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指南草案精品word.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5041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指南草案精品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育学考试指南草案精品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育学考试指南草案精品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育学考试指南草案精品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育学考试指南草案精品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指南草案精品word.docx

《教育学考试指南草案精品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指南草案精品word.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指南草案精品word.docx

教育学考试指南草案精品word

 

曾侯森赵高营编著

(版权所有,非授权不能使用)

(四川省自考课程代码0422)

 

备注:

适用教材——《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傅道春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历届试题分析和考试重点………………………………P2—4

◆各章节复习大纲…………………………………………P5—7

◆知识难点归纳、总结及解析……………………………P8—14

◆模拟试题…………………………………………………P15—31

◆历届自考试题……………………………………………P32—44

◆模拟试题及历届考试试题参考答案……………………P45—48

第一章历届试题分析及考试重点分析

一、从2006年10月、2007年7月、2007年10月的考试试题分布的统计分析

(一)2006年10月、2007年7月、2007年10月考试试题章节分布统计表

考试时间

分值

章节

2006年10月考试

2007年7月考试

2007年10月考试

试题分布

分数

试题分布

分数

试题分布

分数

第一章

1、单选5个。

共5分

2、多选2个,共4分

3、简答2个,共10分

19分

1、单选3个,共3分

2、多选2个,共4分

3、名词解释1个,共3分

4、简答1个,共5分

15分

1、单选3个,共3分

2、多选2个,共4分

3、名词解释2个,共6分

4、简答1个,共6分

19分

第二章

1、单选2个,共2分

2分

1、单选1个,共1分

2、简答1个,共5分

6分

1、单选1个,共1分

1分

第三章

1、单选2个,共2分

2分

1、单选3个,共3分

3分

1、单选1个,共1分

2、简答1个,共6分

7分

第四章

1、论述1个,共13分

13分

1、单选1个,共1分

2、论述1个,共13分

14分

1、单选1个,共1分

2、论述1个,共12分

13分

第五章

1、单选2个,共2分

2、多选1个,共2分

3、名词解释1个,共3分

4、简答2个,共10分

17分

1、单选2个,共2分

2、多选1个,共2分

3、名词解释1个,共3分

4、简答2个,共10分

17分

1、单选4个,共4分

2、多选2个,共4分

3、名词解释1个,共3分

4、简答1个,共6分

17分

第六章

1、单选7个,共7分

2、名词解释1个,共3分

3、简答1个,共5分

4、论述1个,共12分

27分

1、单选8个,共8分

2、名词解释1个,共3分

3、简答2个,共10分

21分

1、单选4个,共4分

2、名词解释1个,共3分

3、简答1个,共6分

4、论述1个,共12分

25分

第七章

1、多选1个,共2分

2、简答1个,共5分

7分

1、多选2个,共4分

2、论述1个,共12分

16分

1、多选1个,共2分

2、简答1个,共6分

8分

第八章

1、单选2个,共2分

2、多选1个,共2分

3、名词解释2个,共6分

10分

1、单选2个,共2分

2、名词解释2个,共6分

8分

1、单选1个,共1分

2、名词解释1个,共3分

3、简答1个,共6分

10分

 

(二)2006年10月、2007年7月、2007年10月考试试题章节分布统计图

 

二、从2006年10月、2007年7月、2007年10月的考试试题分布分析结论:

(一)从章节上看,

重视程度

章节

原因

★★★★★

第六章

考分三年均在20分以上,在所有的章节中占的比分最多。

应该首先重视。

★★★★

第一章

考分三年平均在17.6以上,应重点复习。

第五章

考分三年都为17分,应重点复习。

★★★

第四章

主要是论述题的占的分值高。

三年均有论述题,所以第四章应重点复习论述题、简答题。

第八章

三年平均分值为9分以上。

涉及到单选、多选、名词解释和简答。

应重视。

第七章

涉及多选、简答和论述。

主要是本章节出现论述题。

★★

第二章

主要涉及单选和简答。

第三章

 

(二)从考试分布的题型上看(3次考试汇总)

重视程度

章节

涉及考题类型

结论

单选

多选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

第六章

19

3

4

2

1、第六章主要是单选题,说明考试范围广。

要全面复习。

2、名词解释、简答也是考试的重点。

3、论述题基本上都从第六章产生。

希望重视。

★★★★

第一章

11

6

3

4

1、第一章重点是单选和多选。

单选每年均在3个以上,多选每年均在2个以上。

2、三年均有简答题。

分布的面广。

第五章

8

4

3

5

1、应重视单选和多选。

2、简答基本上每年都有一个。

应重视。

★★★

第四章

1

3

1、本章节应重视论述题。

本章节在三年的论述题中都占有一个。

第八章

5

1

5

1

1、本章节应重视单选。

基本上每年均有。

2、本章节应重视名词解释。

该章节是三年名词解释占的比例最高的。

第七章

4

2

1

本章节应重视多选。

但要防止出现论述题。

★★

第二章

4

1

这两个章节主要应重视基本的要点,从单选题上来准备。

第三章

6

1

 

第二章各章节复习大纲

——《教育学》重点复习的知识要点

章节

内容

第一章

1、教育的定义

2、教育从成分上讲应包括那些成分(P13)

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4、古代教育的特点。

5、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的定义。

6、我国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及1982、1986、1995年的教育目的的表述。

7、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8、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

9、智育、德育的定义。

10、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重视环境因素)。

11、儿童的6个阶段(P37)。

12、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13、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15、社会主义教育效应的判断标准。

16、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1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1、好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基本内核。

包括哪四类。

2、教师的知识结构。

3、教师角色(重点: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心理医生、榜样)。

4、教师劳动的特点(重点:

特殊的复杂性、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

第三章

1、学生的本质属性(重点: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2、初中生(年龄、思维特点、危险期)。

3、师生关系(重点:

工作关系;心理关系;情感关系)。

4、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P162表格)。

第四章

1、校园文化的内容(物质环境;校风;校风的中心;关键)。

2、微观环境。

3、家庭教育的功能、特点、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论述题,已考过)、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论述题,已考过)。

4、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已作为论述题和多选题考过)。

5、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6、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多次作为单选、多选考核)。

第五章

1、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的要素。

2、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

3、我国学校开设的课程由哪三类组成。

4、知识类学科、工具类学科、技艺类学科定义和内容。

5、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由哪“四个板块”构成。

6、第三课程。

7、学科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已两次作为名词解释考核)。

8、活动课程。

9、显性课程、隐形课程(包括由杰克森提出。

多次考试);隐性课程和现行课程之间的关系;隐形课程的三层结构(文化心理类作为重点);隐形课程的特点。

隐形课程的功能。

10、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多次已考核)。

11、我国课程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多次作为简答和论述已考核)。

12、教学计划定义及组成部分。

教学大纲定义。

13、教学设计的特征(作为简答已考核)。

14、教学设计的步骤(作为简答已考核)。

第六章

1、课堂教学定义。

2、加涅的教学过程要素。

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作为论述题已考核过了)。

4、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5、教学原则

(重点:

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6、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参观法、练习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都已经考过)。

7、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作为论述和简答已考核过)。

8、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

9、远距离播放教学法.

10、教学策略(奥苏贝尔)。

11、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3、中国第一次班级上课的时间和学校名称(P308)。

1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15、课的类型(分类)。

16、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17、教学运行的基本环节。

第七章

1、知识学习的过程。

2、技能学习的过程。

3、能力学习的过程(杜威的五阶段、华莱士的四阶段)。

4、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

5、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作为论述和单选已经考核过)。

6、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和方式。

第八章

1、素质教育的定义、特点(多次考试)。

2、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

3、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

4、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已考核过)、道德意志(名词解释,已考)、道德行为。

5、德育原则

(理论和实践结合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已考核过)。

6、学生教育方法

(说服教育、榜样和示范、陶冶、评价——已考核过)

第三章知识难点归纳、总结及解析

内容

考试要点

教育者

1、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对照——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角色

(重点的几个角色)

“教员”角色

1、是教师所表现的最突出的角色。

2、因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地位。

3、是我国对教师角色最关注的一项。

4、其角色功能是:

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评定学业。

5、现代社会,教师的“教员”角色主要功能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

1、是人们对教师的美称和赞誉

2、是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待。

是人们对教师的一种“定型期望”(P300)

3、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和智力开发意义。

4、主要功能:

A:

解决人生方向问题

B:

对学生思想灌输和改造

”榜样“角色

1、教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代表

2、教师向青少年展示成人的行为样式,是学生效仿的楷模。

3、不仅是学生“做人”的榜样,也是学生“为学”的榜样。

4、名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

职业态度和情感

 

理解学生

1、心胸豁达(包括:

第一品质:

灵活性;第二品质:

体察性)

2、敏感性

3、移情作用

4、客观性

与学生和谐相处

1、真诚;2、非权势;3、积极相待;4、交往技能

积极的自我意识

1、能明确地正视自己;2、有助于自己的举动表现得敏感而节制。

3、“吾日三省乎己”

教育期待

1、对学生学习潜力的推测

2、对学生品德发展的推测

教师的

智能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

1、专业知识;2、基础文化知识;3、教育科学理论

教师的能力结构

1、教育遇见能力

2、教育传道能力——核心是语言能力,语言是教师面向学生传导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

3、教育控制能力——对学生的控制;对自己的控制;对情境的控制。

教育研究

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桥梁”。

(P103)

教育影响

1、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P15)

2、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P16)

教师

是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的“中介”。

(P15)

杜威和克伯屈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P223)

杜威

解决问题的五过程:

提出疑问、分析、假设、评断、结论(P323)

华莱士

解决问题的四阶段:

准备、孕育、明朗、验证(P323)

加涅

1、问题解决分为4阶段: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P323)

2、教学过程的九要素:

引起学生注意、提出教学目标、唤起已有经验、提供教材内容等(P262)

吉尔福特

解决问题三阶段:

初始信息分类阶段、归类信息储存阶段、材料转换阶段(P323)

杰克森(美国学者)

隐性课程的倡导者(P225)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思想家)

西方最先主张"分科教学"的人(P221)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

1、16世纪,他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理论和方法(P221)

2、著有《大教学论》(P270)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

主张设置多方面课程,以发展学科的"多方面兴趣"。

维果茨基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P269)

苏格拉底(古希腊思想家)

实施“产婆术”(P278)

奥苏贝尔

先行组织者策略(P295)

布鲁纳

概念形成策略(P295)、学科结构论思想(P235)

皮亚杰

认知发展策略(P295)

劳伊德·特朗普(美国教育家)

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小班和个人3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

(P308)

赞可夫(前苏联)

“教学与发展”试验(P235)

根舍因(德国)

“范例教学”(P235)

教育是什么

教育本质和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应该干什么

教育价值的追求

(体现为教育目的、目标和期望)

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2、教育目的结构

3、教育目标及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能够干什么

教育能够发挥的作用

(教育的功能)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规律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教育政治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

教育的效应

(教育功能实现或发挥的结果)

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1、片面追求升学率

2、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

3、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现代教育的功效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25)

2、社会注意教育效应的判定标准是

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P56)

3、品德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道德行为成为一定的特性或倾向(道德行为习惯形成)(P360、361)

1、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的是

促进(P71)

2、教育传导能力的核心是

语言能力(P83)

3、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在教师角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

教员角色(P86)

4、校风的中心是

学风和教风,(关键是领导的作风)(P176)

5、隐性课程的“硬核”是

文化—制度类(它的隐蔽性最大,惰性最深,最不容易改变)(P227)

6、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学科设置(开设那些学科)(P240)

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班级上课(P309)

8、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上课(P315)

9、教学设计最优先考虑的要素是

教学目标(P251)

学科课程

又称

分科课程(P221)

第三课程

又称

课外活动课(P220)

相关课程

又称

联络课程(P222)

第一课程

又称

必修课(P220)

融合课程

又称

合科课程(P222)

第二课程

又称

选修课(P220)

广域课程

又称

综合课程(P222)

讲授法

又称

口述教学法(P281)

初中阶段

又称

学龄中期、少年期、青春发育期(P138)

谈话法

又称

问答法、提问法(P282)

显性课程

又称

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P225)

核心课程

又称

问题课程(P223)

隐性课程

又称

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P225)

读书指导法

又称

阅读和围绕阅读材料进行活动法(P284)

知识学习的4个过程

选择、领会、保持、应用(P321)

动作技能的形成4个阶段

定向、分解、定位、熟练(P322)

品德形成的4个阶段

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训练(P356)(P324)

学习方法指导的4个过程

了解学情、制定计划和做好准备、实施指导、反馈控制(P335)

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

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效果到内在动机、从他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P357)

杜威解决问题的五过程

提出疑问、分析、假设、评断、结论(P323)

华莱士解决问题的四阶段

准备、孕育、明朗、验证(P323)

加涅问题解决分为4阶段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P323)

一般教学方法实施的5个步骤

引起动机、呈现教材、举例说明、归纳概括、布置作业(P292)

教学设计的6个步骤

1、规定教学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持有的态度与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

(P250)

参观法的步骤

准备、进行、总结(P285)

练习的过程(P286)

1、开始阶段;2、中间阶段;3、结束阶段。

德育原则(P362)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疏导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学原则(P270)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3、直观性原则;4、因材施教原则;5、循序渐进的原则;6、巩固性原则;7、启发性原则;8、可接收性原则

课堂管理基本原则(P298)

1、了解学生需要;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教室常规

教学组织形式

(307)

1、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上课(P309)

2、辅助组织形式

作业、辅导、讲座、参观(P312)

教学方法

(P280)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直觉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法、实验和实习法

4、以陶冶为主的方法

情境教学法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

基本方法

(P293)

1、课堂播放教学法

演播法、插播法

2、远距离播放教学法

现场直播法、录制播放法

3、程序教学法

4、机器考察成绩法

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P335)

1、系统传授式;2、专题讨论式;3、学科渗透式;4、学习诊断式;5、经验交流式。

主要学习方法的指导(P337)

1、指导学生学会制定个人学习计划;2、指导学生学会阅读;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4、指导学生学会记忆;5、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6、指导学生学会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7、指导学生学会排除学习干扰。

人格教育方法(P352)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导向;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

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方式(P202)

1、相互访问

2、通讯联系

传递书信和联系卡;打电话;捎口信;寄送学校出版刊物

3、召开家长会

全校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做常用的)

4、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

德育方法

(学生教育方法)

(P373)

1、说服教育法

最常用的方法

2、榜样和示范

示范7种形式:

行为、言语、象征性、抽象、创造、参与性、延迟

3、锻炼

包括:

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4、修养

包括:

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

5、陶冶

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6、评价

A:

奖励。

包括:

赞许、表扬、奖赏

B:

奖惩。

包括:

批评、谴责、训导和处分两大类

C:

操行评定。

以“学生守则”为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P264)

1、传授知识;2、形成技能;3、培养智能;4、发展个性

隐性课程的基本功能(P227)

1、陶冶功能;2、育美功能;3、益智功能;4、健体功能

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P196)

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家庭教育的功能

(P182)

1、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上的作用;

2、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上的作用;

3、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上的作用;

4、在培养社会角色上的作用;

5、在形成个人特征、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上的作用。

教育的功能

(P33)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P33)

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规律

(P38)

1、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P40)

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P43)

1、教育对人口(数量和质量)的作用;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3、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作用;4、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5、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远古教育的特点(P19)

1、非独立性;2、贫乏性;3、无阶级性

古代教育的特点

(P20)

1、具有独立的活动领域;2、教育内容丰富充实;3、具有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

4、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

(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出现)。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特点(P25)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P60)

1、商品性;2、生产性;3、科学性;4、民主性;5、发展性

教师劳动特点

(P107)

1、特殊的复杂性;2、强烈的示范性;3、独特的创造性;4、显效的长期性;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6、劳动量的隐含性;7、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家庭教育的特点

(P184)

1、家庭教育影响的先主性;2、家庭对受教育者控制方式的多维性;3、家庭群体中交往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隐性课程的特点(P227)

1、陶冶功能;2、育美功能;3、益智功能;4、健体功能。

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P235)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和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承,加强对国际化了解和交流。

教学设计的特征

(P250)

1、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5、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