育,有一定数量的沉积颗粒提供给藻类吸附;水底的底流不太强烈,水底物质的位置相对稳定;生长速度大于剥蚀速度;在生长过程中叠层石能被迅速加固。

5、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答:

(1)菌类、藻类阶段:

太古代——志留纪,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

(2)裸蕨植物阶段:

志留纪末期——中泥盆世,加里东运动使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变大,植物开始登陆,开始出现了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束,但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3)蕨类植物阶段:

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裸子植物阶段:

晚二叠世——早白垩世,对水的依赖性减弱。

(5)被子植物阶段:

晚白垩世至今,最高等的植物。

6、岩石地层单位“组”。

答:

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

组的界线在岩性上应当容易识别,厚度一般从几米到几百米,组具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在该范围内其岩性、岩相应基本稳定。

7、地层划分的主要方法。

答:

地层划分的方法主要有3种:

构造学的方法,依据不整合面把地层划分开;岩石学的方法,依据岩性特征、岩石组合或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古生物学的方法,依据地层中化石面貌的不同划分地层。

8、简述华南地区泥盆系的两种沉积类型“象州型”和“南丹型”。

答:

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象州型分布在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范围较广,含丰富的底栖生物化石,如腕足类、珊瑚等,代表温暖富氧的正常浅海沉积;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以黑色泥岩、泥灰岩和硅质岩为主,含菊石、竹节石等浮游生物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9、简述造成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的可能的原因

答:

白垩纪末期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生物绝灭事件,属的灭绝率:

52%,种的灭绝率:

90%,造成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可能包括如下几方面:

地内因素:

海平面下降、气候变冷、海水成分变化、古地磁倒转、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火山喷发等。

地外因素:

行星撞击事件、超新星大爆炸、太阳耀斑等。

10、简述三叶虫的生态、地史分布、寒武纪的演化特点。

三叶虫全为海生,大部分三叶虫的习性为底栖爬行或半浮游生活,部分远洋中游泳或漂浮。

三叶虫自早寒武世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繁盛,在自留纪、泥盆纪逐渐衰退,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少量生存,晚二叠世全部灭绝。

三叶虫在寒武纪的演化特点是:

早寒武世以莱得利基虫目为主,具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锥形、鞍沟明显、眼叶大等特点,标准化石有Redlicha(莱得利基虫)等;中寒武世以褶颊虫目的大量出现为标志,早期具宽阔的固定颊、头鞍截锥形,平直的眼脊和较小尾板为特征,如Shandungaspis(山东盾壳虫),中后期与晚寒武世初期三叶虫特征相近,具尾板宽大、尾刺发育为特点,如Damesella(德氏虫)等;在晚寒武世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属,如Ptycaspis(褶盾虫)。

三叶虫是寒武系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11、简述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并阐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主要区别。

岩石地层单位是以能在野外观察到的岩石特征为基础,并以这种特征定义的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体。

岩石地层的建立要坚持岩石特征稳定性的原则。

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相对一致或相近的岩层组成,或虽为一套岩性复杂的岩层、但可以和相对简单的临近岩层相区别,并具有相对稳定的地层结构。

岩石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层。

组是岩石地层单位系统的基本单位。

群是比组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

段是比组低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

层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

生物演化特征是年代地层单位划分的主要依据,同位素年龄、磁性地层也可以作为年代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年代地层单位自高而低可以划分为宇、界、系、统、阶和亚阶六个级别,分别与地质年代宙、代、纪、世、期、亚期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主要区别是:

⑴年代地层单位是按时间阶段划分的,与地质年代一一对应,岩石地层单位无固定的时间含义,与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类型、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