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1088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

窗体顶端

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选择题)

一、A型题

1.凝胶过滤色谱中,适合于分离糖、蛋白的葡聚糖凝胶G,其分离原理是根据

A.吸附B.分配比C.分子大小

D.离子交换E.水溶性大小

2.下列哪个因素与聚酰胺色谱的原理无关

A.酚羟基数目B.酚羟基位置C.甲基数目

D.共轭双键数目E.母核类型

3.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

A.Et2OB.EtOAcC.CHCl3D.n-BuOHE.MeOH

4.连续回流提取法与回流提取法比较,其优越性是

A.节省时间且效率高B.节省溶剂且效率高C.受热时间短

D.提取装置简单E.提取量较大

5.从中药的水提取液中萃取强亲脂性成分,选择的溶剂应为

A.乙醇B.甲醇C.丁醇

D.乙酸乙酯E.苯

6.两相溶剂萃取法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原理是

A.各组分的结构类型不同B.各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

C.各组分的化学性质不同D.两相溶剂的极性相差大

E.两相溶剂的极性相差小

7.化合物进行硅胶吸附柱色谱时的结果是

A.极性大的先流出B.极性小的先流出C.熔点低的先流出

D.熔点高的先流出E.易挥发的先流出

8.硅胶吸附柱色谱常用的洗脱剂类型是

A.以水为主B.以亲脂性有机溶剂为主C.碱水

D.以醇为主E.酸水

9.正相分配色谱常用的固定相为

A.氯仿B.甲醇C.水D.正丁醇E.乙醇

10.原理为分子筛的色谱是

A.离子交换色谱B.氧化铝色谱C.聚酰胺色谱

D.硅胶色谱E.凝胶过滤色谱

11.原理为氢键吸附的色谱是

A.离子交换色谱B.凝胶过滤色谱C.聚酰胺色谱

D.硅胶色谱E.氧化铝色谱

12.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色谱法主要有

A.柱色谱、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B.HPLC和中压液相色谱

C.硅胶色谱和聚酰胺色谱D.离子交换色谱和氧化铝色谱

E.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13.纸色谱的正相色谱行为是

A.化合物极性大Rf值小 B.化合物极性大Rf值大

C.化合物极性小Rf值小D.化合物溶解度大Rf值小

E.化合物酸性大Rf值小

14.硅胶或氧化铝吸附薄层色谱中的展开剂的极性如果增大,则各化合物的Rf值

A.均变大B.均减小C.均不变D.与以前相反E.变化无规律

15.具下列基团的化合物在聚酰胺薄层色谱中Rf值最大的是

A.一个酚羟基化合物B.对位酚羟基化合物C.邻位酚羟基化合物

D.间三酚羟基化合物E.三个酚羟基化合物

16.核磁共振氢谱中,δppm值的范围为

A.0-1B.2-5C.3-10D.5-15E.0-20

17.下列比水重的溶剂是

A.乙醇B.氯仿C.石油醚D.甲醇E.乙醚

18.大孔树脂的分离原理是

A.吸附与分子筛B.分配C.氢键吸附

D.分子排阻E.离子交换

19.质谱的缩写符号为:

A.IRB.UVC.1H-NMRD.MSE.13C-NMR

20.硅胶作为吸附剂用于吸附色谱时其为:

A.非极性吸附剂B.极性吸附剂C.两性吸附剂

D.化学吸附剂E.半化学吸附剂

21.氢核磁共振中,表示信号分裂的参数是

A.化学位移B.偶合常数C.峰面积D.吸收波长E.波数

22.有一定亲水性但能和水分层的溶剂是

A.石油醚B.正丁醇C.甲醇D.乙醇E.水

23.亲脂性最强的溶剂是

A.石油醚B.正丁醇C.甲醇D.乙醇E.水

24.和水混溶,误事会伤害眼睛的溶剂是

A.石油醚B.正丁醇C.甲醇D.乙醇E.水

25.可用于提取多糖、蛋白、鞣质、生物碱盐的溶剂是

A.石油醚B.正丁醇C.甲醇D.乙醇E.水

26.一般无毒性,可用于提取多数类型的中药成份的溶剂是

A.石油醚B.正丁醇C.甲醇D.乙醇E.水

27.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提取A.强心苷B.黄酮苷C.生物碱D.糖E.挥发油

28.根据色谱原理不同,色谱法主要有

A.硅胶和氧化铝色谱B.聚酰胺和硅胶色谱

C.分配色谱、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

D.薄层和柱色谱E.正相和反相色谱

29.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为

A.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B.根据物质的熔点不同

C.根据物质的沸点不同D.根据物质的类型不同

E.根据物质的颜色不同

30.下列溶剂极性最弱的是

A.乙酸乙酯B.乙醇C.水D.甲醇E.丙酮

31.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分离

A.强心苷B.有机酸C.醌类D.苯丙素E.生物碱

32.用硅胶吸附柱色谱分离三萜类化合物,通常选用下列何种洗脱剂

A.氯仿-甲醇B.甲醇-水C.不同浓度乙醇

D.正丁醇-醋酸-水E.乙酸乙酯

33.糖苷、氨基酸、生物碱盐易溶于

A.石油醚B.氯仿C.苯D.乙醚E.水和含水醇

34.渗漉法是

A.不断向药材中添加新溶剂,慢慢地从容器下端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B.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以合适的溶剂,用适当的时间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一种方法

C.在中药中加入水后加热煮沸,从中提取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

D.用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中药中成分的一种方法

E.用索氏提取器进行中药成分提取的一种方法

35.下列中药成分中的亲脂性成分是

A.游离甾、萜、生物碱、芳香类成分B.生物碱盐

C.有机酸盐D.糖和苷E.蛋白质、酶和氨基酸

36.在液-液分配色谱的反相色谱中流动相溶剂系统多采用

A.石油醚-丙酮B.甲醇-水C.氯仿-甲醇

D.丙酮-水E.乙腈-甲醇

37.用石油醚作为溶剂,主要提取出的中药化学成分是

A.糖类B.氨基酸C.苷类D.油脂E.蛋白质

38.用60﹪以上的乙醇作为溶剂,不能提取出的中药化学成分类型是

A.苷类B.油脂C.多糖类D.单糖类E.挥发油

39.用乙醇作提取溶剂,不适用的方法是

A.浸渍B.回流C.煎煮D.渗漉E.连续回流

40.下列各方法中,效率最高,最省溶剂的是

A.连续回流B.回流C.煎煮D.浸渍E.渗漉

41.下列中药化学成分中具亲水性的是

A.游离苷元B.生物碱盐C.单萜类D.挥发油E.树脂

42.从中药的水提取液中萃取亲水性成分,选择的溶剂应为

A.乙醚B.乙醇C.丁醇D.乙酸乙酯E.丙酮

43.不属于亲水性的成分是

A.树胶B.粘液质C.树脂D.淀粉E.生物碱盐

44.可用氯仿提取的成分是

A.生物碱盐B.游离生物碱C.皂苷D.鞣质E.多糖

45.水提醇沉法可除去

A.生物碱盐B.树脂C.皂苷D.多糖E.鞣质

46.醇提水沉法可除去

A.生物碱盐B.树脂C.皂苷D.多糖E.鞣质

47.核磁共振氢谱中,表示裂分情况的参数为

A.峰面积B.波数C.化学位栘

D.吸收波长E.重峰数和偶合常数

二、B型题

[47-51]

A.吸附色谱B.离子交换色谱C.聚酰胺色谱

D.分配色谱E.凝胶色谱

47.一般分离极性小的化合物可用

48.一般分离极性大的化合物可用

49.分离大分子和小分子化合物可用

50.分离有酚羟基、能与酰胺键形成氢键缔合的化合物可采用

51.分离在水中可以形成离子的化合物可采用

[52-56]

A.浸渍法B.渗漉法C.煎煮法

D.回流提取法E.连续回流提取法

52.只能以水为提取溶剂的方法是

53.不加热而提取效率较高的方法是

54.提取效率高且有机溶剂用量少的方法是

55.提取挥发油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56.提取含淀粉较多的中药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57-61]

A.硅胶B.聚酰胺C.离子交换D.大孔树脂E.凝胶

57.按分子极性大小进行分离的是

58.可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是

59.可用于纯化皂苷的是

60.根据物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可选用

61.分离原理为氢键吸附的是

[62-64]

A.离子交换色谱B.聚酰胺色谱C.葡聚糖凝胶G

D.大孔吸附树脂E.硅胶或氧化铝吸附色谱62.用于分离邻苯二酚和间苯二酚的色谱方法是

63.用于分离多糖和低聚糖的色谱方法是

64.用于分离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色谱方法是

[65-69]

A.氧化铝吸附色谱B.聚酰胺色谱C.分配色谱

D.PH梯度萃取法E.以上都不是

65.分离甾体皂苷元宜选用

66.分离皂苷宜选用

67.分离黄酮类化合物宜选用

68.分离多糖类化合物宜选用

69.分离游离羟基蒽醌类成分宜选用

[70-72]

A.不易被吸附,Rf值大

B.均易被吸附,Rf值相同

C.均难被吸附,Rf值极大

D.易被吸附,Rf值小

E.易被吸附,Rf值相反

70.用聚酰胺分离酚类化合物,酚羟基多的化合物

71.用聚酰胺分离酚类化合物,酚羟基相同时,有内氢键的化合物

72.用聚酰胺分离酚类化合物,酚羟基相同时,共轭双键多的化合物

[73-76]

A.生物碱等碱性物质B.有机酸等酸性物质

C.各类成分D.亲水性物质

E.中性物质

73.将水提取液调PH值至3,在分液漏斗中用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层中含有

74.将酸水提取液调PH值﹥10,在分液漏斗中用氯仿萃取,静置分层后,氯仿层中含有

75.将酸水提取液调PH值﹥10,在分液漏斗中用氯仿萃取,静置分层后,水层中含有

76.某中药用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经酸水和碱水萃取后,有机溶剂层含有

[77-81]

A.CHCl3B.n-BuOHC.Me2COD.EtOAcE.CH2Cl2

77.丙酮可写为

78.正丁醇可写为

79.乙酸乙酯可写为

80.氯仿可写为

81.二氯甲烷可写为

三、X型题

82.表示氢核磁共振谱的参数是:

A.化学位移B.分子离子峰C.偶合常数

D.碎片峰E.保留时间

83.可以与水任意混溶的溶剂是

A.乙酸乙酯B.甲醇C.正丁醇D.乙醇E.丙酮

84.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时不加热的方法是

A.回流法B.渗漉法C.盐析法D.透析法E.升华法

85.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的是

A.两相溶剂萃取法B.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

C.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D.气-液分配色谱(GLC)

E.液-液分配色谱(LC)

86.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分离的方法有

A.凝胶过滤法B.透析法C.超滤法D.超速离心法E.分馏法

87.检查化合物纯度的方法有

A.结晶样品测定熔点B.气相色谱C.紫外光谱法

D.薄层色谱法E.高效液相色谱

88.氢谱在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是

A.确定分子量

B.提供分子中氢的类型和数目

C.判断分子中的共轭体系

D.提供分子中氢的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

E.通过加入诊断试剂推断取代基的类型、数目

89.用水提取中药时一般不宜采用

A.回流法B.煎煮法C.渗漉法

D.连续回流法E.浸渍法

90.质谱中试样不必加热气化而直接电离(软电离)的新方法是

A.EI-MSB.FD-MSC.FAB-MSD.CI-MSE.SI-MS

91.属于13C-NMR谱类型的是

A.噪音去偶谱(全氢去偶COM)B.宽带去偶谱(BBD)

C.选择氢核去偶谱(SPD)D.远程选择氢核去偶谱(LSPD)

E.DEPT法

92.质谱在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是

A.测定分子量B.确定官能团

C.推算分子式D.根据裂解峰推测结构式

E.判断是否存在共轭体系

93.溶剂提取方法有

A.浸渍法B.渗漉法C.煎煮法D.回流法E.水蒸气蒸馏法

94.结晶法选择溶剂的原则是

A.沸点不能太高B.冷热溶解度差别大C.冷热溶解度差别小

D.首选常见溶剂水、乙醇、甲醇、丙酮E.可选混合溶剂

95.聚酰胺色谱适用分离的成分有

A.油脂B.蒽醌C.黄酮D.生物碱E.有机酸

96.离子交换树脂适宜分离

A.多肽B.氨基酸C.生物碱D.有机酸E.黄酮

97.凝胶过滤色谱适宜分离:

A.多肽B.氨基酸C.蛋白质D.多糖E.生物碱9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的原理为吸附性与分子筛作用,吸附是由范德华力和氢键力产生的,吸附性能与

A.树脂本身性能有关(比表面积、表面电性、成氢键能力)

B.树脂极性有关,极性化合物易被极性树脂吸附

C.洗脱剂有关,洗脱剂对物质的溶解度大,易被洗脱

D.树脂型号有关

E.和化合物立体结构有关

99.羟丙基葡聚糖凝胶色谱法分离物质的原理是

A.吸附B.分配C.分子筛

D.氢键吸附E.离子交换

100.分配色谱

A.有正相与反相色谱法之分

B.反相色谱法可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各类分子型化合物

C.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的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

D.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

E.反相色谱法常用的固定相有十八烷基硅烷

101.大孔树脂色谱

A.色谱行为具有反相的性质

B.被分离物质的极性越大,其Rf值越大

C.极性大的溶剂洗脱能力弱

D.极性小的溶剂洗脱能力弱

E.大孔树脂在水中的吸附性弱

102.所列溶剂或化合物按极性增大的排序,正确排列为

A.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B.烷、烯、醚、酯、酮、醛、胺、醇和酚、酸

C.石油醚、乙醚、氯仿、苯、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甲醇、丙酮

D.水、胺、醇和酚、醛、醚、酯、酮

E.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水

103.结晶法精制固体成分时,要求

A.溶剂对欲纯化的成分应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

B.溶剂对欲纯化的成分应热时溶解度小,冷时溶解度大

C.溶剂对杂质应冷热都不溶

D.溶剂对杂质应冷热都易溶

E.固体成分加溶剂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后母液要迅速降温

104.自中药中提取分离苷类成分可选用的溶剂有

A.水B.乙醇C.乙酸乙酯D.乙醚E.石油醚

105.提取挥发油可采取

A.乙醇提取法B.石油醚或乙醚提取法

C.水蒸气蒸馏法D.压榨法

E.CO2超临界提取法

【参考答案】

1.C2.C3.E4.B5.E6.B7.B8.B9.C10.E11.C12.A13.A14.A

15.A16.E17.B18.A19.D20.B21.B22.B23.A24.C25.E26.D27.E

28.C29.A30.A31.E32.A33.E34.A35.A36.B37.D38.C39.C40.A

41.B42.C43.C44.B45.D46.B47.A48.D49.E50.C51.B52.C53.B54.E55.C56.C57.A58.C59.D60.E61.B62.B63.C64.E65.A66.C67.B

68.E69.D70.D71.A72.D73.B74.A75.D76.E77.C78.B79.D80.A

81.E82.AC83.BCE84.BCD85.ABCE86.ABCD87.ABDE88.BD89.ACD90.BCDE91.ABE92.ACD93.ABCD94.ABDE95.BCDE9.6BCD97.ACD98.ABCD

99.AC100.AE101.ABC102.ABE103.ACD104.ABC105.BCDE中药化学各章自考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中药化学是一门(   ),主要运用(   )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   )的学科。

2.中药方剂各组成药味的有效成分之间通过配伍最有可能出现的物理变化是(   )的改变,从而对(   )产生相应的影响。

3.对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中药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的研究也总结出一些初步规律。

如以辛味药为例,辛味药含(   )成分者最多,其次是(   )。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1.中药化学成分大多属于(   ),按其生物合成途径可分为(   )和(   )。

2.中药二次代谢产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为(  )、(   )、(  )、(   )和复合途径

3.通过乙酸-丙二酸途径能生成(   )、(  )、(  )等化合物。

4.通过甲戊二羟酸途径能生成(   )、(   )化合物。

5.通过莽草酸途径衍化生成(  )、(  )、(  )等化合物。

6.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应根据被提取成分的(  )和考虑各种提取分离技术的(  )和(   )进行选定,使所需要的(   )能充分地得到提取和分离。

7.采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要注意(  ),溶剂按(  )可分为三类,即(  ),(  )和(   )。

8.超临界萃取法是一种集(  )和(   )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   )的新技术。

9.中药化学成分中常见基团极性最大的是(   ),极性最小的是(   )。

10.利用中药成分混合物中各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  ),可采用(  )而达到分离。

11.利用中药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   ),或加入(   )后可降低某些成分在溶液中的(  )而自溶液中析出的特点,可采用(  )进行分离。

12.凝胶过滤色谱又称排阻色谱、(  ),其原理主要是(  ),根据凝胶的(  )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  )而达到分离目的。

13.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  )差异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剂有(  )、(  )和(  )三种。

14.大孔树脂是一类没有(   ),具有(   ),(   )的固体高分子物质,它可以通过(   )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5.中药化学成分分子式的确定,目前最常用的是(   ),(  )不仅可给出化合物的(  ),还可以直接给出化合物的(   )。

16.正常1H-NMR谱技术,能提供的(  ),主要是质子的(  )、(  )及(  )。

17.NOE为(  ),是在核磁共振中选择地照射一种质子使其饱和,则与该质子在(   )位置上接近的另一个或数个质子的信号强度增高的现象。

它不但可以找出(  )的两个核的关系,还可以反映出不互相偶合,但(  )较近的两个核间关系。

18.常见的13C-NMR测定技术有(   )、(   )、(  )和(   )等。

19.lH-1HCOSY也称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是同一个偶合体系中(  )的偶合相关谱,可以确定(   )以及质子之间的(   )和(  )。

20.(   )特别是13C-lHCOSY谱,对于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常用的有(  )谱和(  )谱。

21.HMQC谱是通过lH核检测的(   ),此谱能反映lH核和(  )的关联关系,以确定(  )。

22.HMBC谱是通过lH核检测的(  ),它把lH核和(  )关联起来,可以检测(  )。

23.用(  )进行糖苷结构的测定,可以获得有关(  )分子量、(  )结构、(  )序列等信息。

24.旋光谱和(  )用于测定(  )化合物的(  )和(   )、确定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1.多糖是一类由(   )以上的单糖通过(   )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通常是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2.糖的绝对构型,在哈沃斯(Haworth)式中,只要看六碳吡喃糖的C5(五碳呋喃糖的C4)上取代基的取向,向上的为(   )型,向下的为(   )型。

3.端基碳原子的相对构型α或β是指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取代基的相对关系,当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取代基在环的(   )为β构型,在环的(   )为α构型。

4.苷类是(   )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   )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   )。

5.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称为(   ),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称为(   )。

6.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   ),根据形成苷键的苷元羟基类型不同,又分为(   )、(   )、(   )和(   )等。

7.苷类的溶解性与苷元和糖的结构均有关系。

一般而言,苷元是(   )物质而糖是(   )物质,所以,苷类分子的极性、亲水性随糖基数目的增加而(   )。

8.由于一般的苷键属缩醛结构,对稀碱较稳定,不易被碱催化水解。

但(   )、(   )、(   )和(   )的苷类易为碱催化水解。

9.麦芽糖酶只能使(   )水解;苦杏仁酶主要水解(   )。

10.(   )及(   )两种质谱法是目前测定苷类分子量的常用方法,其中(   )还能够直接测定苷类化合物的分子式。

11.13C-NMR谱是确定苷元和糖之间连接位置的有效方法。

醇类羟基的苷化,可引起苷元α-碳向低场位移(   )ppm,β-碳向高场位移(   )ppm;而酚羟基的苷化,可引起苷元α-碳向(   )位移,β-碳向(   )位移。

12.确定苷键构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   )、(   )和(   )。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1.醌类化合物在中药中主要分为(   )、(   )、(   )、(   )四种类型。

2.中药中苯醌类化合物主要分为(   )和(   )两大类。

3.萘醌类化合物分为(   )、(   )及(   )三种类型。

4.中药中具抗菌、抗癌及中枢神经镇静作用的胡桃醌属于(   )结构类型。

5.中药紫草中的紫草素属于(   )结构类型。

6.中药丹参根中的丹参醌ⅡA属于(   )化合物。

7.中药丹参根中的丹参新醌甲属于(   )化合物。

8.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主要为(   )、(   )、(   )、(   )和(   )。

9.新鲜大黄含有(   )和(   )较多,这些成分对粘膜有刺激作用,存放二年以上,使其氧化成为(   )就可入药。

10.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位置不同,羟基蒽醌可分为(   )和(   )两种,前者羟基分布在(   )上,后者羟基分布(   )上。

11.Bornträger反应主要用于检查中药中是否含(   )及(   )化合物。

12.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常用于检查植物中是否含(   )的专属性反应。

13.游离蒽醌的分离常用(   )和(   )两种方法。

14.用色谱法分离游离羟基蒽醌衍生物时常用的吸附剂为(   )。

15.常用的甲基化试剂有(   )、(   )及(   )等。

16.CH2N2/Et2O甲基化试剂主要反应功能基是(   ),(   )和(   )。

17.乙酰化试剂醋酐+硼酸在冷置条件下主要作用的位置是(   )和(   )。

18.羟基蒽醌在UV吸收光谱中主要有(   )个吸收峰。

19.蒽醌母核上具有β-酚羟基则第三峰吸收强度logε值在(   )以上。

20.在IR光谱中,α-羟基蒽醌的吸收频率在(   )以下。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1.苯丙素类化合物在生物合成上均来源于(   ),生物合成的关键前体是(   )。

2.香豆素因具有内酯结构,可溶于碱液中,因此可以用(  )法提取,小分子香豆素因具有(  ),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3.广义的苯丙素类成分包含(  )、(   )、(   )、(   )、(   )。

4.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一般在(  )具有羟基,因此,(  )可以认为是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母体。

5.天然香豆素可分为(   )类、(   )类、(   )类、(   )类。

6.香豆素类具有(  )结构,可以发生异羟肟酸铁反应而显(  )色。

7.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中α-吡喃酮在红外光谱上的吸收信号主要有(  )、(   )、(   )。

8.桂皮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当归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

9.茵陈的主要成分是(  ),具有(  )的作用。

10.秦皮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具有(  )的作用。

11.木脂素是一类由两分子(  )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