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153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单元 单元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单元单元整合提升Word版含答案

单元整合提升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

项目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阶段

16—18世纪

18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70年代

核心内容

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

实践措施

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

资本家自由经营,消除关税壁垒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兴衰原因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

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消除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影响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加紧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

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紧对商品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的争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飞速增长

[针对训练]

1.(2017·怀化模拟)20世纪,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

一切有收入的人定期交纳保险金;对全民实行免费医疗;实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对煤炭、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钢铁、电力、电报和无线电通讯等部门实行国有化。

这一措施(  )

A.克服了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B.扭转了二战期间的经济困境

C.解决了70年代的经济“滞涨”

D.促进了二战后初期经济恢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大国确定建设福利国家,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和经济计划化的发展方针,这与二战后初期,法国加大对国家经济的干预力度,恢复发展经济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苏联(俄)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探索

主要内容

认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化。

商贸: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

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部分恢复私营经济。

商贸: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按劳分配

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建立集体农庄,建立集体所有制

赫鲁晓夫改革

侧重农业,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自主权,提倡种玉米等

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在工业上,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

戈尔巴乔夫改革

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

[针对训练]

2.(2017·长沙模拟)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

拖拉机站拥有农用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

拖拉机作业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

这主要反映当时苏联(  )

A.重工业飞速发展

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急速普及

D.农民欢迎新经济政策

解析:

从1929年到1936年,是苏联农业集体化发展时期,建立公有制农业,生产由国家统一调配,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完全体现重工业的飞速发展,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在1921年基本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故B项错误;至1929年,新经济政策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

答案:

C

一、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比较项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针对训练]

3.(2016·泸州模拟)据统计,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到1851年英国1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已然占据了70%~80%的农业经营土地。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0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截至2012年12月底则达到2.7亿亩。

英国圈地运动和当今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

A.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

B.说明现代化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辩证关系

C.都使本国的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D.都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加快工业化进程

解析:

英国圈地运动显然不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故A项错误;英国圈地运动是为了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为了发展大规模现代化农业,说明农业规模化经营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故B项正确;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没有使小农经济彻底消失,故C项错误;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加快工业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比较项

美国罗斯福新政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不同

背景

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下,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正常的民主统治秩序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措施

缩减农业,部分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

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

手段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

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国家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性质

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

相同

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困境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改革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金秩序,巩固了统治;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针对训练]

4.(2016·三明模拟)20世纪20年代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促进工农业生产增长

B.把农业作为改革的切入点

C.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保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解析:

罗斯福新政旨在减少工农业的盲目生产,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把金融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为了保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C

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狭义的时空观念是指时间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广义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事件(人物)发生相关的事物、环境都是它的时空定位。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所有的试题全都要运用时空观念,没有时空观念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真题展示

(2015·全国Ⅱ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注意:

时间“1930年”、空间“苏联”。

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备考指导

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史事。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

现代化基本模式的扩大和发展

1.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调整。

资本主义经历了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在战后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的方法缓解私人资本主义阶段无法解决的矛盾,使得生产关系较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进入了相对成熟时期。

在不同国家,国家干预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内容有:

制订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实行企业国有化、国家采购、利用财政金融政策宏观调节经济、实行福利政策等。

除国家干预外,发达国家的生产关系在其他方面也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明显分离,管理人员专门从事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工作,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票的分散有利于现代企业所需大量资金的筹集。

由于科技的发展,在企业大型化的同时,大批中小企业利用掌握新技术快、经营方向调整快等优势,与大企业竞争,各国政府也制定法律,对垄断加以限制,保证竞争。

这些调整总的趋势是顺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包括农业在内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机器制造等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为第一位。

在工业内部,传统的工业部门如钢铁、造船、纺织、食品等增长缓慢,石油化工、电子等新兴的工业部门和汽车等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产业结构的改变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农业人口和传统的体力劳动者减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非体力劳动者人数在就业人口中占第一位。

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收入大幅度增加,加之福利政策的实施,劳动者的物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政治体制比较完善,所以发达国家的政局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

尽管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对追求经济增长提出了质疑。

以罗马俱乐部为首的学者提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人类有限的资源耗费殆尽,人类生存的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

这些观点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

此外,发达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追求效率和合理,使人成为实现社会生产效率的工具,失去了自我,造成人的异化。

作为反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存在主义思潮、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等在发达国家十分盛行。

1973年,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发达国家结束了长达20年的高速发展,进入了经济“滞胀”时期。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大体相同,但是不同文明有着自己的特点,尤其是日本。

日本特色的文化是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集团意识、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等,因此有人称其为“日本式经营”。

此外,日本文明的现代化属于赶超型的现代化,国家干预的力度明显比欧美国家大得多。

2.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是在取得民族独立后,开始全面启动现代化的。

其现代化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属于传导型现代化。

大多数国家现代化的起点较低,内在的现代化因素积累较少,非洲南部的一些国家尚处于部族阶段,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被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增加了现代化的难度;带有赶超型现代化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大多数长期和外部接触,充分了解现代化国家的先进与发达,意识到自身的落后,急于实现现代化;外部环境复杂。

20世纪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缩短自身现代化的时间,另一方面又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阻碍本国现代化的进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加强。

这既有利于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快现代化步伐,又容易造成官僚机构庞大、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腐败丛生、经济缺乏活力等问题;集中于工业化的推进。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全面的社会变革,发展中国家在启动现代化时,几乎要同时解决现代化面临的所有问题,大多数国家选择了首先推进工业化。

这些特点决定了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