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思想札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4301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穆《思想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钱穆《思想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钱穆《思想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钱穆《思想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钱穆《思想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钱穆《思想札记》.docx

《钱穆《思想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穆《思想札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钱穆《思想札记》.docx

钱穆《思想札记》

钱穆《思想札记》

·欲考《礼记》成书之年代,有一方法,即将《礼记》拆散,就其四类再告细分,从而定其时代。

余意《礼记》当出于孟荀之后。

  ·讲义理之学,不可一概避开考据不谈。

如姚际恒作《礼记通论》,将《小戴礼》四十九篇一一找出证据,是其精细处。

此即义理与考据并重也。

  ·《论语》中所论,并未及人生之起源与归宿、意义与价值。

其所论只是针对社会人生,加进一份理想。

孔子所希望者,即世间有一部分人,即所谓士者,来担负此理想,孔子为之"士教",而非宗教主,其不同于释耶者在此。

  ·陆贾《新语》无非喜说无为,但又不违背儒家。

陆贾文中无疑存有道家意味,似将儒道两家思想汇在一起。

故如肯定陆贾乃一儒家,颇有问题。

秦汉以后之儒家变化极大,乃沿袭《吕氏春秋》之路而下,已杂糅融合有各家之思想。

  ·近八百年来,学术上有程朱陆王之争,有汉宋之争,而所争均以朱子为中心。

陆王反朱子,然并未触及朱子之真面貌;汉学家反宋学反朱,亦未能说出朱子真相。

黄梨洲、百家父子及全祖望三人完成《宋元学案》。

然黎洲属王学,其讲述朱子便有所偏;全祖望亦偏于陆王,故《宋元学案》乃以陆王立场反朱子者。

学者苟单从《宋元学案》来了解朱子,便难免有所偏。

  ·学者如单从陆王研究理学,便不能了解朱子;然如本朱子立场来反对陆王,亦非是。

盖朱子讲学在前,本不为反陆发也。

又如站在朱子或陆王一边来看宋学,亦不能得其全,学者不可不注意。

  ·王阳明讲良知,并非讲大学;刘蕺山讲诚意,亦非讲大学。

我所谓讲义理,不必兼讲考据者在此。

  ·近两日胃疾,卧床读崇祯时僧人释梦华《逆言》,书中批评儒道各家如庄老孟子及宋明理学诸家,皆甚佳,彼以佛经观点批评儒道,唯不限于某宗,评得语语中肯,实为一读通佛经及诸家学说之大哲通人。

吾人如读通中国书,以之评核西方学说,亦无不可。

  ·学者苟欲懂得王学,须先读《阳明年谱》,不当先看《传习录》;阳明如不早死,可能有王学之第四步、第五步之转变。

江右王门所讲,甚有道理。

  ·学者如欲学阳明良知学,首当从自己日常生活悟起,空言无益。

  ·阳明之学非不可讲,然甚难普遍提倡。

吾人苟欲研究阳明学问,须先了解其生活历程。

清儒讲阳明学者,吾最喜李二曲。

二曲著作亦多。

如欲了解阳明,当先读其年谱,再读其诗文,继而读《传习录》,则能了知阳明一生及其学术精神所在矣。

如读李二曲书,亦当本此意寻之。

  ·苟能精读一书,自能启发自己之识见聪明。

朱子教人首先读《大学》;阳明开始亦读《大学》;王心斋成学前无师友,平时只看《大学》一篇。

  ·王心斋乃自极穷约中体验得人生真谛者。

  ·讲黄梨洲思想渊源,特须注意刘蕺山,因两人实有精神相通之点,此点唯章实斋说得最明白。

  ·余最喜黎洲《明儒学案》之自序。

  ·桐城派自居为得宋儒义理之传。

曾国藩师法桐城,其所讲人生大道理,均散见于其所作文章中。

  ·《说文解字诂林》一书中,并无义理可言。

"训诂明而后义理明"一语,非是。

  ·每一个民族,均有其人人必读之书。

自朱子起,六百年来人人必读之书为四书。

《论语》、《孟子》为我国两千年来必读书。

《大学》、《中庸》则为六百年来所定。

余意《庄子》、《老子》亦当为必读书,固儒道两家已有两千年历史,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最久。

  ·朱子定《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

四书固当读。

余意今日人人当必读《论语》、《孟子》、《庄子》、《老子》四本书。

姑名之曰"新四书"可也。

  ·中国人之道理,万变不离其宗,均包含在《论语》、《孟子》、《庄子》与《老子》四本书中矣。

  ·《庄子》有三十三篇,此书最难读。

如能读通此书,其他书亦易读了。

故读《庄子》可训练读古书之能力。

    ·余自十岁至十二岁爱看小说,如《水浒传》,亦兼看金圣叹之注。

余十七岁读《庄子》。

读古书一定要兼看注。

郭象注《庄子》最有名,但仍不易懂。

清王先谦有《庄子集解》,亦可看。

  ·中国佛家多读《庄子》,并有高僧作注。

  ·余四十岁后作《庄子纂笺》,所引各家注凡三百家。

历时两年完成。

  ·庄子为战国时人,与孟子同时,惟孟、庄未曾晤面。

孟子在政治上与各国关系多;庄子则少。

最著者,庄子曾由好友惠施介绍见过梁惠王。

此层,余在《先秦诸子系年》中已有详述。

  ·余在香港,于一九五三年用白话撰《庄子小传》,述说庄子事迹,自认系惬意之作。

  ·《庄子》共三十三篇,由晋郭象编纂成书。

郭象以前,人谓《庄子》有五十二篇,但流传仅得三十三篇。

计《内篇》七、《外篇》十五及《杂篇》十一。

  ·《庄子》一书,其书名非著作者之名,乃学派之名称。

因古人胸襟阔大,讲公理而不计个人名利。

凡庄子弟子讲述乃师道理,或后学者发挥庄子之思想,均全并辑入《庄子》中。

《内篇》始为庄子自撰;《外篇》为他人所撰;《杂篇》则为零碎未成篇之文。

欲辨《庄子》一书之真伪,比较复杂。

因书中有庄子亲撰者,有非庄子亲撰者;其中作品之撰成亦有早有迟。

  ·一般言之,《庄子》以《内篇》七篇最好。

《内篇》亦最难读;《外篇》较易读;《杂篇》有的亦难读,内容精要,但甚杂乱。

  ·余意:

老子在庄子之后,孔、孟、庄、老四人,孔子最早,孟子庄子次之,老子最后。

但《庄子》之《外篇》中亦有较老子为迟的作品,因很多非庄子亲撰。

其中《马蹄篇》,鲁索最为爱读,其实此文非庄子所作。

但此文短而容易讲解也。

  ·庄子之文章乃中国千古以来之好文章。

吾人学韵文当读《离骚》;学散文当读《庄子》。

但此两书亦为最难读之书。

  ·余从前爱读《庄子》、《离骚》。

只要喜欢,不懂暂且可不理。

凡喜欢者,要懂亦会省力些。

人当培养读书之心情,则必会产生读书之趣味。

学习任何事物,必先喜爱之,才能变成懂。

  ·庄子不但是旷代哲人,又是绝世大文豪。

其思想高,文学亦高,但很难读。

但吾人求学当永远向不懂之处钻研,才会有进步。

  ·汉时人讲黄老之学,魏晋后才讲老庄之学。

苏东坡曾说过,他尚有很多话想讲,后来读到《庄子》,才知道都被庄子讲完了。

  ·郭象注《庄子》之文章也极好。

余五十岁时才发现郭象注《庄子》亦有错处,正如朱子注《论语》亦有错处。

其实郭象注《庄子》,部分是郭象自己思想,与《庄子》原书不同,乃自成一派。

  论史评史类

  ·太史公写《史记》之伟大,在能对所搜集之材料知所取舍,评略得当。

  ·中国自《史记》、《汉书》一出,后人无法再循此路加以创新。

如杜佑《通典》、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均能自辟蹊径,各创一格,故有其大贡献。

  ·写史必须有体例。

体有一定,例不拘常。

如《史记》、《汉书》有《儒林传》;《后汉书》则有《文苑传》;至《宋史》另加《道学传》,清人评为不当,非是。

  ·学史者,当兼能著史、考史、评史。

如司马迁《史记》,对所采史料均加考据。

如《五帝本纪》,如《伯夷传》,必考信于六义是也;亦有评史:

如《货殖列传》,对当时国家经济政策即有评论。

吾人读《史记》时,当以两种眼光注意其考史评史之处。

至如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史评史分为两途益易见。

宋人重论史;清人重考史;今日学者偏重论史,然亦有极浓重之论史意见,此不可不知也。

  

下篇 钱穆信函遗墨  

【誊正】

  子彬老兄大鉴:

  兹介绍至友罗慷烈兄之令亲前来求诊,至希赐予方脉为感!

此颂

  日祉

  弟穆启端节前夕

  【案语】

  这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墨宝,涉及现代三位大师的交往。

首先,这是钱师的亲笔信,是请求当今国医界费子彬大师为罗慷烈教授的亲人治病。

费医生先祖是清末的宫廷御医,可谓医学世家。

至于罗慷烈教授亦是当今的词学大师,亦是我的恩师。

他受钱穆老师的再三请托,在他的指导下,使我在七十年代顺利完成香港大学中文系的硕士学位。

由于罗师年近退休,便商请何沛雄教授继续指导我完成博士学位。

钱、罗两位大师都是我的恩师。

按钱、罗两师及新亚创校董事长赵冰老师(赵师曾教我英文作文两学年)均同在广州华侨大学任教,而成知友。

罗师在培正中学任教时,何教授正就读于培正。

感谢他慨然允诺作为我的指导教授。

至于费医生,他是钱穆老师早岁常州中学的老同学,相知莫逆,历数十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新亚书院就读哲学教育系时,曾是工读生。

某次替校方送文件到费医生府上。

费公知我患伤风感冒,便自告奋勇赐我方脉,分文不受,服药两剂而愈,感恩不尽。

  至于这件墨宝,怎么会来到我手上呢?

说来话长。

我自离开中大新亚书院中文系的兼任讲师及岭南书院的中文系专任讲师兼助理训导长职位后,于一九七四年秋,由于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的创办人洗尘法师的赏识,把我安插在他所创办的刘金龙中学及能仁书院夜间大专部任教。

当时妙法寺的《内明》佛学月刊总编辑沈九成先生,在每周末会前往九龙油麻地弥敦道上一大厦之中道学会主讲佛学,我多数前往聆听。

当时费师母正好住在该大厦会所之上层,每周亦前来听讲。

由于费师母早就认识我,并知道我在新亚研究所时钱师指导我写硕士论文。

某次聚会时,费师母便把这件墨宝及费医生某年赴台北时与钱师江苏常中的另一位老同学蒋君辉的合照慨赠予我。

从佛教来说,是一种结缘。

我能获此珍贵文物,得感谢费师母对后辈的关怀,使我感谢欣慰无已。

忆及饶宗颐老师亦曾到会一二次,并有合照。

今费公贤伉俪早已往生,钱、费两师往来函件必多,不知现存何处,所幸钱师此函,言简意赅,书法又稳健遒劲,笔力万钧。

可谓钱师遗墨中之珍品。

  【誊正】

  叶龙同学如面:

  前后已二次接读来书,承远道相念,极为感慰。

三月九日一书,备述最近努力读书教课事,更感欣慰。

古人云,教学相长,能认真教课,自己学问自能随之增进,并在此进程中,自己能感到一种愉快与欢乐,学生方面与同事方面自能日增其信仰,如是内外相引,自然更使自己奋发,所谓为人与做学问一以贯之,可即从此体验。

最近能精读姚纂,先从昌黎入门,依次可读柳欧王曾四家,然后再读苏氏父子,读各该诸家之诗文时,如能参读其年谱及后人之评注更佳。

在新亚及孟氏图书馆中当可借得。

读过姚纂,则曾钞已得其半,即从此两书入门,亦是学问一大道。

惟望能持之以恒,不倦不懈,不到一两年即可确立一基础,至盼循此努力为要。

《曾文正公家训》及《求阙斋读书记》及《鸣原堂论文》等,在《曾文正全书》中,盼加浏览,必能与最近弟之工夫有相得之启悟也。

于读文之外,并盼同时能读诗,主要可依曾文正《十八家诗钞》所选,先就爱读者择其一二家读之,读完了一二家,便可再选一二家,以先读完此十八家为主。

最少亦得读完十家上下,每日只须读几首,勿求急,勿贪多,日积月累,沉潜浸渍,读诗如此,读文亦然,从容玩味,所得始深,切记切记。

  弟最近去某校教课,借此得一练习机会,亦甚有益,惟为学必先有一种超世绝俗之想,弟性情忠厚,可以深入,因诗文皆本原于性情也。

惟其求深入,最先必须有超世绝俗之想。

当知真性情与超世绝俗并非两条道路,若无真性情而求超世绝俗,则成为怪人,若不能超世绝俗,而只有此一番性情,亦终不免为俗人。

从来能文能诗,无不抱有超世绝俗之高致,弟于读文时试从此方面细求之,若于此有得,则志气日长,见识日远,而性情亦日能真挚而醇笃。

文学之一方面为艺术,其又一方面为道德,非有艺术心胸,非有道德修养,则不能窥文学之高处,必读其文为想见其人,精神笑貌,如在目前,则进步亦自不可限量矣。

此后读书有得,仍盼随时来信。

穆虽远在海外,然对弟等学问进修,闻之实深欣快。

极盼能在再见面时,弟之气度心胸学问识趣,能卓然有所树立,能与前时相叙判若两人,此非不可能之事。

真能潜心向学,自可有此境界,真能觅得道路,则达此境界亦殊非难事,必在自己心中感到有此一境界,则自此向前,始是学问之坦途,真可日新月异,脱胎换骨。

如是则真成了一个学者,在己可有无上满足,而对人亦自可有无上贡献。

此等话决非空言之即是,须自己真修实践,于痛下工夫后实实体验,始确知其如此。

学诗学文,亦仅有循此道路。

今弟正在读韩(愈)文,细诵其教人为文,何一语非教人做人乎?

何一语非超世绝俗者而能道出乎?

学文即是学道,此乃惟一正路也。

匆匆即询

    近好

  穆白

  一九六零年三月廿二日

  【案语】

  我自一九五九年毕业新亚研究所后,钱师知九龙协同中学要聘我。

钱师说:

"你去中学教,可得些经验,而且教学相长,也是好事。

将来仍有机会回新亚的。

"一九六零年三月初,我在协同任教,知钱师伉俪在美国耶鲁大学讲学,我便致函老师问安并顺告我协同教书及闲时学习的近况,想不到使我喜出望外的获得钱师逾千字的覆书。

老师在百忙中作此长函,信中详细指导我如何研读中国文学,不但指导我,而且还教诲我、勉励我、称许我,又盼我要有艺术心胸,又要培育道德修养。

我有此贤师,一生可以无憾矣。

这可以说是钱师给我最重要的一封手札。

后辈爱好中国文学的青年朋友,都值得参考,俾便从中获得启发和益处。

我读研究所时,我的论文是孟荀教育思想比较,黄开华兄的明代土司制度,李明光兄的先秦寓言研究,由研究所所务会议决定,由钱师指导;牟润孙教授则指导王俊儒、周卓怀、尚重濂、赵效宣兄等五六位;唐君毅教授则指导李杜及韩籍朴胜润君两位,朴君不久退学。

  顺笔一提,当时研究所之指导教授,规定每指导一名研究生,可每月发给二百元薪酬。

此事可造成指导研究生多寡而月薪有所差异,而每年招生往往是投考文史者多而哲学者少,致使唐君毅教授不满,而向钱穆所长投诉。

此后,钱师遂将指导费取消。

此事由钱师曾向刘百闵教授谈及而转告于我,亦算一轶事。

此举可能于牟润孙教授有所不悦,惟未有所闻。

  

   我们的家长--钱穆先生 

   如果你经常留心报章杂志的话,你就会知道这里有一位中外共同赞扬的史学家,他正矗立于中国学术界里,放出奇异耀眼的光彩。

早年北京大学所开的一门最叫座的中国通史,就是他主讲的。

有人说,我国近代文化界里自学成功的有两位,一位是王云五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

他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新亚的家长--钱穆先生。

钱先生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出过洋,可是钱先生的治学,正如张自铭先生所说,是"戛戛独造,一无傍依,遂成极诣,而融贯中外,直凑单微,又迥非抱残守阙者可比;……钱先生提倡中国文化精神,其学说有人颂之为'钱穆型',可见影响我国人心之大"。

  治学精深广博学不倦教不厌

  有人尊称钱先生为史学权威或国学大师,是的,这称号在钱先生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并且已成为当世的定论了。

但是如果要依实拟名的话,却是很不易的。

因为钱先生治学不但精,而且又广博。

他对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经济、军事、政治、地理……均有深湛的认识与独特的见解,要用一个适当的名字尊称他,实在很难,真是博学而无所成名。

  梁寒操先生誉钱先生为"中国的瑰宝",才是很妥当。

正因为钱先生自身的学识渊博而精通,他期望他的学生要眼光放得远大,先重通识,再求专长,要把自己培养成完人,才有伟大的前途。

  钱先生是一个学不倦教不厌的人。

一九一一年,钱先生就担任小学教师了,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四十年来,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教书匠的粉笔生涯,他曾说:

"我过去是教书,现在也是教书,将来还是教书。

"孟子说: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他把培育后辈青年视为最神圣的事业。

将所获得的知识财宝白白赐给学生,却不指望得什么酬报。

这正是他老人家内心一种高度的享受和满足呀!

  记得欢送梁寒操师赴台时,钱先生在其纪念册上题了"春风同坐,教泽长流"八个字。

其实这两句话送给钱先生自己也是恰到好处。

孟子说: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谓之仁。

"这三样,钱先生已兼而有之了。

  新亚同学曾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过钱先生。

  钱师桃李满门多角度述先师

  钱先生究竟是怎样一位学者呢?

描写他的文章可多哩!

今摘录几段如下,让大家对钱先生可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其中杨远同学说:

"他经常穿着一件蓝色的长袍,很少穿西装……中等身材,在不算胖也不算瘦的面颊上,常架着一副近视镜……他那谦逊和蔼的态度,使人不敢相信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学者……"

  艾一君说:

"我们的院长个子并不高,身体也说不上胖。

夏天他爱穿一套白丝绸的衫裤。

出去时,就套上一件灰绸子的大褂儿。

冬天,他穿的是为我们全校同学所熟悉的那件蓝棉袍。

至于西装,他只偶然的穿那么一两次……他述说目前青年对历史观点的错误。

他说的是那么幽默而激昂,一阵阵的笑声充满了教室。

但笑过了之后,我们细细地回味着他的话,是如此的沉痛,同学们的眼圈红了。

"

  "钱先生讲的中国历史简直会把你的耳油都听出来。

你真要希奇他怎么装了一肚子的历史。

不过,上钱先生的课,千万别坐在第一排。

因为他讲书时,喜欢在讲台上踱来踱去,你的视线被吸引在他的脸上,于是你的身子可就跟着他转动不停。

这样呀……一个钟头听下来,你就会突然发觉到脖子又酸又累。

我可是有这个经验的……怎么?

你以为钱先生很凶?

那可不对,只要你循规蹈矩的,他绝不会发脾气。

他总是架着近视眼镜,红润的脸庞常露着慈祥的笑容。

"这是沁蕊君说的。

  现在再引一段文风君的话,他说:

"钱先生是个身材矮小的人,但却显得十分结实。

红红的脸庞,带着两颗永远精神焕发的眼睛。

他的仪态使人感到和蔼可亲,却又肃然起敬。

他是一个富有人生情趣的人,常常和同学在一块谈天,即使是青年的爱情问题,他也可以和我们谈出劲儿来。

然而,当提起当前民族的忧难、人类的危机时,他的表情,便马上呈现出内心的沉重……钱先生在讲学的时候,全神贯注,有声有色。

如讲《庄子·逍遥游》一篇时,他所表现的姿态与神情,真是大鹏逍遥于空际之气象,扮演之贴切迫真,使人的心绪也随之而遨游……在登山旅行中,钱先生常常是健步如飞的跑在前头的。

他有时还换上游泳裤和我们一同下水哩!

"

 

  当我首日到新亚见到钱先生的第一瞥时,他给我的印象是:

一个不高而结实的身材,精神饱满,面色红润,眉毛长得特别长,目光慈祥而带有威严。

记得那一次好像也是穿着蓝色的长袍吧!

白斜布的内衣领子,高出外面那件蓝棉袍的衣领几达一倍,我当时心里忖着:

"外面的棉袍领子怕会被沾上肮脏的缘故吧!

"过后我又认为这种想法会错误。

  "一个能够活到高龄的老人,他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钱先生曾这样说,也正在这样做。

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和傍晚总要出去散步一回,中午必作小憩,并且每天还操练太极拳呢!

晚上睡时要求能做到四周静寂并且不见到光。

可是最近在太子道的住所,正违背了这两个原则,马路上的隆隆巴士声响彻深夜,很不凑巧的,发出强烈白光的街灯,又正对着他住所的窗口。

幸而他老人家现在已能习惯于这种非常环境了。

钱先生曾看过一些关于如何养生长寿之道的书,并且有些也照着实行,因此他的精神还是那么健旺,身体也还是那么结实;遗憾的是他的胃不很强健,由于操劳过度,钱先生曾数度患胃病,现在已经康复了。

  钱先生娴于辞令,当他讲学时,抑扬顿挫的声调加上喜怒哀乐的神情,因此很能够引人入胜。

每一堂课,总常常博得满座的笑声,有时也感动得使人流泪,因为钱先生对于古老的中华,有着说不出的情爱;对于深远的中国历史文化,更有着说不出的敬重,由于他以身作则的精神和所发挥的情绪教育,因此使同学们充分地获得他的人格美的欣赏,并在品格学识上收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功效。

说也可怪,只要经钱先生口里讲出来的话,就是连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琐事,竟也变成一种动听的人生哲学了。

  信中国不会亡研中史具慧眼

  可以说,中国历史是钱先生最亲密的伴侣。

当初钱先生为要证明梁任公先生"中国不会亡"这句话,为了要知道我们的国家还有没有前途,我们的民族究竟还有没有将来,他在四十多年来不断地研究着中国历史,结果得出了一个结论说:

"我认为中国不仅不会亡,甚至我坚信我们的民族,还有其更是伟大光明的前途。

证据何在呢?

我敢说,我这一个判断,固然是挟着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成分,然而并不是纯情感的,而是经过我长期理智的检讨,而确实有其客观的证据的,这证据便是中国以往的历史。

"钱先生认为如果要研究世界人类的文化和世界人生以往一切经验的话,最可宝贵的一部资料,就要推中国史。

但是他又很感慨地说:

"论历史本身,中国最伟大;论历史记载,中国最高明。

但论到历史知识,则在今天的中国人也可说最缺乏。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爱我们的祖国,我们对祖国没有温情与敬意,乃是由于我们不认识祖国的历史;所以钱先生常常呼吁国人应该知道以往中国的历史,不但要知道,而且还要对以往的中国历史有温情与敬意。

  《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是钱先生最初的成名作,此书出版时,曾震动中国学术界。

他著作等身,其中《国史大纲》可以说是钱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书自序中钱先生记有一段话: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秋,卢沟桥倭难猝发,学校南迁,余藏平日讲通史笔记底稿数册于衣箱内,挟以俱行……余以是稿未毕,滞留蒙自,冀得清闲,可以构思。

而九月间空袭之警报频来。

所居与航空学校隔垣,每晨抱此稿出旷野,逾午乃返,大以为苦。

"从这段轶事中足见钱先生对这部书的爱护和对中国历史之视如珍宝。

  钱先生看中国历史独具慧眼,当他讲解时往往发表前人所未曾阐述的精辟见解。

他纠正古今学者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认识和看法;他常常提出两个以上的论证来确定某一种古制度的存在是真的。

对于历史上的古人或者一种政制的是非之论,他决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他说,我们决不能以今人今日的地位来批判古人或古代政制的得失,乃是要用客观的处在当时环境的立场来得出它的正确的结论。

就以史前史来说,钱先生主张一面用遗下的器物来证明,一面也要以传统的追记来补充,因为传统与器物,这两者并不都是全可信,却也并不都是全不可信。

他更反对有些人将中国的历史硬要勉强地塞入西洋历史的模型中去,中西的国情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钱先生兼通经史,所以他对中国历史有明确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

   不降著作水平抵抗歪曲历史

  不久以前,一位在日本研究东方文化的英国学者来香港拜访钱先生并请教问题,这位学者正在研读钱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系年》一书。

真的,中国数千年的宝贵历史文化,除了日本人早在研究以外,今日欧美人士也开始重视起来了。

很不幸的是,国人今日对本国的历史文化竟如此的冷淡漠视,相信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肯花时间来看钱先生著的如《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诸子系年》这一类的学术论著了,现在的多数大学生连《国史大纲》也难于看懂。

曾有人劝钱先生将《国史大纲》重新写一遍,使它成为语体化,简单化,钱先生认为这样做并不好,因为中国的历史不简单,自然也无法写得简单。

至于太难,应由读者设法去提高阅读的能力,却不能使作者降低著作的水平呀!

  有人说,钱先生偏爱中国的历史文化,认为西洋的都不如中国好。

其实,钱先生之所以大声疾呼地要国人珍重爱护中国历史文化,一方面当然由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其可爱伟大之处;同时也因为有些人正在歪曲和摧残中国的历史文化,他们所做的是"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愚蠢举动,以致把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丧失完了。

不过,在另一方面,钱先生也承认西洋的历史文化。

  钱先生很喜观看评剧,除了欣赏评剧的动作舞蹈化、讲话音乐化、布景图画化外,特别称赏那富于代表性的剧情,虽然到后来总喜欢来个大团圆,但在这些平凡的剧情中已能表达出深刻的涵义。

至于评剧中的角色,来来去去总只有那几副脸谱,自然每一个简单的脸谱中,都能清楚地刻画出代表着剧中人的身份和心地来,更是钱先生所欣赏不已的。

  新亚的家长为创办书院贡献

  这里得略述新亚的创办目的及其精神,因为钱先生与新亚是不可分的,他是新亚的家长,认识新亚也是帮助我们认识钱先生。

新亚的旨趣是"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涉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钱先生曾更深入地阐述所以创办新亚的目的,他说:

"我们的理想,认为中华民族当前的处境,无论如何黑暗与艰苦,在不久之将来,我们必会有复兴之前途,而中国民族之复兴,必然将由于中国民族意识之复兴,和对于中国民族以往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