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1699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docx

《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docx

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第18讲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以热点事件为载体,利用各种统计图表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对策。

考查频度较低,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全球气候变化

读近150多年来全球气温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主要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①特点:

气温有波动,总趋势在变暖。

图中A是近150多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

②主要原因: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图中B是近150多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

(3)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农业生产

有利影响:

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

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减产,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影响水循环

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变化,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4)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①节能减排: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消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废弃物排放。

②保护生态:

防止森林火灾,大力植树种草。

③积极应对:

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深度思考】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是气温升高,是否全球的每个地区的气温都升高呢?

提示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上升。

考点 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②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的影响

②对工业的影响

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因此全球变暖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显著,如下所示:

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2018·郑州外国语学校月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每年的6月5日设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行动能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2015年的活动主题是“可持续消费和生产”。

据此回答

(1)~

(2)题。

(1)下列不属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是(  )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C.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

D.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2)为响应“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应提倡消费(  )

A.简包装食品B.深加工食品

C.反季节蔬菜D.国外进口食品

解析 第

(1)题,A、B、C三项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都属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并非所有工业生产过程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并且发展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生产是必需的,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削减工业生产是不正确的。

(2)题,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应提倡消费简包装食品,因为过度包装会造成浪费。

答案 

(1)D 

(2)A

四角度识记全球变暖的措施

(1)减少排放:

改善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增加吸收:

植树造林,减少破坏。

(3)调整应对:

培育农作物良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防护堤坝。

(4)政策干预:

提倡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经济和政策手段。

考法一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2017·天津文综,10)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解析 读图可知,海洋表面增温速度趋缓,陆地表面增温速度加快,但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因此,地球表面增温趋缓。

火山喷发频率增加,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

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加速上升,而是呈波动上升趋势。

故本题选B。

答案 B

考法二 全球变暖状况及原因分析

2.(2015·海南地理,13~14)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完成

(1)~

(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

解析 第

(1)题,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

(2)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答案 

(1)A 

(2)B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4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广东广州第一次综合测试)2016年12月,我国首颗全球CO2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初步形成监测全球大气CO2浓度的能力。

卫星监测结果表明:

CO2浓度全球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夏季最低,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在半球分布上,春季、冬季和秋季北半球CO2浓度都高于南半球,而夏季则相反。

下图是全球CO2浓度分布图。

据此完成1~2题。

1.引起全球CO2浓度季节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工业生产的季节变化B.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

C.植物生长的季节变化D.河流水文的季节变化

2.CO2浓度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火山、地震带B.城市群(带)

C.工业地带D.自然带

解析 第1题,秋季以后许多植物叶片变黄、凋零,对CO2的吸收能力减弱,且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季,则春季CO2的浓度达到最高值。

夏季植被生长茂盛,对CO2的吸收能力强,CO2的浓度较其他季节低,故C项正确。

由题干材料可知,全球CO2浓度春季最高、夏季最低,且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季节变化明显,而工业生产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故A项错误。

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的大气环流并不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西欧常年盛行西风,故B项错误。

河流水文的季节变化对CO2的浓度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第2题,CO2浓度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大陆地区,因为这些地区自然带以落叶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为主,夏季植被茂盛,对CO2吸收能力强,CO2浓度低;冬季落叶阔叶林植被叶子凋零,对CO2吸收能力弱,CO2浓度高。

因此,自然带是北半球的中、高纬大陆地区CO2浓度季节变化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故D项正确。

答案 1.C 2.D

(2018·湖北荆州调研)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

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  )

A.趋向于暖湿化B.趋向于冷湿化

C.趋向于暖干化D.趋向于冷干化

4.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  )

A.玉米B.水稻

C.甜菜D.甘蔗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的日照曲线呈下降趋势,气温和降水曲线呈波状上升状态,说明气候趋于暖湿化。

第4题,该地处于黄淮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该地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小,不是主要作物;甜菜属于中温带作物,本地区很少种植;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该地区不种植甘蔗;故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为玉米。

答案 3.A 4.A

(2016·新课标全国Ⅲ,10~11)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5~6题。

5.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6.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D.海拔更低

解析 第5题,考查岩石圈(山地)、大气圈(气温)、水圈(冰川)之间的整体性关系。

解读图文信息,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山峰的抬升时间越早,故选B项。

第6题,山地是否存在现代冰川,与山顶的气温具有直接关系,山顶气温较高,降雪融化难以形成冰川,故选B项。

答案 5.B 6.B

(2018·盐城期初测试)读下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回答7~8题。

7.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

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B.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

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

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8.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

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

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

解析 第7题,分析资料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上升,降水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减少,所以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第8题,气温呈波动上升,降水呈波动减少,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

因为气温上升,蒸发量就会增多,加上降水量减少,地表就会变得更加干燥与疏松,风力也会增强,所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答案 7.D 8.A

(2018·宿迁市期中考试)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地树木生长期间气候的变化是(  )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10.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

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D.海平面下降

解析 第9题,气候温暖,树木生长较快,年轮较稀疏。

由图可知,内部和外侧年轮较稀疏,中间稠密,可知A为正确选项。

第10题,M时期处于寒冷期,冰川增多,海水密度增大,海平面下降。

答案 9.A 10.D

(2018·连云港高三第一次模拟)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的哪些过程有关(  )

A.abB.ac

C.bdD.bc

12.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 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 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 ④短期内,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 第11题,“温室效应”是大气逆辐射加剧的结果,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球辐射的热量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地球;图中c表示大气向宇宙辐射、a表示地面辐射。

第12题,光化学烟雾主要是交通工具向大气排放的废弃物在强烈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短期内,“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大量冰川融化,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增加。

答案 11.C 12.A

 

(2018·徐州期中测试)读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13~14题。

13.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国家是(  )

A.巴西B.埃及

C.南非D.俄罗斯

14.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

C.温室效应主要与矿物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

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对小岛国家的影响大

解析 第13题,俄罗斯纬度位置较高,气候寒冷,温室效应有利于改善其热量条件,从而增大粮食产量。

第14题,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全球变暖是整体趋势,但不是所有地区的气温都升高;小岛国家面积小,地面的海拔低,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更大。

答案 13.D 14.C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漏选、错选皆不得分)

(2018·镇江期中)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代号是(  )

A.①B.②C.③D.④

16.此图可以说明(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存在的

C.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解析 第15题,由图可以看出,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系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这包括人类活动的碳排放过量和植物破坏后对碳吸收减弱。

第16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的循环过程牵涉到了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多个圈层。

答案 15.BD 16.AC

(2018·天津质检)下图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km高度)空气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

”读图完成17~18题。

17.“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

B.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CO2少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弱,固定CO2少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

18.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是(  )

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

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解析 第17题,考查大气中CO2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气候变暖的影响。

“观测数据曲线”显示CO2含量冬半年较多,夏半年较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冬半年人们燃煤取暖,CO2排放量大,而植被光合作用弱,固定CO2少。

第18题,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CO2含量增多,气候变暖,高纬度西伯利亚地区森林带北扩、高山林带上限位置向上移、海岸线向南退缩,但气温仍不能满足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的需求。

答案 17.AC 18.BD

三、综合题(共24分)

19.(2018·苏州上期中)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显示,未来10~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2.7℃,年平均降水量增加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年湿润起来。

结合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12分)

材料一 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1967~1976年

1977~1986年

1987~1996年

北疆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187.8

192

229

南疆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66.4

73

95

材料二 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

21世纪60~80年代

21世纪90年代

阿克苏河的年平均

径流量(亿立方米)

71.7~73.3

84.42

材料三 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变化情况。

1986~2000年的水位变化

1986~2000年的面积变化

博斯腾湖的水位

和面积的变化

上升了4米多(超过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

由880平方千米扩大到1000多平方千米

(1)根据上述资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2)上述变化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4分)

(3)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如何防治?

(4分)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气温升高了,降水量也增加了,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只能是全球变暖导致水循环加快。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干旱及其导致的荒漠景观,降水多了,则干旱有所缓解,植被变得更好。

不利影响也只能从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后果考虑,就是灾害增加,措施也是为了防水灾、泥石流等。

答案 

(1)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

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

(2)将使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也使部分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3)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后,山区降水增加,冰川消融加剧,这可能导致洪涝(或雪灾、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建议在山区多建水库,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

20.(2018·苏北四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本世纪会继续变暖。

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表格中(4分)

A.极冰融化B.毁林

C.沿海低地被淹D.燃烧矿物燃料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2分)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2分)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4分)

解析 第

(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自左向右B、D、A、C。

(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如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

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波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流以防内涝。

第(4)题,减少碳的排放,抑制全球变暖。

一是推广节能技术,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三是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

答案 

(1)(自左向右)BDAC

(2)原因:

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加高加固防波大堤;整理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