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文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5132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文本.docx

《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文本.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文本.docx

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文本

目录

1.前言3

2.编制依据3

3.矿区概况4

3.1矿区位置及范围4

3.2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5

3.3矿山开采对象及开采方式5

3.4矿山生产规模5

3.5矿山开采对植被的破坏情况5

3.6矿山的自然条件7

4.植被恢复基础条件分析11

4.1矿山原有生境与植物立地条件分析11

4.2植被恢复所需的客土土源条件分析12

4.3植被恢复所需灌溉水源条件分析12

4.4交通条件分析12

4.5植被恢复实施的限制因素、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分析13

5.植被恢复规划13

5.1总体指导思想13

5.2主要工程总体安排13

5.3土地平整工程设计15

5.4客土(土壤改良)工程设计16

5.5种植工程设计17

5.6灌溉工程设计23

5.7挡土墙工程设计23

5.8工程量汇总24

6.植被恢复工程经费概算24

6.1概算编制依据24

6.2经费概算25

6.3资金来源25

7.工程实施保证措施26

8.预期成果26

附图:

1、◆◆◆现状图;

2、◆◆◆采矿终了图;

3、◆◆◆植被恢复规划图。

 

1.前言

矿产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为加强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国土资源局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要求矿山在其开采过程中,恢复开采过程中被破坏的植被,并最终伴随采矿活动终了完成矿区的植被恢复工作。

◆◆◆为恢复矿山开采地段及其矿区范围内被破坏的植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于2008年7月31日,委托◆◆◆◆◆◆会和◆◆◆,编制《◆◆◆植被恢复规划设计》,通过对被破坏植被进行有效的恢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新恢复当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而保证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4)《◆◆◆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5)《矿山环境管理实用指南》地震出版社

6)《◆◆◆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7月

7)《◆◆◆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7]98号)

8)《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管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2006-02-10

9)《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

10)《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T2-94)

11)《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99)

1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13)矿山企业委托书

14)矿山企业提供的其他资料

3.矿区概况

3.1矿区位置及范围

◆◆◆(以下简称◆◆◆)位于◆◆◆南偏东(173°)12km、◆◆◆西南3km处的◆◆◆,◆◆◆——◆◆◆公路从◆◆◆通过,矿区至公路有沙石路相通,行程3.5km,交通较方便,具体详见交通位置图。

行政区划隶属于◆◆◆◆◆◆◆◆◆。

矿区地理坐标为:

东经:

122°47′01″~122°47′10″

北纬:

40°43′24″~40°43′29″

矿区范围共由4个拐点界定,拐点坐标详见表3.1-1。

表3.1-1矿区范围拐点坐标

点号

坐标

X

Y

1

4510030

41481710

2

4510105

41481845

3

4509965

41481927

4

4509939

41481761

矿区面积为2.07hm2,开采标高由114m-50m,开采矿种为菱镁矿。

3.2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

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方式,斜坡道峒口布置在矿体西端,峒口标高78m,下口标高50m,斜坡道运输设备采用鞍山小四轮,主斜坡道坡度为15%。

采矿方法采用浅孔留矿采矿方法,垂直矿体走向布置矿块,人工出矿,矿山生产规模为3万t/a。

3.3矿山开采对象及开采方式

开采对象为开采界线内的菱镁矿体。

矿山为生产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方式进行矿石回采。

3.4矿山生产规模

矿山为生产矿山,生产规模为3万t/a。

矿石回采率为95%,废石混入率为5%。

矿山采用间断工作制,年工作306天,每天3班,每班8小时。

经过计算,矿山还可服务7年,稳产6年。

3.5矿山开采对植被的破坏情况

3.5.1原有植被破坏情况

该矿前期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方式,设计仍然采用地下开采。

目前矿山的堆料场、临时堆土场和生产工作平台对地表植被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矿山内运矿道路一直使用当中,路面道路植被已不复存在,破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堆料场对地形地貌及地表植被的破坏,见现场照片7;

2)坑口附近生产平台对植被的破坏,见现场照片3、4;

3)开拓运输道路地表剥离过程中对矿区植被的破坏,矿石抛洒对植被占压,运输道路地表大部分裸露,见现场照片2;

3.5.2新设计工程植被破坏情况

由于该矿山属于续采矿山,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可知,设计开采矿山的菱镁矿。

本矿山开采结束后对植被的破坏形式将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矿山排岩场对当地地形地貌及地表植被的破坏:

大型排岩场占压使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2)堆料场占地对植被的破坏。

3)开拓运输道路地表剥离过程中对矿区植被的破坏,矿石抛洒对植被占压,运输道路地表大部分裸露,植被逐渐退化。

3.5.2破坏面积

◆◆◆◆◆◆◆◆◆属续采矿山,原有设施完备,不另建其它设施,地表植被扰动较轻。

该矿破坏面积20.33亩(原破坏3.56亩,预计破坏16.77亩),主要分布在峒口、排岩场及堆料场及工作平台。

表3.5-1:

破坏面积明细表

区位名称

原破坏面积

(亩)

预计破坏面积

(亩)

破坏面积

(亩)

恢复面积

(亩)

堆料场

3.31

-

3.31

3.31

排岩场平台

-

5.33

9.98

9.98

排岩场斜坡

-

4.2

4.2

4.2

峒口及工作平台

0.25

-

0.25

0.25

道路

-

2.59

2.59

2.59

合计

3.56

16.77

20.33

20.33

3.6矿山的自然条件

3.6.1地形地貌

◆◆◆地貌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东部为长白山脉的支脉千山山脉的延伸部分,山地及丘陵绝大部分海拔高度60—500m之间。

矿区为低山丘陵形态,区内最高标高85m,最低标高67.5m,最大高差17.5m。

3.6.2水文地质

矿区内地貌属于低山丘陵类型,标高67.5—90.0m,最大切割深度22.5m,矿区内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及基岩裂隙含水层。

含水层水性较弱。

总的来说,矿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3.6.3气候

◆◆◆地处辽东半岛北部,东距黄海,西距渤海直线距离都在百公里以内,气候特征为受海洋气候影响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体气候特点是,春季风大,回暖较快,夏季气温较高降雨充沛,秋季凉爽,雨量减少,冬季较冷,降水最少。

温度:

◆◆◆年平均气温为8.4℃。

最热为7月,月平均气温24.6℃,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1.2℃,年最大温差为35.8℃。

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为36.612℃,一般出现在8月,极端最低气温为-23.712℃,出现在12月。

作物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为20.312℃。

年、月平均气温见表3.6-1:

表3.6-1全市年、月平均气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

气温

-11.1

-7.4

0.9

9.9

17.6

21.7

24.7

23.4

17.7

10.0

1.0

-7.4

8.4

平均

最高温

-4.3

-0.9

6.7

16.3

23.7

27.0

29.3

28.3

24.1

16.6

7.0

-1.0

14.4

平均

最低温

-17.5

-13.6

-4.8

3.3

11.1

16.1

20.3

18.8

11.6

4.1

-4.1

-13.0

2.5

相对湿度:

全市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8月份湿度最大,5月份最小,相对湿度多年平均是:

1月65%,2月61%,3月57%,4月54%,5月53%,6月66%,7月79%,8月81%,9月73%,10月68%,11月66%,12月66%。

风向:

◆◆◆为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最大风速18m/s,春夏多南风及东南风,最大风速20m/s。

矿区由于地处丘陵区,风向除主要受区域风向影响外,受当地地貌影响多呈冬季西北,夏季东风的山谷风。

日照:

全年太阳总辐射为5442.8—5610.3MJ/m2,全年日照时数为2563—2770小时。

降水:

◆◆◆地区年均降水量691.3mm。

冬季(12—2月)降水最少,仅为21.4mm,占全年降水总和的3.1%;春季(3~5月)降水量为104.2mm,占全年的15.1%;秋季(9—11月)降水量为127.5mm,占全年的18.4%;夏季降水最多,6—8月降水量高达438mm,占全年降水量的63.4%,降水高峰出现在8月份,月降水量平均为190.9mm,比冬春两季降水总量还多65.3mm。

农作物生长季节(4~9月)降水量为598.2mm,占全年的87%,此间又以七、八两月为最多,为368,4mm,占全年的53.3%。

年,季、月降水情况见下表3.6-2:

表3.6-2年、季、月降水量情况

全年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降水量mm

11.2

36.9

56.1

69.6

177.5

190.9

67.2

39.8

20.5

8.3

6.1

7.0

691.3

占全年(%)

15.1

63.4

18.4

3.1

100

蒸发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67mm。

由于春风影响,五六月份蒸发量最大,约为598.5mm,占全年蒸发量的33.87%,故易出现旱情。

初霜期:

按多年平均计算,轻霜期初9月31日,严霜期为10月12日。

无霜期:

按轻霜计算,平均158天,按严霜计算为176天。

1958年以来,初霜轻霜日来得最早的为9月20日,最晚的是10月16日。

境内各地由于地形不同,霜期长短也有差异。

西部沿河地区无霜期略长,中部平原次之,东部山区较短,相差10余天。

3.6.4植被

◆◆◆地区植被属华北植物区系,夹杂长白山植物区系植物,华北植物区系的代表树种有油松、辽东栎、榆、桦树和代表草本植物的糙隐子草、拂子茅等;长白植物区系代表树种有紫榆、核桃楸、刺槐等木本植物和羊胡草、白羊草等草本植物。

由于两个植物区系植物交错,其植物群落也多种多样。

主要植物群落有油松林、油松落叶混交林、阔叶林和草本群落。

外来人工引进物种杨、柳、槐等多为防风林,农家前屋后院以及山上多为的人工林。

经济树种有辽东栎、文冠果、核桃,板栗、枸杞,山楂,银杏、苹果、梨和南果梨等。

矿山属于低山地貌区,自然植被主要是次生草本植物及少量阔叶林,植被不太发育,树种主要以柞树、松树为主。

3.6.5土壤

◆◆◆土壤大致为3个土类,6个亚类,22个土属,36个土种。

其中棕壤土87万亩,占全市土壤的43.8%;草甸土67万亩,占全市土壤的33.8%;水稻土42万亩,占全市土壤的21%。

项目区内土壤大部分属于棕壤土。

3.6.6自然灾害

大风:

◆◆◆在全省来说为一般风害区,年均受害面积近40万亩,平均因风害减产2成,其中有10万亩风害严重。

暴雨:

暴雨每年都有发生。

据1958年以来资料统计,出现暴雨56次,最多年1960年和1969年均出现过5次。

2002年8月3日17时至8月4日17时普降一场◆◆◆建国以来最大的暴雨,同时伴有雷暴和大风。

其中牌楼、英落、毛祁、验军、南台等十几个镇出现了特大暴雨,最大雨量出现在◆◆◆达349mm,其余各镇的雨量均在110—200mm,形成灾害。

干旱:

干旱是◆◆◆农业生产主要灾害之一。

据农业区划调查,1477年—1978年的502年间,干旱达到57年次,其中大旱14年。

期间连续2年以上的有8次,3年以上的出现过3次。

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有春季低温冷害和秋季低温冷害,春季低温冷害称为春寒和倒春寒。

春寒:

自1958年以来,春寒出现4年,由于低温,播种期明显推迟,有的引起烂种,造成缺苗或毁种。

倒春寒:

自1958年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平均每年出现2.3次。

秋季低温:

8月中旬至9月上旬,大田作物正处于乳熟至完熟期,此间遇连阴雨天气或出现低温,造成因光照不足、气温低,作物不能正常成熟。

4.植被恢复基础条件分析

已经开采的矿区内植被覆盖率较低,地表土剥离、废石占压使植被破坏严重,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随着开采地不断进行,开采、运输过程中粉尘、废气等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及居民健康影响较大,如不加以治理,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及质量。

本次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方案根据采矿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环境条件,因地、因时采取相适应的恢复措施,针对矿区建设期、运营期和闭坑期中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科学、合理的恢复,促使该地区生态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4.1矿山原有生境与植物立地条件分析

矿山被破坏地区的大部分植物立地条件较差,几乎没有土层覆盖,尤其是堆料场、排岩场的地段,地面因为施工而失去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完全依靠自然恢复难度较大,需要客土进行土壤改良,改善植物的立地条件后,才能进行植被恢复。

该矿道路路面由于长时间碾压,已不利于植物生长,亦需客土后才能进行植被恢复。

4.2植被恢复所需的客土土源条件分析

原矿山已开采多年,峒口周围地表裸露,几乎无土壤覆盖。

由于此矿山无可利用的采矿剥离土,因此客土全部采用采用外运客土。

矿山恢复总面积15亩,需客土总量为4443m3。

客土土源可以选用矿区西北1km处的山坡积土,经测算土量约8000m3能够满足本次植被恢复的需要,但土质有大部分是生土,在客土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良。

4.3植被恢复所需灌溉水源条件分析

如何解决好新栽植的乔、灌木前两年春季的灌溉是能否保证其成活率的关键。

矿区在井下斜坡道50m标高处设置积水坑,采用6699×4型潜水泵经斜坡道抽出。

经初步估计,抽出的水量约30m3/d。

该井下涌水可排至矿区内的贮水池中。

该贮水池可作为矿区植被恢复的第一水源。

矿区附近还有一条庙沟河,该河流水量丰富,可作为矿区植被恢复的第二水源。

由于本项目植被恢复需水量较少,两处水源的水完全可以满足矿区植被恢复工程灌溉用水的需求,况且水质较好,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4.4交通条件分析

◆◆◆(以下简称◆◆◆)位于◆◆◆南偏东(173°)12km、◆◆◆西南3km处的◆◆◆,◆◆◆——◆◆◆公路从◆◆◆通过,矿区至公路有沙石路相通,行程3.5km,交通较方便。

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可知,该矿为续采,对地表扰动轻微。

继续开采的矿山已经设计了完善的运输道路,可完全利用其进行植被恢复,不另建其它道路。

4.5植被恢复实施的限制因素、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分析

根据◆◆◆地区多年的植被恢复的经验,本矿山的实施植被恢复工程风险总体来讲较小。

遇到特殊干旱年、虫灾等,可能会影响一定治理效果。

不确定因素,除天灾、物价外,人为破坏也是不确定因素。

解决办法是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自然规律,物种选择尽量选择当地物种。

另外,覆盖物种不能过于单一,注重仿生态恢复,以增强植物依靠群落优势抗干旱、虫灾、病害的能力。

5.植被恢复规划

5.1总体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等为依据,认真贯彻有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规划为手段,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完成矿区植被恢复。

同时遵循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矿山开采、施工同时进行的原则;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实施原则。

5.2主要工程总体安排

本次植被恢复规划设计方案根据采矿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环境条件,因地、因时采取相适应的恢复措施,针对矿山建设期、运营期和闭坑期中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科学、合理的恢复,促使该地区生态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破坏面积为20.33亩,需要植被恢复的面积为20.33亩。

本次植被恢复首先根据矿山开采的实际情况对植被破坏区域进行分区,并在养护期结束,对道路进行恢复;其次,根据矿山服务年限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计基建进度、排岩计划,科学实施植被恢复方案以达到边破坏边治理的目的。

该矿为资源整合后重组的续采矿山,服务年限为7年,具体工程安排如下:

第一年,先对矿山进行“动态恢复”,根据其开采进度,采取乔-灌-草相结合方式,在排岩场和地下开采坑口附近补植防护绿化树,防止矿石开采和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二次扬尘向矿区外围扩散,保护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

第二年至第六年,对前期种植树木进行养护,保证成活率,同时对死亡的植物进行补植。

做到采矿-排岩-绿化-养护一体化,同时要加强管理,保护矿区已破坏范围内的植被不被再次破坏。

第七年,对已经部分堆料场及工作平台进行植被恢复并进行人工养护以保证植被恢复的效果。

利用全面客土,对平台覆土并全面绿化。

平台种植能吸收粉尘及净化空气的植物,特别是那些叶片表面粗糙、叶面皱纹交错、绒毛密布或能分泌油脂的具有滞尘、吸着和阻挡作用强的树种,如刺槐和榆树等。

同时在斜坡洒播草籽,并且边种植边进行剪枝、浇水、间筏、补植等养护工作,以保证植物的成活率,避免重复投资。

第八年,菱镁矿开采基本结束。

整理排岩场、废石堆场的平台,进行全面的植被恢复。

同时进行客土,查缺补漏,全面绿化恢复,边绿化边进行养护和间伐。

第九至第十年,对该矿山恢复区内前期植被边绿化边维护,保证成活率,同时查缺补漏,对死亡的植物进行补植,最终以恢复该矿的绿色景观和山林生态。

植被恢复具体实施进度见表5.2-1。

表5.2-1方案实施进度计划

年份

区域

面积

(亩)

工程内容

植物

备注

1

坑口和排岩场周围

1.0

补植防护、

绿化树

刺槐、棉槐、地锦

绿化、降尘

2-6

已种植树区域

1.0

养护、补植

刺槐、棉槐、草籽

保证植被成活率及植被恢复效果

7

部分堆料场及工作平台

1.96

客土、种植乔、灌木

刺槐、棉槐、草籽

全面绿化、降尘、

提高土壤肥力、

防治水土流失、

维持生态平衡

8

排岩场、道路、未恢复的堆料场及工作平台

18.37

地表平整、

客土、全面绿化

刺槐、棉槐、草籽

全面绿化

9-10

矿山全部植被

20.33

补植、间伐、

养护

刺槐、棉槐、草籽

确保植被成活率

恢复绿色生态

5.3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土地平整工程主要针对矿区内的平台进行平整。

土地平整工程包括客土前平整和客土后平整。

客土前平整主要针对平台内废石而进行的,平整前矿区平台由高差不等,块度混杂不一,棱角鲜明的废石堆组成,恢复前需对平台废石进行平整,对于平台堆积的大块碎石,可采用大型推土机将其推放到斜坡底部,对于小块的碎石可采用推土机进行平整、夯实,推石距离50m。

在施工平整时要考虑将粒径小的碎石尽可能堆于平台表面,防止由于表面废石粒径过大,造成渗漏,浪费客土量。

还要注意到采场平台及边坡自然倾斜角度,利于雨水排放、防止滑塌。

客土前平整包括坑口平台、排岩场平台和剥离的不平整废石堆,平整高差为1m,推距为50m。

需要进行平整的土地面积为16.13亩,平整石方量约为10760m3。

客土后平整主要是对平台内的客土进行,由于平台一般为永久性林地,主要种植乔木,采用全面客土方式,客土厚度为0.5m,客土采用推土机进行平整,推土距离50m。

靠近斜坡边缘的压实作业应采用人工或轻型设备,防止滑坡。

需要平整的面积为16.13亩,平整土方量5380m3。

5.4客土(土壤改良)工程设计

客土工程主要采取全面客土的方式。

平台及道路设计为永久性林地,以种植乔木为主要树种,采用全面客土,面积为16.13亩,为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客土厚度以0.5m为佳,客土后利用推土机等器械平整表面。

需客土量约为5380m3。

经现场调查,对于矿区内的排岩场斜坡,从恢复效果和施工难易的角度考虑也采用全面客土的方式。

斜坡4.2亩,客土厚0.3m,斜坡需客土量为841m3。

客土土源的土类为Ⅱ类土。

为适应本项目植被恢复客土量的需求,共需客土量约6221m3。

客土土壤改良的方法可以采用施加鸡粪和氮、磷、钾肥料。

土壤改良过程中施撒鸡粪是必不可少的,以土壤有机质含量2%计算,需要鸡粪0.75kg/坑,考虑到实际种植的幼苗受粪肥发酵时易烧苗,混合时只需放入1/3即可,后期维护阶段施入其余部分。

混合鸡粪后的土壤,以氮含量0.2%为目标,需要氯化氨0.25kg/坑。

因钾肥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使作物生长健壮,以增加钾含量0.3%为目标,平均施撒氯化钾0.2kg/坑。

考虑磷肥在土壤中运动很弱、扩散系数相对小等利用率低的特点。

采用集中施肥,就是把磷肥集中在土表层0~200mm内,也就是苗木根系附近,促进磷肥与根系的接触,增加根系截获的可能,平均施撒0.1kgP2O5/坑。

5.5种植工程设计

5.5.1树种的选择

树种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抗逆性好、耐瘠薄;

2.优先选择固氮品种;

3.尽量选择当地品种或先锋品种;

4.经济可行。

根据近年来的恢复实践和鞍山当地的气候、土质、降水等情况,主要选择刺槐、棉槐、杨树等植物作为矿山生态恢复优选植物。

这些树种均为当地乡土物种,容易成活,且能够保持本地特色,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减少生态风险。

平台的树种选择

需恢复平台主要为坑口平台、排岩场平台、工作平台和道路,本次设计根据其立地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如刺槐等乔木,刺槐又称洋槐,属落叶乔木,强阳性树种,不耐荫庇,喜较干燥而凉爽气候,较耐干旱瘠薄,不耐水湿,根系发达,具有根瘤,在石灰性、酸性土、中性土以及轻度盐碱土上均能正常生长,其抗性强、生长迅速,具有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

本次植被恢复选择刺槐。

平台绿化区面积16.13亩,种植株距为1.5m×1.5m,坑穴规格为0.6m×0.6m×0.6m,所以共需刺槐4830株(考虑苗木损失)。

草籽撒播的密度以每平方米需撒播15g,需草籽161.38kg。

(2)斜坡的树种选择

斜坡表面呈砂石状或岩石砂化,缺乏有机物表层土而显得很干燥,这是由于岩石堆积导致。

因此设计斜坡种植首先可采用人工混播草种使之迅速覆盖废弃地,物种选择适宜当地的草本植物如苜蓿草等;其次,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辅之一定的水肥,建立可以维持的土壤生态体系,最后选择一些耐瘠薄、抗旱、抗寒、易生根,适宜当地生长的灌木,如棉槐。

棉槐又称紫穗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