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1747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梅州深入实施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粤

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立足

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梅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

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

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时期。

梅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

务完成情况良好,为“十二五”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路。

近几年来,我市一直努力探索从“四个梅州”

到“绿色崛起”的科学发展新路,坚持以开放梅州为先导,更新解放全市干部群

众思想观念,梅州山区逐步走向开放开明;以工业梅州为核心,工业经济搭上

“末班车”,进入“快车道”;以生态梅州为基础,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在巩固中得

到提高;以文化梅州为动力,“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形象得到彰显提升,全面实施

“四个梅州”发展战略使梅州经济社会转入到科学发展轨道。

在此基础上,按照

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提出了“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

学发展”的的战略构想,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路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全市生产总值从 2005 年的 314.61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612.36 亿元,年均增长 11.3%(按可比价计算,下同),超额完成“十

一五”预期年均增长 10%的目标;人均 GDP 由 2005 年的 7670 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1.47 万元,年均递增 11%,超额完成“十一五”预期年均增长 8.4%的目标;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 2005 年的 15.18 亿元提高到 2010 年的 38.95 亿元,

年均增长 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10 年完成 195.52 亿元,年均增长

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0 年完成 319.05 亿元,年均增长 19.3%;外贸

出口 2010 年完成 9.51 亿美元,年均增长 25.1%。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成功克服煤炭行业退出、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严

重自然灾害等的不利影响,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力推动了产业结

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 年的 23.1∶41.1∶35.8 调整为 2010 年的

20.6∶41.6∶37.8。

农业继续稳步发展。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 22 万公

顷,粮食总产稳定在 120 万吨/年左右,全市八大主导产品基地规模达到 300

万亩,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321 家,农业效益不断提

高。

“双转移”成效渐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发展格

局加快形成,园区首期开发基本完成,首批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企业服务

中心等项目建成使用。

工业增长的质量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由 2005 年的

104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 208.54 亿元,年均增长 12.6%。

支柱产业作用更加突

出,2010 年电力、建材、烟草、矿业、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六大支柱产业完

成增加值 108.2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65.8%。

淘汰落后水泥产能

422 万吨,关停落后钢铁产能 356 万吨,关停梅县发电厂小火电机组四台,淘

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单位 GDP 能耗比 2005 年下降 17%。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其中旅游业发展取

得较好成绩。

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均比 2005 年翻一番,旅游业成为

梅州经济的重要支柱。

 

――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城乡交通明显改善,抓住梅州列入国家公路运输

枢纽规划的机遇,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和改造国省道、县乡公路。

先后开通梅揭、

梅河、天汕(梅州段)、兴畲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 259 公里,改

造国、省道 392 公里,新开县乡道路 606 公里,市到县基本实现“1 小时交通圈”

,县到镇通三级以上公路,镇通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底化,全市公路通

车总里程、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网络整体实力明显提高,信息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

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市功能不断完善。

江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江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开始启动,

城区管道天然气铺设加快推进,梅城内涝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人均公园绿地面

积从 9.5 平方米提高到 11.8 平方米,城市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城区绿化、

净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

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客都大道成为城市建设

新亮点。

梅州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生态优势得到巩固提升。

大力实施“六大

重点绿色工程”,省市共建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工作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

主体改革工作基本完成。

全市新建 5 个垃圾填埋场,8 家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

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均完成,“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

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 21.88%、8%,城镇(含各县城)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含各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 60%、50%;梅县、蕉岭

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森林覆盖率达 69.4%。

城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

高。

180 公里韩江、梅江重点堤围、177 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

梅城和各县县城防洪标准提高到 50 年或 100 年一遇,应对气候、地质等自然

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文化名城创建活动,叶剑英纪念园、中国

客家博物馆、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建成使用。

客家山

歌、广东汉乐等 6 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4 人被确定为国家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东山书院等 17 处文物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

市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兴宁、平远被评为“中国民间文

化艺术之乡”。

梅州·世界客商大会、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成为弘扬客家文化的

重要平台。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89.3%。

极推进教育强市创建工作,至 2010 年,已有 41 个镇(街道)建成广东省教育强

镇(街道),梅江区、蕉岭县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区(县)。

全市建成 3 所万人职业

(技工)学校,市技工学校成功晋级国家重点技校。

嘉应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

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民生福利不断改善。

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明显,省市共建劳动力

资源开发示范市工作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

台,全市 30 多万农村劳动力得到免费技能培训,49.9 万人实现转移就业。

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728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367 元,年均

分别增长 11.1%和 8.8%。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2.48%;深入

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率先铺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全面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98.4%。

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全面落实,我市连

续两年获得“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称号,大埔县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

县。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四年获省先进。

制定了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穗梅对口帮扶、粤闽赣

指标

2005

“十一

五”规

划目标

2010 年

“十一五”

年均增长%

属性

GDP 年均增长(%)

7.8

10

14.1

11.3

预期性

人均 GDP 年均增长(%)

6.4

8.5

13.4

11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35.8

37.8

导向性

万元 GDP 能耗(吨标煤)

1.43

-3.0

1.189

-3.65

约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2

3

102.8

2.2

预期性

城镇化水平(%)

41.63

50

46.5

导向性

常住人口(万人)

411.84

0.60

417.3

0.26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4.81

5.8

5.24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2.71

3.5

2.48

-

预期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人数(万人)

58.03

63.5

63.52

导向性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15.51

69.8

69.84

导向性

专栏 1:

 梅州市“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边合作取得新成效。

此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

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会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人事编制、供销合作、统计、打

私、方志、档案、史志、民族、气象、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稳

步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积极推进,建立和完善市级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

系统。

经济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金融改革创新稳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

顺利实施。

社会领域改革有新探索,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率

先在全省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迈

出实质步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37.4

80

99.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率(%)

54.17

80

89.34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

均增长(%)

8

5

12.3

11.1

导向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8

5.5

18.1

8.8

导向性

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人)

1.4

1.4

1.8

0.08

导向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6.826

5

16.52

17.6667

1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10

50

50

预期性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吨)

64000

50000

-4.4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吨)

25000

23000

-2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67.9

69.1

69.4

预期性

注:

森林覆盖率指标口径已调整,2005 年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口径调整后的数。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市内外情况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正处工业化初期

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时期,即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国际经济环境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结构

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后危机”时代来临,国际经济呈现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

长缓慢,国际经济复苏将呈现曲折而缓慢的过程;新兴国家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

主要动力,未来数年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国际经济正在寻找和开发新的增

长点,主要发达国家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

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将

成为推动国际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预计在多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全球性的

竞争将不断加剧。

 

――国内经济环境

 

我国经济将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将逐

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经济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将得到增

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也将得以增强。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战略调整转变

期。

受金融危机中长期影响,我国将进入一个较长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

转变时期,逐步从以外需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内外需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变。

区域发展与竞争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009 年以来国家将区域经济

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重点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

展。

通过区域经济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我国经济将实现协调持续稳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

我国将加快培育新

能源、环保节能、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它作

为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

城市化不断扩

张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动力,并将成为拉动庞大国内消费市场的主要

手段和途径,从而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广东未来 5—10 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当前全省经济发展走进了一个瓶颈期,产业结构、内外需结构、区域经济结构

等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发展,迫切需要有所改变。

我省将积极响应中央的方针政

策和战略取向,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闯出一条新路,获得持续发展的动

力,继续保持排头兵的地位,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表率。

我省将加快推进区域

协调发展。

通过加快实施“双转移”等重大战略措施,提升珠三角的辐射带动能

力,加快东西北重点地区的区位优化、产业和城镇集聚,将有力推动欠发达地

区经济进入“加速跨越”的快车道,使东西北地区成为广东新一轮发展新的增长

极。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珠三角五大发展定位和六个“率

先”的要求,决定了珠三角和广东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的优

化升级,加快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参与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实

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发展目标。

一些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大力推动新能源、

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我省带来较大竞争压

力,我省将积极迎接挑战与竞争,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文化创意

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

 

发展思路明晰。

新的时期,梅州依托生态和文化这两大独特的资源禀赋,以生

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建设为基础,

以政治建设为保障,制定实施了《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决定》,“绿色崛起、

科学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深入人心,找准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

定位。

同时,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步调更加一致,海内外乡亲

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更加高涨、行动更加积极,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提供了

不竭动力。

 

区位环境根本性改变带来重大机遇。

今后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是东西北地

区,同时,国家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带来的机遇,我市是国家和省重大政策的

受益者。

梅州已被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

机场、水路等为重点的区域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梅州加速构建闽粤

赣三边的现代化交通枢纽,梅州将一跃成为内陆与沿海过渡地带的次沿海地区,

昔日地处偏僻的区位劣势即将变为连结泛珠三角、海峡西岸区域的独特区位优

势。

依托未来的交通枢纽优势,有利于梅州打造三条产业发展轴:

一是构建广

(州)梅(州)发展轴,依托梅河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广梅汕铁路,以及规划中的

广梅汕铁路扩能(梅州至惠州)、平汕高速公路(畲江至五华)、东江航道等,打造

梅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辐射的主轴。

二是构建汕(头)梅(州)发展轴,依托汕

梅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以及规划中的广梅汕铁路扩能(梅州至汕头)、韩江

航道等,打造梅州与潮汕地区实现联动发展和沿海拓展的主轴。

三是构建梅(州)赣

(州)龙(岩)发展轴,依托龙梅高速公路、龙梅铁路、浦梅、鹰梅铁路、梅江、汀

江航道等,打造梅州融入海西经济区发展和推动闽粤赣合作的主轴。

今后梅州

无论北上南下、还是东进西联,交通将更为便捷,区位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产

业发展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的重新构造。

 

“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带来巨大机会。

“双转移”作为今后我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

重大战略措施将长期坚持。

珠三角产业将加快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

有相当部分产业要向东西北地区转移,加上国家级中心城市广州的对口帮扶,

为我市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机会,有利于促进我市加快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等

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矿业、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有利于促进我市旅

游休闲新兴产业和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

 

我省扩大内需战略带来巨大机会。

“十二五”期间,我省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特别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扶贫开发“双到”等扶持山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将加快促进东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就业和

收入水平的提高。

珠三角地区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下

降,广大居民急需利用旅游休闲来调整身心健康,我省将大力推动国民旅游休

闲计划,重点是“广东人游广东”。

将为我市充分发挥一流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

源优势,为全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旅游休闲计划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交通网络不完善。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区位优势不明显。

特别是随

着武(汉)广(州)、厦(门)深(圳)等高速铁路的开通或建设,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

建成,全省山区市及粤东地区交通越来越发达,梅州交通滞后的问题更为明显。

 

用地制约。

随着山区加快发展,一些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业项目落户、

产业园区的扩展用地需求较大,但近年来,用地规模受限,可作为建设用地使

用的土地不多;每年农用地转用指标严重不足;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较高,抢种抢建

现象较普遍,执行难度较大等,这些都严重制约我市重点项目落户和推进进度。

 

环境容量制约。

我市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处韩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任

务非常繁重。

在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平远、蕉岭、兴宁和大埔分别被

确定为国家或省层面的生态发展区。

我市工业以资源型工业为主,电力、矿业

等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影响比较大,单位 GDP 能耗仍较高,淘汰落后产能

任务较重,这些都对我市未来发展形成较大的压力。

 

产业结构层次低。

煤炭行业的退出使我市失去了一大产业;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

使我市的电力、水泥以及钢铁行业面临繁重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落后产能淘

汰和新建项目脱节导致的财税减少问题也愈发严峻;受国家调整卷烟消费税影响,

我市烟草行业发展受制,财税收入大幅减少;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以资源型工

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滞后,自主

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

人才缺乏。

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

全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

比例仅为 8.8%,远低于全省 34%的平均水平;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高学历、高职称、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人才少,人才从低至高呈锥形分布,大部

分集中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农林水等部门,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 73%,而直

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国有和民营企业仅占 27%。

缺乏优秀人才团队和行业领军人

才,长期以来人才资源以向外输出为主,人才缺乏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未来的发

展。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梅州的发展,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

思维,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牢牢把握国际金

融危机催生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努力保持经

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

东”这一核心,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硬实力与软实力、经济增长与民

生福祉、政府与市场、改革发展与稳定六个方面的关系,突出“全力加快绿色的

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这个核心,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在晚

起步中做到高起点规划,在有所为中体现有所不为,在求数量中始终保证质量。

以交通和城市建设为重点提升宜居宜业环境,以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为抓手做

强做大绿色现代产业,以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为载体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加快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坚持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

相融并进的山区科学发展道路,彰显后发优势,全心、全力、全情打造集客家

文化之大成的“世界客都、宜居城乡”,争当广东山区科学发展先行市。

 

基本要求:

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

护环境紧密结合;坚持扬长避短与错位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借力发展与提升自身发

展能力紧密结合;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动作紧

密结合。

 

发展定位:

结合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弘扬生态优势,突出客家特色,坚持

长短结合、错位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的

新跨越。

以绿色的经济崛起为主题,以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牢牢扭

住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招商、园区开发、城市规划、优化环境和改善民生这六

个“关键环节”,打造以新型特色工业、旅游先锋产业、精致高效农业、特色文

化产业、健康疗养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主体产业群,实现三次产业融合

协调发展,构建具有梅州特色的生态型、循环型、低碳型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化,着力强化生态环境

建设,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特色鲜明的宜

居城乡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带。

把梅州建成广东重要的绿色现代产业基地、粤东

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战略:

 

新型特色工业战略。

工业是立市之本。

绿色低碳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必须优先发展、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

要以推

进山区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源整合、推进战略合作、加

快技术改造、强化品牌建设,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动工业园区

化、园区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探索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融合并进之路。

以建设现代“绿色工业基地”为目标,按照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产

业集群—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大力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依托广州(梅州)

产业转移工业园,以“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理念,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建

设全省现代绿色产业基地和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

 

休闲旅游优先战略。

优先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与我

市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城市形象、优势条件、产业基础和“推动绿色崛起、

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高度吻合。

在打造“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总体

框架下,围绕“大产业、大规划、大招商”的发展思路,推动旅游与生态林业、

现代农业、客家文化、新兴工业、特色资源等各个行业充分对接,以大产业的

视野系统谋划旅游,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农业、林业、水利、工业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