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国学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478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docx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国学校本教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docx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

初中国学校本教材

  

  前言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利于养成教育,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精神,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

  根据中学生学的理解能力,我们有着对性的从《诗经》、《论语》、《孟子》、《庄子》、《晏子》等名篇中选取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精彩片段,利用国学课对学生进行讲解,赏析,是学生从思想道德方面受到启迪。

  以校本课程为主要平台,结合其他课程的渗透、班会教育、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全校学生中积极开展国学教育,希望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诗经。

二首》

  一。

鹿鸣之什·常棣

  常棣之华1,鄂不韡韡2.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3,兄弟孔怀4.原隰裒矣5,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6,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7,况也永叹8.兄弟阋于墙9,外御其务10.每有良朋,烝也无戎11.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12傧尔笾豆13,饮酒之饫14.兄弟既具15,和乐且孺16.妻子好合17,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18,和乐且湛19.宜尔室家20,乐尔妻帑21.是究是图22,亶其然乎23?

  译文:

  常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

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

  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

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

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

  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

每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

  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

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摆上佳肴满桌,宴饮意足心欢。

兄弟今日团聚,祥和欢乐温暖。

  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协奏。

兄弟今日相会,祥和欢乐敦厚。

  全家安然相处,妻儿快乐欢喜。

请你深思熟虑,此话是否在理。

  【注释】诗经?

雅?

小雅?

  1.常棣:

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2.鄂:

盛貌。

不:

语助词。

韡(wěi)韡:

鲜明貌。

  3.威:

通"畏".

  4.孔怀:

最为思念、关怀。

孔,很,最。

  5.原隰(xí):

原野。

裒(póu):

聚。

  6.脊令:

通作"鹡鸰",一种水鸟。

  7.每:

虽。

  8.永:

长。

  9.阋(xì):

争吵。

  10.御:

抵抗。

务:

通"侮".

  11.烝:

终久。

戎:

帮助。

  12.友生:

友人。

  13.傧:

陈列。

笾(biān)、豆:

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

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14.之:

犹是。

饫:

满足。

  15.具:

同"俱",聚集。

  16.孺:

相亲。

  17.好合:

相亲相爱。

  18.翕(xì):

聚合。

  19.湛:

深厚。

  20.宜:

和顺。

  21.帑(nú):

通"孥",儿女。

  22.究:

深思。

图:

考虑。

  23.亶(dǎn):

信、确实。

然:

如此。

  【简析】

  这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为一篇主旨。

不过诗篇对这一主题的阐发是多层次的:

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常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

  二。

鹿鸣之什·伐木

  伐木丁丁1,鸟鸣嘤嘤2.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3,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4,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5,终和且平6.

  伐木许许7,酾酒有藇8!

既有肥羜9,以速诸父10.

  宁适不来11,微我弗顾12.於粲洒扫13,陈馈八簋14.既有肥牡15,以速诸舅16.宁适不来,微我有咎17.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18.笾豆有践19,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20,乾餱以愆21.有酒湑我22,无酒酤我23.坎坎鼓我24,蹲蹲舞我25.迨我暇矣26,饮此湑矣。

  译文:

诗经·雅·小雅·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

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

小鸟为何要鸣叫?

只是为了求知音。

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

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

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

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

  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

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

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

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

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

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

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

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

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注释】

  1.丁(zhēnɡ)丁:

砍树的声音。

  2.嘤嘤:

鸟叫的声音。

  3.相:

审视,端详。

  4.矧(shěn):

况且。

伊:

你。

  5.听之:

听到此事。

  6.终……且……:

既……又……

  7.许(hǔ)许:

砍伐树木的声音。

  8.酾(shī):

过滤。

有藇:

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

  9.羜(zhù):

小羊羔。

  10.速:

邀请。

  11.宁:

宁可。

适:

恰巧。

  12.微:

非。

弗顾:

不顾念。

  13.於(wū):

叹词。

粲:

光明的样子。

埽:

同"扫".

  14.陈:

陈列。

馈(kuì):

食物。

簋(ɡuǐ):

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

  15.牡:

雄畜,诗中指公羊。

  16.诸舅:

异姓亲友。

  17.咎:

过错。

  18.有衍:

即"衍衍",满溢的样子。

  19.笾(biān)豆:

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

践:

陈列。

  20.民:

人。

  21.乾餱(hóu):

干粮。

愆(qiān):

过错。

  22.湑(xǔ):

滤酒。

  23.酤:

买酒。

  24.坎坎:

鼓声。

  25.蹲蹲:

舞姿。

  26.迨(dài):

等待。

  【简析】

  《毛诗序》云:

"《伐木》,燕朋友故旧也。

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

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历代学者一般也都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

  综观全诗,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意境的营造为手段的构思方法。

此诗对友情的歌颂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致"嘤鸣"一词常被人用做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的比喻。

  《论语。

六则》

  一

  子贡曰:

"如有博施①于民而能济众②,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③其犹病诸④。

夫⑤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⑥,可谓仁之方也已。

"

  【注释】①施:

(旧读shì),动词。

②众:

指众人。

③尧舜:

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

儒家认为是"圣人".④病诸:

病,担忧。

诸,"之于"的合音。

⑤夫:

句首发语词。

⑥能近取譬:

能够就自身打比方。

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子贡说:

"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

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

  【简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

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二

  子曰:

"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

  【注释】①里仁为美:

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处:

居住。

③知:

(zhì),同智。

  【译文】孔子说: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

  【简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三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

  【注释】①恶乎:

恶,(wū);恶乎,何处,怎样。

②造次:

仓促匆忙。

③颠沛:

颠沛流离。

  【译文】孔子说: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简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四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

"无违。

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

"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注释】①孟懿子:

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②无违:

不要违背。

③樊迟:

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④御:

驾驭马车。

⑤孟孙:

指孟懿子。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

"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

  【简析】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五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

  【注释】①孟武伯:

孟懿子的儿子,名彘。

武是他的谥号。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

其,代词,指父母。

疾,病。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

"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

  【简析】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

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六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侫④,损矣。

"

  【注释】①谅:

诚信。

②便辟:

惯于走邪道。

③善柔:

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④便侫:

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孔子说:

"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

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

  【简析】本章谈了益友三种好处,正直、诚信、见闻广博,以此教导学生身体力行,当然,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说,还应该加上"有趣".余光中就曾经将朋友分为"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四种。

  七

  子曰:

"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

"

  【注释】①和:

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②同:

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

  【现代诠释】"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孟子名言

  一、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二

  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三

  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译文】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四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五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六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惠子相梁

  《庄子·秋水》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chú),子知之乎?

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hè)!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é)?

"

  惠子:

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注释】

  ①

  ②相梁:

在梁国做国相。

梁,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③或:

有的人。

  ④恐:

害怕。

  ⑤。

  ⑥往:

前往。

  ⑦鹓雏:

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⑧止:

栖息。

  ⑨练实:

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⑩醴(lǐ)泉:

甘美如醴(甘甜,甜美)的泉水。

  鸱(chī):

猫头鹰。

  吓(hè):

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

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那鹓鶵。

  【译文】

  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子说:

"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

"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

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

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

  【简析】

  庄子将自己比作,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蚕和蜘蛛的对话

  蛛语蚕曰①: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②,口吐经纬③,黄口灿然④,固之自裹⑤。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⑥。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⑦,不亦愚乎!

"蚕答蛛曰:

"我固自杀。

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⑧,天子衮龙⑨,百官绂绣⑩,孰非我为(11)?

汝乃枵腹而营口(12),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13),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

"蛛曰:

"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

"噫(14),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注释】

  ①蛛——蜘蛛。

  ②尔——你。

  ③经纬——织物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

这里指蚕吐出的纵横交叉的丝。

  ④黄口灿然——嫩黄的嘴巴金光灿灿。

  ⑤固之自裹——牢牢地把自己裹起来。

  ⑥厥(jué)——那个。

  ⑦适——恰好。

  ⑧文章——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

这里指带有花纹的织品。

  ⑨衮龙——古代帝王穿的礼服(衮,gǔn)。

  ⑩绂(fú)绣——这里指祭祀时穿的礼服。

  (11)孰(shú)——哪一个,哪一样。

  (12)枵(xiāo)腹而营口——空着肚子寻求食物。

枵腹,空腹。

营,

  -----------------------Page13-----------------------

  谋求。

  (13)伺——窥察。

  (14)噫(yī)——感叹词。

  【译文】

  有一天,蜘蛛对蚕说:

"你每天吃饱桑叶,一天天长大,然后从嫩黄的嘴里吐出纵横交叉的长丝,织成茧壳,把自己牢牢地封裹起来。

蚕妇把你放进开水中,抽出长丝,最后毁了你的身躯和茧壳。

你口吐银丝的绝技恰恰成了杀死自己的手段,这样做不是太愚蠢了吗?

"蚕回答:

"我固然是杀死了自己,但是,我吐出的银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皇帝穿的龙袍,百官穿的朝服,哪一件不是用我吐出的长丝织成的?

你也有吐丝织网的绝技。

你张开罗网,坐镇中央,蝴蝶、蜜蜂、蚊子、小虫,只要撞入你的罗网,就统统成了你口中的美餐,没有一个能够幸免。

你的技术是够高超的了,但专门用来捕杀别的动物,是不是太残忍了呢?

"蜘蛛很不以为然:

"为别人打算,说得多好听!

我宁愿为自己!

"但愿世界上多一些象蚕一样的人。

  【简析】

  这则寓言通过蚕和蜘蛛的对话,反映了两种对立的人生观:

为大家还是为自己。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

让我们发扬"春蚕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

  晏子谏因鸟杀人-------《晏子春秋-外篇》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

"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

"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

"烛邹!

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

寡人闻命矣。

"

  译文;

  齐景公好射猎,叫烛邹主管禽鸟,然而这些禽鸟亡失了。

于是景公发怒了,下令叫主管官吏杀了他。

晏子说:

"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一一指出,谴责之后再杀他。

"景公说:

"可以。

"于是把烛邹召到景公面前谴责说:

"烛邹!

你给君王主管禽鸟而使禽鸟亡失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使君王因为禽鸟的事而杀人,是第二条罪状;使诸侯听见这件认为我君重视鸟,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状。

"数落烛邹罪状完毕,就请君王杀他。

景公说:

"不要杀!

我听到你的指教了。

  简析:

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机智、正直与能言善辩。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反而会事半功倍。

晏子不是直接劝阻,而是间接婉转地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从而使他改变了主意。

  晏子辞千金

  选自《晏子春秋》

  原文: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

"嘻!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

"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

  景公谓晏子曰:

"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晏子曰:

"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

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

  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惊叹道:

"唉!

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

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

"(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

晏子没有接受。

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

"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

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

  齐景公对晏子说:

"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说:

"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

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

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受。

"

  简析:

  第一段写晏子辞"千金"的原委。

  第二段写晏子面对齐景公的亲自劝说,不为所动,坚辞"千金".

  全文语言风格质朴而不尚藻饰,但文势于平直之中含有婉曲的风致,虽平和温醇,而幽妙精微之思如瀑出泉涌,故小处皆含大义,寻常道白,亦成格言警句,这是本文长于记言之处。

但写人亦能于三言两语之中见出荦荦丰神。

如"使者反,言之公"的细节,颇能勾画出使臣的复杂心理:

是对晏子家境贫寒的同情?

还是对晏子薄待使臣的不满?

抑或是对堂堂相臣竟如此吝啬的误会与怨望?

种种感情都在"言之公"三字之中。

其他如对齐景公的语言描写,一个"嘻"字刻画出其习于奢华、养尊处优的"诧异心理",特别是在晏子说明"辞千金"的理由之后,景公仍问"何以辞之",并搬出管仲"不辞而受".作为先例,可见景公对晏子坚辞"千金"的行为不以为然,其心中未必不把晏子的这种行为看成"愚人"之举,故虽有上文"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的自责,也难以洗刷其庸主之材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